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农家老太后 第10节
也就没人注意到,李家低价购买时,官方还半卖半送,还给免税的那些荒山荒地,已经变得一年一个样,一年产出比一年更多。
若说这些只是让高管家感到钦佩的话,从阳阳与乐姐儿年满三岁后,陈凤琪就开教他们,顺带着还李成锋、琅哥儿的那些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还教他们利用游戏场内的沙滩进行演练的行为,却让高管家深感震惊。
孙子兵法之类的书籍,向来只有那些有底蕴的世家大户人家才藏有,极少会流传到市面上,至于陈凤琪教的三十六计及相关案例,更让高管家感到闻所未闻,即便他曾在安国藏书最多的地方,博览过群书。
不管是那些宏大壮阔的战例场景描述,还是那些精妙绝伦的计谋,以及陈凤琪所讲的战略分析,都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拍手叫绝,不像是虚构,而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
可是高管家十分确定,安国之前的历史上并没有五代十国,也没有三国争霸,却有草原胡族,也有南方蛮族,还有海外岛国,让人分不清陈凤琪所讲的那些所谓‘从前’,到底出自何处。
再结合她所‘编写’的那些朗朗上口的启蒙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一些人与事件,高管家越发觉得看着普通的东家太太,远不似表面上这么简单,身上充满让人看不透的神秘,可他实在想象不出,什么样的环境,能培养出这样非凡,却又如此低调的女子。
陈凤琪不知道自己按照现代一些方式教小孩的行为,已经引起高管家的注意与猜疑,不过就算知道,她也不在乎。
得知江燕娘已经怀孕近两个月的事,陈凤琪很高兴。
“这是我们家的大喜事,恭喜你们,阳阳他们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先让他们搬到我这边来,免得他们不知轻重的碰撞到你,你自己也要小心一些,想要吃什么,尽管跟成锋开口。”
江燕娘抿嘴笑着点头,有些羞涩的点头道。
“娘放心,他可上心着呢。”
对于将两个一直跟着她的孩子挪过来的事,江燕娘并没有意见,毕竟两个孩子自打满两周岁前后,大多数时间都是跟着陈凤琪,她与青娘等人只负责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再从旁协助一下。
“不过您不是给阳阳他们准备的有个院子吗?让他们住到那边去就行,让他们搬到您这边来,让他们吵着您就不好了。”
陈凤琪不赞成的回道。
“他们现在还不满四周岁,就让他们住到自己的院子里,还太早了点,何况这次又是因为你怀孕,才临时决定将他们挪出来,小孩子的心思敏感,若是让他们误会大人只重视还没出世的那个,会冷落他们,就不好了。”
听到陈凤琪这么一说,江燕娘不禁有些惭愧。
“还是娘考虑得周到,是我疏忽,差点犯了大错。”
“你也不用这么紧张,你安心养胎就好,两个孩子我会看着安排。”
陈凤琪的安排,就是在随后叫来高管家,与其商量她早在心中盘思的另一件事。
“……眼看我们周围这片已经形成一个村子的规模,我想在山下开家书院,让那些工人家庭的孩子都能免费进书院启蒙,同时也接收其他有意前来书院就读的孩子,由您担任书院院长,不知高叔意下如何?”
