第45节
当然不是真正的情诗啦,新科贡士们只是借情诗隐晦表明心意而已,这其实就是一种另类的投拜帖的行为,比单纯投拜帖要文雅一点。于是,头发胡子都白了的大儒们天天都能收到类似于“啊,我暗恋你啊,你快看我一眼吧”、“呀,你何时来我家提亲呐”、“我的良人哟,我在原地等你”等等的情诗。
边静玉随着潮流也做了几首。然而,他与姚和风若想去拜访大儒,自有沈德源的名帖为他们保驾护航,所以那些情诗最终没有用上,都被沈怡收集去了。据说,沈怡把情诗都装在盒子里收起来了。
朝中有人好办事,有了沈德源的提点,边静玉与姚和风就知道该重点去拜访谁了。别的新科贡士往往没有他们这样的好运气,大部分人都只能广泛撒网,不甚仔细地就做了某位大儒的门生,等到他们入朝为官后,再发现自己的为官理念与他所拜的大儒不同,这已经迟了,只能捏着鼻子尊师重道。
边静玉被沈德源指使着忙得团团转,连他最喜欢的长辈鲁舅舅那里,都是急匆匆地只见了一面。鲁舅舅知道边静玉还在准备殿试,当然不会觉得被怠慢了,反倒是觉得边静玉太辛苦了,让人心疼。
鲁舅舅摸着自己圆滚滚的肚子,说:“静玉太瘦了……得好好给他补补!”
正独自坐在书房里感概着,忽然有下人来回话,道:“夫人说接下去要全府茹素三日……”本朝佛教鼎盛、道教式微,鲁家就只有鲁舅舅一人是崇尚道教文化的。他常常觉得寂寞如雪。因为鲁家的女眷们大都信佛,所以鲁家经常会有茹素的活动。赶上了哪位菩萨的诞辰日?茹素!要为家里的子孙祈福?也要茹素!为了某些事在佛前许愿?肯定要虔诚茹素!许的愿望实现了,要还愿?必须要茹素!
鲁舅舅一听家里又要茹素了,脸上的表情就坏了,他是绝对不会参与这种活动的!
下人小心翼翼地回着话:“夫人说,老爷您正该吃些清淡的,大夫也是这样说的。”
鲁舅舅稍微有些胖了。好吧,不是稍微,而是很有些胖了。大夫倒是没有暗示他应该减肥,但他之前有一阵子身体不舒服,大夫问过他的每日都吃了些什么后,觉得他应该调整饮食结构。鲁舅舅珍惜地看着自己肚子上的肉,说:“我是绝对不会茹素的!”他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强调说:“绝对不会!”
“夫人说,这次是为表少爷祈福呢,愿表少爷一路亨通、免遭小人。”下人赔着笑说。
一听是为边静玉祈福,鲁舅舅脸上的黑气马上收了,一张白胖胖的脸皱成了菊花模样,有气无力地说:“你去叫夫人预备起来吧,茹素就茹素,谁还会怕了?”为了外甥,只能对不起身上的肉肉了。
待鲁舅舅吃全素食吃得一脸菜色时,殿试的日子终于到了。
殿试的考试地点在皇宫中,为了不污了皇上的眼,考生们要统一着装。这衣服是由朝廷提供的,在他们考上贡士时,朝廷会发一件儒生服,这件衣服与寻常的儒生服稍有不同,人们又将它称之为“贡士服”。同样的衣服,同样的打扮,然而有些人就是能够鹤立鸡群。边静玉的气质就让他脱颖而出了。
有些人中了会试后,对后面的殿试没什么把握,就会押后三年再考。要知道虽殿试一般不会再刷人,但排名的先后却关系到了日后的前程,若是中了三甲同进士,就让人觉得非常尴尬了。同进士这个“同”字其实是“不同”的意思,某些自尊心高的人会将“同进士出身”当作是不能一洗了之的难言之隐。
押后三年再参加殿试,这并没有什么,然而此时的布料染色技术一般,贡士服放了三年,颜色就不如三年前鲜亮了。再有放上六年的,或者因为不断守孝等原因而放上九年的,贡士服更是黯淡了许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年轻的边静玉穿着崭新的浆洗熨烫过的贡士服,又怎么可能会不夺人眼目呢?
他实在是年轻,又实在是俊美。简直让人妒忌!
大家都忍不住朝边静玉看去,他身上有着温润的文气,也有着矜持的贵气。他虽是谦逊的,但也是自信的。因为已经知道了边静玉是本届会试的第二名,所以大家都清楚,他确实有不一般的底气。
见到这样的年轻才俊,大家一时间都心思各异。其中,某些的小人心思不说也罢,也有那种坦荡大度者,因为已经是为父做爹的年纪,内心深处不由得起了一种真诚的感慨,生子当如边家静玉啊!
