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节
耿定向面色端肃,一旁的府县学教授脸色也是不愉,众生员看了之后心下难免忐忑,书读得如何,文章写得如何,众人心中都有数,有不少士子得了秀才功名后便没有了继续考的心思,只惦记着维持现状,然而学如逆水行舟,进起来难,退起来可容易得很。
位列第一等及第二等的士子名单最先公布,柳贺轻易地在红榜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又见施允也位列其中,心中自然安定了下来。
对于读书人来说,最幸福的事便是自己的努力有成果。
除了柳贺之外,姜士昌此次同样在一等,府学之中也有几位同窗名列一二等,其他士子不由对几人投去了欣羡的眼神。
耿定向随即公布了奖赏内容,如施允这样名列一二等的附生,可升等至增生,而如柳贺这样升无可升的廪生,则给予物质奖励,从府学的学田收益中发放一人一笔银子。
数额不多,可激励作用却很明显。
大宗师监督一省之学政,从他手中受赏,士子们可以吹上好一阵子的牛了。
奖赏完了之后,现场的气氛又比方才差了几分。
耿定向面上方才还有一丝笑意,此刻却只剩冷肃,随即书吏们在他的指示下贴出三等以后的生员名字,位列三等的生员们此时都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毕竟三等不赏不罚,即便受不了赏,也比受罚要好得多。
但下一回可不能只在三等了,还是二等以上更保险一些。
大宗师的威风着实震慑了现场不少生员,这种命运不由自主的感觉太难受了。
四等五等的生员此时俱是面如土色,名字公布后,书吏们便按榜上名单将四等生员喊出,随后耿定向当着众士子的面狠狠训斥了几人:“若是下次再在四等之列,我定将你几人降到五等六等。”
四等生员们皆低头称是。
耿定向只是在威胁罢了,朝中如今对两京提学御史的任命有不同传闻,浙江道御史李辅最近上了一道疏,说两京乡试都是临场差遣主考官,各布政司则由巡按御史聘考官,要求朝廷改改两京乡试的规矩,京中虽还未有决议,但提学御史的权力必然也会受到影响。
被挞斥的生员们却不会想那么多,被当众训斥一事实在太伤脸面,自考中秀才后,他们在府城在家中皆以生员身份为骄傲,举手投足间尽是高人一等的姿态,此时大宗师直接将他们脸面剥下来,比杀了他们更难受。
耿定向对待五六等的生员更是毫不手软,五等生员被换上低一等的青衫,至于六等的几位生员——榜上有名之后,他们便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求大宗师再给我等一次机会!”
“请大宗师宽宥啊!”
可惜耿定向比上一任提学更为无情,他当下命人剥了几位士子的秀才襕衫,并将其名字自官学中革去,那几人在府学前哭嚎了许久,却并未换来耿定向的回心转意。
对于在场众士子来说,这可谓是一次体验感极强的警示。
……
岁试过后,府学的学风被狠狠整顿了一番,平素一贯不问事的邵教授都开始亲自监督士子们的课业,此次府学中只有一名生员被革去了秀才功名,但这也足够其他士子警醒的了。
柳贺的生活倒是一贯如常,唯一不好的地方是,他原打算府试之后就回家闭门读书,可府学这边却没有准他的假。
柳贺只得继续留在府学读书。
他依然按原本的读书安排来进行,每日写文章、打磨文章,日子虽然枯燥无味,但柳贺几年间都是这么过来的,倒没有不适应的地方。
时间就这么飞速流逝着,由夏入了秋。
嘉靖四十五年的夏季倒没有前两年热,但柳贺这个夏天却更烦躁一些——他在今夏遭遇了写文章的瓶颈期,明明自己知晓文章该在哪里改进,下笔之后却无法令他满意。
加上窗外蝉声吵闹,柳贺一贯心态平和,在那时也有几分急躁。
后来孙夫子给他来了信,柳贺之前在信中说了自己的苦恼,孙夫子告诉他,若是觉得难,不妨从《三字经》及《千字文》读起,将头脑放空,记住自己为何读书的初心。
《三字经》自然没有办法帮柳贺提高文章,却让他的心态平静了下来。
他是从穿越之后才正式接触古文的,在穿越之前,他连一篇《三字经》都背不下来,而现在却可以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一篇文章也轻易能够写就。
初学文章难,瓶颈也是难,他既然能熬过初学时的岁月,必然也能熬过瓶颈的阶段。
写不出自己满意的文章,柳贺干脆先停一停笔,他找府学教谕请了几天假,在这几天里不写文章只读书,读书累了就练字静心,或是在傍晚的长江边上走一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数百年后长江依然奔流不息,对比之下,他那么一点小烦恼根本算不上什么。
……
等天气凉了下来之后,柳贺再提笔写文章,或许是心态沉稳了的缘故,也或许是近段时间读书有收获,他写起文章来感觉顺畅了不少。
柳贺回顾了一下自己前几个月的状态,感觉似乎没有必要一直焦虑,就连写小说也会卡文,写文章又如何没有写不出的时候?
