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如果不是多次的指挥错误,叛军哪里就能打到长安城下了呢?
  ……如果不是昏聩的皇帝,他们哪里需要到这个地步呢?
  于是六军不发。
  沉默的兵卒不发一言,他们的诉求却震耳欲聋。
  ——我们忍饥挨饿,护送皇帝逃离,是身为臣子的大义。但是一切的罪魁祸首,总不能还好端端地被保护着安居乐业吧!】
  光屏上显示出了那时的场面。
  马嵬坡。
  正是人困马乏的时候,二十多个吐蕃使节拦住了杨国忠的马,他们一边哭一边诉苦:“丞相!杨丞相!没有吃的啊,我们都要被饿死了!”
  杨国忠还没来得及答话,这样的情形就已经被身后的士卒看到了。好像一滴热油滴进滚烫的水里,本来就满腹怨言的士卒大喊:“杨国忠与胡人谋反!杨国忠与胡人谋反!”
  有性急的士兵射出了箭,射中了杨国忠坐骑的马鞍。马儿吃痛,带着杨国忠乱跑起来,士卒们追着他,一直到了马嵬驿西门内士卒终于追上了杨国忠,杀死了他。
  愤怒的士卒心想,这就是一切的罪魁祸首!他们杀红了眼,肢解了杨国忠的尸体,把他的头颅挂在长矛上示众,接着,他们又杀死了杨国忠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杀死了杨国忠的姐妹韩国夫人、秦国夫人;杀死了阻止他们的御史大夫。
  等到李隆基听见外面的喧哗,询问此事时,事情已经了结了。
  贞观年间的大殿里,一片静默。
  李世民轻轻敲击手中的茶杯,发出清亮的“哒、哒”声,打破了一片凝滞的氛围。
  他轻笑道:“诸卿为何如此沉默不言?”
  眼看没人说话,房玄龄硬着头皮顶上,告了一声罪:“不过臣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罢了,不成体统,圣人不必挂怀。”
  李世民笑了,这实在是太容易做出的猜测。
  ——李隆基逃出长安,导致皇家的尊严一落千丈。而一直以来,李亨在东宫中的势力不够强大,不能让他太子的地位保持稳定,因此,他必须扩大自己的势力,这就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杨国忠是李亨的政敌,如果他能死,对于李亨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
  于是,李亨默许了马嵬兵变的发生。
  真耶?假耶?
  光屏没有给出答案,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猜测吧。
  李世民也没有给出答案,他只是眯了眯眼,思绪仿佛回到了遥远的过去。
  魏徵和房玄龄对视一眼,眼中都有着相同的了然。
  魏徵的声音极小,连紧挨着他的房玄龄也只能勉强听见:“玄宗出逃,带着的全部队伍约有三千余人,而太子李亨的人马就有大约两千。就算这次事件不是出自李亨手笔,他们也不可能再走在同一路了。”
  房玄龄微不可察地点点头:“怪不得肃宗在灵武登基。”
  言下之意,这对父子俩之间的胜负着实显而易见了。
  【士卒们处死了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尽诛杨氏”之后,禁军首领陈玄礼等卸甲请罪,李隆基“慰劳之”,然后,禁军整理行装,重新出发,这此迅速的兵变就此结束。
  无论这件事的背后是否有着李亨的影子,不可否认的是,李亨,是马嵬事件最大得益者。
  经此一事,父子分道扬镳也已经势在必行。他们彼此都知道,李隆基已经不再能压制羽翼逐渐丰满的太子;同样,李亨也不能再忍受父皇没完没了的怀疑和施压。如果李亨继续跟随李隆基逃往蜀地,可能会造成两败俱伤的结果——要知道,李隆基的皇太子,可不是一个好做的职业。
  于是他们只能分兵,各谋发展。
  李隆基宽宏大量地下令,从他随扈的禁军三千人中分出二千人给太子。让太子代父皇完成大唐皇帝领导平叛、收复二京、兴复社稷的大业。李亨热泪盈眶地拜别父皇,北上朔方,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此时,当了十八年太子之久的李亨已经年近半百。】
  魏徵的鼻间溢出一声轻哼,果然如此。
  他感叹道:“杨国忠……当初哥舒翰镇守潼关,是他忌惮哥舒翰,导致了潼关的失守。杨国忠的想法,是认为国都可以抛弃,国君可以受辱,但是他自己的私怨不能不报复,他的身家性命不可以不保全,他的兄弟姊妹不可以不安全。”
  顿了顿,魏徵干脆利落地下了结论:“他该死。”
  而李靖忧虑地蹙起眉头。
  ——为什么要强调年近半百?
  饱经战阵的将军直觉有点不对劲。
  如果李靖身在后世就会知道,唐朝初年的几个皇帝,除了退为太上皇的李渊可能因为晚年清闲,活到了六十九岁以外,其余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寿命五十二岁,唐高宗李治寿命五十五岁,唐中宗李显寿命五十五岁。唐睿宗李旦寿命五十四岁……均非长寿之人。
  而在此之后,唐玄宗李隆基活出了唐朝皇帝寿命上的巅峰——七十七岁,可李亨却显然未能继承父皇的长寿,仅仅五十一岁就驾崩了。
  ……可能唐朝是有什么太上皇才能长寿的buff吧。
  【李亨“遵马嵬之命”,即皇帝位于灵武,成为唐朝第七任皇帝,史称唐肃宗。
  灵武郡即灵州,是著名的塞北古城,初建于西汉,在唐朝是防御北方突厥等部族南下侵扰的北方军事重镇,开元九年李隆基在此设立朔方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