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节
  黛玉气得脸色发青,问几栀道:“你刚刚怎么不说!”几栀道:“他恐怕还顾忌着你,又没真做什么,我还能管着他的眼神正经不正经吗?我早晚要经历这些,要是这都受不了,趁早放弃罢。”黛玉泣道:“将来的事将来再说,馥姐不是说了以后给你撑腰么?你从明儿起就带着她给你的掌柜的出门才好。只是你在我表哥那儿受了委屈,却是该告诉我的,我就是没哥哥们的本事,也要帮你理论一二的。”
  几栀笑道:“就是怕你哭才没说,你也未免太小瞧我,我也不是任由人
  欺负的。况那儿到底是国公府,便是底子烂了,亲里亲戚的面上功夫也是要做的,那位琏二爷还没坏得彻底,我听说有些公子哥儿,连脸面都撕掉,直接大街上就动手动脚的,半点人伦都不顾的。”
  黛玉却没因这句话好受多少,她知道,几栀所说的坏得彻底的公子哥儿,贾家也不是没有,原先贾母体恤家里的女孩儿,不给她们知道那些脏事儿,但是哪有包的住火的纸呢?况贾赦、贾珍这些人行事,也不顾忌别人知道不知道,她出来了以后,才晓得以前一些下人议论的那些词、那些窃笑或厌恶是什么意思。她不知道那边的舅舅、表兄们觉得丢脸不丢脸,反正她挺替他们难堪的。
  馥环听说了这事,忙派她手下一对姓张的夫妇两个从此就跟着几栀。他夫妇两个原是馥环的陪房,在南安王府的时候就常被馥环派出去做事,在京里也算是个熟面孔。馥环怕他们懈怠,还特特地叮嘱过:“你们可别欺钱姑娘年纪小,就糊弄她,待她以后自己开药堂了,我亲自去给她当掌柜的。”张英夫妇忙答应了下来。钱老太医与何氏自然万分感激,几栀却叹道:“还是我学艺不精,若我到了严爷爷那样的本事地位,凭什么这府那府的,也不敢轻易对我怎么着。”
  钱何氏道:“虽然没把严老怎么着,对严老的徒弟可没顾忌了。何况你祖父那么厉害的医术,也是后来上了年纪,在太医院有些地位了,不用去那些达官贵人府上看诊了,才轻松了些许。”又悄悄地哭女儿以后要受累。
  宋氏原是心里十分佩服钱老太医敢让孙女出去行医的,然而出了这事,也长叹道:“到底是我教了这么些时候的学生,如今听说她差点出事,我这个心,竟也像她母亲似的,想着要不以后她就在家里,过安生日子罢了。”黛玉一面觉得几栀一身医术,若是像寻常女子一般在家里过一辈子,岂不是浪费了,一面又想,她在外的这些危险,到底不是我亲身经历,我此刻叹一声“可惜”,她却是要切切实实地面临那些的,我们到底是外人,说什么都不过是上下嘴皮子一翻,太轻了。故而思前想后,竟是想出一个法子来。
  原来本朝对贵女十分优厚,公主、郡主等均可享有与她们同品的王公侯们一般的俸禄、仪制等。黛玉这个族姬,与郡君同品,享县主的车辇规仪,平日里也是拿侯爵一般的俸禄的,她思忖再三,竟是想要一个官家的长随来用,因那些王侯身边的长随,虽也是这些公侯们自己出钱养着,却都是有职有品的,非是你有权有势了就能欺负的,否则,你打的不只是他主人的面子,还是皇上的面子。她只觉得自己身边有了这样的人,办事才有底气。
  但据她所知,公主们各有各的性格,她们金枝玉叶,怎样的排场都不算过。但一般的郡主、县主们都没有养过长随,最多出嫁的时候,有家里面子大,和宫里关系好的,皇后赏个女官下来替她们在夫家撑腰罢了。若她养长随,那可能是异姓贵女里的头一个了。她们家已经够在风口浪尖上了,因太子的缘故,人人都觉得陛下对他家十分优待,她再做这头一个,会不会显得太恃宠而骄了?这几年来,林滹一直小心谨慎着,就是因自家人的一举一动,都会牵扯到刘遇身上。
  原是贵女们应有的权利,却因“旁人都没有,只你一个出头,不是要惹人闲话么”成了空话。黛玉思前想后,还是犹豫不决。毕竟她与其他的郡主、县主又有所不同,她父亲并不是王爷,甚至族姬这个封号也是独一份,品级还是后来定下的,这中间刘遇出了多少力,其实也不必否认。当今圣上给封赏完全没有上皇当年出手大方,单是收回封地这一项,就叫多少人家维持不下昔日的体面了。黛玉想了想,先去问林徹的意见。
  99
  林徹道:“长随的薪俸是由各府自己发,只要你出得起,皇上倒不会说什么,只是有一点,长随既是你的人,又是皇上的人,便是你,轻易也不能发落他,如今许多贵女出嫁时得了宫里赏的女官,不喜反忧,便是这个缘故。你也不知道皇上派给你的长随是好是坏。前面太子有一个用得极好的,名叫羡渔,你从荣国府跟母亲一起去苏州的时候应当见过,后来查宫里太监,竟然查到了他也收受贿赂替人传信。太子是当机立断处理了他的,但寻常人能这么直接处置皇上赏下来的有品有级的人么?别人能不被他的错连累么?跟这些比起来,闲话和薪俸都不算什么了。”