瓶颈期的调整本身也是磨练文章的过程。
事实上,柳贺觉得,他现下已经做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文章之所以还是不足,其实也与阅历有关。
作为一个现代人,他的阅历比起同龄人已经强了不少,毕竟他的所见所遇都是古人难以想象的,但在这大明朝,柳贺依然不够贴地气,当然,不仅他一人如此,他的多数同窗都是一样。
只不过柳贺常以文章大家为目标,而文章大家又有哪一个不是阅历人生之后才写出一篇篇深刻隽永的文章。
从这个角度看,他是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了。
“你在家做了什么?”施允一边摸着滚团的后背,一边读柳贺新写的文章。
天气凉了之后,滚团的毛也比以往浓密了一些,天热的时候纪娘子给它把毛剃了些,它自己觉得丑,好几日都不肯出门,最近毛长长了,它又开始到处跑。
“思索如何写文章。”柳贺答道。
“教教我。”
施允很会看文章,他虽不能准确说出柳贺一篇文章好在哪里,却能够感受到他文章与之前的不同。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柳贺语气神秘,“但我花了数日时间只读文章而不动笔。”
“当真有用?”施允有些不相信。
“有用。”
“那我也先试一试。”施允道,“我最近文章也有不能再进一步之感。”
两人交流了一下最近写文章及读书的心得,又互相看了看文章。
即便在府学放假的初一和十五,两人依然在认真读书。
在真正接触科举这一件事之前,柳贺一直以为考科举的都是只读四书五经的书呆子,然而考试内容固然出自四书五经,但想要写好文章,却必须贯通经史子集天文地理,这样文章才能言之有物,科举制度固然有无数弊端,却也出了王守仁这位知行合一的圣人,搞改革的张居正同样是科举出身。
读书无岁月,加上岁试与小三关都早已考完,柳贺这一年间可以心无旁骛地只做读书这一件事,除了去府学上课之
外,柳贺只在交夏税时回去了一趟,衙门需将他名下田亩进行登记,再对他的秀才身份出具凭证。
而这一年间,朝廷发布了新令,要求各省、直乡试每举人一名,科考取三十名入试,也就是说,南直隶可以参加乡试的生员从三千三百七十五人增加到了四千零五十人,这对柳贺没什么影响,他已经拿到了乡试资格。
柳贺本以为嘉靖四十五年将这般过去,然而到了年底,嘉靖帝终于因为仙丹吃得太多送了命,裕王朱载垕即位,年号改为隆庆。
在柳贺印象中,隆庆是一位寿命很短的皇帝,尤其和他爹嘉靖和儿子万历比起来,柳贺觉得嘉靖的身体真的可以说是非常强健了,吃了各种重金属丹药之后还能活到六十岁整。
嘉靖的逝世对柳贺的生活并无影响,他依然过着单调乏味的读书生活,不过新朝来临后,府学中其他士子都在关注着朝廷政令的变化,毕竟朝政变化也会影响到科场。
果然,正月还未过,河南道御史陈联芳与耿定向便将目标瞄准了两京监生,陈联芳要求严格监生试,耿定向则要求取消皿字号,皿字号乃是乡试中监生独有的编号,以区分其与各府州县学生员,每年乡试中监生有固定的录取名额。
耿定向的上疏对柳贺这些江南考生很有好处,因为应天府乡试的一百三十五名额中,南监占了十分之二,即二十七人,但若是真以实力去比拼的话,南监监生必然是考不过江南富庶之地的生员的。
监生中固然有真才实学之人,但通关节的几率同样也很高,到了嘉万年间,监生的待遇一年不如一年,候缺当官的可能远不如明早期,又离家遥远不给假,加上朝廷缺钱,在京官员的薪水都时常拖欠,更不必说养着一帮学生的国子监了。
