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70节
传说中,那家开创了奇迹,能在一夜之间就完成复杂排版,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抢去了很多刻印生意的刻印坊,东家是一位年轻到不可思议,而且相貌绝顶俊秀的小郎君。
只见明远脸带尴尬,冲李成周点点头道:“对,没错,抢了你的生意,让你不得不关作坊的刻印坊,就是我开的。”
*
刻印坊东家之间交流的机会有很多,毕竟明远和李成周都得去开封府作证。
在这过程中,李成周非常诚实地将他的经历告诉明远:原本就不太赚钱,明家的刻印坊一出,就彻底不行了。
他也转述了方腾的心思,这名工匠说白了就是钻牛角尖,觉得自己既然入了这一行,就不该被解聘改做别的去,也放不下身段去汴京周边找活干,一着急,就做了糊涂事。
“您真的是一位好东家。”
见到李成周都这样了还为方腾说话,明远忍不住由衷感慨。
“若是我早些遇见您,能像这样开诚布公地谈一谈,可能就没事了。”
明远其实对此有些心理准备。
任何技术的更新换代,都是对原有从业者的沉重打击,无论对方是所有者还是工人。
但世界不可能因此而停滞不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时候,曾有无数人因为无法跟上而被残忍地抛在身后。
但明远不想作恶,他曾经假想过,万一真的因为自己在这个时空里推动技术进步,他有责任去帮助那些受到影响的人,帮助他们重新找到生计。
现在他只是涉足刻印行业,是文化产业中一个规模很小的行当,还不是那种涉及成千上万人生计的大产业。如果是后者,情况只有会更糟糕。
他原来也设想了,如果有刻印坊因此而开不下去,他可以出手相助,可以雇佣被辞退的工人,也可以并购闲置下来的作坊。所以他说,如果能与李成周早点相见,就没那么多麻烦事了。
但是明远一点都不同情方腾。
东家对方腾基本已经仁至义尽,他却一直在得寸进尺,甚至利令智昏,妄图劫持一个与他素不相识的路人。
这样的人,还是交给开封府,国法处置,该咋地咋地吧。
于是乎,众人没去成桑家瓦子,而是一起前往开封府留下了口供。明远很知趣地从丰乐楼叫来了夜宵,不仅给朋友们填了肚子,也供应了开封府里一群陪着加班的吏员和衙役们。
一时间整个开封府都知道了,苏推官有一位年轻又阔气的小朋友,特别会做人。
到了临别时,明远特别向李成周说了一句,邀李成周明天到自己的刻印作坊来一趟,有要事相叙。
李成周心里纳闷,明小郎君能有什么“要事”,难不成还是为了方腾,要管自己要补偿吗?
谁知,第二天李成周找到明远的刻印坊,便见到这位小郎君东主已经在门口候着他。
明远是邀李成周去参观他的刻印坊的。
李成周听见明远的邀请,一时如在梦中。他满心里只有一句话想问明远:“明小郎君啊,同行向来是冤家,您难道真不怕把贵作坊的秘密泄露给我知道吗?”
明远却好像是全无芥蒂,带着李成周进自己的刻印坊,像当初介绍给王雱与种建中那样,将活字印刷的全部工艺都让李成周知道。
李成周震惊于眼前所见到的活字排版与印刷,进而心服口服,认为在明远这最新的工艺面前,他那老式的雕版作坊,不关也得关。
李成周正这样想着,冷不丁听明远问:“李郎君,你既然已看过我的作坊,你觉得能把作坊里的工艺仿了去吗?”
李成周低头略加思索,猛地便摇了摇头——
想都别想!
光是那一套活字,制起来便不知要花多少工夫。算上人工和材料……这不是他这点小本生意可以支持的。
谁知明远又问:“李郎君,如果我卖给你一整套活字,再配给你一两个工人,你觉得能把这工艺学去吗?”
李成周惊讶不已,继而大喜过望:“真的……真的?”
一问那套活字的价格,李成周又泄了气。
对方那是全套铜铸的活字,不是他能够买得起的价格。
明远见他这副模样,也颇有些挠头,想了想又问:“那……李郎君是否依旧希望手下能有一座刻印坊管着?”
