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节
  “是,大人。”许攸站起来行了一礼道谢。
  “温润的才华很不错啊,文章本官是没有看过的,但是诗作却不错。”张炳大人想了想:“来人,带许生员去我的那个小书房里,给他准备的那几本书,拿来。”
  其实是支走他,他想跟温润说两句话。
  许攸这点眼力见还是有的,就跟着人去了小书房。
  他离开之后,张炳大人才跟温润道:“本官知道你,不是在这里,而是在我夫人堂弟的信里头,他是董浩将军,你知道的吧?”
  “是,知道一点。”温润点头:“曾经送过董浩将军一点东西。”
  “那点东西不算什么,他是跟我夫人夸赞了你,还有你那位契兄弟王珺,本官很好奇,你这样的有才华,就不想给自己另寻一条出路吗?想必以你的才华,不结契,也会有办法。”
  “其实,想不想办法也没什么。”温润想了想,才开口:“我若是想办法,不管是什么手段,都会伤害王家,王家如今只有三个孩子,我实在是不想……,唉,王珺也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才跟我结契的,说来说去,一切都是缘分吧!”
  “也是。”张炳大人身边的书童,端了一个托盘,上头放着一淡金色请帖,张炳大人告诉温润:“这是年终文会的请帖,你去府城文会吧!”
  温润一愣:“这……不一定有时间啊!”
  年终,他可不想舟车劳顿的去府城,去干什么啊?就为了这个年终文会?才不去呢。
  有那时间,他不如在家教导孩子们。
  “随便你吧。”张炳大人不强求。
  温润也没当回事儿,真的,许攸带了几本书出来,温润就跟他一起表示了一番不舍,然后就告辞了。
  张炳大人没有留他们,让书童送他们出去了、
  然后有好几个人跟他们擦肩而过,这都是张炳大人要接待的,一拨一拨的人并不是真的舍不得,而是要表现出来他们的舍不得。
  温润看的索然无味:“这些人累不累啊?”
  “不管累不累,他们都得来,大人都得见一面。”许攸美滋滋的捧着几本书:“这都是大人批注过的,是当初大人考试的时候用的书籍,我可是捡到宝了。”
  “嗯嗯,恭喜你。”温润跟他到了宿舍里,就将请帖给了他:“你有时间去吧,这是年终文会的帖子,你想去就去,不想去就送人。”
  府城年终文会的帖子,都是有数的,可以带三至五个人。
  在府城,这帖子千金难求,府城那里炒的可热了,关键是,没有啊!
  温润是不想去的,他压根就没考虑。
  许攸拿了请帖一看,顿时瞪大了眼睛:“你不去啊?”
  “不去,没时间。”温润摇了摇头:“我还是在家吧。”
  他不想去,许攸想啊,拿着东西看了半天:“我带人去,我去!我还要带我那未来的大舅哥儿去。”
  “随便吧。”温润懒散的道:“你爱带谁去就带谁去,带你大舅哥儿也行,让他们知道知道,你是个才子。”
  许攸一听这个就有点心虚:“我就是想一想,我去一趟,就是长长见识,不是去显摆的,我哪儿有那个才华,你去还差不多。”
  可惜,温润不去啊!
