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节
毫无疑问,邓霞红是不想调出去的,掉出去还能坐办公室吗?在办公室里坐着多舒服啊,而且还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说出去也体面,她可不想换一个岗位,这下她只能安生了起来。
在厂里邓霞红找麻烦俞向安都能解决,说的上是顺风顺水,但是在家附近,就有些麻烦了,纸是包不住火的,当初俞家和周家谈亲论嫁,住得近的人多少知道一些,当初也没预料到现在的情况,不会避讳这样的喜事。
一开始俞向安早出晚归,大家以为她是去上学,但是有人突然知道她有段时间没去学校了,问了起来,才知道俞向安现在在食品厂上班。
她的工作怎么来的?
有些人有在食品厂工作的亲戚,一问,知道杨细枝退休了,而俞向安又刚好进了食品厂,自然就认识俞向安顶了杨细枝的班,这样看来,喜事也将近了,田婶出门,看到俞向安回来,就叫住了她:“你和周家的好事什么时候办啊?有没有看好的日子?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别跟婶子客气。”
俞向安摇头:“没有,我现在没谈对象,距离办好事的时候还远着呢。”
田婶听了这话惊讶:“什么,你和周家的小子没谈?”
俞向安否认:“以前那是两家的戏言,不当真的,婶子你可别当真啊。”
田婶反应慢了半拍:“……这样,哦,好,那你这工作怎么来的啊?”这其中肯定有什么内情。
俞向安也不虚:“我是考进去的,有个老会计退休了,我是高中,符合条件,知道这个消息,就去参加考试,成绩优秀,就被招进去了。”
田婶大惊:“食品厂对外招工了?”
俞向安:“没有贴告示,就招一个人。”
田婶:“是正式工吗?”
俞向安点头,她羡慕了:“这下你不用愁了。”
羡慕的情绪占了多数,没有仔细问周家的事,但是有的人相比起来,更关心八卦,比如陈大娘,拦着俞向安强势逼问:“小安,听说你和周家的出问题了,是假的吧,什么时候给我们发喜糖啊。”
俞向安心里不耐,不过脸上还是露出礼貌性的微笑:“我没对象,发什么喜糖。”
陈大娘夸张的哎哟了一声:“你不是和周家的小子指腹为婚啊,我之前听说你们吹了,怎么是真的啊,是不是彩礼没谈拢,还是你看中别人了?没道理啊,你工作都顶了,周家人能愿意?”
俞向安脸上露出苦笑,“大娘你误会了,你这哪里听来的,我们现在都是什么社会,不讲究指腹为婚的,之前那是说笑,我工作也不是顶班,你去打听打听,我是在食品厂当会计的,正经考试进去的,跟周家没关系。”
“没有周家的关系有你这么好的事?”陈大娘不信,“你跟大娘仔细说说,要是你遇到什么事了,跟大娘说,大娘给你出头。”一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兴奋样子。
第十三章
俞向安嘴巴严,不管陈大娘怎么说都没办法撬开嘴巴,心里抱怨这人不识抬举,她好心想要帮忙,这人都不听,正想放弃,她突然想到了丁敏秀,随即又兴奋起来:“你妹妹哪去了?有一段时间没见着她了,她不是也考进去了吧。”
俞向安态度冷淡了下来:“她回她亲爸那里去了。”
陈大娘恍然:“她回去小住啊,怎么不上学了,你们还没毕业啊。”
俞向安摇头,看准机会闪开:“这个我就不清楚了,陈大娘,我要回去了,家里还等着一起吃饭,不聊了。”
这些都是一开始的时候就想过会面临的场景,俞向安有心理准备,很淡定,不过逐渐也被问起的俞青山他们没那么淡定,随着留言渐渐传播,对着俞向安都有些小心翼翼起来,俞青山:“小安,外面那些碎嘴的人你别管。”
俞向安很淡定:“爸,你看我像是介意的样子吗,之前不是就想过,肯定会被人传话的,我没事。”
等到附近的邻居知道丁敏秀嫁去了周家,那才是最热闹的时候呢。
俞青山顿时长谈了一口气,赵巧娘默然。