李成周呆住了,望着明远说不出话来。
可这是他祖传的产业,虽说要关了,可心里到底还是难过的。
再说他也没有做过别的营生,关了作坊之后虽说还有些祖产,但就这么坐吃山空也不是个办法。
明远望着他呆住了的模样,微笑着说:“在汴京城里,我想多邀请几家刻印坊——加盟。”
第66章 百万贯【加更】
明远的朋友们听说明远要以极优厚的条件邀请李成周“加盟”他的刻印坊, 都不解其意。
种建中伸手摸摸明远的额头,问:“小远,你是不是之前被那贼人吓坏了, 在说胡话?那李成周雇来的匠人差点害了你, 你却还帮他?”
苏轼却摇着头叹息:“想必是远之菩萨心肠,不忍见他人的产业因自己而被迫关闭, 因此才会施以援手。”
贺铸伸出大拇指:“明远之有侠义之风,这个朋友我交定了。”
蔡京却认真地看一眼明远:“远之兄此举想必有深意……”
明远腹诽:你再这样就给你改名叫“必有深意·京”。
蔡京似乎读懂了明远的眼神,颇有些讪讪地说:“我原本以为,远之兄是想以比较特别的方法兼并那李成周的刻印坊, 自己从无到有建作坊,哪有拉一家已经成熟的作坊入伙来得便宜?”
明远又看了一眼蔡京,心想:众人对他此举的看法各有不同,大多与明远真是的想法不沾边。倒是这家伙,猜对了一点,当然也不全对就是了。
他确实是起心将李成周拉“入伙”,但却不是兼并李成周的作坊。而是让李成周的刻印坊作为一家独立的实体继续经营下去。
他向来反对垄断。
现在,源自毕昇的活字印刷技术落在了明远手里。如果整个汴京只有他一家掌握这种技术, 然后肆意扩大规模, 将所有小刻印坊都挤倒, 当然能赚个盆满钵满。
但是这有违他的初衷——他是来花钱的。
而且明远相信, 只有良性的竞争, 能够推动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高。
让他的作坊躺在别人带来的创新技术上吃老本, 明远自己也看不下去。
所以他决心把活字印刷术快速地扩散出去,所采用的形式便是“加盟”。
李成周经过一番思考, 最终还是想要将祖辈留下产业继续办下去, 于是来找明远商量“加盟”的细则。
明远提出两种加盟方式, 一种是由李成周租借明远作坊里制成的铜活字,自己独立运营;第二种是李成周接受明远的入股,将来李明两人平分刻印坊的干股。
李成周选了第二种,因为第二种加盟方式的条件实在是太优厚了:
第一,李氏刻印坊可以免费使用明远提供的全套铜活字设备,有专业排版师傅和工匠上门提供技术指导;
第二,明远会派管事和账房不定期地视察李氏刻印坊的经营情况,辅助经营管理——尤其是帮李成周管人。
这个李成周,个性较为软弱宽和,因此实在是管不住下面的工匠。明远派去的人正好帮他唱红脸。
但李成周的优势在于维护与老主顾之间的关系,加盟之后他就可以专心于为刻印坊拉生意。
当然,这种加盟条件也不是一味偏向李成周,要想加盟,李成周必须点头答应一个重要的条件:签署行业自律书,承诺绝不盗印。
李成周的刻印坊以前也不是没有过偷偷刻印他人书籍的经历,像在世的一些文豪大家,其作品也被李氏刻印坊少量地刻印过。
李成周听见明远滔滔不绝地说起“盗印”泛滥的危害,也忍不住脸红。
他再想想,加盟明远的刻印连锁,有了活字印刷术,将来不愁没有生意。因此便慨然应了。
双方于是定下契约。
李氏刻印坊便成了明远刻印坊麾下的一个分支。
此外,因为李成周在汴京地面上人头很熟,明远也拜托他代为宣扬,任何一家刻印坊都可以以任意一种方式来“加盟”他的刻印坊。
这个消息过于劲爆,传出来的时候在汴京这个小小的刻印圈子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原本其它刻印坊都被明远的新作坊新技术带来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现在却有办法弄到最新的排版与刻印技术了。
汴京城中,所有大大小小的刻印作坊,无一例外地蠢蠢欲动。
消息甚至也很快传了出去,洛阳、大名府、扬州等地都有刻印坊和书商来人来函询问。
明远也不强人所难,两种加盟方式,任君选择。前者保有较高的自主权,后者则完全被纳入明远的“传媒集团”麾下。
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明远都要求加盟者签署行业自律,承诺不再“盗印”。
苏轼为此感慨万千,道:“远之,某原本以为你当日只是一说。谁能想得到,你竟然真的做到了……”
明远欣慰一笑,露出两排洁白整洁的牙齿。
他这总算是将功抵过,能够抵过当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看盗版的失误啦。
而种建中和蔡京等人则对明远口中的“传媒集团”很感兴趣。
“小远,‘集团’是什么意思,是行会吗?而你是这行会里的行老?”