这绝对是件可以造福许多人的大好事,只是高管家对李家的经济情况还算了解,有些担忧的回道。
“太太的想法是好的,可是开设一家书院,不仅要修建学堂,还势必要请先生,各方面的花费都不小,太太又一片慈心,欲让那些孩子免费入学,恐会耗费过高,家里承担不起,将来难以为继。”
对于这些问题,陈凤琪当然也曾考虑过。
“高叔顾虑的这些,我也都曾考虑过,我说免费入学,只是照顾那些跟家里签了长契雇工家孩子,并不会对所有人都免费,只是会在学费方面会尽量优惠些,提前跟所有孩子及其长辈签好协议,求学期间,所有人都需服从书院的统一管理,完成书院安排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想起家里的那个运动场与小农场,高管家迅速反应过来,眼前这位是个养孩子,讲究所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太太,最会给人找活干不说,还能不动声色让所有可利用的人,在不经意间发挥出自身的最大价值。
既然是她开设的书院,势必也会按照她的理念来,绝对不会是一谓的教人读书,至少也会让他们学会如何劳作。
毕竟人家自己的孙子、孙女是从两岁起,就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在所谓的玩乐中,感受劳动的过程与辛苦,没道理会对其他人家,年龄更大的孩子手软。
“太太看得起老朽,让老朽来当这个院长,老朽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太太的重托。”
陈凤琪满意的笑着点头,时隔三年多以后,她十分确定,高管家绝对是个大有来历的人,当年被她买回时,身契上写着的姓名年龄应该都是假的。
因为她在十分注重养生与锻炼的情况下,只能增强身体素质,做不到逆生长,高管家却可以,按照当年的身契算,已经五十九岁的老人,不仅没有变得更为苍老,反倒更显年轻,褪去曾经的落魄后,看上去才五十左右。
这样一个人才,继续给没有多少资产,更没多少人情往来的李家当管家,实在有些大材小用,应该找机会让其发挥出更在价值才对。
阳阳和乐姐儿已经三岁多,在陈凤琪的印象中,这么大的孩子,已经到了需要上幼儿园的年龄。
虽然他们平时经常与雇工家的孩子混玩在一起,并不缺伙伴,可是雇工家的那些孩子都知道他们是东家小姐、少爷,处处以他们为中心,听他们的吩咐。
这让陈凤琪觉得,还是早点将他们送到书院,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上起,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饭,接受统一的管理与教导,对他们的成长更为有利。
即便在当前这个时代,身份等级森严,在家里有条件的情况下,阳阳和乐姐儿完全当一辈的少爷、小姐,被人尊敬着、服侍着,但这并不陈凤琪希望看到的。
她现在已经在奔四,将来还能活多久,在这个医疗卫生并不发达的时代中,谁也不敢肯定,世事难料,她希望能尽自己之力,教会孩子们面对任何未来的本事,才不枉她养这两个孩子一场的缘分。
想要做到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心性坚韧的坚强面对,首先要做的,就是打消他们的优越感,让他们从小就认清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不是什么高高在上,应该被人捧在手心里,所有人围着他们转的小姐、少爷。
第十六章 书院启动
随着李家在县城西郊这片原本荒无人烟的区域中,正式落户定居,又陆续招募近百户雇工家庭过来,这片无名之地已经发展成为不大不小的一个村子,由县里正式命名为李家庄,规西郊的江沿镇管辖。
当李家向高台县衙报备,打算在李家所在的山下建所书院时,顿时引起县里的高度重视,江南文风盛行,可是高台县因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在劝学与教化方面也都政绩不显。
县里经济条件好,或是有门道的人家,往往都会将孩子往外送,即便如此,在这竞争颇大的湖州域里,县里年轻后生的成材率依旧极低,连成功考取秀才功名的都少见,更别说是中举、中进士的,可以说是多年难出一个。