经过了验身等一系列的程序后,大家终于坐进了考场里。
皇上出场说了几句勉励的话,考生们在这之前都接受过礼仪官的教导,知道这时不能抬头,只恭恭敬敬地垂手而立,聆听圣训。边静玉的脑海中冒出了一个黄灿灿的稻草人,他轻轻地勾了勾嘴角。
殿试只有一题。
边静玉见到题目时,心里一紧。沈德源可以说是猜中了题,也可以说是没有。
题目是和赋税及徭役制度有关的,这好似和玉米无关,所以说沈德源并没有猜中题目。但是,要动现有的赋税及徭役制度,要减轻百姓的赋税,这里头直接牵扯到的就是大地主们的利益,这就和沈德源在猜题时提出的土地改革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了,因此也可以说沈德源是猜中了题目。只不过沈德源提出的土地改革制度是一步到位了,比较理想主义,而卷子上的赋税制改革则是从侧面出击的。
沈德源到底还是算准了显武帝的心思啊!
边静玉受过沈德源的指点,很清楚显武帝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就目前的国情来看,土地兼并的加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税基,所以显武帝很明显是想要重新清丈土地!而既然知道了显武帝的眼光落在这里,那么边静玉就知道自己的文章该怎么写了。土地确实应该重新清丈,如此才能扩大征收面,使得税赋相对平均。与此同时,国家也应该统一赋役,使得税赋趋于稳定,百姓得以稍安。
边静玉心里已经想好了文章的雏形,然而他的笔却迟迟没有落下。
这笔一落,他确实迎合了皇上的心思,但也和地主豪强们站在了对立面。
政治这东西啊,比着人们想象出来的样子要更加黑暗。想要当个为百姓谋福祉的好官?这不仅仅是有一颗爱民为民的心就够了的。拿几十年前的青苗法来说,当时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非常显著,就有官员提出了这一法案,允许百姓在荒年用低价贷到米粮,这既为百姓解决了当务之急,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然而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地方财政出现问题,官商互相勾结,又值官场黑暗等一系列问题,这样的法案反而成为了剥削百姓的工具。那提出法案的官员差点就被写进《奸臣录》。
边静玉可以肯定,显武帝是真想为百姓做些实事的。他也想为百姓做些实事。
边静玉不可否认,他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个利己主义者,因为他总是会以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为先。但是,他也有一颗为民的心。若他把心中的文章尽数落于纸上,这不仅仅是在迎合皇上的心思,其实那一字一句也是真正顺应了他自己的本心。但是,光有本心还不够,光有一颗爱民为民的心还不够。
如果说为官是一场长途跋涉,若没有魄力和应变的能力,那好的也会变成坏的。
显武帝要对地主豪强开刀,如果他成为了这把刀,那么他能受得住随之而来的震荡吗?显武帝这个握刀之人能受得住随之而来的震荡吗?显武帝能坚持到底吗?这变法真能维持住为民的初衷,不会中途变节吗?还是说,最终变法失败,而他会像那位差点被写进《奸臣录》的前辈一样,半生流离?
边静玉面色沉静,然而他身上已是冷汗淋漓。
第85章
边静玉脸色苍白地走出了崇文殿。崇文殿是本朝举行殿试的地方。
本是天气不错的日子,阳光落在人们的身上,让人由外而内都有了一种暖洋洋的感觉。边静玉随着人流走到阳光下,心里的阴寒渐渐被驱散了,他那颗被塞进了太多东西的脑子终于得以重新运行。
边静玉这才觉出自己的四肢无力。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生理表现,当一个人经历过巨大的紧张、焦虑之后,四肢通常会发软。而在众多的考生中,边静玉的表现并不突兀。事实上,有不少考生因为是第一次面圣——尽管他们全程没有抬头,连皇上的一片明黄色衣角都没有瞧见——在考试时就紧张得连呼吸的频率都不正常了。边静玉的脸色苍白如鬼,但夹在众多同样苍白如鬼的考生之中,也就没有显出他一个人的不对劲来。
考生是排队入场,也是排队出场的。崇文殿是宫殿群中的外殿,但从崇文殿到皇宫正门处也要经过好几道门。走在两道门之间的夹道时,边静玉抬头四顾了一下。身后的门已经锁上了。两边都是高耸的围墙。抬头望天,似乎也只能看到方寸的天地。这让边静玉忽然生出了一种“被囚于此”的错觉。
他忽然轻轻地笑了一声,像是一声嗤笑,仿佛在嘲笑他自己之前的游移不定。
文人的能量在于他们手中的笔。若是笔落难惊风雨,笔起难托江山,那么他们手中的笔就算是废了。落笔起笔皆无悔,大不了就是被囚于此,被囚于权势,被囚于命运,被囚于时代,被囚于天下。
边静玉迈步朝宫外走去,每一步都好像走在他即将开始或已经开始的仕途上。
姚和风排在边静玉身后,他们之间隔着好几个人。在宫廷中不可喧哗,姚和风虽然很想和边静玉说说话,却不敢挤到边静玉身边去,只能不错眼地盯着边静玉的背影。有那么一瞬间,姚和风似乎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边静玉那如长竹一样挺拔瘦削的后背上忽然压了千钧重物,而他依然蹒跚前行。
当姚和风揉了揉眼睛再看时,却见边静玉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稳健。
出了最外头的门,远远有各家的马车候着,姚和风这才敢错了队伍,凑到边静玉的身边,揽着边静玉的肩膀,说:“终于考完了。接下来肯定有各种文宴雅集……你会喝酒么?他们肯定都喜欢逮着你灌酒。”谁叫边静玉这样年轻,又有这般引人嫉妒的长相和才学,大家肯定会卯足了劲儿让他喝酒的。
边静玉摇了摇头,却没有说话。
姚和风一脸同情地看着他,道:“那你这两天抓紧时间好好练练。”虽然肯定是练不出来了。
因为连殿试都已经彻底考完了,所以边静玉与姚和风不必再去沈家接受沈德源的指点,他们这次就各回各家了。与姚和风挥手说了再见,边静玉在小厮的肩膀上撑了下力,爬上了安平侯府的马车。
马车里却坐着另一人。沈怡笑着说:“我送你回家。”他伸出手拉了边静玉一把。
沈怡皱了眉头,问:“你的手怎么这么凉?”