种建中挠着头猜测。
蔡京不以为然:“不算是吧,远之可是都掌握着这几家的干股的。”
明远点头,算是同意蔡京的说法:“‘集团’里的这几家,虽然不都在我名下,但都是我能够控制的。”
他能够控制的这些刻印坊,之间就不应存在直接和正面的竞争了。
明远让他们各自负责一块。有的专门刻印书籍,有的专门印报纸,有的专门印制仿单……各作坊之间,工匠也可以相互调动,擅长快速排版的去印报纸,喜欢美化版面的去制仿单,专门严谨校对从不出差错的去负责校对书刊……
另外,专门制作铜活字设备的作坊也被分出来,形成一个单独的作坊。
而这作坊是最忙碌的,没有之一——实在是因为铜活字的需求量实在太大。一再扩大规模之后,订单还是已经排到了中秋之后。
当然,市面上不少铜件作坊已经开始模仿制作铜活字。
明远则规划着,等这一波铜活字的生产热潮过去,他就让这个作坊转向活字的日常维护,以及刻印设备的改进,顺带再帮他打制一些其它铜器。
眼下,他就算是拥有一个“传媒集团”的雏形了。
当然,明远也没忘了发家之地京兆府。他给远在凤翔府的张载写了一封长信,原原本本地将他如何寻访到毕昇后人,如何得到了在刻印术上“提升生产力”的窍门。
他也将铜活字印刷的具体技术用书信告诉了长安城里的刻印坊工匠。将来等祁真回长安时,他就会带一套铜活字回去。到时京兆府里也就有铜活字印刷技术了。
*
正当明远为了刻印坊的事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系统1127来帮他总结进度来了。
“亲爱的宿主,进入汴京之后,您花钱的进展还行。”
明远深吸气,“嘶”的一声。
只见明远脸带尴尬,冲李成周点点头道:“对,没错,抢了你的生意,让你不得不关作坊的刻印坊,就是我开的。”
*
刻印坊东家之间交流的机会有很多,毕竟明远和李成周都得去开封府作证。
在这过程中,李成周非常诚实地将他的经历告诉明远:原本就不太赚钱,明家的刻印坊一出,就彻底不行了。
他也转述了方腾的心思,这名工匠说白了就是钻牛角尖,觉得自己既然入了这一行,就不该被解聘改做别的去,也放不下身段去汴京周边找活干,一着急,就做了糊涂事。
“您真的是一位好东家。”
见到李成周都这样了还为方腾说话,明远忍不住由衷感慨。
“若是我早些遇见您,能像这样开诚布公地谈一谈,可能就没事了。”
明远其实对此有些心理准备。
任何技术的更新换代,都是对原有从业者的沉重打击,无论对方是所有者还是工人。
但世界不可能因此而停滞不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时候,曾有无数人因为无法跟上而被残忍地抛在身后。
但明远不想作恶,他曾经假想过,万一真的因为自己在这个时空里推动技术进步,他有责任去帮助那些受到影响的人,帮助他们重新找到生计。
现在他只是涉足刻印行业,是文化产业中一个规模很小的行当,还不是那种涉及成千上万人生计的大产业。如果是后者,情况只有会更糟糕。
他原来也设想了,如果有刻印坊因此而开不下去,他可以出手相助,可以雇佣被辞退的工人,也可以并购闲置下来的作坊。所以他说,如果能与李成周早点相见,就没那么多麻烦事了。
但是明远一点都不同情方腾。
东家对方腾基本已经仁至义尽,他却一直在得寸进尺,甚至利令智昏,妄图劫持一个与他素不相识的路人。
这样的人,还是交给开封府,国法处置,该咋地咋地吧。
于是乎,众人没去成桑家瓦子,而是一起前往开封府留下了口供。明远很知趣地从丰乐楼叫来了夜宵,不仅给朋友们填了肚子,也供应了开封府里一群陪着加班的吏员和衙役们。
一时间整个开封府都知道了,苏推官有一位年轻又阔气的小朋友,特别会做人。
到了临别时,明远特别向李成周说了一句,邀李成周明天到自己的刻印作坊来一趟,有要事相叙。
李成周心里纳闷,明小郎君能有什么“要事”,难不成还是为了方腾,要管自己要补偿吗?