  黛玉倒没想到这一层,闻言想道:“是了,便如外祖母恤下,给小辈们赏人,有紫鹃这样忠心可靠的,但也有李嬷嬷这样倚老卖老,连主子都不放在眼里的,况人心会变,李嬷嬷还年轻,初做宝玉乳母的时候,也不一定是现在这样子。外祖母那么疼爱宝玉,给他选乳母只会用尽心思,还选出了这么个人来,我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族姬,皇上指派给我长随,又能有多用心?太子和他是亲父子,长随出了事,才能即刻处置了,不生嫌隙,其他人又如何使得?”当下流了些冷汗,对林徹感激不尽。
  林徹笑道:“倒也不是没有别的法子,我替你去办。”
  黛玉道:“罢了,我想的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你替我办了,也只我一个人受利罢了,我原本也只想着帮着几栀妹妹,别让她受欺负了。既然长随可能连我都发落不了,更别说听她使唤了,便罢了,我也不必为也一个可能会带来麻烦的长随做那特例。”
  “馥姐不是让张群两口子跟着钱妹妹了么,张群也是有几分体面的人,别人也知道得罪了他就是得罪馥姐,也会掂量掂量。再有想欺负钱妹妹的,就是本身也不拿馥姐放在眼里的了。”林徹道,“妹妹就是怕有这情况,才想去求一个长随的吧。”
  黛玉叹道:“是呢,我也只想了便是有人敢得罪我,也不会敢得罪皇上的人,现在想想,我也不敢得罪皇上的人啊。”怪不得如今除了几个真的实权的亲王,都没人会聘长随了,确实难办,她也是年轻,把这事想的简单了。
  林徹笑道:“你先别急,一步一步来,先像馥姐一样,养出两个能代表你在外办事、在外也有几分门路的人来。林华虽可靠,到底是三伯父的人,你也不忍心他一把年纪还在外奔波吧。”黛玉便道:“说得是,我想着华伯年纪也大了,绿鹦姐姐又没了,他在苏州也是一个人过,把他接到京里来养老,他却总是闲不住,说忙起来还好,一旦空闲下来,就想回苏州去。”他在苏州各处是相熟的,办什么事都方便,如今到了京里,还要到处熟悉,走过几次弯路,便常感叹岁月不饶人,老了不中用了。黛玉接他来养老的,见他这样,只有心疼的,却也不知道该怎么让他宽心。
  “学会了用人,就要养人了。”林徹道,“太太的几个管事,有早前外祖父给的,有原先我祖父母用的,也有她自己培养的,只是到底怎么把看中的人带出来,却也不是言语能说清楚的。”
  黛玉笑道:“既然如此,少不得我自己多看多学了。”
  第127章 第127章
  虽是这么说, 要养出一个能用、可用的人来,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黛玉也不愿要婶婶、哥哥直接给人给她, 道:“他们在你们那儿,都有正经事要办, 我如今还小, 能有什么事给他们办?左不过是些鸡毛蒜皮的机场里短, 实在大材小用了。耽误你们的事不说, 他们也屈才。”
  她打定了主意,便在几个小厮里细细挑拣了一番,又问了林华的意见, 选出几个可靠的人来。林华到底也是给林海做了这么多年管家的人,经验老到, 虽不解姑娘为何忽然要养自己的人, 但也知道这种事对她只有好处,因此办得格外尽心, 选出的都是他觉得将来能主事的好苗子。黛玉一一看过, 先让他们从采买开始做。
  “采买最考验人了,有没有眼力, 机不机灵,爱不爱财,采买全都看得出来。”林华还提醒道, “倒是要先跟姑娘说一声,采买的时候存私,自己克扣、收人家的回扣、往里报高价, 都是常事。忠心可靠的下人是少之又少的,特别是聪明的,也分大聪明和小聪明,挑出个可信的人来,其实是个不亚于大海捞针的活。”
  黛玉又何尝不知?她虽长在深闺之中,但也不是全然无知,况且下人们各有各的心思,她在荣国府的时候就体会到了,贾母最疼爱她之处,就是把紫鹃这么个忠心为主的好姐姐给了她。除她外,也只宝玉得了袭人、晴雯,湘云得了个同样爱说话的翠缕。但难道像袭人、晴雯这样老太太为孙儿精挑细选的丫头就没有自己的心思了?就是紫鹃这样一心为她好了,锦荷初来的时候,她也担心过自己在黛玉房里的地位、宋氏对贾家的看法,自请回荣国府去呢。更别说那些拖家带口、养一家老小的了。下人也是人,都有自己的思量,要真半点想法都没有,主子让做什么就做什么,那得不是真人,是木头做的了。故而她道:“伯伯放心,我心里有数,这世上哪有圣人呢,瑕不掩瑜的,能点醒的,我就接着用,要是犯了大错处,再做别的计较。少不得要劳累伯伯去替我提点提点他们了。”
  林华忙道:“姑娘说得什么话,这原是我分内的事。”他得了这么个差事,仿佛也有了奔头,倒是一改前些时候的郁闷情绪,兴高采烈地忙活起来。黛玉倒是没想到这事儿还有这么个好处,一时也颇为高兴。