俞家会被人问,但是等到大家知道敏秀嫁去了周家,那时候,才是最大的波浪。
除了家里这些大人,就连俞向居和俞明杰都被一些人打探起了消息。
他们在俞向安这个当事人的面前,还是收敛过的,有些话不好说出口,不过对着俞向居这个小孩问的就肆无忌惮了很多,毕竟小孩子不懂事嘛,不过具体经过俞向居也不清楚,大人怎么教他就怎么说,要是问的急了他就跑,反正他就一个6岁的小孩,谁也不能多说什么。
更多的人还是会问俞青山和赵巧娘,俞青山四两拨千斤,否认当初两家结亲的事,一概说是误会,一句不该说的都没说,他这样,有些人已经有所猜测了,肯定是出了什么变故,不然不会这样,这样一想,有些人就不问了,俞家的人缘还是不错的。
赵巧娘还遇到了不少带有恶意的询问,有的时候不得不把问题抛给俞青山。
她是后妈,有的时候,不需要她做什么,这个身份,就很容易就被打上各种标签。
县城说大也大,说小也小。
除了他们家附近的邻居,就连和赵巧娘一起做临时工的纺织厂同事,都有人问起了这件事。
刘菊打开了话头,“听别人说了一些情况,你家现在家里有两个女儿对吧?听说大的那个找到工作了,她怎么找到工作的?有没有什么内部消息?我儿子也要毕业了,要是他也能找到工作留在城里,我们一家人一辈子念着你的好。”
赵巧娘只能苦笑,“刘姐,我能有什么关系?你也太高看我了,要是有的话,我家前面那几个也不会下乡,这次就是撞了个巧。”
刘菊叹气,这倒也是,想到她家之前下乡的那三个孩子,也沉默了,随后好一会儿,才开口,“我是真不想孩子离开我。”
也就是能这样说一说了,在外面都不敢多抱怨几句,只能说说这样舍不得的话。
这话引起了普遍的共鸣,谁不是呢?
家家户户就没有哪个计划生育的,怀上了就生,生下来了只要养得起就养,少的一两个,两三个,多的甚至有生养了十几个的。
但是这十几个孩子,能留在城里的就一两个,除非有工作单位接收,但是他们就是平平凡凡的老百姓,哪里来的那么多工作岗位让孩子接班?
至于说让他们老的退休让孩子顶上,这也不太好办,工作这么久,大部分级别都升上来了,工资和福利都比较高,要是退休让孩子顶上,那就要从头开始,而且孩子多了还不好分配,给了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怎么办?
给谁不给谁都不好说。
赵巧娘在纺织厂做临时工也有几年了,在忙不过来的时候,纺织厂会优先招聘她们这些熟练人手,一年中有几个月在这里做临时工,时间久了,她们三个也混熟了,对彼此家里的事知道得七七八八,她们也都知道赵巧娘是二婚的,老家在县城下的公社,之前嫁的人不行,娘家也靠不住,现在过来说的上是享福了。
钱来弟忍了忍,没忍住,“我记得你之前说你女儿要办喜事了吧?现在谈好日子了吗?怎么最近我听到一些说婚事不作数的传言?”
赵巧娘只庆幸她们不知道之前说的是哪一个女儿,所以她现在可以低着头糊弄,“这是当初说笑的,别当真,孩子现在年纪还小,他爸爸不舍得她这么早出嫁,之前一直觉得孩子还小,没怎么避讳,现在看着孩子大了,说这些就要注意了,你们以后不要再这样说了。”
钱来弟嗤笑出声,“哎哟,你就别瞒着我们了,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不能说的?我听说,你的女儿,就前头的女儿,是不是顶了她未来婆婆的班,不然这好端端的,哪里有工作单位接收?是不是那家人做了对不起你们家的事?”
这是得了半桶水消息的,赵巧娘当然不会承认,摇头,“你哪里听来的,她是考上去的,你可别瞎说,就是巧合在同一个厂而已。”
钱来弟将信将疑,“真的是考进去的,我们怎么不知道招工了。”
“人家没公开贴告示,就招一个人。”
刘菊,“你们是有内部关系吧,不然你们家怎么知道的。”
“这是孩子舅舅那边传来的,我也不清楚。”
钱来弟撇了撇嘴,“这个是前头的吧,你亲的那个怎么办?”
赵巧娘处理着手上的布料,心里就跟泡在苦水里一样,怎么办?
