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节
苗秀英她们这些年纪比较大的妇女在后面负责丢种子。
真是上工挣钱两不误,哪里有活就在哪里忙。
不少人心里都羡慕不已。刺绣小队刚拉起来的时候,没能进去,他们还能宽慰自己,这种小队估计持续不了多久就会散伙,人家城里的大厂怎么会要他们帮忙干活啊。
可这都快过去一个月了,刺绣小队不但没解散,还要第二次分钱了。而且看宋书玉他们自行车后面的几个大袋子,这次的单子恐怕更多吧。
那就意味着,下个月姚大娘他们能挣更多的钱。
所以不少人的心思又活络了,拐着弯的打听:“桂芝,她们这次一个人又能分好几块钱吧?”
刘桂芝摇头:“书玉没说,估计应该有吧。”
几个妇女对视一眼,终于问出了关键:“桂芝,刺绣小队挺忙的,什么时候再招人啊?”
闻言,附近干活的都望了过来,这可是关系着她们能不能得到实际好处的事。
刘桂芝还是第一次被人这么多人盯着,她有点不习惯,扯着嘴角笑了笑:“这我哪知道啊,这是大队的事。”
见她不肯说,大家有些失望,交换了个眼神,没再提,但好几个人都有意无意地找刘桂芝搭话,还询问宋书玉的婚事,她们家想找什么样的人。
刘桂芝又不是傻子,以前怎么没见这些人这么热心。她打了个哈哈,糊弄了过去,只是感觉这太平的日子恐怕不会太久了。
刺绣小队一个月顶多就赚十来块钱,都这么多人盯上了。要是知道她们家私底下做买卖,赚了那么多钱,那还了得啊!
回去一定得叫书玉和谢铮保守住秘密,还有老太太也得叮嘱一番。
等到下工的铃声一响,刘桂芝拉着老太太迫不及待地回了家。
宋书玉和谢铮已经又在家里忙活了起来。
他们准备先将布料分拣一番,打开后,宋书玉就惊呆了,这里面的布料明显比上次好多了,只有零星的碎布,很多都是五六尺,甚至更大的布料。
这些布料做大人的衣服完全没问题,即便刺绣厂财大气粗,不要了,厂子里的职工也要啊。自家用不完,可以送给亲戚朋友做人情,这可都是好东西。
宋书玉瞬间明了,这是王主任特意留给她的。
她啧啧了一声:“下次找个机会还真得去王主任家里坐坐了。”
人家送她这么一份大礼,她也不能一点表示都没有。
谢铮笑眯眯地说:“所以好人有好报,一袋换三袋,咱们这次赚了。”
可不是,宋书玉现在真是心情舒畅,半点都不心疼当初送回去的那一袋子丝绸了。
因为大都是大块的布料,分拣的速度快了许多,等刘桂芝婆媳回来,他们已经弄好了。
刘桂芝看着满满的几袋布,高兴地说:“又弄了这么多布料回来啊!”