  林徹那日放了话说要帮黛玉养出个人来,倒也不是白说,他时常把自己身边一些不大不小的事交给黛玉,又叫东元从旁辅助他们。这倒也解了林华的一则难题,正如黛玉自己所说,她不过是个闺阁里的姑娘,能有什么大事要办?虽手上有几个田庄、铺子,但都是林海生前精挑细选来给女儿以后做嫁妆的,又怎么会挑可能出事的地儿?但若是这十几个人不真的去应对些外头的变故,又怎么看得出他们的能力?林徹给的这几件事,乍看之下都是小事,细细看来,却也不容易。没几天,林华就来同黛玉说,他最看好的那个孩子,不太适合。
  黛玉知道那个孩子,因他早故的父亲是林华的旧相识,林华分外照顾他,也有认他当干儿子的意思,那孩子也机灵,她便道:“源儿么,他怎么了?前几天我还听东元夸他。”
  “我也没告诉他我们这是在干嘛,昨儿个他舅舅来找我,说他在家里抱怨,拿一样的钱,他要干比别人多的事,别人在家里舒舒服服地享福,他顶着风吹日晒的在外头奔波。他舅舅让我看在他死去的爹的面子上,少给他安排些活计。”
  黛玉略一思忖,笑道:“原来是这样,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大事,照他这样的说法,他和旁人还拿一样的月钱,确实不合适,这样,华伯去问问他,说是我给他涨月钱,他还愿不愿意出去,要是这都不愿意,就想在家里舒舒服服地待着,那也没法。”林华叹道:“姑娘过于仁慈了。”
  “倒也不是仁慈,只是设
  身处地一想,拿一样的月钱,却要干别人两倍的活,谁不会有怨言呢?”原先紫鹃回去过荣国府一段时间,回来还同她说,都是老太太的人,晴雯成日里甩着手躺在炕上,什么都不做,还指着小丫头骂来骂去的,袭人说她两句,她就冷笑不止,出言讥讽,只说袭人拿什么月钱,她拿什么月钱,袭人是什么身份,她是什么身份,自然不敢像袭人那般尽心。紫鹃便道:“虽是袭人确实……但她也是个大丫头,拿着宝玉屋里数一数二的月钱的,都说她针线活好,才被老太太派了来,等闲也没见她做过针线,嫌那些活计谁都做的了,她这个样子,不说底下的小丫头,秋纹麝月看了,也不会多高兴。”黛玉也不知道宝玉屋里是怎么回事,紫鹃过去了才几天,就袭人、晴雯等都不喜欢上了,但紫鹃说的也有几分道理,源儿为人又机灵,办事又利索,便是以后他不是管事了,给他多一份月钱也是值当的,“也不只是他,这些出去办事的,华伯你在旁边看着,办的利索的,是要加月钱的,不然对他们也不公平。”
  林华又同她商议了哪些人该加,该加多少,才领命而去。黛玉回屋同紫鹃笑道:“我今儿个算是明白你回来时候的抱怨了。”便把源儿的事一说。
  紫鹃笑道:“其实是我那阵子一直想着姑娘,想回到姑娘身边来,所以在那里看什么都不顺眼,觉得哪哪儿都不好,现在想来,是我偏激了。”虽是如此,她当时的抱怨,却也是实情,加上她是黛玉那边去的,宝玉待她自然有所不同,晴雯自然是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直说不知道她比她们强在哪儿,让宝玉这么看重。就连一向“宽厚大方”的袭人,也心里暗暗计较过。说紫鹃自己,她其实也不介意,只是后来听袭人同湘云说起黛玉在贾家的时候,从不做针线活计,“她可不做呢。饶这么着,老太太还怕她劳碌着了。大夫又说好生静养才好。谁还肯烦她做呢?”,把紫鹃气个后仰,直想去老太太那里把黛玉亲手缝的衣衫拿出来问她,林姑娘做没做活?便是她不做活了,有她袭人什么事?轮得到她来说?当下哭了半夜,便回了贾母,说想回黛玉身边去。宝玉等不知情,还问她出了什么事,她一边觉得宝玉待黛玉确是真心,一边又觉得,养出这样不把自己当丫头、非议别的主子的丫头来的,还不是他宝玉自己?别人家有婆婆、太婆婆、小姑子的,他这可是屋里的丫头都顶的上半个婆婆了,可实在是惹不起。回来后,又见了林家这三位爷,把宝玉比下去了,自然不会再提小时候的那些玩笑话。
  雪雁便道:“你既然离不开姑娘,当初就不该回去,累得姑娘以为再也见不着你,抱着我们哭了几夜。”紫鹃鼻头一酸,又怕惹得黛玉哭了,便忍住泪水强笑道:“以后可再不敢离开姑娘半步了!”
  林徹那边,因要给刘遇送文书,留晚了一些。刘遇道:“叫东元送来就是了,你如今也辛苦,何必熬到现在。回头舅妈又要心疼。”
  林徹道:“东元借给妹妹用两天。”其实这份文书关系重大,就是东元在,他也会亲自走这一趟。刘遇一边粗粗翻过那几页折子一边问:“她有什么要用人的地方,怎么不去同舅妈讲,要用到你的东元”林徹笑道:“我应承下的事,自然归我管,况且如今说起来,还算是她在帮我的忙。”又问道,“昨儿个也来了,却没见到殿下的人,可是出了什么事?”