李家想要开设书院,就算还不知道未来发展如何,对于高台县官员来说,现在绝对是桩值得在述职报告中重点强调一番的政绩。
所以县里虽然给不了什么实质性的支持,在批文手续方面,极为配合,高台知县柳乔山甚至主动提出,等到书院正式落成之日,他会亲自前去参观。
知县在整个官员体系中,固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官,但是对高台县百姓,包括无权无势的李家而言,还是相当具有威望的,能得到他的亲口勉励与支持,可以给外来户李家带来许多无形好处,对书院未来的招生宣传也极有好处。
因书院不远处就有李家自己的砖窑厂,周围几大雇工家属区中,更是生活着大批随时等碰上接短工的雇工家属,所以由陈凤琪亲自规划设计的书院,很快就开始正式动工,并如火如荼的建造起来。
考虑到将来,陈凤琪将书院的建造分为几期,第一期的规模不算大,只有分为三个院子的十五间教室,可容纳十到二十名老师,两百到三百学子生活的宿舍规模。
如李家宅子般,书院中也建有从山上接下来的自来水管道,书院地下在打地基时,就分别修有可用来排泄雨水、生活用水、以及连通多处可冲水厕所的下水道。
重点是为方便乐姐儿与阳阳未来学习的书院,从开始就计划会招收女学生,所以书院还分男女学生生活区,连为夫子修建的宿舍区域,也分男女。
反正有生活区域中的那些雇工家孩子打底,又有玉娘她们这些候选女夫子做保障,陈凤琪压根就不担心会招不到女学生的问题。
若是数年前的高管家,看到陈凤琪对书院的这些规划,肯定会反对,因为他虽见惯女子读书识字,却还没见过女子可以光明正大的跟男子般,进入正规的书院读书学习。
可是现在的高管家,是已经大开眼界过的高管家,被陈凤琪毫无顾虑的教给身边人的那些知识一再震惊过后,身为这家书院的首任院长,他现在对这件事接受得十分自然,仿佛一切本该如此。
因材料充足,人工也很足,又有修建李家大宅的经验在前,书院从无到有,仅花三个多月,就正式完工,看着十分气派,接着就是已经提前订制好的大批桌椅板凳,床柜等器具用品入驻。
得知东家为照顾他们这些雇工家属,将会让他们的孩子免费进入书院读书,参与学院建造工程的许多工人,甚至愿意免费干活,活也做格外细致,还效率极高,才会使得学院的正式完工速度,超出陈凤琪他们的预计。
在高管家的陪同下,对书院进行最后的检查时,陈凤琪指着她特意让人留下的区域,为他介绍自己的规划。
“那块地向阳,可以留着种菜,让学生们自己种,种出来的菜,就直接供应给书院食堂,当然,不是免费的,卖的钱可以给学生们做班费,这些帐务方面,到时候一定要制定好完善的规则,不能有错漏。”
高管家知道‘班费’的意思,类似李家两个孩子每次帮忙劳作后,可以得到两文、三文的钱,或是物品,那些钱物可以交给他们自己保管与支配,用来购买他们在生活必需之外,想要的一些东西,或是赔偿他们损坏的物品。
“好的。”
口中应下的同时,高管家还随即就在他随身携带的自制小本子上,郑重其事的记下这条吩咐,这也是他在陈凤琪那里学到的方式,确实很方便实用,能最大程度的避免遗漏。
“现在的学子讲究君子六艺,我们短时间内,虽然无法将课程开设得这么全,但是这运动场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可以让他们跑步,回头还可以在这边划分出不同的区域,投球的,蹴鞠的,都不能少。”
这个时代有蹴鞠这项运动,陈凤琪打算将后世的足球规则在此发扬一下,还希望能将这项运动传播一下,期待这个时空的后世华国,不至于也在这个足球运动项目上严重拉胯。
“你们应该发现了,我这次没有规划种树的事,但是书院里的绿化,是必不可少的,在什么区域栽种些什么的工作,就留给你这个院长,带着你的第一届学生来完成吧。”
“若是我们的书院发展顺利,也能像那些有名的大书院般,成为桃李满天下的百年书院,不管是你这位院长,还是这第一届学生,将来都能在书院史上留名。”
听到陈凤琪的话,高管家莫名感到有些激动,他过去的大半生所谋之事,充满太多未知与不确定,如今能有机会成为一家书院的创始人,担任书院的首任院长,一展宏图,对他而言,绝对称得上是个莫大的机遇。
“谢谢太太的信重,其实,您才是最有资格担任这家书院的首任院长的人选。”
陈凤琪不以为意的摆摆手道。