“而且都是大块的布料,可以做成衣。”谢铮笑道。
刘桂芝婆媳都非常开心,不过她们还有正事要跟宋书玉说。
“书玉,姚大娘她们在仓库等着,问今天能不能分钱?要是今天你忙不过来,我就让她们明天再来。”苗秀英说道。
宋书玉连忙摇头:“不用,既然人都在,那咱们今天就把钱给发了。奶奶,您就不用去了,在家休息一会儿吧,我一个人去就行了。”
苗秀英看谢铮已经拿出了石膏和剪刀,想着自己去也没什么用,在家里还能趁着儿媳妇做饭的这段时间帮点忙,便点头答应了。
宋书玉拎着材料去了仓库,11个绣娘全部都在。
姚大娘赶紧上前接过宋书玉手里的袋子:“书玉辛苦了,我们来,你坐。”
另一个绣娘赶紧给她端了张椅子过来。
宋书玉拍了拍手说:“大家不用忙了,时间不早了,咱们分了钱就回家。这次要恭喜大家,所有刺绣都通过了刺绣厂里的验收,现在咱们来算钱。”
她伸出手,姚大娘将记录本递了过来。
宋书玉挨个发钱。
这次大部分都拿得比上次多,少的有三四块,最多的拿了六块多。
绣娘们一个个喜笑颜开地揣着钱回家。
不少社员都看到了这一幕,更想进刺绣小队了。
宋书玉跟姚大娘交代了工作之后,回家就继续忙着做衣服了。
两天后,她跟谢铮又去摆了一次摊,这次主打的商品是春季衣物,男女老少都有。宋书玉总共做了四十多件衣服,单价从两块多到十块不等。
最贵的是一件暗红色的丝绸长袖,改良版的唐装,比较适合老年人穿。
宋书玉定价十块,其实觉得有些便宜了,毕竟丝绸本来就贵。但这是在乡下,十块钱的衣服已是天价了。她琢磨着能卖出去最好,要是不能,回头就送给老大爷。
果然,这件衣服没能卖出去。
但其他衣服卖出去了一半,还卖了些手帕、帽子、贴身衣物等等。
因为衣服的价格比较高,所以这一天的销售金额又创新高,足足卖出了164.2元。
宋家人的干劲儿更足了,除了必要的上工,大家都不出门了,全窝在家里帮宋书玉打下手。
在他们家的布料快消耗完的时候,鲁斌那边也终于有了消息。
正月初八这天,宋书玉仍旧在家里做衣服,中午下工的时候,谢铮突然领着鲁斌和邹进过来了。
刘桂芝赶紧去做饭,宋书玉放下了手里的活儿,招呼二人。
这次鲁斌没说话,而是邹进开的口:“铮哥,书玉姐,我妈答应了,但她只能给咱们每个月弄点瑕疵布,太好的恐怕不行。”
“真的,太谢谢阿姨了。”宋书玉一点都不嫌弃。
所谓的瑕疵布就是有点质量问题的布,比如染色不均匀或者染错了色,又是厚薄不均等等问题。
这些可都是香饽饽,经常是厂子里或是供销社内部消化了,一般人可买不到。因为这种布不要票,而且还要比正常的布料便宜一些。
邹进他妈肯开这个口子,已经是很照顾他们了。
有了这批布料,宋书玉更忙了,除了必须的生理需求,基本都坐在缝纫机面前,从早踩到晚,有时候连续好几天都不出门。
他们虽然做得小心。宋书玉和谢铮出去摆摊经常是天不亮就出发,谢铮给鲁斌他们送货也时常挑在下工后大家都回家的傍晚。
但住一个村子里,宋家这么大的动静,左邻右舍,同小队的村民不可能没一点察觉。
尤其是谢铮三天两头请假,鲁斌他们也经常往宋家跑,都是大包小包的进出,谁看了不眼红。
大家私底下都在琢磨宋家最近在干什么。
不少人找桂花婶子打听。
桂花婶子一反常态,不但没兴致勃勃地跟人八卦,还替宋书玉打起了马虎眼:“有吗?我怎么不知道?书玉最近是不经常出门,但她不是忙活刺绣小队那边的事情吗?”
