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物资统筹工作有序推进着,老李的后事也办得差不多了。
  他年轻的时候有过老婆孩子,可惜在战乱中都死了,他就一个人活到了现在。
  虽然在县里的好单位上着班,但他没存下什么积蓄。单位管着他的吃住,他领的工资就全用来帮这个帮那个,偶尔自己喝点小酒,一个月到头,钱花得精光。
  他带过的年轻人也有不少,几乎县里各个单位都有人认得他,可提起他来,大多是“固执、死板、不合群”的印象。
  但是三年多以前,路昭来到了他的科室。
  老李终于收到了一个像样的关门弟子——其实也是唯一一个弟子。
  有路昭这条向上沟通的渠道,他的才华终于展露出来,短短几年就帮助县里修起了路、养起了船老板、拉来了投资。
  所有曾经一起共事的人,都对这个老酒鬼刮目相看,茶余饭后聊起来,感叹几句“没想到他还有这本事”、“可惜年纪实在太大了”。
  而现在,他突然就死了。
  死在去乡镇协调物资、返回县城的路上。
  昔日的同事、后辈,听到这消息时虽然吃了一惊,但想想却也觉得他死得其所。
  老李这样的人,注定要死在为百姓奔波的路上,就像将军注定要死在战场上。
  听说他的遗体被火化,骨灰要从殡仪馆送到海边去,撒到海里,大家便商量着,都去送他一程吧,好歹是同事一场。
  可等他们来到路边,却没想到,在路边等着送行的人那么多、那么多。
  路昭捧着骨灰盒从殡仪馆出来时,微微一愣。
  这条县里的主干道两旁,站满了人。
  有县里各单位的同事,有门口摆早点摊的小贩,有这几年才发家的船老板,更多的是认不得脸的普通老百姓。
  在路昭捧着骨灰盒走出来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抬头看了过来。
  他们没有组织什么仪式,没有拿什么白菊花,只是都抽出了自己生活中的一小段时间,放下了自己手头的事,来送这个为老百姓鞠躬尽瘁半辈子的平凡英雄最后一程。
  今天的天气很晴朗,县城的主干道上,能感觉到迎面吹来的、又冷又湿的海风。路昭的眼睛好像被这风吹得湿润了,有些发红。
  他抱着骨灰盒,坐上了一早约好的三轮车。
  车夫慢腾腾地蹬着车,载着他和老李的骨灰,缓缓往东边驶去。
  不知道是谁先说了一句“走好”,沿路站着的大家都开始说了起来。
  “老李,走好啊。”赵爱国挥挥手,“在那边脾气就别太拗了。”
  “李叔,走好。以后每年去海边给您孝敬点二锅头。”孙飞说。
  “哎呀,李师傅,路还没修完,怎么人就走了呢。”在经改局门口摆早点摊的小贩嘟囔着。
  “李师傅,当时修路拆了我家院子,我差点跟你打了一架,是我觉悟太低了。”船老大抓抓脑袋,“没这条去市里的路,我家一辈子也富不起来。”
  三轮车慢慢往前,路昭看过一张张熟悉或陌生的脸庞,听到他们有些惋惜、有些痛心的告别,鼻子又发起酸来。
  他想起了自己刚刚到德阳县,去经改局报到的那一天,第一次见到师父的场景。
  这位身形佝偻、老态龙钟的前辈,坐在窗边,给自己上了第一课。
  禹一牺一筝一离……
  “德阳县是个偏僻的打渔小城,这里的人们善良淳朴,肯努力、肯吃苦,但因为太穷了,有时候也抠抠搜搜,有时候也无理取闹,十分难缠。”
  “不过,只要你认真去同他们做工作、为他们谋出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一定会收获他们的认可和尊重。”
  他微笑着说:“欢迎你来,我的同志。”
  路昭吸了吸鼻子,伸手抹了把湿润的眼角,在道旁百姓的目送下,坐着摇摇晃晃的三轮车,来到了码头边。
  他打开骨灰盒,轻轻抓起骨灰,撒在了海水里。
  没错,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就算师父一辈子只是个四处奔波的无名小卒,可他在老百姓的心里有名字。
  这天下没几个天赋异禀、气运奇佳的天生领袖,多的是默默无闻、挺身而出的无名英雄。
  他们也许不会青史留名,但他们熠熠发光的品格和信仰,却会在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中历久弥新、永垂不朽。
  作者有话要说:
  阿昭的又一双新鞋。
  ——
  第113章
  德阳县平稳度过了春节。
  被堵死的、通往德裕市的大马路,也在一整个春节的抢工下,恢复畅通。
  外地老板的建厂方案交上来,经改局很快批准通过,工厂便正式动工了。
  这也意味着路昭在德阳县的最后一件工作完成了。
  他加班加点忙完了这些重要工作,才终于抽出时间,给方先生、给宋悦写了信。
  算起来,这一封信距离上一封,已经过去三个多月了。
  他一直想要坚持每月给方先生写信的,可一忙起来,真的抽不出时间,和方先生的联系就被搁置了。尤其是这两年,写信的频率直线下降,从每个月两封,变成了三个月一封。
  路昭默默反思了自己,可也没法改正。
  因为,原本他把“和方先生保持联系”看得非常重要,其他事情都可以排在这件事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