  刘遇叹了口气:“你又何需问我,你应当也听到了风声才是。”
  “可是御史台的事儿?”林徹一个负责给皇上草拟诏书、制定文件的学士,自然比别人更灵通些。都察院里弹劾来弹劾去,查到了自家御史身上的事儿也不算小了
  ,真要说起来,谁家没有打点过都察院,让那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过?谁也不知道都察院这波自查要查到什么地步去,也不知道要被推出来的是哪位御史,他又收过哪家的银子,替人摆平过哪些事情。如今正是皇上大刀阔斧整顿朝纲的时候,都察院能牵扯到的人和事情可是太多了。便就是这次查不到你头上,资料都经了御前,以后出了什么事,总要翻出来的。
  刘遇笑道:“父皇那儿已经知道了?”林徹道:“早就知道了,只是顾着盐改的事儿,没空搭理。这几天抽空,把都察院的人都叫了来,细细问过了。”刘遇便道:“行了行了,御前的事儿,我不该知道,你也不该说。”揣摩圣意可是大罪,虽则养心殿里的事儿并没有瞒着东宫太子的打算,但他为人一向谨慎,怕因此惹别人说什么闲话。再者说,他也用不着别人给他通风报信,皇帝自然会告诉他。林徹知道是这么回事,又闲话了两句,便告辞了。
  果不其然,第二日刘遇便被皇帝叫去,商量都察院的几个御史互相弹劾的事儿。刘遇见他脸色还好,便知这些人也没举报出什么大事来——想想也是,都是千年的老狐狸了,哪会真的不留后路呢。
  “虽是小事,但他们欺上瞒下、徇私枉法,也是实情,不可不办。”皇帝道,“况且他们这事闹出来,也委实难看。倒是办了他们,一时也抽不出人手去的是,如今盐改要人,都察院里众御史都下了地方去,这几个人虽非要职,但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是要办他们,势必要办他们牵扯的那几宗案子,深究下去,又不知道要处置多少人了。”
  皇帝冷笑道:“照你这么说,那就不办?”
  刘遇忙道:“怎可不办!此事乃是都察院自查所致,若是连都察院上书弹劾的事,都落个没有音信,岂不有损朝廷威信?只是依儿臣的意思,既然他们都没弹劾到点上,这事可慢慢地办,父皇也不必亲自过问,只需着人动手,以这几个弹劾为由,慢慢地查下去。查出什么要案大案,就可顺水推舟,寻根究底。要是查不出,这段时间也够警示他们了,等盐改一完,人手也空裕了,便可着手办了他们。”
  皇帝略一思索,问道:“你说的有几分道理,只是办这事的人选需得慎重考虑。”既得是有身份有地位的,镇得住底下人,让人觉得他重视这事,又得是如今有空闲的。他父子二人此刻都想起一个人来,只是相视一眼,刘遇不敢说,低下头去。皇帝却问他:“你忠顺王叔此刻在家里闲着吧?”
  刘遇笑道:“王叔此刻正在孝中,自然是在家的。”心里却也嘀咕。木兰那宗行刺案牵涉甚广,虽忠顺王及时报信,又亲手结果了袁王妃止损,但谁不知道襄阳侯等打着的是他的旗号?他自己也心里有数,故而连为嫡长子请封都战战兢兢的,还来问过了刘遇。如今听父皇的意思,难道是打算弃用他?可是这不会叫上皇的旧部留有希望、死灰复燃么?便是忠顺王自己小心谨慎,也会有令人不悦的争端出来。父皇就这么不计较?忠顺王又会不会小心过了头,反而耽误了事?只是他在脑子里转了几圈,还是没想出合适的人选来。忠顺王当年被上皇偏爱也不是没有道理,在上皇仅剩的几个儿子里,他确实算得上是能干的了。
  “宣忠顺王。”皇帝已经拿定了主意,对刘遇道,“朕做孤家寡人不要紧,得给你留几个能用的,保你的名声。”
  第128章 第128章
  忠顺王本就善于揣摩帝心, 尤其最近小心了这么久,忽然得了差事, 不敢马虎,仔细一想, 便猜出了皇帝派他做这事的用意。个中尺度, 需得他自己把握。这事委实有些棘手, 若是办得不好, 搞不好会被旧账新账一起算。他头疼地出了养心殿,看见了林征,忽的也就想开了。现在上皇已经没了, 京内外大权尽在皇帝手中,如果皇帝真打算对他秋后算账, 哪里是他闭门不出就能躲得掉的, 倒不如办得好看些,叫人挑不出错来。
  都察院起初是皇帝留给他儿子把握朝堂上的言论的, 刘遇的舅舅、表兄、老师都曾在都察院任职, 如今却变得杂乱不堪。想也知道那位溺爱长子的天子会为此大发雷霆,如果按照原来上皇那时候的规矩, 把这事掩过去,随便逮个小错处发落了,弄个表面太平那等皇上腾出手来, 亲自处理这事后,他就成了彻头彻尾的废物,可能此生都没有起复的可能了, 只能待在忠顺王府里,做个空有爵位、实际上只得任人摆布的闲散王爷。