“我对这些管理职位并不感兴趣,不耐烦操心具体事务,能做的也就是为你指个大概的方向,具体该如何经营,就要靠你用心操劳了。”
她是典型的学者性格,喜欢搞研究,不太喜欢应付那些繁琐的人与事。
说到这些,陈凤琪有些感慨,也有些遗憾,要不是命运的捉弄,她现在已经成为一位历史学助理教授,有位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地位的老师照拂着,在自身水平也很过关的情况下,成为那所重点大学的教授,不过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虽然一辈子的命运,一眼就能看得到头,显得有些枯燥无趣,却是真正属于她自己的人生,也是她真正乐在其中的生活。
看得出正在眺望远方的陈凤琪,似乎想起什么心事,有些出神,高管家并没有打扰她的沉思。
不过陈凤琪很快就收敛起那些不合时宜的情绪,接着道。
“我也不打算做什么特别不合习俗的事,幼学院这边分三个班,大中小,年满七岁后,就进行男女分班,两边不得乱窜的规则,要明确写入院规,让每一个初入院的学生都要牢记并遵守。”
这是陈凤琪早前就曾强调过的,她想给时下的女孩们提供一个新的选择与机会,此举难免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她并不想以牺牲女孩的名誉做代价。
也幸好这是在文风盛行,风气相对较为开明,对新事务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的江南,换了其他地方,就算陈风琪有这个心,也不敢正式付诸行动。
虽说是栽得梧桐树,自能引得凤凰来,在请夫子方面,陈凤琪还是颇费了些心力打听与了解,她对时下的文坛毫不了解,好在有高管家这个身份神秘,能力超强的院长从旁点拨。
即便如此,在请夫子方面,两个还是反复探讨过多次,因高管家的情况不便,陈凤琪甚至还曾亲自寻上门去,当面了解并请人。
书院目前已确定下来的七位先生,有五男二女,高管家自己也将亲自担任教学任务,李成锋将会在学院中担任武师傅,玉娘与青娘也将在书院中任职,玉娘将会直接授课,青娘将会担任会计一职。
至于洒扫之类的工作,到时候会安排学生轮值,后厨及管理宿舍区域的人,都已从雇工家属中选聘好,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时间也就到了书院正式启动的日子。
可容纳两三百学生的规模的南江书院,在高台县内,可以称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大书院,正式开院招生时,还有知县亲临并提词,对书院大夸特夸。
使得南江书院迅速在高台县内传出名声,都说那里有高价请来的身有举人,乃至进士功名的先生,却收费低廉。
这些优势条件,顿让许多有心想让家中后辈进学的家庭,都感到心动不已,哪怕听说那里还开设的有所谓幼学与女学,也没人顾得上议论,毕竟相较于自家孩子的前程,那些都只是与他们无关的小事而已。
这也就使得书院的招生情况,远远超出预期,原本的上限三百个名额,在李家庄就占去七十多个后,余下的两百多个名额,不仅没有剩余,还严重不足。
由此可见,高台县不是文风不盛,但凡有机会,县里的百姓只要家里还能过得去,都愿意给自家孩子争取一下进学机会。
“高叔,这首次招生,我们经验不足,暴露出很多问题,这些已经接收的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将会是个大问题。”
“好在我们早在招生之初,就已经有言在先,掌握了主动权,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严格的规章制度刷人,将那些品性不佳,屡教不改的人给剔出书院。”
高管家神情凝重的应下,他自己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后面来报名的孩子中,我发现了好几个素质不错的好苗子,可惜,书院条件有限,实在无法接收,真是可惜了。”
自打知道这一消息后,陈凤琪就在考虑这个问题。
“这个事情,我已经考虑过,让住在李家庄的孩子走读,腾出宿舍,收拾出备用教室,每班再增加些人,就能多接收些学生,就是这样以来,现有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请您联系抓紧一下我们之前考虑过的那几位先生。”