她也想知道,以后她该怎么办。
她现在在家里,就算当家的说相信她不知情,但是她也有些尴尬,老太太指着她的鼻子敲打,还有当家的终究防着她了,那些钱票看的更紧了,她知道,他是怕自己补贴给了敏秀,家里也就只有小居跟以前一样对待她了,她不委屈吗?
委屈,但是根本做不了什么,只能靠时间慢慢的将这事平复,除了这边之外,还有女儿那一边,她的肚子是瞒不住的,所以前不久她悄悄的去周家参加了婚宴。
婚宴很简单,就只有周家人和几个亲戚,再请周围的人吃了一些花生糖果,再对着主席的画像背了语录,共同进步,就没有其他了,这就是他们两个的喜宴。
很突然。
她在那里都听到了有些人的窃窃私语,说周家这事儿办的急,事先没有打过招呼,而且周家都没有请他们厂里的人来做主婚人或者见证,新娘也没有嫁妆,没有工作,什么都没有,她的娘家人只有她,她这当妈的只能默默的在旁边当根柱子。
这是女儿一辈子的大事,但是她也没办法啊,女儿身上那身新衣服都是周家人出钱买的,她只能把她手里攒的那些钱给她压箱底,以备不时之需,至于娘家人单薄,只有她一个撑场面的她也没办法,俞家那边不用想了,难道还能叫女儿的亲爸过来吗?
他们都不敢告诉他,只能趁着现在月份还浅,快些张罗起来,等到时候孩子出生了,说早产糊弄过去,要是让他知道了,他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肯定会狠狠的敲周家一笔。
每每想到这里,赵巧娘都有些庆幸,女儿她们年纪不到,还不能去领证,等到了年纪了,孩子已经出生了,木已成舟,就算他不满意,想要收彩礼也迟了,不过可以预见的,到时候跟他拿户口把关系转出来,要费一番功夫。
“巧娘,巧娘,你在想什么?怎么跟你说话你都没反应的。”刘菊叫了好几次。
赵巧娘回过神来,“你说什么?抱歉啊,刚刚想家里晚饭要做什么,没留意。”
钱来弟呵了一声,“我刚刚在问你亲女儿的事,俞家不会厚此薄彼吧,亲女儿有了工作,你女儿呢。”
赵巧娘浅浅的笑了笑,“她嫁人了。”
钱来弟愣了,“嫁人了?嫁到哪里啊?”
“就在我们县城。”
“有工作?家里几口人,做什么的?”她们兴致勃勃地追问起来,“这么大的事你都没跟我们说,当不当我们是朋友,我们红包都没给。”
赵巧娘:“一切从简,一切从简,没有怎么办,就一家人吃了顿饭,谁都没请……”
好不容易糊弄过去,赵巧娘只觉得筋疲力尽,要是她们知道了俞向安之前说亲的人姓周,现在她亲女儿嫁的人也姓周,肯定会有联想的,有那些消息灵通的,比如邻居,已经怀疑上了,她也只能尽力的否认,只要她们不承认,空口无凭,他们也不能做什么。
她又想到了丁敏秀,没有娘家的女人,会过得很难,以前俞家就是她的娘家,俞家也对她们娘俩很好,不愁没有依靠,她是真的想不通,为什么她会做出这样的事?
就算是周家的小子先喜欢的,但是她不知道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吗?