边静玉摇了摇头。他虽心里已经想得很明白了,这会儿却还是没什么说话的力气。
沈怡先拉着边静玉在自己身边坐了,忽然伸手从边静玉的脖子里伸进去,摸了摸边静玉的后背。
这个动作是从沈巧娘那里学来的。沈巧娘在照顾沈英和沈荷两个孩子时总是很心细。有一阵子,孩子们喜欢满园子地乱跑,每次一跑就会出一身汗,若不及时给他们换衣服,等他们大汗淋漓后被冷风一吹,这就容易着凉。但大人也不可能在一天中给孩子们换个十套八套的衣服。沈巧娘就想出了一个主意,把细软吸汗的棉布裁了,一层一层地叠起来,剪成手巾的大小,然后从孩子们的脖子里塞进去贴着他们的后背。这样一来,当孩子们在玩耍中出汗时,汗水会被棉布吸收,就不太容易着凉了。
沈怡经常能见到沈巧娘把手捂热后塞到侄子侄女后背衣服里去试衣服干湿的情景。他这会儿就活学活用了。这一摸,果然觉得边静玉的绸缎里衣有些潮,摸着觉得凉凉的,怪不得边静玉会觉得冷。
“怎么出了这么多汗?早知道也往你后背里塞一块棉布了。”沈怡说。
边静玉把沈怡的两只手拉开,把沈怡摆成了一个适合拥抱的姿势,然后钻进了沈怡的怀里,口齿不清地说:“你抱着我,我就没那么冷了……”他这会儿看上去乖极了,虽然他已经过了说乖的年纪。
沈怡还能说什么呢?只好乖乖地当人形抱枕。
马车平稳地驶到了安平侯府。
沈怡先跳下了马车,然后伸出手把边静玉扶了下来。本来沈怡这就该离开了,结果边静玉却拉着他的手没有放开。沈怡只好把格外粘人的边静玉送到了府内。安平侯、鲁氏等人都在正厅等着边静玉归来。边静玉打了个哈欠,说:“父亲母亲,我有些累,先去休息下,等休息好了再去给你们请安。”
都是亲爹亲妈,自然不会挑边静玉的礼,听他说累了,安平侯和鲁氏都赶他去休息。
边静玉就拉着沈怡的手回了自己住的院子。
目送着儿子离开后,鲁氏才反应过来,说:“静玉不是说他累了么?怎么还把沈二带走了?”既然累了,他哪里还有力气招待友人呢?总不能边静玉睡着,叫沈怡一个人待着吧?这也太怠慢沈怡了。
安平侯不在意地说:“他们年轻人之间没这么讲究,随他们高兴就好。”
“这不行!我这就叫人给沈二送些点心去。”鲁氏说。
沈怡对着边静玉身边的几个最得用的小厮已经很熟悉了,见之前是书平留在顺安院里伺候的,便问:“热水备好了?快服侍你家主子泡个热水澡。再上一碗热茶来,叫你家主子先散散身上的凉气。”
边静玉仍拉着沈怡的手没有放开。
沈怡把两人相握的手举起来,送到边静玉眼前,开着玩笑说:“你今天有些不对劲啊……这么舍不得我呀?莫非要我陪着你一块儿泡澡吗?”想了想,沈怡又问:“殿试还顺利吗?这次的考题是什么?”