  中午的时候,书院设了个清汤寡水的酒席,算是给来的人吃个散伙饭。
  晚上的时候,饭堂就没做饭,这帮人就出了书院,在县城的一些酒楼或者是青楼里,撒欢了起来。
  温润跟许攸倒是没去,就在许家大宅里睡觉了,第二天吃过了早饭,就去了南门那里等着,学政大人要离开,他们要在那里恭送。
  这次来的人,可比当初迎接的人还多一些,温润他们到了之后,一顿寒暄啊,说实话,温润心里烦透了,却不能不跟人笑脸相迎。
  幸好啊,不一会儿,学政大人的车马队伍就来了。
  依然是浩浩荡荡的架势,甚至比来的时候,还多了十几辆车子。
  不管是东西还是活人,都多了一些,学政大人跟众人在城南门汇合,一边走,一边聊天,也表现了一些依依不舍,不过一直溜达到迎客亭那里,竹亭依然翠绿,过往行人也还是稀稀拉拉。
  “行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张炳大人朝大家伙儿拱了拱手:“有缘再会。”
  “恭送达人!”所有人都作揖行礼。
  张炳大人上了马车,车队缓缓地前行,最后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
  温润松了口气,可是走了。
  其他人也同样如此,回去县城,一进城南门,大家伙儿就一哄而散。
  温润也跟着告辞回了许家大宅,进了门就抻了个懒腰:“终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
  许攸没好气的道:“你这话说的,好像这段时间你多累似的,可你扬名了啊!”
  这段时间,谁不知道温润,温如玉的大名啊。
  雅士,他们永宁县的光荣啊!
  温润白了他一眼:“你以为我想啊!我扬名也没用啊。”
  “你这话说的,把天聊死了啊!”许攸这人,跟着温润待了这么长时间,也学了一点温润的现代风气,说话都学了点,这会儿没外人,就放松了很多。
  “中午吃点饭,休息过了我就回去了,这么多天没回去,也不知道家里什么样了。”温润还是很惦记家里的,这些天没回去了,担心啊。
  “行,下午就回去。”许攸知道他家里三个孩子,剩下的都是外雇的长工和买下来的仆妇,真没什么能当家做主的人。
  温润中午就在许家用的午饭,跟许老爷与许攸一起用的,许老爷红光满面的样子:“以后你就是温雅士了。”
  温润听了这个称呼,满脸的郁闷:“您老也开我的玩笑啊。”
  “这可不是开玩笑。”许老爷十分开心:“以后你多多提携一下我这不成器的犬子。”
  “悠然兄很好。”温润看到许攸无奈的样子,有些想乐,可能在许老爷看来,这大儿子许攸什么都好,就是太板正了。
  天赋有限,灵气不足。
  “好什么呀?他啊,太笨了。”许老爷有点恨铁不成钢:“现在才是个秀才,一定要考上举人。”
  “父亲……。”许攸的口气都充满了无奈。
  “悠然兄虽然不如其他人那么天赋异禀,但是也很努力了啊?灵气不足,咱们可以勤能补拙。”温润笑着道:“伯父也不要太在意,悠然兄这样的其实更好,出头的椽子先烂,历史上,那些惊才绝艳之辈,最后结果如何?平生可有高官厚禄?就算是诗仙李白,从事的最高官职,也才是个六品的翰林待诏。诗词歌赋也就是个小道,所谓雅士,也就是一个处世的手段而已,要想名留青史,或者是高官厚禄,亦或是名震天下,需要的不是什么子曰诗云,要的是治世之能。”
  许攸听温润这么一说,信心突然就有了。
  是啊!
  他是没有什么诗词歌赋上的天赋,可他勤能补拙,从他五岁开始启蒙,认字之后,每日都要写字的,从最开始的五个大字,一直到现在,每日都最少写五百个字,他的字体是书院所有人里最好的!
  而且他不止会一种字体,除了最好的馆阁体之外,他还会草书,秦篆和汉隶。
  在书院里也是一绝。
  这顿饭吃过了,温润就回去睡了个午觉,下午趁早就带着人回了莲花坳。
  黄昏之前到了家,一到家,受到了热烈欢迎,三个孩子围着他团团转,吃饭的事,都给他夹菜了。
  “不用这么客气,哥夫就是去了县城几日,这是怎么了?”温润看三个孩子那热情劲儿,跟小狗狗似的,恨不得围着他撒欢儿了。
  “哥夫不在家,我们想你了。”
  “我也想你们。”温润摸了摸他们的头,很好,头发顺滑,总算是养过来了,一开始摸头,都不太敢使劲儿:“从来没有来过这么久。”
  可不是么,这一走,多少天?从八月十八,到过了重阳节,这都九月初十了。
  温润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大堆的东西,朝廷的赏赐终于下来了,尽管很少,但也是一个荣耀。
  第二天温润就带着东西去了村长家,朝廷的奖赏,就是一家二两银子,本来还有免除赋税什么的,但是这不是挂在温润名下了吗?