  也许忠敬王他们觉得这样没什么不好,但那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没什么本事,否则上皇也不会在义忠太子、忠定王都没了以后,选中当时平平无奇的当今圣上交付皇位——他儿子虽多,能用的也就那几个罢了,到底还是要对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负起责任来,就是要选个傀儡,也不能真的选个无用之人。忠顺王却不是个甘心浑浑噩噩地过日子的人,若不是知道实力差距,他肯定是要争一争那个皇位的,怪只怪他年纪太小,义忠和忠定争得两败俱伤的时候,他还是个小孩儿,坐收渔利的忠平王登基后,不动声色地把朝廷内外的势力都把握在了自己的手里,此刻别人再有夺权的心思,就是自寻死路。但是即便只是做个王爷,有实权和没实权的差距也太大了。王子腾祖上只有个伯爵的爵位,还没袭给他,难道他在四大家族里的地位会比身为公爵、侯爵的另两家低?忠顺王也是没想到木兰那事儿才过去这几天,皇帝就敢给他差事,如今能做的,也就是牢牢利用好这次机会了。
  他心里有了主意,便按部就班地从那几个互参的折子查起,开始挨个地审问。他也知道这种事,挖出一点来,就停不住,故而保险起见,一开始得从一个怎么也不可能出大差错的小事入手,还得是那种没什么人脉、不会牵连进太多人的人家开始清算。
  比如连透参他的同僚曹良骏收了荣国府的钱,包庇贾琏孝中强抢他人妻子一事,就简单得一目了然。忠顺王想也没想地就决定从这事开始算起。荣国府其实不算是什么厉害的人家,他们家在宫里有个娘娘,但那位娘娘实际上从没得过盛宠,还不如计较计较他们家和王子腾关系匪浅呢。但王子腾也大势已去了——连忠顺王自己都缩起头来过日子,王子腾却还那么嚣张,难道还指望皇帝容他?忠顺王横竖是不会怕那荣国府的,于是便叫了曹良骏来审。
  曹良骏也不是什么硬骨头,况且这事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他拢共就收了那个叫王信的两百两银子而已,还暗暗在心底抱怨过贾家小气。便是没收钱,国公府的公子娶了亲戚家的姑娘做二房,又算得了什么?尤老娘和张华的老子明明白白地给了钱,写了退亲书的,就算这其中确有强迫之处,白纸黑字摆在那儿,他也不算判冤假错案。除了孝中娶亲有点难办,但说真的,难道有谁真把这国孝家孝的当回事,做到绝情寡欲了?明媒正娶的停一停罢了,私底下的二房三房的,哪有那么多规矩。故而忠顺王只一问,他便从头到尾地详细地招了,从张华怎么告来的,到王信如何找到自己,省去了自己收银子的那一节,直说那张华混迹赌场,许多人能证明他就是个无赖,他便如实判了。
  忠顺王冷笑道:“那张华都没敢告贾琏本人,就告了他的小厮,你都没敢派人去拿,国公府可是好大的面子,依我看,你
  也别戴着这顶乌纱帽了,趁早给人家当小厮去,还比如今体面些呢!”曹良骏忙磕头连称不敢。他亦知道忠顺王与那荣国府有嫌隙,据说忠顺王府曾有一个擅唱小旦的戏子,名叫琪官,妩媚温柔,随机应答,忠顺王很是喜欢,后来却从他府上逃了出去,忠顺王着人去拿,却知他与荣国府另一位二公子贾宝玉有了情,雷霆大怒,不顾荣国府的面子,直接命长随去荣国府问询,果真问到了那琪官的下落。琪官被捉回忠顺王府后,便再没露过面,是生是死,也没人知道了。忠顺王捉回了人,却依旧对贾宝玉十分不满,听得北静王替他说话,甚至当着众人的面冷笑道:“我便是瞧不起他那个自以为多情的样子,他要是宁愿被他老子打断了腿,都不肯说出琪官的下落,我还敬他是个人,他毕竟也是国公府的公子,我的长随能如何奈何他?他却不禁吓,自己招了,我看,他不独对不住北静王你替他说的这句情,连琪官告诉他自己落脚处的情他都不配了。”对那荣国府的不屑可见一斑。当下也知贾琏之事落到了忠顺王的手上,势必不能善罢甘休,只得先把自己摘出来,当下辩解道,非是自己有心包庇,只是那荣国府来办这事的乃是王子腾王大人的族侄。王子腾势大,与都察院相交甚笃,他也不敢违背。
  “是了,毕竟那是都检点嘛,算起来,还是你们的顶头上司呢。看来皇上派本王查这案子还是有几分道理的,若是寻常人,听到王大人的名字,还不得就此吓得什么都不敢问了?”忠顺王这话,已经是明晃晃的厌恶了,他们神仙打架,从来是底下小喽啰遭殃的,曹良骏深深地埋着头,不敢说话。
  王子腾一直是个实权人物,从上皇还是皇帝的时候,他就游走在几个皇子中间,几次站错过队,依然能屹立不倒,原因其实很简单——即便是曾被他斗过的,也知他十分难得,要拉拢过来。皇上登基后,明知他曾是义忠老千岁的亲信,也得重用他。他也确实争气,他们四大家族如今越发式微,他却硬生生地闯出一条活路来。贤德妃娘娘得封贵妃,说是因才学出众、品貌俱佳,其实还不是因为有个能干的舅舅?他与元春一个在朝堂,一个居后宫,倒是把日薄西山的四大家族又撑起来了。
