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节
第66章
猎物不仅肉能吃, 皮毛也很重要,虽然今年冬天快过去了,可谁也不会嫌上好的毛皮太多。
主要还是春衫之类的可以花样百出, 光料子都能缯绡绫罗轮流上,可到了冬日里头人们对衣裳的最大需求就是保暖。要是一出门就冻得面青唇白,再好看的人都扛不过去。
寻常百姓大多只能穿上厚实的粗布麻衣, 试图用厚度来抵挡那吹到骨子里的寒风冻雪。至于被褥,那更是把稻草、柳絮、杨花、鸡鸭毛等等能用上的都给用上。
人都冻得活不下去了,自然只能抄起箭囊进山打猎,争取猎些厚实的皮毛来取暖。
哪怕是达官贵人也没有被风雪饶过的殊荣, 他们到了冬天也得过得严严实实, 连耳朵都不放过。
三娘猎了两只狐狸,便打算把皮毛处理出来, 大块的给长辈们做暖脖, 余下的便给兄弟姐妹们做护耳。哪怕是到了二月,春寒还是不可小觑, 今年正好还能用上。
她正有条不紊地把料理猎物的事安排下去, 她四妹郭映就跑过来了。
郭映今年十二岁,在姊妹中排行第四,在人丁兴旺的郭家这一辈却已经排行第九,长辈和底下的人都唤她一声九娘。
她从小就爱黏着三娘听故事,渐渐也有了自己的主意。
和三娘喜欢读书不同,郭映更喜欢侍弄花草和各种作物, 感觉把种子种下去再到它们长出来的整个过程都很奇妙。所以每次她都会央着三娘给她带些种子回来,不管是什么种子都好, 她都想试着种一种。
若是种出来的东西适合养在家中园圃她就继续养,若是不适合便移栽到别处去。为了记录各种花草和作物的发芽规律, 她还认真跟三娘学了作画来着。
兴趣不愧是最好的老师,郭映才十岁出头就已经拥有一手好字和相当不错的画技。
这不,一见三娘打猎回来,她就迫不及待地问三娘有没有带回什么种子来。
三娘当然不会忘记宝贝妹妹的嘱托,她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向人买些种子,偶尔在山林间碰上了还会帮妹妹采集回来。她把这次在城外弄到的种子都拿给妹妹,坐下翻看起妹妹兴高采烈拿过来与她分享的作物观察笔记。
姐妹俩正凑在一起说话,就听人说她们八叔回来了。
这几年里不仅三娘上头两个姐姐出嫁了,郭幼明这个八叔也成亲了,娶的不是别人,是曾经与她们当了邻居的裴家女儿裴朝秀。
这段姻缘说来还得是靠郭幼明那张脸和总爱往裴家跑的三娘。
小儿女谈婚论嫁往往不管什么人品家世,最先看的就是一张脸。
而当父母的则恰好相反,看的就是人品和家世。
当时郭幼明虽然文不成武不就,可郭家家底殷实、人丁兴旺,虽不算个个都很有出息,可出了什么事总能相互照应。
更重要的是看他对三娘这个侄女足够好,每天都任劳任怨地送她去读书,从种种表现看来他无疑是个会疼人的好儿郎。
所以当郭家祖父替儿子提婚事的时候,裴家还真认真考虑起结亲的可能性来。裴父再一问女儿的意思,好么,说是看脸还挺中意的。
于是两家的婚事就这么敲定下来。
如今他俩都已经顺利成婚了。
不知是不是成婚让郭幼明有了点责任感,他在他岳父的引荐下寻了个正常差使赚钱养家,不再心安理得地天天待家里啃老了。因着办差要在洛阳那边,所以他大多时候都在岳父家蹭吃蹭喝。
郭家祖父对此喜闻乐见,自己教儿子太难了,亲家愿意帮忙教绝对是该给祖宗烧高香的大好事!