到了现在这地步,她只希望,她这一胎生个儿子,生女儿的日子太苦了,那时候她生了敏秀,不知道是坏了身体,她爸妈还在,可以依靠,丁家不敢太过分,她都过成那样,女儿因为这种不光彩的事儿进了周家的门,要是子嗣这方面不顺利,她一辈子在周家人那里都抬不起头来。
第十四章
邓霞红被王运来说过之后,安生了下来,俞向安在厂里的生活越发如鱼得水,然后,她赶着时间去学校参加了考试。
对她这种情况,老师是不会多说什么的,只要她在考试的时候回去参加,成绩不是太差,就会给她毕业证书。
俞向安没有发现丁敏秀的身影。
这样她如果没有合适的理由,毕业证书就没有了。
俞向安觉得可惜,不过转念一想,就大概知道了缘由,按照一般的情况,现在她应该正处于孕吐阶段,要是吐的严重,当然不会来参加考试。
学生人数不多,学校效率很快,给了他们一张毕业证书。
俞向安把毕业证书收好,同时终于拿到了第一桶金,二十七块五,随着工资一起发下来的,还有票据若干。
二十七块五,看上去很少,或许就是一杯奶茶钱,但要看这时候的物价,一斤猪肉七毛多,一斤大米,一毛二,这要是全部买大米的话,能够买二百多斤,二百多斤的大米,假设一天吃四斤,一个月也才一百二十斤。
这要是换成乡下,乡下除了盐和布等必需品,其他的都能自给自足,二十多块钱,没有遇上嫁娶、生病,足够用一两年。
这是一笔“巨款”。
除了荷包鼓了起来,西西农场也越来越好了。
俞向安每天都会在睡觉前进去,现在里面的变化不小,一开始,黄豆大概种了两分地,现在变成了一亩地,果树一开始只有四棵,苹果、板栗、葡萄、梨各一棵,现在苹果种子已经在抽芽,葡萄多了五棵,板栗即将成熟,等到板栗成熟,她要种多一些,板栗的淀粉含量可不低,吃法又多又容易保存,溪流里,现在可以看到里面游动的鱼儿,粗略估计,有十多条两三斤的大鱼,在一侧有一块专门围起来的小池子里,可以看到里面的小鱼,这里是为了不让鸭子糟蹋,这要是不围起来,没多久就要进了那些鸭子的嘴了。
鸭子一开始只有两只,都是肥嘟嘟的,能有七八斤,现在多了十二只小鸭仔,其中有三只个头稍大一些,是她一开始买来的。
进去仓库,里面有之前收的两百多斤苹果,还有一些黄豆,在仓库旁边,有一个已经搭建好的灶台,灶台上现在放铁锅的位置空着,旁边放着一个瓦罐,俞向安打开,里面是一锅鱼汤。
俞向安享受的拿起碗筷,经过这段时间的试验,已经证实这里的东西吃了无害,她现在可以放心的入口了。
把一整锅鱼汤,并着里面的鱼肉吃的干干净净,俞向安满足的摸了摸肚子。
因着这里,她最近没有半夜饿醒去厨房拿红薯,还被小居关心的问了,是不是最近胃口不大好了。
在厂里邓霞红找麻烦俞向安都能解决,说的上是顺风顺水,但是在家附近,就有些麻烦了,纸是包不住火的,当初俞家和周家谈亲论嫁,住得近的人多少知道一些,当初也没预料到现在的情况,不会避讳这样的喜事。
一开始俞向安早出晚归,大家以为她是去上学,但是有人突然知道她有段时间没去学校了,问了起来,才知道俞向安现在在食品厂上班。
她的工作怎么来的?
有些人有在食品厂工作的亲戚,一问,知道杨细枝退休了,而俞向安又刚好进了食品厂,自然就认识俞向安顶了杨细枝的班,这样看来,喜事也将近了,田婶出门,看到俞向安回来,就叫住了她:“你和周家的好事什么时候办啊?有没有看好的日子?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别跟婶子客气。”
俞向安摇头:“没有,我现在没谈对象,距离办好事的时候还远着呢。”
田婶听了这话惊讶:“什么,你和周家的小子没谈?”
俞向安否认:“以前那是两家的戏言,不当真的,婶子你可别当真啊。”
田婶反应慢了半拍:“……这样,哦,好,那你这工作怎么来的啊?”这其中肯定有什么内情。
俞向安也不虚:“我是考进去的,有个老会计退休了,我是高中,符合条件,知道这个消息,就去参加考试,成绩优秀,就被招进去了。”
田婶大惊:“食品厂对外招工了?”
俞向安:“没有贴告示,就招一个人。”
田婶:“是正式工吗?”
俞向安点头,她羡慕了:“这下你不用愁了。”
羡慕的情绪占了多数,没有仔细问周家的事,但是有的人相比起来,更关心八卦,比如陈大娘,拦着俞向安强势逼问:“小安,听说你和周家的出问题了,是假的吧,什么时候给我们发喜糖啊。”
俞向安心里不耐,不过脸上还是露出礼貌性的微笑:“我没对象,发什么喜糖。”
陈大娘夸张的哎哟了一声:“你不是和周家的小子指腹为婚啊,我之前听说你们吹了,怎么是真的啊,是不是彩礼没谈拢,还是你看中别人了?没道理啊,你工作都顶了,周家人能愿意?”