因而有才学的士子通常不愿坐监读书,宁愿在家苦读,同样有考中进士的机会。
第60章 乡试前
这一年的春节,柳贺依然在下河村中度过,刚穿过来时,他根本适应不了这种没有空调和羽绒服的生活,现在却早已习惯了。
天气暖一些,他便在小院里晒着太阳读书,滚团则滚在他脚边,纪娘子缠了个线团给它玩,它便成日守着这线团,连邻居家的玄猫找上门它都不理睬。
果然不能小瞧猫咪的好奇心。
柳贺看了一会书,纪娘子便端了一碗黑乎乎的、药味浓郁的液体过来:“我听你昨夜有些咳嗽,多穿些,可别再受凉了。”
“娘,就是昨天受了些风,没什么大事。”
纪娘子责怪道:“把药喝了,晚上少看会书,早些睡。”
柳贺接过药,一脸为难,光看药汁的颜色他就知道该有多苦,可纪娘子在一旁监督着,他只能一咬牙,一口气把药喝了个精光,可那苦味还是让他反胃,柳贺忍了许久才没吐出来。
他阖上书,任由阳光晒在肩头,心中默默琢磨着昨日写的那篇文章。
八月便是乡试了,柳贺的文章已经逐渐让他自己满意了,不仅是内容上,文辞与思想上比之去年也大有长进,柳贺自己也不禁感慨书没有白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话半点不虚假。
眼下距离乡试还有半年,柳贺仍打算按原本的节奏去温书,年前他并没有什么紧张感,除夕一过,乡试之期似乎一下就接近了。
府学之中有不少生员向教谕告了假,在乡试前半年归家读书,柳贺和施允也去申请,这一回却并未受到任何阻碍,韩教谕很干脆地给了假,并难得温和地对他说了一通勉励读书的话。
柳贺本以为韩教谕是转了性,但他转念一想,乡试便是对教官们的一场考核,考中的生员人数越多,就越能证明韩教谕等人教学有方。
到这个时候,韩教谕自然不会没事找事地阻拦了。
既然无需去府学报道,柳贺自然可以在下河村多留一段时间,在乡下安静读书也挺不错的。
纪娘子听了也很高兴,她虽然渐渐习惯了在城里的生活,但住在家中毕竟更自在些,柳贺白天读书,她可以和三婶等人多说说话,日子比在城中有趣多了。
柳贺在家住得好吃得香,因他秀才的身份帮村里人免了些田税的缘故,在家的这段时日,邻居们时不时会送来鱼虾鸡肉等,纪娘子性情温柔敦厚,她想推却推不掉,因为邻居们用的都是柳贺读书用脑的理由,纪娘子没办法,只能花钱买,但就算如此,乡下的物价仍是比城中便宜许多,菜也更新鲜些。
和北方及中原地带相比,镇江府的田税并不算重,一是因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二则是因为自大明建朝以来,南直隶便没有藩王就藩。
朱元璋定都应天府的时候便是担忧京师遭祸,可谁知南直一带一直平安,战事却起于北方。
有藩王的地方,老百姓的日子终归要难过一些,藩王就藩是需要土地供养的,到了嘉万年间,地方上为了省事,直接将供养藩王的土地折算成真金白银,银子从何而来?自然是从老百姓的赋税里出,老百姓除了要交自己的一份田税外,还要完成摊派的那一份,日子自然越过越艰难。
……
柳贺在乡间读书,唯一的不便就是不能与施允和其他同窗讨论文章,但独自读书倒有一番独特的静谧在,每日听鸡叫虫鸣,看日升日落,柳贺写文章时心便愈发沉静了。
他将过往写的文章再加以完善,一句句对比,让文章向着有文有笔的目标无限接近,如今柳贺再去翻过往读过的乡试程文,虽不至于发出“不过如此”的感慨,但乡试程文在他心目中已经不算神秘。
不过乡试临近给他的压力还是不小,他毕竟也逃不过功名利禄的诱惑
,何况既然走了科举这一途,继续往上考是唯一的选择。