三娘姐妹俩听说郭幼明夫妻俩回来了,皆是开开心心地跑出去迎接。
真到了要办事的时候,其实并不在于读的书多不多、武艺练得好不好。
郭幼明就是那种看书看不下去、拉弓拉不太开的存在,可他属于特别会来事的那类人,朋友格外地多,那些个狐朋狗友就不说了,三教九流的人他也认得不少,办起事来相当有一套,小小年纪就很得上峰看重。
只需要再磨炼几年,兴许就能谋个出身了。
他岳父这个举荐人面上有光,平时都快拿他当亲儿子看待。
三娘与裴朝秀本来就关系极好,如今裴朝秀成了自己的八婶,她当然只有欢喜的份。
有时候三娘都忍不住满心感慨:没想到成个亲居然能让她八叔有这么大的改变,可见娶个好媳妇的重要性!
叔侄几个坐下一起喝些温好的米酒暖暖身子,等到身上那股子寒意都被驱散了,郭幼明才掏出厚厚一叠信给三娘,说是她在洛阳的朋友们捎给她的。
裴朝秀笑道:“最上面一封是我表哥写的,他知道你今年要应试,写了些需要注意的事项给你。”她说的表哥就是杜甫,杜甫前几年也去考进士,结果没考中,又出去游历了几年,尽情徜徉于齐赵诸地。
还是去年她阿娘感觉身体有恙,生怕见不到自己养大的侄子娶妻生子,连写了许多封信去催促他归家娶妻生子,这才让他去年在洛阳的首阳山下安了个家。
这一年里头忙着成婚和建房的事,杜甫也就错过了去年的乡贡,没拿到今年参加春闱的资格。听说三娘竟由国子监选送去应试,杜甫觉得意外之余又为三娘高兴,当即写了这封信给三娘传授应试经验。
虽然他上次考试没考过,不过整体流程都是体验过的,可以让三娘做到心里有数。
三娘当初就是因为杜甫从吴越回来了,才一得空就往裴家跑,坚持不懈地拿着小本本问人家杜甫都见识了什么样的风土人情。
后来《两京文选》面世,杜甫还被她撺掇着写了不少齐赵游记刊登在上面。
如今杜甫在两京已经拥有了一批游记粉丝。
谁会不喜欢足不出户畅游齐赵!
何况杜甫七岁就能赋诗,文采那是绝对没得说的,游记写得那叫一个引人入胜。
去年杜甫回老家成婚,还有不少读者来信问:杜甫去哪儿了?是不是把我们当外人了?有什么是我们这些《两京文选》忠实读者不能看的吗?
杜甫收到三娘转寄的读者来信,从善如流地写了篇自己如何在首阳山下筑新居的文章,既展现了他新居落成的喜悦,又暗搓搓炫耀了自己喜得良配的快乐。
就,字里行间全是新婚燕尔的快活。
冷不丁被秀了一脸的游记粉丝们:……我们要退订!!!!!
悔不该催他写新文章!
谁能想到他一个年近三十还啥事不干天天到处游玩的大龄单身汉,居然偷偷回老家结婚!
真是岂有此理!
三娘这些年与杜甫时常通信,收到老朋友的来信自然高兴得很。只可惜去年杜甫成婚时她在国子监忙着考试,没能腾出空去洛阳喝喜酒,只能隔空给杜甫送上贺文。
三娘道:“都五六年过去了,也许考法已经不同了,等我考完了也给他写写如今的春闱有什么变化。”
这几年科举确实出了不少变革。
杜甫上次应试是开元二十四年,当时科举还是官职低微的考功郎当考官,很多读书人落第以后认为考功郎不配对他们指指点点,选拔人才这么要紧的事应该让职位更高的人来负责,齐齐向朝廷抗议此事。
这不,眼看考生们群情激愤,开元二十四年以后春闱就正式由礼部接手了。
到开元二十五年,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又从考小经改为考大经。
所谓的小经就是《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而大经则是《礼记》《左传》等。
简单来说就是,开元二十四年没考上进士的,开元二十五年科举教材都给你换啦!
可见杜甫正好碰上科举改革期,从负责机构到考核内容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接下来他想要应试说不准要从头开始准备起来。
倒是让三娘这样近几年才开始正式备战科举的人得了便宜。
就比如已经读过《春秋公羊传》或者《春秋谷梁传》的,再让他去考《左传》,焉知考生在答题过程中会不会混淆其中的观点?