俞向安脸上露出苦笑,“大娘你误会了,你这哪里听来的,我们现在都是什么社会,不讲究指腹为婚的,之前那是说笑,我工作也不是顶班,你去打听打听,我是在食品厂当会计的,正经考试进去的,跟周家没关系。”
“没有周家的关系有你这么好的事?”陈大娘不信,“你跟大娘仔细说说,要是你遇到什么事了,跟大娘说,大娘给你出头。”一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兴奋样子。
第十三章
俞向安嘴巴严,不管陈大娘怎么说都没办法撬开嘴巴,心里抱怨这人不识抬举,她好心想要帮忙,这人都不听,正想放弃,她突然想到了丁敏秀,随即又兴奋起来:“你妹妹哪去了?有一段时间没见着她了,她不是也考进去了吧。”
俞向安态度冷淡了下来:“她回她亲爸那里去了。”
陈大娘恍然:“她回去小住啊,怎么不上学了,你们还没毕业啊。”
俞向安摇头,看准机会闪开:“这个我就不清楚了,陈大娘,我要回去了,家里还等着一起吃饭,不聊了。”
这些都是一开始的时候就想过会面临的场景,俞向安有心理准备,很淡定,不过逐渐也被问起的俞青山他们没那么淡定,随着留言渐渐传播,对着俞向安都有些小心翼翼起来,俞青山:“小安,外面那些碎嘴的人你别管。”
俞向安很淡定:“爸,你看我像是介意的样子吗,之前不是就想过,肯定会被人传话的,我没事。”
等到附近的邻居知道丁敏秀嫁去了周家,那才是最热闹的时候呢。
俞青山顿时长谈了一口气,赵巧娘默然。
俞家会被人问,但是等到大家知道敏秀嫁去了周家,那时候,才是最大的波浪。
除了家里这些大人,就连俞向居和俞明杰都被一些人打探起了消息。
他们在俞向安这个当事人的面前,还是收敛过的,有些话不好说出口,不过对着俞向居这个小孩问的就肆无忌惮了很多,毕竟小孩子不懂事嘛,不过具体经过俞向居也不清楚,大人怎么教他就怎么说,要是问的急了他就跑,反正他就一个6岁的小孩,谁也不能多说什么。
更多的人还是会问俞青山和赵巧娘,俞青山四两拨千斤,否认当初两家结亲的事,一概说是误会,一句不该说的都没说,他这样,有些人已经有所猜测了,肯定是出了什么变故,不然不会这样,这样一想,有些人就不问了,俞家的人缘还是不错的。
赵巧娘还遇到了不少带有恶意的询问,有的时候不得不把问题抛给俞青山。
她是后妈,有的时候,不需要她做什么,这个身份,就很容易就被打上各种标签。
县城说大也大,说小也小。
除了他们家附近的邻居,就连和赵巧娘一起做临时工的纺织厂同事,都有人问起了这件事。
刘菊打开了话头,“听别人说了一些情况,你家现在家里有两个女儿对吧?听说大的那个找到工作了,她怎么找到工作的?有没有什么内部消息?我儿子也要毕业了,要是他也能找到工作留在城里,我们一家人一辈子念着你的好。”
赵巧娘只能苦笑,“刘姐,我能有什么关系?你也太高看我了,要是有的话,我家前面那几个也不会下乡,这次就是撞了个巧。”
刘菊叹气,这倒也是,想到她家之前下乡的那三个孩子,也沉默了,随后好一会儿,才开口,“我是真不想孩子离开我。”
也就是能这样说一说了,在外面都不敢多抱怨几句,只能说说这样舍不得的话。
这话引起了普遍的共鸣,谁不是呢?
家家户户就没有哪个计划生育的,怀上了就生,生下来了只要养得起就养,少的一两个,两三个,多的甚至有生养了十几个的。
但是这十几个孩子,能留在城里的就一两个,除非有工作单位接收,但是他们就是平平凡凡的老百姓,哪里来的那么多工作岗位让孩子接班?
