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陛下下田挖地,他们?就不用考虑了,陛下好歹每年春耕大礼还会意思意思的犁一下田或土,他们这些读书做官的,哪怕出身贫寒,也几乎是不事农事生产的,只能眼睁睁看着陛下和农民们在讨论。
石忞和农民们一边试用一边讨论,幸好他们都觉得不错,尤其是用曲犁犁过田之后,赞不绝口,曲犁比以前轻了不少,功效也更好了。
第六十七章
元直木虽然没种过田, 但陛下既然叫他们过来,那肯定是希望他们听听看的,一直不远不近的跟着, 好在农民们说的他还是懂的, 听到农民们赞不绝口,趁着陛下休息的空档上前夸赞道:“恭喜陛下得此农具,若如他们所言, 何愁国库不丰,百姓无粮”。
上司都这么说了, 其他官员也连忙表忠心似的上前恭喜, “恭喜陛下得此农具”, 一直带头发言的就在陛下旁边的老农抿了抿嘴唇也开口道:“陛下关心农事, 是我们百姓的福分, 草民们受先祖余光得以耕种皇田, 虽算不上大富大贵,却也衣食无忧, 购置农具只要一两以内,也有余力, 可天下之大, 贫困者众, 定价之事还请陛下为天下虑”。
手撑锄头把的石忞眺望着远处的绿油油,那是百姓们种在山脚地里的麦子,经过冬天寒冷依然屹立不倒, 就像小时候在外婆家看到的麦子一样, 即使被大雪覆盖,来年开春还是会绿油油的。
元直木的话也是她费尽心力去做些的根本动力,她想要国库充盈, 也想要百姓家有余粮,即使有个灾荒也有些应对之力,老农的话,也是她所久久思考的,按道理,铁铺经营的规则已定,她不该睡意更改,可若是想大力推广,价钱就不得不再三考虑。
如果按照现在的价格办法定价,价格肯定不会太低,那么家里农具还能用的就不会买,没钱的更是买不起,大部分百姓没钱买或不想买,农具就无法推广,无法推广又还有什么意义?
老农的话与她所担忧的不谋而合,“朕会好好考虑的”,农具都已经试用了一遍,看了看天色,她也该走了,除了曲犁之前,其他的农具她都赏给了老农们,还另外赏了些钱财,以示嘉奖。
这次回去,就像来时一样,她没有坐任何代步工具,一边走一边跟元直木讨论价格的事,其余人员不远不近的跟在后面。
每次只要一用到钱,或者谈到和钱有关的事,她就加深一次对元直木的印象,真的是扣得可以,可这次农具推广之事,她势在必行。
商量不出一个结果,一回到静心宫她便让元直木等人退下了,另外临时召见了工部尚书,让她汇报了一下各地木匠选派前来学习的情况。
就在她准备小憩一会的时候,有宫侍来报宣常乐求见,现在康国国内形势不明,她实在是不太想见,可想到她现在的情况,最后还是见了。
宣常乐进来的时候就看到陛下端坐在御座上,上次光顾着复仇和伤心,没怎么看,这次仔细看了一下才发觉陛下比她想象的好看,上前恭敬行礼道:“恭请陛下圣安”。
康国的礼节和华朝有一点点不同,但整体是大同小异的,加上她又在明道学院学习了两年,华朝的礼节自是早已铭记于心。
“起来吧,身体如何?”一脸憔悴加恭敬的宣常乐实在是让她难以和郭凡秋报的那个常乐重叠在一起。
“臣身体已大好,谢陛下关心,然国仇家恨犹如跗骨之蛆让臣睡不安、食不下,康国历代先王侍奉华朝犹如孩子侍奉双亲,年年进贡,来繁都犹如朝圣,但凡有诏无不遵从,请陛下为自己的孩子主持公道”宣常乐说完已泣不成声,让人动容。
她知道宣常乐说的都是实话,康国是在华朝的帮助下才改朝换了代,自然也就很积极的成为了华朝的藩属国,每次来繁都进贡都被他们当做是朝圣,康国的一个学者还专门写了一本《朝圣路》,虽然只是札记类,但她也看过,写的不错,对华朝繁华的向往字里行间都能看出来。
她猜这估计也是宣常乐秘密来明道学院学习的根本原因,否则她实在想不出是什么样的原因能够让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远离国家故土远赴他国求学。
或许冥冥之中上天已经注定,若不是这个孩子秘密前来求学,康国王室必定已被屠杀殆尽,到时就算她想拨乱反正也没了意义。
作为康国的老大宗主国,她确实应该毫不犹豫的答应宣常乐的请求,可作为一个理性的一国皇帝,她却不敢乱许诺,出兵虽然只有两个字,但背后代表的却是牺牲华朝子民的性命和庞大的军需支出。
打仗靠的从来都不是人,而是经济基础,现在华朝的民生经济好不容易才恢复一点,若出兵攻打,就犹如打牌开始赢了很多钱的人一把就回到了解放前,她不能冒这个险,尤其是在敌我不明的情况下。
她也怕宣常乐对自己寒心,跟班都被打得只剩一口气了,她这个当老大的却不出面,以后其他藩属国谁还会听她的号令?