“桂花,你就别骗咱们了,现在刺绣小队都是姚大娘看着呢,宋书玉可不经常去,她那个钱可赚得真容易啊。”有人酸溜溜地说。
桂花婶子撇嘴:“这么容易你有本事你去挣啊?又没人拦着你。”
见从桂花婶子这边问不出什么来,大家只得纷纷散了。
下工后,桂花婶子立即跑去了宋书玉家里:“书玉,今天有人向我打听你天天在家里做什么,还有谢铮和鲁斌他们时常进出扛的大包小包是干什么。我可是什么都没说哦,但我估计很快就会有人猜到。”
宋书玉笑了:“谢谢桂花婶子,这事能瞒一阵是一阵,瞒不住被人知道也就知道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婶子你别急。”
“那行,我先回去做饭了,一会儿再来帮忙。”桂花婶子就是来给宋书玉通风报信的,说完就风风火火地跑了。
当然她之所以这么积极,还帮宋书玉隐瞒,除了邻居情,那也是宋书玉请她帮忙加工手套、背心这类款式单一的货,按件给桂花婶子工钱。
所以现在桂花婶子也是一下工就往家里赶。要不是舍不得工分,她也想请假别上工了。
她之所以能忍住八卦欲,不跟人说这事也是怕知道的人多了,来抢她的活儿,她就赚不了钱了。
桂花婶子这个提醒让宋书玉知道,闷声发大财的时间越来越短了。
果然,到二月中旬的时候,队里逐渐传出了他们在外面卖衣服的风声。
对这个事,很多人是半信半疑的,毕竟做衣服需要很多布料。
可逐渐的确认这事的人越来越多,毕竟几个公社都相邻,很多都有亲戚关系,这稍微一打听就知道了。
到二月下旬,几乎整个大队的人都听说了这事,而且传得有鼻子有眼的,有的说,宋书玉他们一天能赚好几十块钱,还有的说她已经赚了几百块。
对于这样的传言,社员们虽然有些怀疑真伪,毕竟几百块太多了。但很多人还是相信宋书玉赚了不少钱的,不然她这样的拼命三娘,没道理最近都不上工挣工分了,连带的那个知青也是时常请假。
宋家赚了钱,大队里眼红的不少。
这当中莫过于赵家人。
因为在赵家人看来,这些本来是他们的。如果赵文军当时好好的跟宋书玉结了婚,宋书玉现在有赚钱的门路不带他们啊?赚了这么多钱,不分一些给他们,帮扶帮扶他们这些穷亲戚吗?
因为这个事,本来已经平静的赵家再起波澜。
葛慧玲本就不喜欢齐春丽,如今想着跟好几百块失之交臂,心里那个痛啊,对齐春丽的不满又更上了一层楼。每次看到齐春丽都板着脸,横挑鼻子竖挑眼,找她的毛病。
陶碧就更直接了,在桌子上酸溜溜地说:“我听红星公社的三表姐说,上个月宋书玉他们就去红星公社那边摆摊了,生意可好了,人特别多,宋书玉跟那个谢铮收钱都收不过来,就连鲁斌那那群公社的干部子弟也都跟着他们混。哎,以后也不知道谁娶了宋书玉,那可真是发大了。”
最后一句话分明是故意说给他们俩听的。齐春丽下意识地看了赵文军一眼,赵文军端着饭碗,闷不吭声地吃饭,仿佛没听到陶碧的话。
齐春丽心里舒了口气,只是对挑事的陶碧更厌恶了。
很显然,家里的人虽然都没表态,但没阻止陶碧说这些不中听的话,又何尝不是在表明他们的态度呢?
齐春丽心底冷笑,他们再不满意她又用什么用?这辈子宋书玉也不可能嫁进他们赵家了。
一顿饭就听陶碧在那里翻来覆去地说在外面听来的各种传言去了,一会儿是宋书玉,一会儿是鲁斌,都是齐春丽很不想听到人。
齐春丽好几次想摔筷子,但又舍不得碗里的饭。她要是不吃,那三个皮猴儿立马就能把她碗里的东西给分了。
吃了一顿憋屈无比的饭,饭后本来该是陶碧洗碗的,陶碧扶着腰哎哟哎哟地叫,说不舒服。
她又怀孕两个月了。
葛慧玲就让齐春丽去洗碗。
齐春丽气恼地洗了碗,回到房里,越想越不是滋味。
怎么会呢?明明上辈子这时候,宋书玉还在乡下种地,可没有做生意这回事。难道宋书玉她……也重生了?
不,不可能,要是宋书玉重生了,她怎么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抢走赵文军?
上辈子赵文军对宋书玉多好啊。
宋书玉死后,自己贴心地上去安慰他,他都还是拒绝了她,再也不见她。听说后来赵文军也没再娶,只是抱养了一个孩子。
这样长相不错,又能挣钱,还不嫌弃宋书玉不能生的男人,上哪儿找去?