至于说让他们老的退休让孩子顶上,这也不太好办,工作这么久,大部分级别都升上来了,工资和福利都比较高,要是退休让孩子顶上,那就要从头开始,而且孩子多了还不好分配,给了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怎么办?
给谁不给谁都不好说。
赵巧娘在纺织厂做临时工也有几年了,在忙不过来的时候,纺织厂会优先招聘她们这些熟练人手,一年中有几个月在这里做临时工,时间久了,她们三个也混熟了,对彼此家里的事知道得七七八八,她们也都知道赵巧娘是二婚的,老家在县城下的公社,之前嫁的人不行,娘家也靠不住,现在过来说的上是享福了。
钱来弟忍了忍,没忍住,“我记得你之前说你女儿要办喜事了吧?现在谈好日子了吗?怎么最近我听到一些说婚事不作数的传言?”
赵巧娘只庆幸她们不知道之前说的是哪一个女儿,所以她现在可以低着头糊弄,“这是当初说笑的,别当真,孩子现在年纪还小,他爸爸不舍得她这么早出嫁,之前一直觉得孩子还小,没怎么避讳,现在看着孩子大了,说这些就要注意了,你们以后不要再这样说了。”
钱来弟嗤笑出声,“哎哟,你就别瞒着我们了,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不能说的?我听说,你的女儿,就前头的女儿,是不是顶了她未来婆婆的班,不然这好端端的,哪里有工作单位接收?是不是那家人做了对不起你们家的事?”
这是得了半桶水消息的,赵巧娘当然不会承认,摇头,“你哪里听来的,她是考上去的,你可别瞎说,就是巧合在同一个厂而已。”
钱来弟将信将疑,“真的是考进去的,我们怎么不知道招工了。”
“人家没公开贴告示,就招一个人。”
刘菊,“你们是有内部关系吧,不然你们家怎么知道的。”
“这是孩子舅舅那边传来的,我也不清楚。”
钱来弟撇了撇嘴,“这个是前头的吧,你亲的那个怎么办?”
赵巧娘处理着手上的布料,心里就跟泡在苦水里一样,怎么办?
她也想知道,以后她该怎么办。
她现在在家里,就算当家的说相信她不知情,但是她也有些尴尬,老太太指着她的鼻子敲打,还有当家的终究防着她了,那些钱票看的更紧了,她知道,他是怕自己补贴给了敏秀,家里也就只有小居跟以前一样对待她了,她不委屈吗?
委屈,但是根本做不了什么,只能靠时间慢慢的将这事平复,除了这边之外,还有女儿那一边,她的肚子是瞒不住的,所以前不久她悄悄的去周家参加了婚宴。
婚宴很简单,就只有周家人和几个亲戚,再请周围的人吃了一些花生糖果,再对着主席的画像背了语录,共同进步,就没有其他了,这就是他们两个的喜宴。
很突然。
她在那里都听到了有些人的窃窃私语,说周家这事儿办的急,事先没有打过招呼,而且周家都没有请他们厂里的人来做主婚人或者见证,新娘也没有嫁妆,没有工作,什么都没有,她的娘家人只有她,她这当妈的只能默默的在旁边当根柱子。
这是女儿一辈子的大事,但是她也没办法啊,女儿身上那身新衣服都是周家人出钱买的,她只能把她手里攒的那些钱给她压箱底,以备不时之需,至于娘家人单薄,只有她一个撑场面的她也没办法,俞家那边不用想了,难道还能叫女儿的亲爸过来吗?
他们都不敢告诉他,只能趁着现在月份还浅,快些张罗起来,等到时候孩子出生了,说早产糊弄过去,要是让他知道了,他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肯定会狠狠的敲周家一笔。
每每想到这里,赵巧娘都有些庆幸,女儿她们年纪不到,还不能去领证,等到了年纪了,孩子已经出生了,木已成舟,就算他不满意,想要收彩礼也迟了,不过可以预见的,到时候跟他拿户口把关系转出来,要费一番功夫。
“巧娘,巧娘,你在想什么?怎么跟你说话你都没反应的。”刘菊叫了好几次。
赵巧娘回过神来,“你说什么?抱歉啊,刚刚想家里晚饭要做什么,没留意。”
钱来弟呵了一声,“我刚刚在问你亲女儿的事,俞家不会厚此薄彼吧,亲女儿有了工作,你女儿呢。”
赵巧娘浅浅的笑了笑,“她嫁人了。”
钱来弟愣了,“嫁人了?嫁到哪里啊?”