陛下的为难路关初看在眼里,她能做的也不过是给宣常乐递一条手帕,宽慰两句而已,好在解了石忞不能立即开口答复的尴尬。
“康国被颠覆,王室被屠杀,朕的心,犹如刀割般被割成一片一片,痛心疾首”她的声音哽咽,仿佛正在遭受极大的痛苦,“幸好上天垂怜,让朕把你救了回来,你放心,只要你在康国就在”。
石忞和农民们一边试用一边讨论,幸好他们都觉得不错,尤其是用曲犁犁过田之后,赞不绝口,曲犁比以前轻了不少,功效也更好了。
第六十七章
元直木虽然没种过田, 但陛下既然叫他们过来,那肯定是希望他们听听看的,一直不远不近的跟着, 好在农民们说的他还是懂的, 听到农民们赞不绝口,趁着陛下休息的空档上前夸赞道:“恭喜陛下得此农具,若如他们所言, 何愁国库不丰,百姓无粮”。
上司都这么说了, 其他官员也连忙表忠心似的上前恭喜, “恭喜陛下得此农具”, 一直带头发言的就在陛下旁边的老农抿了抿嘴唇也开口道:“陛下关心农事, 是我们百姓的福分, 草民们受先祖余光得以耕种皇田, 虽算不上大富大贵,却也衣食无忧, 购置农具只要一两以内,也有余力, 可天下之大, 贫困者众, 定价之事还请陛下为天下虑”。
手撑锄头把的石忞眺望着远处的绿油油,那是百姓们种在山脚地里的麦子,经过冬天寒冷依然屹立不倒, 就像小时候在外婆家看到的麦子一样, 即使被大雪覆盖,来年开春还是会绿油油的。
元直木的话也是她费尽心力去做些的根本动力,她想要国库充盈, 也想要百姓家有余粮,即使有个灾荒也有些应对之力,老农的话,也是她所久久思考的,按道理,铁铺经营的规则已定,她不该睡意更改,可若是想大力推广,价钱就不得不再三考虑。
如果按照现在的价格办法定价,价格肯定不会太低,那么家里农具还能用的就不会买,没钱的更是买不起,大部分百姓没钱买或不想买,农具就无法推广,无法推广又还有什么意义?
老农的话与她所担忧的不谋而合,“朕会好好考虑的”,农具都已经试用了一遍,看了看天色,她也该走了,除了曲犁之前,其他的农具她都赏给了老农们,还另外赏了些钱财,以示嘉奖。
这次回去,就像来时一样,她没有坐任何代步工具,一边走一边跟元直木讨论价格的事,其余人员不远不近的跟在后面。
每次只要一用到钱,或者谈到和钱有关的事,她就加深一次对元直木的印象,真的是扣得可以,可这次农具推广之事,她势在必行。
商量不出一个结果,一回到静心宫她便让元直木等人退下了,另外临时召见了工部尚书,让她汇报了一下各地木匠选派前来学习的情况。
就在她准备小憩一会的时候,有宫侍来报宣常乐求见,现在康国国内形势不明,她实在是不太想见,可想到她现在的情况,最后还是见了。
宣常乐进来的时候就看到陛下端坐在御座上,上次光顾着复仇和伤心,没怎么看,这次仔细看了一下才发觉陛下比她想象的好看,上前恭敬行礼道:“恭请陛下圣安”。
康国的礼节和华朝有一点点不同,但整体是大同小异的,加上她又在明道学院学习了两年,华朝的礼节自是早已铭记于心。
“起来吧,身体如何?”一脸憔悴加恭敬的宣常乐实在是让她难以和郭凡秋报的那个常乐重叠在一起。
“臣身体已大好,谢陛下关心,然国仇家恨犹如跗骨之蛆让臣睡不安、食不下,康国历代先王侍奉华朝犹如孩子侍奉双亲,年年进贡,来繁都犹如朝圣,但凡有诏无不遵从,请陛下为自己的孩子主持公道”宣常乐说完已泣不成声,让人动容。
她知道宣常乐说的都是实话,康国是在华朝的帮助下才改朝换了代,自然也就很积极的成为了华朝的藩属国,每次来繁都进贡都被他们当做是朝圣,康国的一个学者还专门写了一本《朝圣路》,虽然只是札记类,但她也看过,写的不错,对华朝繁华的向往字里行间都能看出来。
她猜这估计也是宣常乐秘密来明道学院学习的根本原因,否则她实在想不出是什么样的原因能够让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远离国家故土远赴他国求学。
或许冥冥之中上天已经注定,若不是这个孩子秘密前来求学,康国王室必定已被屠杀殆尽,到时就算她想拨乱反正也没了意义。
作为康国的老大宗主国,她确实应该毫不犹豫的答应宣常乐的请求,可作为一个理性的一国皇帝,她却不敢乱许诺,出兵虽然只有两个字,但背后代表的却是牺牲华朝子民的性命和庞大的军需支出。
打仗靠的从来都不是人,而是经济基础,现在华朝的民生经济好不容易才恢复一点,若出兵攻打,就犹如打牌开始赢了很多钱的人一把就回到了解放前,她不能冒这个险,尤其是在敌我不明的情况下。
她也怕宣常乐对自己寒心,跟班都被打得只剩一口气了,她这个当老大的却不出面,以后其他藩属国谁还会听她的号令?
陛下的为难路关初看在眼里,她能做的也不过是给宣常乐递一条手帕,宽慰两句而已,好在解了石忞不能立即开口答复的尴尬。
“康国被颠覆,王室被屠杀,朕的心,犹如刀割般被割成一片一片,痛心疾首”她的声音哽咽,仿佛正在遭受极大的痛苦,“幸好上天垂怜,让朕把你救了回来,你放心,只要你在康国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