谁知,第二天李成周找到明远的刻印坊,便见到这位小郎君东主已经在门口候着他。
明远是邀李成周去参观他的刻印坊的。
李成周听见明远的邀请,一时如在梦中。他满心里只有一句话想问明远:“明小郎君啊,同行向来是冤家,您难道真不怕把贵作坊的秘密泄露给我知道吗?”
明远却好像是全无芥蒂,带着李成周进自己的刻印坊,像当初介绍给王雱与种建中那样,将活字印刷的全部工艺都让李成周知道。
李成周震惊于眼前所见到的活字排版与印刷,进而心服口服,认为在明远这最新的工艺面前,他那老式的雕版作坊,不关也得关。
李成周正这样想着,冷不丁听明远问:“李郎君,你既然已看过我的作坊,你觉得能把作坊里的工艺仿了去吗?”
李成周低头略加思索,猛地便摇了摇头——
想都别想!
光是那一套活字,制起来便不知要花多少工夫。算上人工和材料……这不是他这点小本生意可以支持的。
谁知明远又问:“李郎君,如果我卖给你一整套活字,再配给你一两个工人,你觉得能把这工艺学去吗?”
李成周惊讶不已,继而大喜过望:“真的……真的?”
一问那套活字的价格,李成周又泄了气。
对方那是全套铜铸的活字,不是他能够买得起的价格。
明远见他这副模样,也颇有些挠头,想了想又问:“那……李郎君是否依旧希望手下能有一座刻印坊管着?”
李成周呆住了,望着明远说不出话来。
可这是他祖传的产业,虽说要关了,可心里到底还是难过的。
再说他也没有做过别的营生,关了作坊之后虽说还有些祖产,但就这么坐吃山空也不是个办法。
明远望着他呆住了的模样,微笑着说:“在汴京城里,我想多邀请几家刻印坊——加盟。”
第66章 百万贯【加更】
明远的朋友们听说明远要以极优厚的条件邀请李成周“加盟”他的刻印坊, 都不解其意。
种建中伸手摸摸明远的额头,问:“小远,你是不是之前被那贼人吓坏了, 在说胡话?那李成周雇来的匠人差点害了你, 你却还帮他?”
苏轼却摇着头叹息:“想必是远之菩萨心肠,不忍见他人的产业因自己而被迫关闭, 因此才会施以援手。”
贺铸伸出大拇指:“明远之有侠义之风,这个朋友我交定了。”
蔡京却认真地看一眼明远:“远之兄此举想必有深意……”
明远腹诽:你再这样就给你改名叫“必有深意·京”。
蔡京似乎读懂了明远的眼神,颇有些讪讪地说:“我原本以为,远之兄是想以比较特别的方法兼并那李成周的刻印坊, 自己从无到有建作坊,哪有拉一家已经成熟的作坊入伙来得便宜?”