“就在我们县城。”
“有工作?家里几口人,做什么的?”她们兴致勃勃地追问起来,“这么大的事你都没跟我们说,当不当我们是朋友,我们红包都没给。”
赵巧娘:“一切从简,一切从简,没有怎么办,就一家人吃了顿饭,谁都没请……”
好不容易糊弄过去,赵巧娘只觉得筋疲力尽,要是她们知道了俞向安之前说亲的人姓周,现在她亲女儿嫁的人也姓周,肯定会有联想的,有那些消息灵通的,比如邻居,已经怀疑上了,她也只能尽力的否认,只要她们不承认,空口无凭,他们也不能做什么。
她又想到了丁敏秀,没有娘家的女人,会过得很难,以前俞家就是她的娘家,俞家也对她们娘俩很好,不愁没有依靠,她是真的想不通,为什么她会做出这样的事?
就算是周家的小子先喜欢的,但是她不知道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吗?
到了现在这地步,她只希望,她这一胎生个儿子,生女儿的日子太苦了,那时候她生了敏秀,不知道是坏了身体,她爸妈还在,可以依靠,丁家不敢太过分,她都过成那样,女儿因为这种不光彩的事儿进了周家的门,要是子嗣这方面不顺利,她一辈子在周家人那里都抬不起头来。
第十四章
邓霞红被王运来说过之后,安生了下来,俞向安在厂里的生活越发如鱼得水,然后,她赶着时间去学校参加了考试。
对她这种情况,老师是不会多说什么的,只要她在考试的时候回去参加,成绩不是太差,就会给她毕业证书。
俞向安没有发现丁敏秀的身影。
这样她如果没有合适的理由,毕业证书就没有了。
俞向安觉得可惜,不过转念一想,就大概知道了缘由,按照一般的情况,现在她应该正处于孕吐阶段,要是吐的严重,当然不会来参加考试。
学生人数不多,学校效率很快,给了他们一张毕业证书。
俞向安把毕业证书收好,同时终于拿到了第一桶金,二十七块五,随着工资一起发下来的,还有票据若干。
二十七块五,看上去很少,或许就是一杯奶茶钱,但要看这时候的物价,一斤猪肉七毛多,一斤大米,一毛二,这要是全部买大米的话,能够买二百多斤,二百多斤的大米,假设一天吃四斤,一个月也才一百二十斤。
这要是换成乡下,乡下除了盐和布等必需品,其他的都能自给自足,二十多块钱,没有遇上嫁娶、生病,足够用一两年。
这是一笔“巨款”。
除了荷包鼓了起来,西西农场也越来越好了。
俞向安每天都会在睡觉前进去,现在里面的变化不小,一开始,黄豆大概种了两分地,现在变成了一亩地,果树一开始只有四棵,苹果、板栗、葡萄、梨各一棵,现在苹果种子已经在抽芽,葡萄多了五棵,板栗即将成熟,等到板栗成熟,她要种多一些,板栗的淀粉含量可不低,吃法又多又容易保存,溪流里,现在可以看到里面游动的鱼儿,粗略估计,有十多条两三斤的大鱼,在一侧有一块专门围起来的小池子里,可以看到里面的小鱼,这里是为了不让鸭子糟蹋,这要是不围起来,没多久就要进了那些鸭子的嘴了。
鸭子一开始只有两只,都是肥嘟嘟的,能有七八斤,现在多了十二只小鸭仔,其中有三只个头稍大一些,是她一开始买来的。
进去仓库,里面有之前收的两百多斤苹果,还有一些黄豆,在仓库旁边,有一个已经搭建好的灶台,灶台上现在放铁锅的位置空着,旁边放着一个瓦罐,俞向安打开,里面是一锅鱼汤。
俞向安享受的拿起碗筷,经过这段时间的试验,已经证实这里的东西吃了无害,她现在可以放心的入口了。
把一整锅鱼汤,并着里面的鱼肉吃的干干净净,俞向安满足的摸了摸肚子。
因着这里,她最近没有半夜饿醒去厨房拿红薯,还被小居关心的问了,是不是最近胃口不大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