陈凤琪说的那几位先生,都是前些年因为朝堂动荡而遭贬谪的人,每个人都是正经的进士出身,学识方面肯定没有问题。
只是高管家此前虽曾跟陈凤琪提起过那几人,但是考虑到他们身份敏感,怕给东家与书院惹来麻烦,才会在考虑过后,他自己先放弃聘请那些人的想法,劝本来挺心动的陈凤琪也放弃。
如今书院急缺先生,短时间内,恐怕难以找到合意的人选,而先生的水平,将会直接关系到书院的将来,可谓是至关重要,为书院的口碑着想,高管家终于决定放弃心中的顾虑,答应陈凤琪的建议。
经过这次的招生,高管家已经发现,对老百姓而言,书院开设男女混搭的幼学及女学,都不是事,关键是自家孩子的学习机会,教书的先生是什么来历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考中过举人、进士。
如此以来,只有他请来的先生能教得好学生,就能成为民心之所向,一切都将不成问题。
第十七章 讲究
若说这些只是让高管家感到钦佩的话,从阳阳与乐姐儿年满三岁后,陈凤琪就开教他们,顺带着还李成锋、琅哥儿的那些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还教他们利用游戏场内的沙滩进行演练的行为,却让高管家深感震惊。
孙子兵法之类的书籍,向来只有那些有底蕴的世家大户人家才藏有,极少会流传到市面上,至于陈凤琪教的三十六计及相关案例,更让高管家感到闻所未闻,即便他曾在安国藏书最多的地方,博览过群书。
不管是那些宏大壮阔的战例场景描述,还是那些精妙绝伦的计谋,以及陈凤琪所讲的战略分析,都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拍手叫绝,不像是虚构,而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
可是高管家十分确定,安国之前的历史上并没有五代十国,也没有三国争霸,却有草原胡族,也有南方蛮族,还有海外岛国,让人分不清陈凤琪所讲的那些所谓‘从前’,到底出自何处。
再结合她所‘编写’的那些朗朗上口的启蒙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一些人与事件,高管家越发觉得看着普通的东家太太,远不似表面上这么简单,身上充满让人看不透的神秘,可他实在想象不出,什么样的环境,能培养出这样非凡,却又如此低调的女子。
陈凤琪不知道自己按照现代一些方式教小孩的行为,已经引起高管家的注意与猜疑,不过就算知道,她也不在乎。
得知江燕娘已经怀孕近两个月的事,陈凤琪很高兴。
“这是我们家的大喜事,恭喜你们,阳阳他们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先让他们搬到我这边来,免得他们不知轻重的碰撞到你,你自己也要小心一些,想要吃什么,尽管跟成锋开口。”
江燕娘抿嘴笑着点头,有些羞涩的点头道。
“娘放心,他可上心着呢。”
对于将两个一直跟着她的孩子挪过来的事,江燕娘并没有意见,毕竟两个孩子自打满两周岁前后,大多数时间都是跟着陈凤琪,她与青娘等人只负责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再从旁协助一下。
“不过您不是给阳阳他们准备的有个院子吗?让他们住到那边去就行,让他们搬到您这边来,让他们吵着您就不好了。”
陈凤琪不赞成的回道。
“他们现在还不满四周岁,就让他们住到自己的院子里,还太早了点,何况这次又是因为你怀孕,才临时决定将他们挪出来,小孩子的心思敏感,若是让他们误会大人只重视还没出世的那个,会冷落他们,就不好了。”
听到陈凤琪这么一说,江燕娘不禁有些惭愧。
“还是娘考虑得周到,是我疏忽,差点犯了大错。”
“你也不用这么紧张,你安心养胎就好,两个孩子我会看着安排。”
陈凤琪的安排,就是在随后叫来高管家,与其商量她早在心中盘思的另一件事。
“……眼看我们周围这片已经形成一个村子的规模,我想在山下开家书院,让那些工人家庭的孩子都能免费进书院启蒙,同时也接收其他有意前来书院就读的孩子,由您担任书院院长,不知高叔意下如何?”