柳贺一日或写上一篇文章,或写上两篇,既然乡试本身的压力就已足够大,柳贺自然不会另外给自己施加压力,考前崩溃这种事在大明朝时有发生,毕竟现代高考失利,上不了一本还有二本三本,再不济复读一年重考就行,而乡试却只有举人这唯一的选项,考不中便只能一辈子都是秀才。
柳贺此时写文章更看重状态,随性而为,如今对他而言写文章并非难事,在考场上发挥出最佳状态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柳贺一月里也会练一练自己写文章的本领,比如一口气连写七篇文章,就算他精力最旺盛的时候,连写七篇也觉得脑子混沌,好在柳贺经验丰富,就算连写七篇,他依然能够保证文章质量。
天气热了之后,柳贺与纪娘子又从下河村搬回了府城。
乡试一日日临近,他正好去书肆挑几本好书,再去府学及丁氏族学探探消息,不过大概是因为新帝新气象的缘故,应天乡试由谁主考的消息还未传出,不出意外的话,恐怕会是京中的翰林。
京官太多,猜是猜不过来的。
柳贺进了城之后先去了施允家一趟,和他一样,施允年后也一直在家闭门读书,柳贺已经是很宅的性格了,施允比他还宅,真就两耳不闻窗外事那般在苦读。
“乡试临近,不少生员都躁动起来了。”柳贺道,“我路过附近的酒楼,看到了好几位同窗。”
位列第一等及第二等的士子名单最先公布,柳贺轻易地在红榜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又见施允也位列其中,心中自然安定了下来。
对于读书人来说,最幸福的事便是自己的努力有成果。
除了柳贺之外,姜士昌此次同样在一等,府学之中也有几位同窗名列一二等,其他士子不由对几人投去了欣羡的眼神。
耿定向随即公布了奖赏内容,如施允这样名列一二等的附生,可升等至增生,而如柳贺这样升无可升的廪生,则给予物质奖励,从府学的学田收益中发放一人一笔银子。
数额不多,可激励作用却很明显。
大宗师监督一省之学政,从他手中受赏,士子们可以吹上好一阵子的牛了。
奖赏完了之后,现场的气氛又比方才差了几分。
耿定向面上方才还有一丝笑意,此刻却只剩冷肃,随即书吏们在他的指示下贴出三等以后的生员名字,位列三等的生员们此时都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毕竟三等不赏不罚,即便受不了赏,也比受罚要好得多。
但下一回可不能只在三等了,还是二等以上更保险一些。
大宗师的威风着实震慑了现场不少生员,这种命运不由自主的感觉太难受了。
四等五等的生员此时俱是面如土色,名字公布后,书吏们便按榜上名单将四等生员喊出,随后耿定向当着众士子的面狠狠训斥了几人:“若是下次再在四等之列,我定将你几人降到五等六等。”
四等生员们皆低头称是。
耿定向只是在威胁罢了,朝中如今对两京提学御史的任命有不同传闻,浙江道御史李辅最近上了一道疏,说两京乡试都是临场差遣主考官,各布政司则由巡按御史聘考官,要求朝廷改改两京乡试的规矩,京中虽还未有决议,但提学御史的权力必然也会受到影响。
被挞斥的生员们却不会想那么多,被当众训斥一事实在太伤脸面,自考中秀才后,他们在府城在家中皆以生员身份为骄傲,举手投足间尽是高人一等的姿态,此时大宗师直接将他们脸面剥下来,比杀了他们更难受。
耿定向对待五六等的生员更是毫不手软,五等生员被换上低一等的青衫,至于六等的几位生员——榜上有名之后,他们便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求大宗师再给我等一次机会!”