若是第一场经帖试就被卡住了,任你才名再高、任你文章写得天花乱坠,也是无缘高中的。
因为大唐的科举是逐场淘汰制,第一场你没考过,对不起,你没有考第二场、第三场的资格,可以回家去备战明年的考试了,别想继续浪费阅卷官宝贵的时间!
裴朝秀听完三娘的介绍,也觉她表哥运气有点差,怎地才考完就碰上这么多变故?
她点着头说道:“那当然好,表哥他如今都成家了,也该定下心来考个出身了,可不能再像前些年那样到处游玩。”
到上元节当天,三娘两个姐姐也归宁,回家热热闹闹地团聚。家中酒肉不少,三娘打回来的猎物也卤的卤、腌的腌,正合给一家人打牙祭。
三娘从不否认自己是个俗人,她好美色、好美食、好华服美饰,喜欢听人夸捧,喜好世间许多美好事物,并且认为这没什么不好宣之于口的,一如她当年刚满五岁便扬言要夺得状头那样。
头名那么好,谁不想拿头名。
许是知晓三娘马上要应试,今日厨下做的菜不少都是烧尾宴上的名菜。
大唐人大多奢靡好客,尤其是官场之中更是宴饮之风大盛,每逢登科、升迁皆要设烧尾宴款待同僚。
若是有幸当了宰相,还要向皇帝献上一席自家的拿手好菜。
其中以拥有丰富拜相经验的韦巨源所记录下来的烧尾宴食单最为有名。
韦巨源虽没什么特别大的建树,还曾因为与武三思、韦后等人亲厚而为人诟病,但他一辈子四度登上相位,且在吃食方面分外有心得,所以他记录下来的烧尾宴菜肴极其丰盛。
近些年韦巨源写的食谱已经在两京流传开来,“韦公厨”也教出了不少徒子徒孙,许多人家中虽学不来那等豪奢的盛宴,偶尔做个一两道菜图个好彩头却是常有的事。
比如三娘这次猎了只鹿,上元节便吃上了所谓的“小天酥”,也就是鹿肉和鸡肉合做的酥肉。
此外还有诸如红羊枝杖、八仙盘之类的荤食,巨胜奴、汉宫棋之类的面点,俱是《烧尾宴食单》上的名菜。
可惜其中有许多菜要么是食材难得、要么是做法复杂,他们家估摸着是吃不上的了,像其中一道“二十四气馄饨”便是要按照一年二十四个节气调配馅料、捏出花形——连馄饨这么寻常的吃食竟都这样费尽巧思!
三娘吃饱喝足,与裴朝秀她们小聚过后便回去读书,并没有趁着上元节出门赏灯的打算。
她在长安长大,花灯年年都看,灯会对她而言已经不怎么新鲜了,还不如安心待在家里备战春闱。
今夜长安不宵禁,人们可以在坊间尽情游玩,不少城外的百姓也特意进城来凑个热闹。
于是三娘意外地收到了李泌托人带来的信。
太子李瑛虽保下来了,张九龄却还是罢相了。
这些朝堂上的人事任免终归不是她们几个小孩子能影响了。
李泌作为张九龄的“小友”,在张九龄罢相后也离开了长安,隐居于南山修道。
小小年纪就是一副不问世事的姿态,偶尔李隆基想起他来派人去寻访都找不到人。
三娘倒是偶尔会收到他的信,大多都是讲讲近来的读书所得。
李泌从来只说自己在书上看到了什么,并不多说自己的太多看法。
这次也不例外,李泌先是和她探讨了上次她在信中提到的疑问,接着才说起自己最近都读了什么书。
君子之交淡如水,大抵就是这样的吧!
三娘给李泌回信也很随意,纸是随便找的纸,笔墨也是现成的笔墨,三两下就把信给写好了。
并托人连夜把信和一根腌制过的鹿腿送到南山那边去。
大过节的,君子也该吃点肉滋补一下身体!