这绝对是件可以造福许多人的大好事,只是高管家对李家的经济情况还算了解,有些担忧的回道。
“太太的想法是好的,可是开设一家书院,不仅要修建学堂,还势必要请先生,各方面的花费都不小,太太又一片慈心,欲让那些孩子免费入学,恐会耗费过高,家里承担不起,将来难以为继。”
对于这些问题,陈凤琪当然也曾考虑过。
“高叔顾虑的这些,我也都曾考虑过,我说免费入学,只是照顾那些跟家里签了长契雇工家孩子,并不会对所有人都免费,只是会在学费方面会尽量优惠些,提前跟所有孩子及其长辈签好协议,求学期间,所有人都需服从书院的统一管理,完成书院安排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想起家里的那个运动场与小农场,高管家迅速反应过来,眼前这位是个养孩子,讲究所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太太,最会给人找活干不说,还能不动声色让所有可利用的人,在不经意间发挥出自身的最大价值。
既然是她开设的书院,势必也会按照她的理念来,绝对不会是一谓的教人读书,至少也会让他们学会如何劳作。
毕竟人家自己的孙子、孙女是从两岁起,就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在所谓的玩乐中,感受劳动的过程与辛苦,没道理会对其他人家,年龄更大的孩子手软。
“太太看得起老朽,让老朽来当这个院长,老朽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太太的重托。”
陈凤琪满意的笑着点头,时隔三年多以后,她十分确定,高管家绝对是个大有来历的人,当年被她买回时,身契上写着的姓名年龄应该都是假的。
因为她在十分注重养生与锻炼的情况下,只能增强身体素质,做不到逆生长,高管家却可以,按照当年的身契算,已经五十九岁的老人,不仅没有变得更为苍老,反倒更显年轻,褪去曾经的落魄后,看上去才五十左右。
这样一个人才,继续给没有多少资产,更没多少人情往来的李家当管家,实在有些大材小用,应该找机会让其发挥出更在价值才对。
阳阳和乐姐儿已经三岁多,在陈凤琪的印象中,这么大的孩子,已经到了需要上幼儿园的年龄。
虽然他们平时经常与雇工家的孩子混玩在一起,并不缺伙伴,可是雇工家的那些孩子都知道他们是东家小姐、少爷,处处以他们为中心,听他们的吩咐。
这让陈凤琪觉得,还是早点将他们送到书院,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上起,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饭,接受统一的管理与教导,对他们的成长更为有利。
即便在当前这个时代,身份等级森严,在家里有条件的情况下,阳阳和乐姐儿完全当一辈的少爷、小姐,被人尊敬着、服侍着,但这并不陈凤琪希望看到的。
她现在已经在奔四,将来还能活多久,在这个医疗卫生并不发达的时代中,谁也不敢肯定,世事难料,她希望能尽自己之力,教会孩子们面对任何未来的本事,才不枉她养这两个孩子一场的缘分。
想要做到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心性坚韧的坚强面对,首先要做的,就是打消他们的优越感,让他们从小就认清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不是什么高高在上,应该被人捧在手心里,所有人围着他们转的小姐、少爷。
第十六章 书院启动
随着李家在县城西郊这片原本荒无人烟的区域中,正式落户定居,又陆续招募近百户雇工家庭过来,这片无名之地已经发展成为不大不小的一个村子,由县里正式命名为李家庄,规西郊的江沿镇管辖。
当李家向高台县衙报备,打算在李家所在的山下建所书院时,顿时引起县里的高度重视,江南文风盛行,可是高台县因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在劝学与教化方面也都政绩不显。
县里经济条件好,或是有门道的人家,往往都会将孩子往外送,即便如此,在这竞争颇大的湖州域里,县里年轻后生的成材率依旧极低,连成功考取秀才功名的都少见,更别说是中举、中进士的,可以说是多年难出一个。
李家想要开设书院,就算还不知道未来发展如何,对于高台县官员来说,现在绝对是桩值得在述职报告中重点强调一番的政绩。
所以县里虽然给不了什么实质性的支持,在批文手续方面,极为配合,高台知县柳乔山甚至主动提出,等到书院正式落成之日,他会亲自前去参观。