“请大宗师宽宥啊!”
可惜耿定向比上一任提学更为无情,他当下命人剥了几位士子的秀才襕衫,并将其名字自官学中革去,那几人在府学前哭嚎了许久,却并未换来耿定向的回心转意。
对于在场众士子来说,这可谓是一次体验感极强的警示。
……
岁试过后,府学的学风被狠狠整顿了一番,平素一贯不问事的邵教授都开始亲自监督士子们的课业,此次府学中只有一名生员被革去了秀才功名,但这也足够其他士子警醒的了。
柳贺的生活倒是一贯如常,唯一不好的地方是,他原打算府试之后就回家闭门读书,可府学这边却没有准他的假。
柳贺只得继续留在府学读书。
他依然按原本的读书安排来进行,每日写文章、打磨文章,日子虽然枯燥无味,但柳贺几年间都是这么过来的,倒没有不适应的地方。
时间就这么飞速流逝着,由夏入了秋。
嘉靖四十五年的夏季倒没有前两年热,但柳贺这个夏天却更烦躁一些——他在今夏遭遇了写文章的瓶颈期,明明自己知晓文章该在哪里改进,下笔之后却无法令他满意。
加上窗外蝉声吵闹,柳贺一贯心态平和,在那时也有几分急躁。
后来孙夫子给他来了信,柳贺之前在信中说了自己的苦恼,孙夫子告诉他,若是觉得难,不妨从《三字经》及《千字文》读起,将头脑放空,记住自己为何读书的初心。
《三字经》自然没有办法帮柳贺提高文章,却让他的心态平静了下来。
他是从穿越之后才正式接触古文的,在穿越之前,他连一篇《三字经》都背不下来,而现在却可以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一篇文章也轻易能够写就。
初学文章难,瓶颈也是难,他既然能熬过初学时的岁月,必然也能熬过瓶颈的阶段。
写不出自己满意的文章,柳贺干脆先停一停笔,他找府学教谕请了几天假,在这几天里不写文章只读书,读书累了就练字静心,或是在傍晚的长江边上走一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数百年后长江依然奔流不息,对比之下,他那么一点小烦恼根本算不上什么。
……
等天气凉了下来之后,柳贺再提笔写文章,或许是心态沉稳了的缘故,也或许是近段时间读书有收获,他写起文章来感觉顺畅了不少。
柳贺回顾了一下自己前几个月的状态,感觉似乎没有必要一直焦虑,就连写小说也会卡文,写文章又如何没有写不出的时候?