但宋书玉这辈子怎么会这么早就开始做生意?
真是上工挣钱两不误,哪里有活就在哪里忙。
不少人心里都羡慕不已。刺绣小队刚拉起来的时候,没能进去,他们还能宽慰自己,这种小队估计持续不了多久就会散伙,人家城里的大厂怎么会要他们帮忙干活啊。
可这都快过去一个月了,刺绣小队不但没解散,还要第二次分钱了。而且看宋书玉他们自行车后面的几个大袋子,这次的单子恐怕更多吧。
那就意味着,下个月姚大娘他们能挣更多的钱。
所以不少人的心思又活络了,拐着弯的打听:“桂芝,她们这次一个人又能分好几块钱吧?”
刘桂芝摇头:“书玉没说,估计应该有吧。”
几个妇女对视一眼,终于问出了关键:“桂芝,刺绣小队挺忙的,什么时候再招人啊?”
闻言,附近干活的都望了过来,这可是关系着她们能不能得到实际好处的事。
刘桂芝还是第一次被人这么多人盯着,她有点不习惯,扯着嘴角笑了笑:“这我哪知道啊,这是大队的事。”
见她不肯说,大家有些失望,交换了个眼神,没再提,但好几个人都有意无意地找刘桂芝搭话,还询问宋书玉的婚事,她们家想找什么样的人。
刘桂芝又不是傻子,以前怎么没见这些人这么热心。她打了个哈哈,糊弄了过去,只是感觉这太平的日子恐怕不会太久了。
刺绣小队一个月顶多就赚十来块钱,都这么多人盯上了。要是知道她们家私底下做买卖,赚了那么多钱,那还了得啊!
回去一定得叫书玉和谢铮保守住秘密,还有老太太也得叮嘱一番。
等到下工的铃声一响,刘桂芝拉着老太太迫不及待地回了家。
宋书玉和谢铮已经又在家里忙活了起来。
他们准备先将布料分拣一番,打开后,宋书玉就惊呆了,这里面的布料明显比上次好多了,只有零星的碎布,很多都是五六尺,甚至更大的布料。
这些布料做大人的衣服完全没问题,即便刺绣厂财大气粗,不要了,厂子里的职工也要啊。自家用不完,可以送给亲戚朋友做人情,这可都是好东西。
宋书玉瞬间明了,这是王主任特意留给她的。
她啧啧了一声:“下次找个机会还真得去王主任家里坐坐了。”
人家送她这么一份大礼,她也不能一点表示都没有。
谢铮笑眯眯地说:“所以好人有好报,一袋换三袋,咱们这次赚了。”
可不是,宋书玉现在真是心情舒畅,半点都不心疼当初送回去的那一袋子丝绸了。
因为大都是大块的布料,分拣的速度快了许多,等刘桂芝婆媳回来,他们已经弄好了。
刘桂芝看着满满的几袋布,高兴地说:“又弄了这么多布料回来啊!”