知县在整个官员体系中,固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官,但是对高台县百姓,包括无权无势的李家而言,还是相当具有威望的,能得到他的亲口勉励与支持,可以给外来户李家带来许多无形好处,对书院未来的招生宣传也极有好处。
因书院不远处就有李家自己的砖窑厂,周围几大雇工家属区中,更是生活着大批随时等碰上接短工的雇工家属,所以由陈凤琪亲自规划设计的书院,很快就开始正式动工,并如火如荼的建造起来。
考虑到将来,陈凤琪将书院的建造分为几期,第一期的规模不算大,只有分为三个院子的十五间教室,可容纳十到二十名老师,两百到三百学子生活的宿舍规模。
如李家宅子般,书院中也建有从山上接下来的自来水管道,书院地下在打地基时,就分别修有可用来排泄雨水、生活用水、以及连通多处可冲水厕所的下水道。
重点是为方便乐姐儿与阳阳未来学习的书院,从开始就计划会招收女学生,所以书院还分男女学生生活区,连为夫子修建的宿舍区域,也分男女。
反正有生活区域中的那些雇工家孩子打底,又有玉娘她们这些候选女夫子做保障,陈凤琪压根就不担心会招不到女学生的问题。
若是数年前的高管家,看到陈凤琪对书院的这些规划,肯定会反对,因为他虽见惯女子读书识字,却还没见过女子可以光明正大的跟男子般,进入正规的书院读书学习。
可是现在的高管家,是已经大开眼界过的高管家,被陈凤琪毫无顾虑的教给身边人的那些知识一再震惊过后,身为这家书院的首任院长,他现在对这件事接受得十分自然,仿佛一切本该如此。
因材料充足,人工也很足,又有修建李家大宅的经验在前,书院从无到有,仅花三个多月,就正式完工,看着十分气派,接着就是已经提前订制好的大批桌椅板凳,床柜等器具用品入驻。
得知东家为照顾他们这些雇工家属,将会让他们的孩子免费进入书院读书,参与学院建造工程的许多工人,甚至愿意免费干活,活也做格外细致,还效率极高,才会使得学院的正式完工速度,超出陈凤琪他们的预计。
在高管家的陪同下,对书院进行最后的检查时,陈凤琪指着她特意让人留下的区域,为他介绍自己的规划。
“那块地向阳,可以留着种菜,让学生们自己种,种出来的菜,就直接供应给书院食堂,当然,不是免费的,卖的钱可以给学生们做班费,这些帐务方面,到时候一定要制定好完善的规则,不能有错漏。”
高管家知道‘班费’的意思,类似李家两个孩子每次帮忙劳作后,可以得到两文、三文的钱,或是物品,那些钱物可以交给他们自己保管与支配,用来购买他们在生活必需之外,想要的一些东西,或是赔偿他们损坏的物品。
“好的。”
口中应下的同时,高管家还随即就在他随身携带的自制小本子上,郑重其事的记下这条吩咐,这也是他在陈凤琪那里学到的方式,确实很方便实用,能最大程度的避免遗漏。
“现在的学子讲究君子六艺,我们短时间内,虽然无法将课程开设得这么全,但是这运动场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可以让他们跑步,回头还可以在这边划分出不同的区域,投球的,蹴鞠的,都不能少。”
这个时代有蹴鞠这项运动,陈凤琪打算将后世的足球规则在此发扬一下,还希望能将这项运动传播一下,期待这个时空的后世华国,不至于也在这个足球运动项目上严重拉胯。
“你们应该发现了,我这次没有规划种树的事,但是书院里的绿化,是必不可少的,在什么区域栽种些什么的工作,就留给你这个院长,带着你的第一届学生来完成吧。”
“若是我们的书院发展顺利,也能像那些有名的大书院般,成为桃李满天下的百年书院,不管是你这位院长,还是这第一届学生,将来都能在书院史上留名。”
听到陈凤琪的话,高管家莫名感到有些激动,他过去的大半生所谋之事,充满太多未知与不确定,如今能有机会成为一家书院的创始人,担任书院的首任院长,一展宏图,对他而言,绝对称得上是个莫大的机遇。
“谢谢太太的信重,其实,您才是最有资格担任这家书院的首任院长的人选。”
陈凤琪不以为意的摆摆手道。
“我对这些管理职位并不感兴趣,不耐烦操心具体事务,能做的也就是为你指个大概的方向,具体该如何经营,就要靠你用心操劳了。”
她是典型的学者性格,喜欢搞研究,不太喜欢应付那些繁琐的人与事。
说到这些,陈凤琪有些感慨,也有些遗憾,要不是命运的捉弄,她现在已经成为一位历史学助理教授,有位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地位的老师照拂着,在自身水平也很过关的情况下,成为那所重点大学的教授,不过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虽然一辈子的命运,一眼就能看得到头,显得有些枯燥无趣,却是真正属于她自己的人生,也是她真正乐在其中的生活。
看得出正在眺望远方的陈凤琪,似乎想起什么心事,有些出神,高管家并没有打扰她的沉思。