第67章
临近二月, 三娘收到来自各方的勉励,连远在吴越玩耍的李白都赠诗一首遥祝她应试顺利。
有时三娘也挺羡慕李白和杜甫他们的潇洒生活,他俩几乎都花费好几年功夫来个环大唐旅行, 荆楚、齐赵、吴越各地都有他们的身影,连钱花光了都还能当场认识几个知交好友请他们喝酒。
才华果然就是最好的通行证。
猎物不仅肉能吃, 皮毛也很重要,虽然今年冬天快过去了,可谁也不会嫌上好的毛皮太多。
主要还是春衫之类的可以花样百出, 光料子都能缯绡绫罗轮流上,可到了冬日里头人们对衣裳的最大需求就是保暖。要是一出门就冻得面青唇白,再好看的人都扛不过去。
寻常百姓大多只能穿上厚实的粗布麻衣, 试图用厚度来抵挡那吹到骨子里的寒风冻雪。至于被褥,那更是把稻草、柳絮、杨花、鸡鸭毛等等能用上的都给用上。
人都冻得活不下去了,自然只能抄起箭囊进山打猎,争取猎些厚实的皮毛来取暖。
哪怕是达官贵人也没有被风雪饶过的殊荣, 他们到了冬天也得过得严严实实, 连耳朵都不放过。
三娘猎了两只狐狸,便打算把皮毛处理出来, 大块的给长辈们做暖脖, 余下的便给兄弟姐妹们做护耳。哪怕是到了二月,春寒还是不可小觑, 今年正好还能用上。
她正有条不紊地把料理猎物的事安排下去, 她四妹郭映就跑过来了。
郭映今年十二岁,在姊妹中排行第四,在人丁兴旺的郭家这一辈却已经排行第九,长辈和底下的人都唤她一声九娘。
她从小就爱黏着三娘听故事,渐渐也有了自己的主意。
和三娘喜欢读书不同,郭映更喜欢侍弄花草和各种作物, 感觉把种子种下去再到它们长出来的整个过程都很奇妙。所以每次她都会央着三娘给她带些种子回来,不管是什么种子都好, 她都想试着种一种。
若是种出来的东西适合养在家中园圃她就继续养,若是不适合便移栽到别处去。为了记录各种花草和作物的发芽规律, 她还认真跟三娘学了作画来着。
兴趣不愧是最好的老师,郭映才十岁出头就已经拥有一手好字和相当不错的画技。
这不,一见三娘打猎回来,她就迫不及待地问三娘有没有带回什么种子来。
三娘当然不会忘记宝贝妹妹的嘱托,她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向人买些种子,偶尔在山林间碰上了还会帮妹妹采集回来。她把这次在城外弄到的种子都拿给妹妹,坐下翻看起妹妹兴高采烈拿过来与她分享的作物观察笔记。
姐妹俩正凑在一起说话,就听人说她们八叔回来了。
这几年里不仅三娘上头两个姐姐出嫁了,郭幼明这个八叔也成亲了,娶的不是别人,是曾经与她们当了邻居的裴家女儿裴朝秀。
这段姻缘说来还得是靠郭幼明那张脸和总爱往裴家跑的三娘。
小儿女谈婚论嫁往往不管什么人品家世,最先看的就是一张脸。
而当父母的则恰好相反,看的就是人品和家世。
当时郭幼明虽然文不成武不就,可郭家家底殷实、人丁兴旺,虽不算个个都很有出息,可出了什么事总能相互照应。
更重要的是看他对三娘这个侄女足够好,每天都任劳任怨地送她去读书,从种种表现看来他无疑是个会疼人的好儿郎。
所以当郭家祖父替儿子提婚事的时候,裴家还真认真考虑起结亲的可能性来。裴父再一问女儿的意思,好么,说是看脸还挺中意的。
于是两家的婚事就这么敲定下来。
如今他俩都已经顺利成婚了。
不知是不是成婚让郭幼明有了点责任感,他在他岳父的引荐下寻了个正常差使赚钱养家,不再心安理得地天天待家里啃老了。因着办差要在洛阳那边,所以他大多时候都在岳父家蹭吃蹭喝。
郭家祖父对此喜闻乐见,自己教儿子太难了,亲家愿意帮忙教绝对是该给祖宗烧高香的大好事!