顺安院里有一个露天的小石桌。边静玉以前总在这小石桌喝喝茶什么的。他拉着沈怡在小石桌坐了,然后把书平、书安等伺候的人都打发了下去。小石桌周围没有什么可供遮挡的地方,远处又有书平、书安等忠心的下人守着,所以在这儿说话很安全,不用担心被人听去。边静玉缓缓地说了考题。
“我怕……”边静玉说。他在沈怡面前不用掩饰自己的懦弱。他知道变法有多难,他知道日后的路有多难走,他知道变法失败后,他会落入多么悲惨的境地,但他最终还是顺着自己的心意写了答卷。
如果仅仅是想要在科举中有所作为,其实边静玉不用交出那样一份犀利的答卷,他换一种柔和的答法,也能轻轻松松进了二甲。凭着他的年纪,二甲就已经大有可为了。但他最终还是把自己心里最满意的答案一字一字写在了纸上。他已清楚,这份犀利的答卷必然要让他成为显武帝手中的一把刀。
古往今来,有很多人愿意成为皇上手里的刀,他们中有些人是为了一种站于高处的虚荣,有些人是为了自己的野心,有些人是为了唾手可及的权势。边静玉却不是这样,他在衡量了利弊后,明知道前路危险重重,却依然这么做了。这就显得难能可贵了。不说变法失败将会带来的种种凄惨的后果,就算变法成功了又怎么样?如果边静玉是一把刀,变法成功后,他这把刀很有可能被皇上兔死狗烹。
但是,如果朝廷的执行力够强,如果变法彻底成功了,这确实为百姓谋了一份巨大的福祉。
在午后的阳光中,边静玉忍不住笑了一下:“我们去南婪的那一路上,我看到了很多……我并不是一个无私的人,但我确实应该做点什么。如果……如果我成了皇上的刀,其实皇上也能成为我的刀。”
这样的话实在是大不恭敬了。边静玉对皇权的藐视——也许还没有到藐视的地步,但他确实不像这个时代正统的读书人那样对皇权充满了敬畏——在这一刻终于清晰地显露了出来。他不是一个真正能大公无私到忘我的人,所以正如他说的那样,他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的路,皇上也能被他所利用。
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都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走到最后,谁知道谁是黄雀谁又是可怜的蝉呢?
沈怡忍不住咽了下口水。他其实并没有吞咽口水的需求,因为他嘴巴发干。他之所以做了这个动作,是因为这动作是他在紧张时下意识的一种行为。他喉结顺势动了一下,透着几分不自知的性感。
“我希望……到了最后的最后,一切都能如我所愿。但其实,我真没什么信心。”边静玉好像在说着什么俏皮话,“也许我把自己看得太重了,其实我哪有那么厉害,说不定未来碌碌无为的也是我。”
“我……我们成亲吧!”沈怡郑重地说。
第86章
边静玉瞪圆了眼睛看着沈怡。
沈怡已经把最难的一句话说出口了,接下来的很多话反而就容易说了。他在阳光下露出了一个充满了期待的笑容,仿佛有细碎的阳光落入了他的眼睛里。他认真地重复了一句,道:“我们成亲吧!”
这样的话题转变让边静玉措手不及。
沈怡却觉得这一切很合情合理。他对边静玉说:“等我们俩成亲了,我们就可以搬到新诚伯府一起住了。没有老夫人,没有你的父母,没有你的兄嫂和红薯。也没有我的父母,没有我的兄嫂,没有我姐姐,没有盼归和妮儿。只有我们两个人。若是你日后真的出事了,你能连累的也只有一个我而已。”
沈怡当然舍不得和自己亲人分开了,但是他知道边静玉的心结在哪里。
男人成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像男女嫁娶一样,基本上就是把其中一个男人当成女人,被娶的那个就是男妻,男妻不可在外面抛头露面。用这种方式成亲,一般都是两个家庭的门第相差比较大,再要么就是两位成亲的人没什么感情,一切都只是因为父母之命而已。另一种成亲的方式则比较平等。
沈怡和边静玉自然是两情相悦,而且他们双方的家庭也不会要求他们中的某个人日后只能守在内院里,因此他们俩成亲时肯定会用平等的方式。但就算是这样,男人和男人成亲依然会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的内院必须和府上的其他人的内院分隔开。若不然,若沈怡“嫁”给边静玉,难道要沈怡婚后和柳佳慧日日相对?或者,若边静玉嫁给“沈怡”,再叫边静玉天天和虞氏、沈巧娘等人见面?
在这个讲究男女大防的时代,这必然是不可以的。
所以,男人和男人成亲后,最好还是在府外重新置办房产。沈怡和边静玉是平等的婚姻关系,本来应该由沈家和边家为他们共同置办房产,但沈怡忽然封了伯,忽然就有了御赐的房产。这是皇上赏的屋子,自然不能任由它空着,要不然就是不恭敬了。所以,沈怡日后必须要住进他的伯府里头去。
在京城中,男人和男人成亲的情况虽然不是很普遍,却也不罕见。有那种大家族的嫡母,对着庶子眼不见心不烦,索性把他们发嫁了出去,庶子能得到的嫁妆比着分家时能得到的财产会少很多。哪怕不好把庶子嫁出去,那给庶子娶个男妻,然后打发庶子去府外居住,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分家了。
若边静玉和沈怡成亲后住在了新诚伯府,在世人看来,他们小夫夫就和边家、沈家变相分家了。
如果边静玉日后真的仕途不顺,遭遇了一系列的祸事,那么只要操纵得当,边家和沈家还是能够得到保全的。当然,边家人和沈家人需不需要这种保全,这就另说了。若是边静玉真落入了不好的境地中,他盼着家人能与他撇清关系,但家人们或许会选择为他努力奔走吧?要不怎么能说是家人呢!