不过陈凤琪很快就收敛起那些不合时宜的情绪,接着道。
“我也不打算做什么特别不合习俗的事,幼学院这边分三个班,大中小,年满七岁后,就进行男女分班,两边不得乱窜的规则,要明确写入院规,让每一个初入院的学生都要牢记并遵守。”
这是陈凤琪早前就曾强调过的,她想给时下的女孩们提供一个新的选择与机会,此举难免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她并不想以牺牲女孩的名誉做代价。
也幸好这是在文风盛行,风气相对较为开明,对新事务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的江南,换了其他地方,就算陈风琪有这个心,也不敢正式付诸行动。
虽说是栽得梧桐树,自能引得凤凰来,在请夫子方面,陈凤琪还是颇费了些心力打听与了解,她对时下的文坛毫不了解,好在有高管家这个身份神秘,能力超强的院长从旁点拨。
即便如此,在请夫子方面,两个还是反复探讨过多次,因高管家的情况不便,陈凤琪甚至还曾亲自寻上门去,当面了解并请人。
书院目前已确定下来的七位先生,有五男二女,高管家自己也将亲自担任教学任务,李成锋将会在学院中担任武师傅,玉娘与青娘也将在书院中任职,玉娘将会直接授课,青娘将会担任会计一职。
至于洒扫之类的工作,到时候会安排学生轮值,后厨及管理宿舍区域的人,都已从雇工家属中选聘好,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时间也就到了书院正式启动的日子。
可容纳两三百学生的规模的南江书院,在高台县内,可以称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大书院,正式开院招生时,还有知县亲临并提词,对书院大夸特夸。
使得南江书院迅速在高台县内传出名声,都说那里有高价请来的身有举人,乃至进士功名的先生,却收费低廉。
这些优势条件,顿让许多有心想让家中后辈进学的家庭,都感到心动不已,哪怕听说那里还开设的有所谓幼学与女学,也没人顾得上议论,毕竟相较于自家孩子的前程,那些都只是与他们无关的小事而已。
这也就使得书院的招生情况,远远超出预期,原本的上限三百个名额,在李家庄就占去七十多个后,余下的两百多个名额,不仅没有剩余,还严重不足。
由此可见,高台县不是文风不盛,但凡有机会,县里的百姓只要家里还能过得去,都愿意给自家孩子争取一下进学机会。
“高叔,这首次招生,我们经验不足,暴露出很多问题,这些已经接收的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将会是个大问题。”
“好在我们早在招生之初,就已经有言在先,掌握了主动权,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严格的规章制度刷人,将那些品性不佳,屡教不改的人给剔出书院。”
高管家神情凝重的应下,他自己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后面来报名的孩子中,我发现了好几个素质不错的好苗子,可惜,书院条件有限,实在无法接收,真是可惜了。”
自打知道这一消息后,陈凤琪就在考虑这个问题。
“这个事情,我已经考虑过,让住在李家庄的孩子走读,腾出宿舍,收拾出备用教室,每班再增加些人,就能多接收些学生,就是这样以来,现有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请您联系抓紧一下我们之前考虑过的那几位先生。”
陈凤琪说的那几位先生,都是前些年因为朝堂动荡而遭贬谪的人,每个人都是正经的进士出身,学识方面肯定没有问题。
只是高管家此前虽曾跟陈凤琪提起过那几人,但是考虑到他们身份敏感,怕给东家与书院惹来麻烦,才会在考虑过后,他自己先放弃聘请那些人的想法,劝本来挺心动的陈凤琪也放弃。
如今书院急缺先生,短时间内,恐怕难以找到合意的人选,而先生的水平,将会直接关系到书院的将来,可谓是至关重要,为书院的口碑着想,高管家终于决定放弃心中的顾虑,答应陈凤琪的建议。
经过这次的招生,高管家已经发现,对老百姓而言,书院开设男女混搭的幼学及女学,都不是事,关键是自家孩子的学习机会,教书的先生是什么来历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考中过举人、进士。
如此以来,只有他请来的先生能教得好学生,就能成为民心之所向,一切都将不成问题。
第十七章 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