明远又看了一眼蔡京,心想:众人对他此举的看法各有不同,大多与明远真是的想法不沾边。倒是这家伙,猜对了一点,当然也不全对就是了。
他确实是起心将李成周拉“入伙”,但却不是兼并李成周的作坊。而是让李成周的刻印坊作为一家独立的实体继续经营下去。
他向来反对垄断。
现在,源自毕昇的活字印刷技术落在了明远手里。如果整个汴京只有他一家掌握这种技术, 然后肆意扩大规模, 将所有小刻印坊都挤倒, 当然能赚个盆满钵满。
但是这有违他的初衷——他是来花钱的。
而且明远相信, 只有良性的竞争, 能够推动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高。
让他的作坊躺在别人带来的创新技术上吃老本, 明远自己也看不下去。
所以他决心把活字印刷术快速地扩散出去,所采用的形式便是“加盟”。
李成周经过一番思考, 最终还是想要将祖辈留下产业继续办下去, 于是来找明远商量“加盟”的细则。
明远提出两种加盟方式, 一种是由李成周租借明远作坊里制成的铜活字,自己独立运营;第二种是李成周接受明远的入股,将来李明两人平分刻印坊的干股。
李成周选了第二种,因为第二种加盟方式的条件实在是太优厚了:
第一,李氏刻印坊可以免费使用明远提供的全套铜活字设备,有专业排版师傅和工匠上门提供技术指导;
第二,明远会派管事和账房不定期地视察李氏刻印坊的经营情况,辅助经营管理——尤其是帮李成周管人。
这个李成周,个性较为软弱宽和,因此实在是管不住下面的工匠。明远派去的人正好帮他唱红脸。
但李成周的优势在于维护与老主顾之间的关系,加盟之后他就可以专心于为刻印坊拉生意。
当然,这种加盟条件也不是一味偏向李成周,要想加盟,李成周必须点头答应一个重要的条件:签署行业自律书,承诺绝不盗印。
李成周的刻印坊以前也不是没有过偷偷刻印他人书籍的经历,像在世的一些文豪大家,其作品也被李氏刻印坊少量地刻印过。
李成周听见明远滔滔不绝地说起“盗印”泛滥的危害,也忍不住脸红。
他再想想,加盟明远的刻印连锁,有了活字印刷术,将来不愁没有生意。因此便慨然应了。
双方于是定下契约。
李氏刻印坊便成了明远刻印坊麾下的一个分支。
此外,因为李成周在汴京地面上人头很熟,明远也拜托他代为宣扬,任何一家刻印坊都可以以任意一种方式来“加盟”他的刻印坊。
这个消息过于劲爆,传出来的时候在汴京这个小小的刻印圈子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原本其它刻印坊都被明远的新作坊新技术带来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现在却有办法弄到最新的排版与刻印技术了。
汴京城中,所有大大小小的刻印作坊,无一例外地蠢蠢欲动。
消息甚至也很快传了出去,洛阳、大名府、扬州等地都有刻印坊和书商来人来函询问。
明远也不强人所难,两种加盟方式,任君选择。前者保有较高的自主权,后者则完全被纳入明远的“传媒集团”麾下。
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明远都要求加盟者签署行业自律,承诺不再“盗印”。
苏轼为此感慨万千,道:“远之,某原本以为你当日只是一说。谁能想得到,你竟然真的做到了……”
明远欣慰一笑,露出两排洁白整洁的牙齿。
他这总算是将功抵过,能够抵过当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看盗版的失误啦。
而种建中和蔡京等人则对明远口中的“传媒集团”很感兴趣。
“小远,‘集团’是什么意思,是行会吗?而你是这行会里的行老?”
种建中挠着头猜测。
蔡京不以为然:“不算是吧,远之可是都掌握着这几家的干股的。”
明远点头,算是同意蔡京的说法:“‘集团’里的这几家,虽然不都在我名下,但都是我能够控制的。”
他能够控制的这些刻印坊,之间就不应存在直接和正面的竞争了。
明远让他们各自负责一块。有的专门刻印书籍,有的专门印报纸,有的专门印制仿单……各作坊之间,工匠也可以相互调动,擅长快速排版的去印报纸,喜欢美化版面的去制仿单,专门严谨校对从不出差错的去负责校对书刊……
另外,专门制作铜活字设备的作坊也被分出来,形成一个单独的作坊。
而这作坊是最忙碌的,没有之一——实在是因为铜活字的需求量实在太大。一再扩大规模之后,订单还是已经排到了中秋之后。
当然,市面上不少铜件作坊已经开始模仿制作铜活字。
明远则规划着,等这一波铜活字的生产热潮过去,他就让这个作坊转向活字的日常维护,以及刻印设备的改进,顺带再帮他打制一些其它铜器。
眼下,他就算是拥有一个“传媒集团”的雏形了。
当然,明远也没忘了发家之地京兆府。他给远在凤翔府的张载写了一封长信,原原本本地将他如何寻访到毕昇后人,如何得到了在刻印术上“提升生产力”的窍门。
他也将铜活字印刷的具体技术用书信告诉了长安城里的刻印坊工匠。将来等祁真回长安时,他就会带一套铜活字回去。到时京兆府里也就有铜活字印刷技术了。
*
正当明远为了刻印坊的事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系统1127来帮他总结进度来了。
“亲爱的宿主,进入汴京之后,您花钱的进展还行。”
明远深吸气,“嘶”的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