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这话过分吗?不过分!我们可以看看史册的记载。
  在卫青、霍去病都活着的时候:
  元朔元年,刘彻派遣卫青、李息出击匈奴,设置苍海郡。
  元朔二年,卫青出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区,设置朔方郡。
  元朔三年,张骞出使西域回到长安。
  元朔五年,卫青率领六位将军一起出击匈奴,大胜,拜大将军。这就是“漠南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初出茅庐的霍去病开始散发光芒,年仅17岁的他率领800骑兵追击匈奴,初步展露了大汉冠军侯的风采。
  元朔六年,大将军卫青再次两度出击匈奴,大胜。
  元狩二年,霍去病两次进军河西,歼灭、受降匈奴累计八万多,从此甘肃金城、河西、祁连山至盐泽罗布泊再无匈奴,汉朝得以边民大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在这场战役中中,霍去病率部奔袭两千多里,战损一万五千多,歼敌七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
  而后,霍去病率大军进行了封禅——封狼居胥,禅于姑衍。在这之后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直到登临翰海,方才凯旋。
  自此漠南无王庭!
  我们无法得见当时少年将军的风采,但是想想吧!大漠的风粗粝磨人,从上古洪荒刮到如今。就在这样的风里,年少得志的将军带着疲惫却兴奋的大军一路向西,在匈奴人的领土上祭祀天地,把大汉的风采永远地留在这片土地上。】
  刘彻近乎着迷地看着天幕上的画面,直到看到长大后的霍去病英姿飒爽地在狼居胥山上封禅时,终于忍不住喜形于色。他用力地拍着卫青的肩膀,大笑道:“好啊!仲卿,你被去病比下去了啊!”
  总是沉默寡言、冷静理性的卫青也第一次沉醉在天幕中,但就算这样他也没有忘记给帝王回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浪常比前浪高,我和去病皆为圣上和大汉效力,去病比我厉害,我只为他高兴。去病能成此大业,也仰赖圣上的支持,是圣上的功劳啊。”
  几乎所有人的内心都被这样的功绩震撼了。
  在汉前期的朝堂上,主战派占了绝大多数,尚武风气浓厚,优秀的武将层出不穷。周亚夫、苏建、程不识……都是好将军,但他们哪里见识过如卫霍这样的人啊!
  大漠风急怒吼,碎石如斗,尽数被风卷起。
  先行的将军不脱金甲,午夜的风迎面吹来,比刀割还要疼痛。
  匈奴望风而逃,大军乘胜追击,共饮一潭酒泉。
  那是久经沙场,指挥若定,百战百胜的卫青。
  那是少年将军,征尘千里,鲜衣怒马的霍去病。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他们得胜而归时,那般凛冽的风采早已超越门第和偏见,永留青史,千载之后愈加激昂。
  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能力卓越得如耀耀旭阳,光照千古,让同时代的群星欣赏、景仰,或是不服、嫉妒,却不得不始终仰视着他们,并被那灼目的光芒笼罩掩盖。
  【然而,元狩六年,霍去病病逝;元封五年,卫青病故。这两位将军的过世,标志着终汉武一朝,再也没能出现出类拔萃的将军,之后的战事便是:
  太初元年,李广利征大宛,虽斩大宛王首级,但汉军损失惨重,丧师十之八九;
  太初二年,赵破奴击匈奴,全军覆没;
  天汉二年,李广利、公孙敖、李陵(也就是李广之孙)共同出击匈奴,李广利斩首过万,自身损失过两万。李陵率5000步卒杀两万,战败投降匈奴;
  天汉二年,李广利、公孙敖、韩说击匈奴,全线不利,撤军。】
  司马谈记到这里,顿了一下,又翻回之前记得年号顺序来对照。元狩六年,那是十一年后。
  没事,没事,还早。
  ……不对不对——卫青他外甥今年多大来着?有十岁吗?
  去年和卫青一起出击匈奴的李息正在司马谈身边。听到司马谈低声的絮絮叨叨,忙挤到前排卫青身边,问他:“长平侯,你们家霍小外甥今年几岁了?我刚才听太史在那算什么……只有十一年了?”
  卫青本来还算红润的脸在听到天音说霍去病比自己早逝的时候就已经白了,听到李息这么一说,更是白惨惨的,看不出一丝血色。
  他仿若梦游般说:“去病……今年才一十又二,他……病逝、病逝!”
  卫青的手紧紧抓住李息的胳膊,支撑他将要倾倒的身体。几刻钟前他还在为霍去病取得的战果和功绩欢欣鼓舞,没想到仅仅只高兴了这么一点时间就迎来悲痛。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霍去病,他的小外甥二十三岁就早早病逝了。
  “仲卿!”刘彻扶上卫青的肩背,“你莫惧他!此次天音结束后就为去病寻医,有病就治病,若是现在尚没有病症,就年年为他诊脉,等他二十三岁那年,让他留在长安,留在宫中,他总能活下来的。”
  “天音告诉我们这些事,不就是让我们改变吗!”
  帝王站在那里,顶天立地。卫青突然就感到了安心。
  卫青握紧了拳头,紧到手臂都微微颤抖。去病……希望你的名字能带给你福气,好好活下来,活得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