“你……”边静玉眼神复杂地看着沈怡。
沈怡忙说:“若你觉得随我住在伯府损了你的面子,可以把伯府旁边的那屋子买下来用作是你的府邸,到时候好好改建下,两家就能合做一家了。也别说是我随你住或者你随我住,反正就我们住着。”
“你就不怕我连累你?”边静玉的眼角已经带上了笑意,但他却还是故意问了一句。不得不说,在他为未来迷惘的时候,沈怡能够像这样毫不犹豫地站在他这一边,这让他有了一种安全感和满足感。
边静玉随着潮流也做了几首。然而,他与姚和风若想去拜访大儒,自有沈德源的名帖为他们保驾护航,所以那些情诗最终没有用上,都被沈怡收集去了。据说,沈怡把情诗都装在盒子里收起来了。
朝中有人好办事,有了沈德源的提点,边静玉与姚和风就知道该重点去拜访谁了。别的新科贡士往往没有他们这样的好运气,大部分人都只能广泛撒网,不甚仔细地就做了某位大儒的门生,等到他们入朝为官后,再发现自己的为官理念与他所拜的大儒不同,这已经迟了,只能捏着鼻子尊师重道。
边静玉被沈德源指使着忙得团团转,连他最喜欢的长辈鲁舅舅那里,都是急匆匆地只见了一面。鲁舅舅知道边静玉还在准备殿试,当然不会觉得被怠慢了,反倒是觉得边静玉太辛苦了,让人心疼。
鲁舅舅摸着自己圆滚滚的肚子,说:“静玉太瘦了……得好好给他补补!”
正独自坐在书房里感概着,忽然有下人来回话,道:“夫人说接下去要全府茹素三日……”本朝佛教鼎盛、道教式微,鲁家就只有鲁舅舅一人是崇尚道教文化的。他常常觉得寂寞如雪。因为鲁家的女眷们大都信佛,所以鲁家经常会有茹素的活动。赶上了哪位菩萨的诞辰日?茹素!要为家里的子孙祈福?也要茹素!为了某些事在佛前许愿?肯定要虔诚茹素!许的愿望实现了,要还愿?必须要茹素!
鲁舅舅一听家里又要茹素了,脸上的表情就坏了,他是绝对不会参与这种活动的!
下人小心翼翼地回着话:“夫人说,老爷您正该吃些清淡的,大夫也是这样说的。”
鲁舅舅稍微有些胖了。好吧,不是稍微,而是很有些胖了。大夫倒是没有暗示他应该减肥,但他之前有一阵子身体不舒服,大夫问过他的每日都吃了些什么后,觉得他应该调整饮食结构。鲁舅舅珍惜地看着自己肚子上的肉,说:“我是绝对不会茹素的!”他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强调说:“绝对不会!”
“夫人说,这次是为表少爷祈福呢,愿表少爷一路亨通、免遭小人。”下人赔着笑说。
一听是为边静玉祈福,鲁舅舅脸上的黑气马上收了,一张白胖胖的脸皱成了菊花模样,有气无力地说:“你去叫夫人预备起来吧,茹素就茹素,谁还会怕了?”为了外甥,只能对不起身上的肉肉了。
待鲁舅舅吃全素食吃得一脸菜色时,殿试的日子终于到了。
殿试的考试地点在皇宫中,为了不污了皇上的眼,考生们要统一着装。这衣服是由朝廷提供的,在他们考上贡士时,朝廷会发一件儒生服,这件衣服与寻常的儒生服稍有不同,人们又将它称之为“贡士服”。同样的衣服,同样的打扮,然而有些人就是能够鹤立鸡群。边静玉的气质就让他脱颖而出了。
有些人中了会试后,对后面的殿试没什么把握,就会押后三年再考。要知道虽殿试一般不会再刷人,但排名的先后却关系到了日后的前程,若是中了三甲同进士,就让人觉得非常尴尬了。同进士这个“同”字其实是“不同”的意思,某些自尊心高的人会将“同进士出身”当作是不能一洗了之的难言之隐。
押后三年再参加殿试,这并没有什么,然而此时的布料染色技术一般,贡士服放了三年,颜色就不如三年前鲜亮了。再有放上六年的,或者因为不断守孝等原因而放上九年的,贡士服更是黯淡了许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年轻的边静玉穿着崭新的浆洗熨烫过的贡士服,又怎么可能会不夺人眼目呢?
他实在是年轻,又实在是俊美。简直让人妒忌!
大家都忍不住朝边静玉看去,他身上有着温润的文气,也有着矜持的贵气。他虽是谦逊的,但也是自信的。因为已经知道了边静玉是本届会试的第二名,所以大家都清楚,他确实有不一般的底气。
见到这样的年轻才俊,大家一时间都心思各异。其中,某些的小人心思不说也罢,也有那种坦荡大度者,因为已经是为父做爹的年纪,内心深处不由得起了一种真诚的感慨,生子当如边家静玉啊!
经过了验身等一系列的程序后,大家终于坐进了考场里。
皇上出场说了几句勉励的话,考生们在这之前都接受过礼仪官的教导,知道这时不能抬头,只恭恭敬敬地垂手而立,聆听圣训。边静玉的脑海中冒出了一个黄灿灿的稻草人,他轻轻地勾了勾嘴角。
殿试只有一题。
边静玉见到题目时,心里一紧。沈德源可以说是猜中了题,也可以说是没有。
题目是和赋税及徭役制度有关的,这好似和玉米无关,所以说沈德源并没有猜中题目。但是,要动现有的赋税及徭役制度,要减轻百姓的赋税,这里头直接牵扯到的就是大地主们的利益,这就和沈德源在猜题时提出的土地改革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了,因此也可以说沈德源是猜中了题目。只不过沈德源提出的土地改革制度是一步到位了,比较理想主义,而卷子上的赋税制改革则是从侧面出击的。
沈德源到底还是算准了显武帝的心思啊!