  忠顺王也没真打算因为这一起小案子就和王子腾正面起冲突,他又拿别人参曹良骏的其他事审他。曹良骏分析利弊,不严重的、证据确凿的只得咬牙认了,其他的就抵死不认,直想着这次都察院自参,事多人杂,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法不责众,料想得忠顺王必不会细查下去。怎料忠顺王却似不达目的不罢休,一个劲地寻根问底。曹良骏心一横,把知道的几个同僚的丑事都爆了出来。他知晓忠顺王原也不是个安分的,在朝廷里都安插了不少自己的人手,都察院自然也不例外,倒要看看若是他自己的人牵连进来,他还查不查。
  但他已如此破釜沉舟了,忠顺王却似比他还孤注一掷,竟面不改色地查了下去。这几年大大小小的案子,事无巨细,俱把当时的人证、物证、文书都翻出来,要查个究竟。这委实有些折磨人了,别的不说,告到都察院这儿的,都不是平头百姓的事儿,大家同朝为官,多少都有些交情,真做到铁面无私的有几个?要是人人都做得到,也不至于千百年来就那几个名垂青史的人物,被立出来传颂了。难道他竟打算每一桩案子都查清楚不成?曹良骏叫苦不迭,却因他位高权重,不敢抱怨,当夜便偷偷去国舅府上,求见曹国舅。
  曹国舅虽也姓曹,和他却并非什么亲戚。只是曹良骏攀附上去,认了亲,曹国舅也是空有国舅之名,看起来尊贵无比,实际上什么好处都没捞到,皇后虽为一国之母,却也没给娘家要到什么好处。得亏皇后没像那几个贵妃一样回家来省亲,否则他怕是连那省亲园子都修不起。因此曹良骏一阵吹捧,他也稀里糊涂地认下了这个侄子,如今人家求上门来,他虽
  喝得多了,却还没完全丧失理智。
  “那可是忠顺王,你以为是什么能被随便糊弄的小虾米?可趁着如今还没被拘押好好替你妻儿盘算盘算吧,求我还不如去求忠顺王。”曹国舅道,“你也是被这两年太子的动静弄得,忘了忠顺王是个什么人了?”刘遇固然行事乖张,可当年上皇宠着忠顺王的时候,这位王爷做起事来可不比刘遇乖顺多少。就连当今皇上的面子他都敢驳,何况他一个小小的国舅?再者说了,曹良骏又不是他亲侄子,他也犯不着为了他去得罪忠顺王。
  曹良骏苦着脸道:“不敢求叔叔救我,只求叔叔给侄儿指条明路,若是要求忠顺王,该怎么求才能和他老人家的心意?”
  这曹良骏也是年过半百的人了,如今一口一个“侄儿”的,曹国舅看了也于心不忍,叹道:“罢了罢了,我且教你。忠顺王奉皇上的旨意来查都察院,要是无功而返,他在皇上那儿不好交代,自己也没脸。你想他放过你,就得先给他找到能交差的东西是不是?”曹良骏经他一说,亦觉得有理,只是哪有那么容易:“侄儿也是这么想的,下午把能交代的都交代了,可忠顺王却还不满意啊,这不是把侄儿往死路上逼么?”
  曹国舅骂道:“你什么脑子,你以为什么是能交代的?忠顺王觉得有用的,才是能交代的!你交代得再多,不是他想办的人,甚至是他的人,他能满意?”曹良骏一个哆嗦,连声道:“叔叔教训的是,侄儿驽钝。只是到底什么才是忠顺王想办的人?还望叔叔示下。”
  到底谁是忠顺王想办的人?这曹国舅如何能知道?他又不愿露了怯,便道:“连这个都要人教,我看你这个官趁早也别做了,早早地辞了回家去,说不准还能留一条活路。忠顺王一个息怒皆形于色的人,他不喜欢谁,你看不出来?”
  忠顺王不喜欢谁?是谁能让他不顾北静王的说和破口大骂?是谁让他直接派了长随去府上拿人?是谁让他今天连连冷笑?曹良骏脑子一转,自以为懂了,冷汗却也流下来了:“可那家,那家宫里可有娘娘呢,并不好惹……”曹国舅顶顶看不上他这个畏首畏尾的样子,又听到“娘娘”,当即大怒道:“好娘娘,是你家的娘娘么?”曹良骏忙道:“叔叔息怒,侄儿妄言了。”便悄悄地把忠顺王对荣国府的几次不满说了出来。
  贤德妃虽说在宫里比不上周贵妃、吴贵妃,到底也是个贵妃了,分量不低,怪不得他瞻前顾后的。曹皇后与娘家关系浅薄,又不太看得起曹国舅,自然不会跟他说后宫的事,曹国舅缩了缩脖子,逞强道:“行了,我说你怎么吓成这样了,原来是不敢惹‘国舅’呀。”
  当着皇后的亲弟弟说别人是“国舅”,这不是找死么?曹良骏又不是半点眼力见识都没有,怎么会犯这种错误,忙道:“他们怎么可以称国舅?皇后娘娘乃是后宫之主,别的娘娘在她那儿,到底什么都不算的。也只有叔叔您,才是国舅呢。”心里也下了决心,就算是为了在曹国舅这儿讨好,也不得不把贾家推出去了。故而当夜回家就写好折子,次日一早,便呈书给忠顺王。
  第129章 第129章
  忠顺王倒是没料到曹良骏能有这一出, 当下来了兴致,着人给他换个椅子, 他本就是个我行我素、荒诞不羁的人,如今也不想顾什么礼节同形象, 斜倚在靠背上, 舒舒服服地坐着, 喝着自己从王府带过来的毛尖, 把曹良骏晾了一会儿,等到他心里七上八下,冷汗把后背的官袍都浸湿了, 才悠悠然地开口:“昨儿个曹御史不还说这都是按着都察院的旧例办的,就是有什么不合规矩的地方, 也是你官微言轻, 不敢同上头作对么?怎么今天就改了口风了?本王常听人说,便是民间的农妇要教训孩子, 也不能朝令夕改, 否则会让孩子不信自己,以后再也管教不好了。曹御史也是个朝廷命官, 昨儿个说的话,今天就不算了?”