三娘姐妹俩听说郭幼明夫妻俩回来了,皆是开开心心地跑出去迎接。
真到了要办事的时候,其实并不在于读的书多不多、武艺练得好不好。
郭幼明就是那种看书看不下去、拉弓拉不太开的存在,可他属于特别会来事的那类人,朋友格外地多,那些个狐朋狗友就不说了,三教九流的人他也认得不少,办起事来相当有一套,小小年纪就很得上峰看重。
只需要再磨炼几年,兴许就能谋个出身了。
他岳父这个举荐人面上有光,平时都快拿他当亲儿子看待。
三娘与裴朝秀本来就关系极好,如今裴朝秀成了自己的八婶,她当然只有欢喜的份。
有时候三娘都忍不住满心感慨:没想到成个亲居然能让她八叔有这么大的改变,可见娶个好媳妇的重要性!
叔侄几个坐下一起喝些温好的米酒暖暖身子,等到身上那股子寒意都被驱散了,郭幼明才掏出厚厚一叠信给三娘,说是她在洛阳的朋友们捎给她的。
裴朝秀笑道:“最上面一封是我表哥写的,他知道你今年要应试,写了些需要注意的事项给你。”她说的表哥就是杜甫,杜甫前几年也去考进士,结果没考中,又出去游历了几年,尽情徜徉于齐赵诸地。
还是去年她阿娘感觉身体有恙,生怕见不到自己养大的侄子娶妻生子,连写了许多封信去催促他归家娶妻生子,这才让他去年在洛阳的首阳山下安了个家。
这一年里头忙着成婚和建房的事,杜甫也就错过了去年的乡贡,没拿到今年参加春闱的资格。听说三娘竟由国子监选送去应试,杜甫觉得意外之余又为三娘高兴,当即写了这封信给三娘传授应试经验。
虽然他上次考试没考过,不过整体流程都是体验过的,可以让三娘做到心里有数。
三娘当初就是因为杜甫从吴越回来了,才一得空就往裴家跑,坚持不懈地拿着小本本问人家杜甫都见识了什么样的风土人情。
后来《两京文选》面世,杜甫还被她撺掇着写了不少齐赵游记刊登在上面。
如今杜甫在两京已经拥有了一批游记粉丝。
谁会不喜欢足不出户畅游齐赵!
何况杜甫七岁就能赋诗,文采那是绝对没得说的,游记写得那叫一个引人入胜。
去年杜甫回老家成婚,还有不少读者来信问:杜甫去哪儿了?是不是把我们当外人了?有什么是我们这些《两京文选》忠实读者不能看的吗?
杜甫收到三娘转寄的读者来信,从善如流地写了篇自己如何在首阳山下筑新居的文章,既展现了他新居落成的喜悦,又暗搓搓炫耀了自己喜得良配的快乐。
就,字里行间全是新婚燕尔的快活。
冷不丁被秀了一脸的游记粉丝们:……我们要退订!!!!!
悔不该催他写新文章!
谁能想到他一个年近三十还啥事不干天天到处游玩的大龄单身汉,居然偷偷回老家结婚!
真是岂有此理!
三娘这些年与杜甫时常通信,收到老朋友的来信自然高兴得很。只可惜去年杜甫成婚时她在国子监忙着考试,没能腾出空去洛阳喝喜酒,只能隔空给杜甫送上贺文。
三娘道:“都五六年过去了,也许考法已经不同了,等我考完了也给他写写如今的春闱有什么变化。”
这几年科举确实出了不少变革。
杜甫上次应试是开元二十四年,当时科举还是官职低微的考功郎当考官,很多读书人落第以后认为考功郎不配对他们指指点点,选拔人才这么要紧的事应该让职位更高的人来负责,齐齐向朝廷抗议此事。
这不,眼看考生们群情激愤,开元二十四年以后春闱就正式由礼部接手了。
到开元二十五年,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又从考小经改为考大经。
所谓的小经就是《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而大经则是《礼记》《左传》等。
简单来说就是,开元二十四年没考上进士的,开元二十五年科举教材都给你换啦!
可见杜甫正好碰上科举改革期,从负责机构到考核内容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接下来他想要应试说不准要从头开始准备起来。
倒是让三娘这样近几年才开始正式备战科举的人得了便宜。
就比如已经读过《春秋公羊传》或者《春秋谷梁传》的,再让他去考《左传》,焉知考生在答题过程中会不会混淆其中的观点?