边静玉受过沈德源的指点,很清楚显武帝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就目前的国情来看,土地兼并的加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税基,所以显武帝很明显是想要重新清丈土地!而既然知道了显武帝的眼光落在这里,那么边静玉就知道自己的文章该怎么写了。土地确实应该重新清丈,如此才能扩大征收面,使得税赋相对平均。与此同时,国家也应该统一赋役,使得税赋趋于稳定,百姓得以稍安。
边静玉心里已经想好了文章的雏形,然而他的笔却迟迟没有落下。
这笔一落,他确实迎合了皇上的心思,但也和地主豪强们站在了对立面。
政治这东西啊,比着人们想象出来的样子要更加黑暗。想要当个为百姓谋福祉的好官?这不仅仅是有一颗爱民为民的心就够了的。拿几十年前的青苗法来说,当时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非常显著,就有官员提出了这一法案,允许百姓在荒年用低价贷到米粮,这既为百姓解决了当务之急,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然而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地方财政出现问题,官商互相勾结,又值官场黑暗等一系列问题,这样的法案反而成为了剥削百姓的工具。那提出法案的官员差点就被写进《奸臣录》。
边静玉可以肯定,显武帝是真想为百姓做些实事的。他也想为百姓做些实事。
边静玉不可否认,他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个利己主义者,因为他总是会以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为先。但是,他也有一颗为民的心。若他把心中的文章尽数落于纸上,这不仅仅是在迎合皇上的心思,其实那一字一句也是真正顺应了他自己的本心。但是,光有本心还不够,光有一颗爱民为民的心还不够。
如果说为官是一场长途跋涉,若没有魄力和应变的能力,那好的也会变成坏的。
显武帝要对地主豪强开刀,如果他成为了这把刀,那么他能受得住随之而来的震荡吗?显武帝这个握刀之人能受得住随之而来的震荡吗?显武帝能坚持到底吗?这变法真能维持住为民的初衷,不会中途变节吗?还是说,最终变法失败,而他会像那位差点被写进《奸臣录》的前辈一样,半生流离?
边静玉面色沉静,然而他身上已是冷汗淋漓。
第85章
边静玉脸色苍白地走出了崇文殿。崇文殿是本朝举行殿试的地方。
本是天气不错的日子,阳光落在人们的身上,让人由外而内都有了一种暖洋洋的感觉。边静玉随着人流走到阳光下,心里的阴寒渐渐被驱散了,他那颗被塞进了太多东西的脑子终于得以重新运行。
边静玉这才觉出自己的四肢无力。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生理表现,当一个人经历过巨大的紧张、焦虑之后,四肢通常会发软。而在众多的考生中,边静玉的表现并不突兀。事实上,有不少考生因为是第一次面圣——尽管他们全程没有抬头,连皇上的一片明黄色衣角都没有瞧见——在考试时就紧张得连呼吸的频率都不正常了。边静玉的脸色苍白如鬼,但夹在众多同样苍白如鬼的考生之中,也就没有显出他一个人的不对劲来。
考生是排队入场,也是排队出场的。崇文殿是宫殿群中的外殿,但从崇文殿到皇宫正门处也要经过好几道门。走在两道门之间的夹道时,边静玉抬头四顾了一下。身后的门已经锁上了。两边都是高耸的围墙。抬头望天,似乎也只能看到方寸的天地。这让边静玉忽然生出了一种“被囚于此”的错觉。
他忽然轻轻地笑了一声,像是一声嗤笑,仿佛在嘲笑他自己之前的游移不定。
文人的能量在于他们手中的笔。若是笔落难惊风雨,笔起难托江山,那么他们手中的笔就算是废了。落笔起笔皆无悔,大不了就是被囚于此,被囚于权势,被囚于命运,被囚于时代,被囚于天下。
边静玉迈步朝宫外走去,每一步都好像走在他即将开始或已经开始的仕途上。
姚和风排在边静玉身后,他们之间隔着好几个人。在宫廷中不可喧哗,姚和风虽然很想和边静玉说说话,却不敢挤到边静玉身边去,只能不错眼地盯着边静玉的背影。有那么一瞬间,姚和风似乎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边静玉那如长竹一样挺拔瘦削的后背上忽然压了千钧重物,而他依然蹒跚前行。
当姚和风揉了揉眼睛再看时,却见边静玉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稳健。
出了最外头的门,远远有各家的马车候着,姚和风这才敢错了队伍,凑到边静玉的身边,揽着边静玉的肩膀,说:“终于考完了。接下来肯定有各种文宴雅集……你会喝酒么?他们肯定都喜欢逮着你灌酒。”谁叫边静玉这样年轻,又有这般引人嫉妒的长相和才学,大家肯定会卯足了劲儿让他喝酒的。
边静玉摇了摇头,却没有说话。
姚和风一脸同情地看着他,道:“那你这两天抓紧时间好好练练。”虽然肯定是练不出来了。
因为连殿试都已经彻底考完了,所以边静玉与姚和风不必再去沈家接受沈德源的指点,他们这次就各回各家了。与姚和风挥手说了再见,边静玉在小厮的肩膀上撑了下力,爬上了安平侯府的马车。
马车里却坐着另一人。沈怡笑着说:“我送你回家。”他伸出手拉了边静玉一把。
沈怡皱了眉头,问:“你的手怎么这么凉?”