  曹良骏自然是知道这事没那么容易就过去,只是没想到他从一开始就挑刺了, 硬着头皮道:“虽是依旧例行事,然国有国法,下官知道错了, 还望王爷恕罪。”
  “你这算盘可打得不错,一句知道错了,就要本王饶过你?”忠顺王笑道,“况且,你到底是错还是罪,怎么判,得按国律来,也不归本王管。”他这话却其实松了口风,曹良骏自然听得出来,忙摘了官帽,伏地磕头,口中连连立誓,尽是些肝脑涂地的漂亮话。忠顺王捏着他的折子,仍是斜倚着椅背,一副懒散的模样,问道:“除了这荣国府的案子,还有没有别的‘依旧例而非国法’的了?别怪本王不提醒你,现在说明白了,算你初犯。以后再查出来,就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了。”
  曹良骏一时也摸不清他的心思,莫不是嫌只一个贾琏不够分量的?但除了荣国府,他也拿不准还有哪家之前得罪过忠顺王。心一横,已经连贤德妃的娘家人都得罪了,还怕别的他原想把另一人参贾雨村的事儿拿出来说,但又想起贾雨村走的是贾政和王子腾的门路起复的,怕真的把贾府得罪得狠了,万一这次忠顺王扳不倒他们,人家东山再起了,要拿自己开刀,故而留了个心眼,把贾雨村的事儿隐去,只报了兵部侍郎朱复青的一个远亲被告强占他人田地的案子。
  忠顺王挑了挑眉:“有意思,你判这案子的时候,朱侍郎给你什么指示了?”
  曹良骏道:“那只是朱侍郎的远亲,他也没什么指示,派了个小厮来,听了判决就走了。”忠顺王便问:“既然如此,你把这事挑出来说什么总不能是朱侍郎什么也没说,你看见了他的小厮来,就自作主张地偏袒他亲戚了?”
  事实还真就是这样,官场有官场的规矩,也有规矩下人人都知晓的潜规则。朱复青要是真不想管,他压根就不会派那个小厮来,既然派了人来,就是认了那个亲戚,那小厮就是在场给那人撑腰的。兵部侍郎可不是什么闲职,你就是如今林征那么春风得意了,见了朱复青还不得恭敬地唤一声朱大人?曹良骏一个小小御史,哪里敢违背他的意思,要是得罪了他,以后都用不着朱大人亲自动手,底下随便什么人都能给他把小鞋穿上。可这事说起来,朱复青还确实一个字也没提,曹良骏怎么判,都是“自作聪明”,全然不看要不是那个被告姓朱,怎么看那两亩地都是别人家的祭田,便是欠了钱,拿房子抵债都不至于拿祭田去顶。曹良骏知道那案子自己判得不好,别的案子都已经久了,当年的人都不知道去了哪里,忠顺王就是想查,也不一定有头绪。这案子却才判了没多久,孰是孰非又一目了然,况就在皇城底下发生的事,他也不能为了掩人耳目就把那原告杀了——也犯不着为了朱复青的一个远亲自己背上人命官司。故而趁着这个“初犯”的机会,把这事儿给交代了。不过,为了不得罪朱复青,他把这事儿一己担了,咬定了朱侍郎一个字没说。这样万一查起来,朱复青那儿不必陷进来,自然也会拉他一把。
  这样的把戏,忠顺王怎么会不懂他冷哼了一声,道:“朱侍
  郎也是厉害,不发一言,便能叫你唯他是从了?”倒是又拿起说贾琏的折子翻了翻,一副没拿朱家的案子放在心上的样子。
  曹良骏只当自己糊弄过去了,偷偷地擦了把冷汗。他今儿个为了自保,可是连着告发了两个大人物,一时也有些拿不准皇上会清算到哪一步,若是同之前一样,还是雷声大,雨点小,那他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便索性把墙头草做得更彻底了,这头自己才告发了,那头又派家人往朱府和荣国府报信,说是忠顺王看出了这两个案子里的手脚,要重查这两案。
  朱复青果然是撇干净所有干系的,只道:“荒唐,当日说是我家的亲戚被告了,听都没听过的一个人,我可为这案子说过一句话,为那人讲过一句情?案子怎么判的,同我有什么关系。他自己枉顾律令,乱判错判,竟要冤到我头上来?”便把此事放到一边,其妻劝他向忠顺王解释一二,他斥道:“解释什么?像是我心虚了似的!我行的正坐得端,入朝这么多年,说是没给人行过方便,那也是假话。但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我犯得着为他不顾自己的名声去说情?忠顺王重审此案,也是好事,该怎么判就要怎么判,省得说我的亲戚鱼肉乡里,累得我也跟着背恶名。”
  荣国府里上上下下,却没法像朱复青这般镇定自若。一来他们确实打点了都察院,二来,便是尤老娘拿出和张家退亲的文书来证明张华乃是诬告,也掩盖不了贾琏孝中娶亲的错处。谁能想到原来一桩小事,竟会惹出这么大的事端来?忠顺王与贾家一向不和,此事落在他手上,实难有善终。贾政又外放了,家里人聚在一块儿,全没了主心骨,一时从老到幼,都急成了一团。就连贾赦也难得出来,把儿子骂了个狗血喷头。反被贾母说:“平日里不见你管教儿子,如今出了事倒来放马后炮,你又比他强多少?此后也先改了,别等人算到你头上来,怕你的事比你儿子还大呢。”便悻悻而去,心里自是更生多少怨愤。