若是第一场经帖试就被卡住了,任你才名再高、任你文章写得天花乱坠,也是无缘高中的。
因为大唐的科举是逐场淘汰制,第一场你没考过,对不起,你没有考第二场、第三场的资格,可以回家去备战明年的考试了,别想继续浪费阅卷官宝贵的时间!
裴朝秀听完三娘的介绍,也觉她表哥运气有点差,怎地才考完就碰上这么多变故?
她点着头说道:“那当然好,表哥他如今都成家了,也该定下心来考个出身了,可不能再像前些年那样到处游玩。”
到上元节当天,三娘两个姐姐也归宁,回家热热闹闹地团聚。家中酒肉不少,三娘打回来的猎物也卤的卤、腌的腌,正合给一家人打牙祭。
三娘从不否认自己是个俗人,她好美色、好美食、好华服美饰,喜欢听人夸捧,喜好世间许多美好事物,并且认为这没什么不好宣之于口的,一如她当年刚满五岁便扬言要夺得状头那样。
头名那么好,谁不想拿头名。
许是知晓三娘马上要应试,今日厨下做的菜不少都是烧尾宴上的名菜。
大唐人大多奢靡好客,尤其是官场之中更是宴饮之风大盛,每逢登科、升迁皆要设烧尾宴款待同僚。
若是有幸当了宰相,还要向皇帝献上一席自家的拿手好菜。
其中以拥有丰富拜相经验的韦巨源所记录下来的烧尾宴食单最为有名。
韦巨源虽没什么特别大的建树,还曾因为与武三思、韦后等人亲厚而为人诟病,但他一辈子四度登上相位,且在吃食方面分外有心得,所以他记录下来的烧尾宴菜肴极其丰盛。
近些年韦巨源写的食谱已经在两京流传开来,“韦公厨”也教出了不少徒子徒孙,许多人家中虽学不来那等豪奢的盛宴,偶尔做个一两道菜图个好彩头却是常有的事。
比如三娘这次猎了只鹿,上元节便吃上了所谓的“小天酥”,也就是鹿肉和鸡肉合做的酥肉。
此外还有诸如红羊枝杖、八仙盘之类的荤食,巨胜奴、汉宫棋之类的面点,俱是《烧尾宴食单》上的名菜。
可惜其中有许多菜要么是食材难得、要么是做法复杂,他们家估摸着是吃不上的了,像其中一道“二十四气馄饨”便是要按照一年二十四个节气调配馅料、捏出花形——连馄饨这么寻常的吃食竟都这样费尽巧思!
三娘吃饱喝足,与裴朝秀她们小聚过后便回去读书,并没有趁着上元节出门赏灯的打算。
她在长安长大,花灯年年都看,灯会对她而言已经不怎么新鲜了,还不如安心待在家里备战春闱。
今夜长安不宵禁,人们可以在坊间尽情游玩,不少城外的百姓也特意进城来凑个热闹。
于是三娘意外地收到了李泌托人带来的信。
太子李瑛虽保下来了,张九龄却还是罢相了。
这些朝堂上的人事任免终归不是她们几个小孩子能影响了。
李泌作为张九龄的“小友”,在张九龄罢相后也离开了长安,隐居于南山修道。
小小年纪就是一副不问世事的姿态,偶尔李隆基想起他来派人去寻访都找不到人。
三娘倒是偶尔会收到他的信,大多都是讲讲近来的读书所得。
李泌从来只说自己在书上看到了什么,并不多说自己的太多看法。
这次也不例外,李泌先是和她探讨了上次她在信中提到的疑问,接着才说起自己最近都读了什么书。
君子之交淡如水,大抵就是这样的吧!
三娘给李泌回信也很随意,纸是随便找的纸,笔墨也是现成的笔墨,三两下就把信给写好了。
并托人连夜把信和一根腌制过的鹿腿送到南山那边去。
大过节的,君子也该吃点肉滋补一下身体!
第67章
临近二月, 三娘收到来自各方的勉励,连远在吴越玩耍的李白都赠诗一首遥祝她应试顺利。
有时三娘也挺羡慕李白和杜甫他们的潇洒生活,他俩几乎都花费好几年功夫来个环大唐旅行, 荆楚、齐赵、吴越各地都有他们的身影,连钱花光了都还能当场认识几个知交好友请他们喝酒。
才华果然就是最好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