“而且都是大块的布料,可以做成衣。”谢铮笑道。
刘桂芝婆媳都非常开心,不过她们还有正事要跟宋书玉说。
“书玉,姚大娘她们在仓库等着,问今天能不能分钱?要是今天你忙不过来,我就让她们明天再来。”苗秀英说道。
宋书玉连忙摇头:“不用,既然人都在,那咱们今天就把钱给发了。奶奶,您就不用去了,在家休息一会儿吧,我一个人去就行了。”
苗秀英看谢铮已经拿出了石膏和剪刀,想着自己去也没什么用,在家里还能趁着儿媳妇做饭的这段时间帮点忙,便点头答应了。
宋书玉拎着材料去了仓库,11个绣娘全部都在。
姚大娘赶紧上前接过宋书玉手里的袋子:“书玉辛苦了,我们来,你坐。”
另一个绣娘赶紧给她端了张椅子过来。
宋书玉拍了拍手说:“大家不用忙了,时间不早了,咱们分了钱就回家。这次要恭喜大家,所有刺绣都通过了刺绣厂里的验收,现在咱们来算钱。”
她伸出手,姚大娘将记录本递了过来。
宋书玉挨个发钱。
这次大部分都拿得比上次多,少的有三四块,最多的拿了六块多。
绣娘们一个个喜笑颜开地揣着钱回家。
不少社员都看到了这一幕,更想进刺绣小队了。
宋书玉跟姚大娘交代了工作之后,回家就继续忙着做衣服了。
两天后,她跟谢铮又去摆了一次摊,这次主打的商品是春季衣物,男女老少都有。宋书玉总共做了四十多件衣服,单价从两块多到十块不等。
最贵的是一件暗红色的丝绸长袖,改良版的唐装,比较适合老年人穿。
宋书玉定价十块,其实觉得有些便宜了,毕竟丝绸本来就贵。但这是在乡下,十块钱的衣服已是天价了。她琢磨着能卖出去最好,要是不能,回头就送给老大爷。
果然,这件衣服没能卖出去。
但其他衣服卖出去了一半,还卖了些手帕、帽子、贴身衣物等等。
因为衣服的价格比较高,所以这一天的销售金额又创新高,足足卖出了164.2元。
宋家人的干劲儿更足了,除了必要的上工,大家都不出门了,全窝在家里帮宋书玉打下手。
在他们家的布料快消耗完的时候,鲁斌那边也终于有了消息。
正月初八这天,宋书玉仍旧在家里做衣服,中午下工的时候,谢铮突然领着鲁斌和邹进过来了。
刘桂芝赶紧去做饭,宋书玉放下了手里的活儿,招呼二人。
这次鲁斌没说话,而是邹进开的口:“铮哥,书玉姐,我妈答应了,但她只能给咱们每个月弄点瑕疵布,太好的恐怕不行。”
“真的,太谢谢阿姨了。”宋书玉一点都不嫌弃。
所谓的瑕疵布就是有点质量问题的布,比如染色不均匀或者染错了色,又是厚薄不均等等问题。
这些可都是香饽饽,经常是厂子里或是供销社内部消化了,一般人可买不到。因为这种布不要票,而且还要比正常的布料便宜一些。
邹进他妈肯开这个口子,已经是很照顾他们了。
有了这批布料,宋书玉更忙了,除了必须的生理需求,基本都坐在缝纫机面前,从早踩到晚,有时候连续好几天都不出门。
他们虽然做得小心。宋书玉和谢铮出去摆摊经常是天不亮就出发,谢铮给鲁斌他们送货也时常挑在下工后大家都回家的傍晚。
但住一个村子里,宋家这么大的动静,左邻右舍,同小队的村民不可能没一点察觉。
尤其是谢铮三天两头请假,鲁斌他们也经常往宋家跑,都是大包小包的进出,谁看了不眼红。
大家私底下都在琢磨宋家最近在干什么。
不少人找桂花婶子打听。
桂花婶子一反常态,不但没兴致勃勃地跟人八卦,还替宋书玉打起了马虎眼:“有吗?我怎么不知道?书玉最近是不经常出门,但她不是忙活刺绣小队那边的事情吗?”