  故而就给了二两银子,幸好,大家都不在意这个。
  倒是温润,这不是秋收都忙完了,秋菜还不到收的时候,这个时候一般都是劳役的时间点儿,而莲花坳的劳役是去给温润干活儿。
  “前年和去年都是去给你盖房子,今年干点啥?”张村长帮他分完了各家的银子,就打发其他村民先回去,他跟温润还有旁的事情要说,温润在他们家用晚饭。
  一般温润也就在他家和老杨家吃饭。
  其他人家他从来不去。
  大概是因为,距离产生美吧,村里人都觉得温润可好可好了。
  “烧一些竹炭吧?”温润想了想:“咱们村儿就这么几户人家,那边竹林里的竹子有的是,不如烧一些竹炭,大家冬天的时候取暖用。”
  竹炭这个东西,烧起来虽然响一些,可取材简单方便,制作起来不费事儿。
  温润虽然不会烧竹炭,但是他以前用过不少次竹炭啊,他一个北方人,不会烧炭没关系,这些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会烧就行了。
  “就烧竹炭啊?别的活儿呢?”张大爷觉得烧炭用不了全村人吧?
  “就烧竹炭,多烧一些,我也给书院送去一些。”温润道:“各家烧三车竹炭,给我一车,自家留两车,就算是劳役了,对了,再把咱们村里头的围墙修一修,弄个夯实的土围墙吧,那个结实一点。或者在围墙周边种上竹子,到时候制作竹矛也方便。”
  “行,都听你的,你这活儿啊,倒是轻巧。”张村长都笑了好么,这点活儿,太方便了。
  温润在张村长家吃了一顿便饭,因为他难得留在这里吃饭,张大娘特意做了一顿大餐,盐焗鸡,白水鸭,糖醋鲤鱼,凉拌水芹。
  汤都是鸡蛋鲜虾汤,大油大盐的在这儿是招待贵客才有的,平时家里不这么吃,也吃不起。
  不过现在他们偶尔吃一顿肉,还是能办到的,证明日子好过了啊。
  温润吃过了饭,将事情交给了张大爷,他就回去了,第二天开始给孩子们上课,孩子们现在分大小班了,正好家里无事,就全天都在私塾里上课。
  尤其是大班的孩子,他们现在开始学四书五经了,温润启蒙的课程,只针对小班,大班已经开始没事的时候抄书。
  抄《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
  是为了让他们不要忘了这些字儿,学的新知识,也要抄写,他们抄写的四书五经,将来会给小班的孩子用。
  休息的时候,又有陈强家的拿了家里的册子来:“家中秋菜都有了着落,腌制的咸菜,蘑菇……。”
  清一色的流水账,温润还看了其他的东西,粮食的储备,青菜啊,咸菜啊,一大堆,还有各种蛋类,杂粮等等。
  温润处理家事也很干脆,还有就是钱财,家里存款还有不少的,温润觉得自己的小日子,应该是过得不错。
  才几日,就又有人找上了老王家。
  第133章 王家二伯
  温润今日正好赶上十五,私塾不上课,他难得偷得浮生半日闲,就在自己的书房里,在深秋初冬的暖阳下,拿着一本他默写下来的《声律启蒙》。
  这本书本在他的记忆里,乃是清朝人车万育所著,此人字双亭,号鹤田,湖南邵阳人。康熙甲辰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
  康熙二年,与兄万备同举湖广乡试,康熙三年就成了进士,当年选了庶吉士。《宝庆府志》记载,此人性刚直,直声震天下,至性纯笃,学问赅博。
  善书法,所藏明代墨迹最富,有萤照堂明代法书石刻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