  贾琏更是后悔不迭,和贾珍父子二人长跪不起,就是听得长辈们把尤二姐骂成了狐狸精、祸害秧子,也不敢替她辩驳一句。只是原该骂天喝地的凤姐,这次却显得多少有些沉闷,只在一边默默垂泪,像是被吓到了一样。贾琏虽与她日渐离心,但见她这样的模样,反倒有些心疼,想道:“二姐这事前后,她竟果真如此大方贤良,如今家里人人骂二姐,唯有她还记挂着往日的情分。”一边又叹,竟是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若是早知凤姐如此宽宏大量,他这娶二房的事过了明路,又怎么会有今天。
  他却不知,凤姐果真是吓到了。原来张华告贾琏一事,乃是她一手张罗而成的,不过是趁着贾琏不在家,弄出了这场官司,把那尤二姐不守妇道的名声坐实了,她好弄进府里来,任意糟蹋,不必担心有人替她说话罢了。谁知道这事明明都过去了,尤二姐已经没了,秋桐也因为在二姐病中过于忘形,遭了贾琏的厌弃,她正春风得意呢,都察院里两个御史闹不和,“自查互参”下来,竟把这笔账翻出来了?若是查出来这官司其实是她主使的,在这家里还有她的容身之处么?她越想越不对劲,又把旺儿叫来,问那张华的事。
  原来那官司一了,凤姐便命旺儿“将功折罪”,去偷偷跟着他,把他除了,好防着他日后告发。旺儿却想,人已经走了,何必多事,搭上人命,故而在外头待了几天,回来寻个由头,只说那张华父子身上背了钱财露了富,路上便被山贼盯上,不待他动手就被灭了口。凤姐自是将信将疑,只是她一个妇道人家,这事又极隐秘,她也不好查探,只得威胁了两句旺儿作罢。因她往日放贷收利一事都是旺儿两口子
  办的,就连铁槛寺的张金哥的案子也是旺儿去办的,关系重大,她一时半会儿也离不得他们两口子,更别说把旺儿除了以绝后患了。因此也只能胆战心惊,却是谁也不敢告诉,一时竟急出了病来。好容易调养得稍好一点的身子,竟又不大正常了。
  众人不知原委,只道她是急出的病,纷纷劝道:“倒是想开些,便是要治琏儿的罪,说到底也不是什么大事,没听说过谁就为了娶个二房就坐牢的。四处打点得当,也就好了。”就连贾琏,也涕泪连连,道:“此事原是我惹下的祸端,并不关奶奶的事,你且放宽心罢!”
  凤姐却知贾琏的官司不算大,自己的作为被人知道了,才是大事。一时郁结于胸,那月信不调的老毛病竟是又犯了。她虽年轻,但也知道这病不是小事,又不好跟别人说,只握着平儿的手泣不成声。平儿呢,又是气她做事做绝、不想后果,如今才知道后悔,又是怜她病成这样,如今的模样着实可怜可叹,又是心知肚明,她和凤姐实是一条船上的,不是她平时发几回善心就能脱得了关系的。凤姐那些所作所为,她哪一件不知道?想撇干净,说自己劝过了,也是没用。更何况,谁不知道她是凤姐的心腹?凤姐要是有个三长两短,那贾琏哪里是守得住的人,新奶奶上门来,还有她的活路?故而也是忙着请医问药,生怕凤姐的病真拖成了要命的毛病,平日也劝她:“奶奶先放宽心,官司的事,是王信办的,别的事王家太太不管,这事总会管的。只要二爷的官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人继续追究下去,奶奶的事儿又有谁会知道呢?”
  凤姐亦觉得有理,恰逢王子腾把另一个侄女许配给了保宁侯之子为妻,王子腾夫人便时常来接凤姐回家张罗。贾母等本心疼凤姐,要同那边说凤姐病了,不便回去忙碌。凤姐却似攀住了救命绳索,强撑着要回去帮忙,还对贾母道:“都知道我叔叔是九省都检点,都察院上下他最是相熟的,如今二爷的官司落到了忠顺王手里,谁知道忠顺王能找到什么由头来治二爷的罪,我如今不趁这个机会回去在婶婶面前多说几句好话,难道等二妹子出了门,婶婶亲近了那边的侄女婿以后才去套近乎?”
  这话却是说到了贾母心坎上了,因那保宁侯并非四大家族这一边的人脉,以前王家有什么事,也从没见保宁侯府的人来往过,如今王子腾却亲自促成了这门亲事,难免要让贾母心里嘀咕,莫非是看四大家族如今凋敝了,王子腾再嫁侄女,便选了其他的势力?按理说,王子腾不断擢升,对四大家族来说是有益无弊的,但若是他觉得薛、史、甚至贾家不再值得做姻亲了呢?如今嫁给保宁侯之子的侄女儿虽不及凤姐和他们亲近,却也是王家数得着的侄女儿了,保宁侯又是如今如今新起的几户人家之一,王子腾日后简直可以预见地要和那边来往密切了。这时候,也只得让凤姐这样的贾家媳妇去多走动走动,好维系两家的关系了。
  说到底,还是怪贾家这么多年来,没在朝堂上出个得力的人啊。贾母长叹了两声,嘱咐平儿等要小心看着凤姐,别让她太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