“桂花,你就别骗咱们了,现在刺绣小队都是姚大娘看着呢,宋书玉可不经常去,她那个钱可赚得真容易啊。”有人酸溜溜地说。
桂花婶子撇嘴:“这么容易你有本事你去挣啊?又没人拦着你。”
见从桂花婶子这边问不出什么来,大家只得纷纷散了。
下工后,桂花婶子立即跑去了宋书玉家里:“书玉,今天有人向我打听你天天在家里做什么,还有谢铮和鲁斌他们时常进出扛的大包小包是干什么。我可是什么都没说哦,但我估计很快就会有人猜到。”
宋书玉笑了:“谢谢桂花婶子,这事能瞒一阵是一阵,瞒不住被人知道也就知道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婶子你别急。”
“那行,我先回去做饭了,一会儿再来帮忙。”桂花婶子就是来给宋书玉通风报信的,说完就风风火火地跑了。
当然她之所以这么积极,还帮宋书玉隐瞒,除了邻居情,那也是宋书玉请她帮忙加工手套、背心这类款式单一的货,按件给桂花婶子工钱。
所以现在桂花婶子也是一下工就往家里赶。要不是舍不得工分,她也想请假别上工了。
她之所以能忍住八卦欲,不跟人说这事也是怕知道的人多了,来抢她的活儿,她就赚不了钱了。
桂花婶子这个提醒让宋书玉知道,闷声发大财的时间越来越短了。
果然,到二月中旬的时候,队里逐渐传出了他们在外面卖衣服的风声。
对这个事,很多人是半信半疑的,毕竟做衣服需要很多布料。
可逐渐的确认这事的人越来越多,毕竟几个公社都相邻,很多都有亲戚关系,这稍微一打听就知道了。
到二月下旬,几乎整个大队的人都听说了这事,而且传得有鼻子有眼的,有的说,宋书玉他们一天能赚好几十块钱,还有的说她已经赚了几百块。
对于这样的传言,社员们虽然有些怀疑真伪,毕竟几百块太多了。但很多人还是相信宋书玉赚了不少钱的,不然她这样的拼命三娘,没道理最近都不上工挣工分了,连带的那个知青也是时常请假。
宋家赚了钱,大队里眼红的不少。
这当中莫过于赵家人。
因为在赵家人看来,这些本来是他们的。如果赵文军当时好好的跟宋书玉结了婚,宋书玉现在有赚钱的门路不带他们啊?赚了这么多钱,不分一些给他们,帮扶帮扶他们这些穷亲戚吗?
因为这个事,本来已经平静的赵家再起波澜。
葛慧玲本就不喜欢齐春丽,如今想着跟好几百块失之交臂,心里那个痛啊,对齐春丽的不满又更上了一层楼。每次看到齐春丽都板着脸,横挑鼻子竖挑眼,找她的毛病。
陶碧就更直接了,在桌子上酸溜溜地说:“我听红星公社的三表姐说,上个月宋书玉他们就去红星公社那边摆摊了,生意可好了,人特别多,宋书玉跟那个谢铮收钱都收不过来,就连鲁斌那那群公社的干部子弟也都跟着他们混。哎,以后也不知道谁娶了宋书玉,那可真是发大了。”
最后一句话分明是故意说给他们俩听的。齐春丽下意识地看了赵文军一眼,赵文军端着饭碗,闷不吭声地吃饭,仿佛没听到陶碧的话。
齐春丽心里舒了口气,只是对挑事的陶碧更厌恶了。
很显然,家里的人虽然都没表态,但没阻止陶碧说这些不中听的话,又何尝不是在表明他们的态度呢?
齐春丽心底冷笑,他们再不满意她又用什么用?这辈子宋书玉也不可能嫁进他们赵家了。
一顿饭就听陶碧在那里翻来覆去地说在外面听来的各种传言去了,一会儿是宋书玉,一会儿是鲁斌,都是齐春丽很不想听到人。
齐春丽好几次想摔筷子,但又舍不得碗里的饭。她要是不吃,那三个皮猴儿立马就能把她碗里的东西给分了。
吃了一顿憋屈无比的饭,饭后本来该是陶碧洗碗的,陶碧扶着腰哎哟哎哟地叫,说不舒服。
她又怀孕两个月了。
葛慧玲就让齐春丽去洗碗。
齐春丽气恼地洗了碗,回到房里,越想越不是滋味。
怎么会呢?明明上辈子这时候,宋书玉还在乡下种地,可没有做生意这回事。难道宋书玉她……也重生了?
不,不可能,要是宋书玉重生了,她怎么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抢走赵文军?
上辈子赵文军对宋书玉多好啊。
宋书玉死后,自己贴心地上去安慰他,他都还是拒绝了她,再也不见她。听说后来赵文军也没再娶,只是抱养了一个孩子。
这样长相不错,又能挣钱,还不嫌弃宋书玉不能生的男人,上哪儿找去?
但宋书玉这辈子怎么会这么早就开始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