边静玉摇了摇头。他虽心里已经想得很明白了,这会儿却还是没什么说话的力气。
沈怡先拉着边静玉在自己身边坐了,忽然伸手从边静玉的脖子里伸进去,摸了摸边静玉的后背。
这个动作是从沈巧娘那里学来的。沈巧娘在照顾沈英和沈荷两个孩子时总是很心细。有一阵子,孩子们喜欢满园子地乱跑,每次一跑就会出一身汗,若不及时给他们换衣服,等他们大汗淋漓后被冷风一吹,这就容易着凉。但大人也不可能在一天中给孩子们换个十套八套的衣服。沈巧娘就想出了一个主意,把细软吸汗的棉布裁了,一层一层地叠起来,剪成手巾的大小,然后从孩子们的脖子里塞进去贴着他们的后背。这样一来,当孩子们在玩耍中出汗时,汗水会被棉布吸收,就不太容易着凉了。
沈怡经常能见到沈巧娘把手捂热后塞到侄子侄女后背衣服里去试衣服干湿的情景。他这会儿就活学活用了。这一摸,果然觉得边静玉的绸缎里衣有些潮,摸着觉得凉凉的,怪不得边静玉会觉得冷。
“怎么出了这么多汗?早知道也往你后背里塞一块棉布了。”沈怡说。
边静玉把沈怡的两只手拉开,把沈怡摆成了一个适合拥抱的姿势,然后钻进了沈怡的怀里,口齿不清地说:“你抱着我,我就没那么冷了……”他这会儿看上去乖极了,虽然他已经过了说乖的年纪。
沈怡还能说什么呢?只好乖乖地当人形抱枕。
马车平稳地驶到了安平侯府。
沈怡先跳下了马车,然后伸出手把边静玉扶了下来。本来沈怡这就该离开了,结果边静玉却拉着他的手没有放开。沈怡只好把格外粘人的边静玉送到了府内。安平侯、鲁氏等人都在正厅等着边静玉归来。边静玉打了个哈欠,说:“父亲母亲,我有些累,先去休息下,等休息好了再去给你们请安。”
都是亲爹亲妈,自然不会挑边静玉的礼,听他说累了,安平侯和鲁氏都赶他去休息。
边静玉就拉着沈怡的手回了自己住的院子。
目送着儿子离开后,鲁氏才反应过来,说:“静玉不是说他累了么?怎么还把沈二带走了?”既然累了,他哪里还有力气招待友人呢?总不能边静玉睡着,叫沈怡一个人待着吧?这也太怠慢沈怡了。
安平侯不在意地说:“他们年轻人之间没这么讲究,随他们高兴就好。”
“这不行!我这就叫人给沈二送些点心去。”鲁氏说。
沈怡对着边静玉身边的几个最得用的小厮已经很熟悉了,见之前是书平留在顺安院里伺候的,便问:“热水备好了?快服侍你家主子泡个热水澡。再上一碗热茶来,叫你家主子先散散身上的凉气。”
边静玉仍拉着沈怡的手没有放开。
沈怡把两人相握的手举起来,送到边静玉眼前,开着玩笑说:“你今天有些不对劲啊……这么舍不得我呀?莫非要我陪着你一块儿泡澡吗?”想了想,沈怡又问:“殿试还顺利吗?这次的考题是什么?”
顺安院里有一个露天的小石桌。边静玉以前总在这小石桌喝喝茶什么的。他拉着沈怡在小石桌坐了,然后把书平、书安等伺候的人都打发了下去。小石桌周围没有什么可供遮挡的地方,远处又有书平、书安等忠心的下人守着,所以在这儿说话很安全,不用担心被人听去。边静玉缓缓地说了考题。
“我怕……”边静玉说。他在沈怡面前不用掩饰自己的懦弱。他知道变法有多难,他知道日后的路有多难走,他知道变法失败后,他会落入多么悲惨的境地,但他最终还是顺着自己的心意写了答卷。
如果仅仅是想要在科举中有所作为,其实边静玉不用交出那样一份犀利的答卷,他换一种柔和的答法,也能轻轻松松进了二甲。凭着他的年纪,二甲就已经大有可为了。但他最终还是把自己心里最满意的答案一字一字写在了纸上。他已清楚,这份犀利的答卷必然要让他成为显武帝手中的一把刀。
古往今来,有很多人愿意成为皇上手里的刀,他们中有些人是为了一种站于高处的虚荣,有些人是为了自己的野心,有些人是为了唾手可及的权势。边静玉却不是这样,他在衡量了利弊后,明知道前路危险重重,却依然这么做了。这就显得难能可贵了。不说变法失败将会带来的种种凄惨的后果,就算变法成功了又怎么样?如果边静玉是一把刀,变法成功后,他这把刀很有可能被皇上兔死狗烹。
但是,如果朝廷的执行力够强,如果变法彻底成功了,这确实为百姓谋了一份巨大的福祉。
在午后的阳光中,边静玉忍不住笑了一下:“我们去南婪的那一路上,我看到了很多……我并不是一个无私的人,但我确实应该做点什么。如果……如果我成了皇上的刀,其实皇上也能成为我的刀。”
这样的话实在是大不恭敬了。边静玉对皇权的藐视——也许还没有到藐视的地步,但他确实不像这个时代正统的读书人那样对皇权充满了敬畏——在这一刻终于清晰地显露了出来。他不是一个真正能大公无私到忘我的人,所以正如他说的那样,他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的路,皇上也能被他所利用。
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都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走到最后,谁知道谁是黄雀谁又是可怜的蝉呢?