瓶颈期的调整本身也是磨练文章的过程。
事实上,柳贺觉得,他现下已经做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文章之所以还是不足,其实也与阅历有关。
作为一个现代人,他的阅历比起同龄人已经强了不少,毕竟他的所见所遇都是古人难以想象的,但在这大明朝,柳贺依然不够贴地气,当然,不仅他一人如此,他的多数同窗都是一样。
只不过柳贺常以文章大家为目标,而文章大家又有哪一个不是阅历人生之后才写出一篇篇深刻隽永的文章。
从这个角度看,他是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了。
“你在家做了什么?”施允一边摸着滚团的后背,一边读柳贺新写的文章。
天气凉了之后,滚团的毛也比以往浓密了一些,天热的时候纪娘子给它把毛剃了些,它自己觉得丑,好几日都不肯出门,最近毛长长了,它又开始到处跑。
“思索如何写文章。”柳贺答道。
“教教我。”
施允很会看文章,他虽不能准确说出柳贺一篇文章好在哪里,却能够感受到他文章与之前的不同。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柳贺语气神秘,“但我花了数日时间只读文章而不动笔。”
“当真有用?”施允有些不相信。
“有用。”
“那我也先试一试。”施允道,“我最近文章也有不能再进一步之感。”
两人交流了一下最近写文章及读书的心得,又互相看了看文章。
即便在府学放假的初一和十五,两人依然在认真读书。
在真正接触科举这一件事之前,柳贺一直以为考科举的都是只读四书五经的书呆子,然而考试内容固然出自四书五经,但想要写好文章,却必须贯通经史子集天文地理,这样文章才能言之有物,科举制度固然有无数弊端,却也出了王守仁这位知行合一的圣人,搞改革的张居正同样是科举出身。
读书无岁月,加上岁试与小三关都早已考完,柳贺这一年间可以心无旁骛地只做读书这一件事,除了去府学上课之
外,柳贺只在交夏税时回去了一趟,衙门需将他名下田亩进行登记,再对他的秀才身份出具凭证。
而这一年间,朝廷发布了新令,要求各省、直乡试每举人一名,科考取三十名入试,也就是说,南直隶可以参加乡试的生员从三千三百七十五人增加到了四千零五十人,这对柳贺没什么影响,他已经拿到了乡试资格。
柳贺本以为嘉靖四十五年将这般过去,然而到了年底,嘉靖帝终于因为仙丹吃得太多送了命,裕王朱载垕即位,年号改为隆庆。
在柳贺印象中,隆庆是一位寿命很短的皇帝,尤其和他爹嘉靖和儿子万历比起来,柳贺觉得嘉靖的身体真的可以说是非常强健了,吃了各种重金属丹药之后还能活到六十岁整。
嘉靖的逝世对柳贺的生活并无影响,他依然过着单调乏味的读书生活,不过新朝来临后,府学中其他士子都在关注着朝廷政令的变化,毕竟朝政变化也会影响到科场。
果然,正月还未过,河南道御史陈联芳与耿定向便将目标瞄准了两京监生,陈联芳要求严格监生试,耿定向则要求取消皿字号,皿字号乃是乡试中监生独有的编号,以区分其与各府州县学生员,每年乡试中监生有固定的录取名额。
耿定向的上疏对柳贺这些江南考生很有好处,因为应天府乡试的一百三十五名额中,南监占了十分之二,即二十七人,但若是真以实力去比拼的话,南监监生必然是考不过江南富庶之地的生员的。
监生中固然有真才实学之人,但通关节的几率同样也很高,到了嘉万年间,监生的待遇一年不如一年,候缺当官的可能远不如明早期,又离家遥远不给假,加上朝廷缺钱,在京官员的薪水都时常拖欠,更不必说养着一帮学生的国子监了。
因而有才学的士子通常不愿坐监读书,宁愿在家苦读,同样有考中进士的机会。
第60章 乡试前
这一年的春节,柳贺依然在下河村中度过,刚穿过来时,他根本适应不了这种没有空调和羽绒服的生活,现在却早已习惯了。
天气暖一些,他便在小院里晒着太阳读书,滚团则滚在他脚边,纪娘子缠了个线团给它玩,它便成日守着这线团,连邻居家的玄猫找上门它都不理睬。
果然不能小瞧猫咪的好奇心。
柳贺看了一会书,纪娘子便端了一碗黑乎乎的、药味浓郁的液体过来:“我听你昨夜有些咳嗽,多穿些,可别再受凉了。”
“娘,就是昨天受了些风,没什么大事。”
纪娘子责怪道:“把药喝了,晚上少看会书,早些睡。”
柳贺接过药,一脸为难,光看药汁的颜色他就知道该有多苦,可纪娘子在一旁监督着,他只能一咬牙,一口气把药喝了个精光,可那苦味还是让他反胃,柳贺忍了许久才没吐出来。
他阖上书,任由阳光晒在肩头,心中默默琢磨着昨日写的那篇文章。
八月便是乡试了,柳贺的文章已经逐渐让他自己满意了,不仅是内容上,文辞与思想上比之去年也大有长进,柳贺自己也不禁感慨书没有白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话半点不虚假。
眼下距离乡试还有半年,柳贺仍打算按原本的节奏去温书,年前他并没有什么紧张感,除夕一过,乡试之期似乎一下就接近了。
府学之中有不少生员向教谕告了假,在乡试前半年归家读书,柳贺和施允也去申请,这一回却并未受到任何阻碍,韩教谕很干脆地给了假,并难得温和地对他说了一通勉励读书的话。
柳贺本以为韩教谕是转了性,但他转念一想,乡试便是对教官们的一场考核,考中的生员人数越多,就越能证明韩教谕等人教学有方。
到这个时候,韩教谕自然不会没事找事地阻拦了。
既然无需去府学报道,柳贺自然可以在下河村多留一段时间,在乡下安静读书也挺不错的。
纪娘子听了也很高兴,她虽然渐渐习惯了在城里的生活,但住在家中毕竟更自在些,柳贺白天读书,她可以和三婶等人多说说话,日子比在城中有趣多了。
柳贺在家住得好吃得香,因他秀才的身份帮村里人免了些田税的缘故,在家的这段时日,邻居们时不时会送来鱼虾鸡肉等,纪娘子性情温柔敦厚,她想推却推不掉,因为邻居们用的都是柳贺读书用脑的理由,纪娘子没办法,只能花钱买,但就算如此,乡下的物价仍是比城中便宜许多,菜也更新鲜些。
和北方及中原地带相比,镇江府的田税并不算重,一是因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二则是因为自大明建朝以来,南直隶便没有藩王就藩。
朱元璋定都应天府的时候便是担忧京师遭祸,可谁知南直一带一直平安,战事却起于北方。
有藩王的地方,老百姓的日子终归要难过一些,藩王就藩是需要土地供养的,到了嘉万年间,地方上为了省事,直接将供养藩王的土地折算成真金白银,银子从何而来?自然是从老百姓的赋税里出,老百姓除了要交自己的一份田税外,还要完成摊派的那一份,日子自然越过越艰难。
……
柳贺在乡间读书,唯一的不便就是不能与施允和其他同窗讨论文章,但独自读书倒有一番独特的静谧在,每日听鸡叫虫鸣,看日升日落,柳贺写文章时心便愈发沉静了。
他将过往写的文章再加以完善,一句句对比,让文章向着有文有笔的目标无限接近,如今柳贺再去翻过往读过的乡试程文,虽不至于发出“不过如此”的感慨,但乡试程文在他心目中已经不算神秘。
不过乡试临近给他的压力还是不小,他毕竟也逃不过功名利禄的诱惑
,何况既然走了科举这一途,继续往上考是唯一的选择。
柳贺一日或写上一篇文章,或写上两篇,既然乡试本身的压力就已足够大,柳贺自然不会另外给自己施加压力,考前崩溃这种事在大明朝时有发生,毕竟现代高考失利,上不了一本还有二本三本,再不济复读一年重考就行,而乡试却只有举人这唯一的选项,考不中便只能一辈子都是秀才。
柳贺此时写文章更看重状态,随性而为,如今对他而言写文章并非难事,在考场上发挥出最佳状态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柳贺一月里也会练一练自己写文章的本领,比如一口气连写七篇文章,就算他精力最旺盛的时候,连写七篇也觉得脑子混沌,好在柳贺经验丰富,就算连写七篇,他依然能够保证文章质量。
天气热了之后,柳贺与纪娘子又从下河村搬回了府城。
乡试一日日临近,他正好去书肆挑几本好书,再去府学及丁氏族学探探消息,不过大概是因为新帝新气象的缘故,应天乡试由谁主考的消息还未传出,不出意外的话,恐怕会是京中的翰林。
京官太多,猜是猜不过来的。
柳贺进了城之后先去了施允家一趟,和他一样,施允年后也一直在家闭门读书,柳贺已经是很宅的性格了,施允比他还宅,真就两耳不闻窗外事那般在苦读。
“乡试临近,不少生员都躁动起来了。”柳贺道,“我路过附近的酒楼,看到了好几位同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