沈怡忍不住咽了下口水。他其实并没有吞咽口水的需求,因为他嘴巴发干。他之所以做了这个动作,是因为这动作是他在紧张时下意识的一种行为。他喉结顺势动了一下,透着几分不自知的性感。
“我希望……到了最后的最后,一切都能如我所愿。但其实,我真没什么信心。”边静玉好像在说着什么俏皮话,“也许我把自己看得太重了,其实我哪有那么厉害,说不定未来碌碌无为的也是我。”
“我……我们成亲吧!”沈怡郑重地说。
第86章
边静玉瞪圆了眼睛看着沈怡。
沈怡已经把最难的一句话说出口了,接下来的很多话反而就容易说了。他在阳光下露出了一个充满了期待的笑容,仿佛有细碎的阳光落入了他的眼睛里。他认真地重复了一句,道:“我们成亲吧!”
这样的话题转变让边静玉措手不及。
沈怡却觉得这一切很合情合理。他对边静玉说:“等我们俩成亲了,我们就可以搬到新诚伯府一起住了。没有老夫人,没有你的父母,没有你的兄嫂和红薯。也没有我的父母,没有我的兄嫂,没有我姐姐,没有盼归和妮儿。只有我们两个人。若是你日后真的出事了,你能连累的也只有一个我而已。”
沈怡当然舍不得和自己亲人分开了,但是他知道边静玉的心结在哪里。
男人成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像男女嫁娶一样,基本上就是把其中一个男人当成女人,被娶的那个就是男妻,男妻不可在外面抛头露面。用这种方式成亲,一般都是两个家庭的门第相差比较大,再要么就是两位成亲的人没什么感情,一切都只是因为父母之命而已。另一种成亲的方式则比较平等。
沈怡和边静玉自然是两情相悦,而且他们双方的家庭也不会要求他们中的某个人日后只能守在内院里,因此他们俩成亲时肯定会用平等的方式。但就算是这样,男人和男人成亲依然会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的内院必须和府上的其他人的内院分隔开。若不然,若沈怡“嫁”给边静玉,难道要沈怡婚后和柳佳慧日日相对?或者,若边静玉嫁给“沈怡”,再叫边静玉天天和虞氏、沈巧娘等人见面?
在这个讲究男女大防的时代,这必然是不可以的。
所以,男人和男人成亲后,最好还是在府外重新置办房产。沈怡和边静玉是平等的婚姻关系,本来应该由沈家和边家为他们共同置办房产,但沈怡忽然封了伯,忽然就有了御赐的房产。这是皇上赏的屋子,自然不能任由它空着,要不然就是不恭敬了。所以,沈怡日后必须要住进他的伯府里头去。
在京城中,男人和男人成亲的情况虽然不是很普遍,却也不罕见。有那种大家族的嫡母,对着庶子眼不见心不烦,索性把他们发嫁了出去,庶子能得到的嫁妆比着分家时能得到的财产会少很多。哪怕不好把庶子嫁出去,那给庶子娶个男妻,然后打发庶子去府外居住,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分家了。
若边静玉和沈怡成亲后住在了新诚伯府,在世人看来,他们小夫夫就和边家、沈家变相分家了。
如果边静玉日后真的仕途不顺,遭遇了一系列的祸事,那么只要操纵得当,边家和沈家还是能够得到保全的。当然,边家人和沈家人需不需要这种保全,这就另说了。若是边静玉真落入了不好的境地中,他盼着家人能与他撇清关系,但家人们或许会选择为他努力奔走吧?要不怎么能说是家人呢!
“你……”边静玉眼神复杂地看着沈怡。
沈怡忙说:“若你觉得随我住在伯府损了你的面子,可以把伯府旁边的那屋子买下来用作是你的府邸,到时候好好改建下,两家就能合做一家了。也别说是我随你住或者你随我住,反正就我们住着。”
“你就不怕我连累你?”边静玉的眼角已经带上了笑意,但他却还是故意问了一句。不得不说,在他为未来迷惘的时候,沈怡能够像这样毫不犹豫地站在他这一边,这让他有了一种安全感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