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节
吕宋群岛的地理位置确实十分优越,因为它不仅是从欧洲到亚州的必经之路,同时也连通着亚州到美州的航线,因此不仅是荷兰人眼馋,就连英国人也想在这一块地区打主意。
不过现在英国人在东南亚一带没有任何殖民地,因此也比荷兰人清醒得多,可不敢冒失的向商毅提出这个要求,而是先聚在一起商议,商毅答应的可能性有多少。
费迪南徳斯一边在地图上计算从印度到达吕宋的距离,一边道:“我们现在在中国已经开设了商馆,如果能够在吕宋群岛里租借一个岛屿,做为从印度通向中国的中转站,对于公司展开在亚州的贸易来往,一定大有帮助。我看巴拉望岛最合适。”
乔科尔也连连点头,道:“我也计算过了,如果我们能够租借到巴拉望岛,能够在这里补充淡水和粮食,这样一来公司在亚州的贸易量致少可以扩大一倍以上。这样一来我们连任下一届公司董事,就大有把握了。我看我们可以在谈判中提出这个要求。不过我认为租借棉兰老岛更好一些,这样以后再开展对美州的贸易,就方便多了。”
费迪南徳斯摇了摇头,道:“棉兰老岛太大了,你认为商陛下会将这么大一个岛屿租借给我们吗?”
乔科尔道:“费迪南德斯,你也未免太死板了吧,我并没有说是租借整个棉兰老岛啊,只用租借到棉兰老岛的一部份就可以了,那样也比巴拉望岛要好。布莱克,你认为怎么样?”
布莱克耸了耸肩,道:“两位先生,你们有没有考虑过,无论我们要租借巴拉望岛还是棉兰老岛,但能够拿什么来与商陛下进行交换呢?”
费迪南徳斯和乔科尔互相看了一眼,费迪南徳斯道:“布莱克,你忘记了吗?我们已经得到了公司的授权,可以帮肋商陛下在印度建立驻点,这就是一个最好的交换。”
布莱克大摇其头,道:“费迪南徳斯,幸好我们现在是自己在商议,如果在正式的谈判中你向商陛下提出这个要求,一定会把事情弄砸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你忘了,帮助商陛下在印度建立驻点,是他以允许公司在他的管辖区内建立商馆作为交换的。只不过我们首先收到交易的物品,但还没有支付费用。如果我们再要求租借吕宋群岛的地方,如果换了是你,你会答应吗?”
费迪南徳斯和乔科尔也不禁面面相觑,两人确实有一些高兴过头,把这件事给忘了。虽然商馆已经建立起来,但这可是在商毅的地头上,只要英国人敢耍赖反侮,他随时都可以把商馆给关闭。但英国东印度公司想打入亚州市场,就离不开中国商馆,否则两人回去别说连任下一届董事,现在的董事地位恐怕都保不住了。但问题是现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亚州地区除了印度之外,再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筹码来,这也让两人觉得非常丧气。
过了好一会儿,乔科尔才道:“布菜克,你认为商陛下会提出什么条件来。”
布莱克道:“很多,比如在非州或者是美州建立据点,你们难到没有发现吗?商陛下对海洋的热情绝不在任合一个欧洲国家之下,那么非州、美州都有可能成为他的目标。不过我认为最有可能的还是——”他顿了一顿,道:“直接在英国建立中国商馆。”
“什么?”费迪南徳斯和乔科尔禁不住异口同声道:“在英国建立中国商馆。”
布莱克道:“这有什么可奇怪的,我们能够在中国建立商馆,中国当然也能在英国建立商馆,我在报告里就提到过,商陛下曾对我提起,中国不能只等着欧洲国家来,也应该主动到欧洲去,进行双向交流,这就是一种暗示吧。”
费迪南徳斯和乔科尔又互相看了一眼,都露出了一付没有办法的表情来。他们虽然只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代表,但实际拥有极大的权力,因为从印度到中国单程一趟至少也要两个多月的时间,不可能什么事都回印度去向公事的董事会请示。因此在两人出发之前,就得到了公司的授权,谈判的内容可以由两人自己把握,只要是他们认为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事情,无论是什么完全可以自做主张的决定,能写进协议的,就写进协议,不能写进去的,也可以以私人身份答应,公司都将予以承认。像这次商毅进攻马尼拉,两人就敢决定随中华军一起出战,这可等于是向西班牙宣战了。
但两人也清楚,两人的权限再大,也只能限于印度范围以内,顶多加上非洲和美洲,一但涉及到英国本土的事情,别说是他们两人,就算是东印度公司也不敢做主,最多只能向国内提议,同不同意还要等国内的答复。
因此乔科尔道:“布莱克,我们并没有这个权力啊。”
费迪南德斯道:“我虽然没有这个权力,但还是可以像商陛下提出来,如果他真的提出要在英国建立中国商馆,我们就把这个问题交给国内去讨论,相反如果他提出的不是这个条件,无论是非州还是美州,我们都可以先答应下来,你们看呢?”
乔科尔点了点头,道:“这个办法很好。布莱克,你看泥”
布莱克道:“可以试一试,不过我们还可以偿试一下,邀请商陛下派出他的代表,到英国去访问,这样是不是可以増加对议会的说服力呢?”
费迪南徳斯和乔科尔都怔了一怔,然后同时大笑了起来,费迪南徳斯眼里充满了兴奋的光芒,道:“中国人访问英国,这可是一个足以震动整个欧洲的消息啊。”
乔科尔也点了点头,道:“对,我们将创造一段伟大的历史。”
————————————
不知不觉中,商毅已经在马尼拉住了两个多月,而这时吕宋总督府的行政班子也已经初步搭建起来,并且开始进行运作,而其他的各项事务都逐渐走上了正轨。因此商毅也开始考虑,应是返回南京的时候了。
在马尼拉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因为行政事务已经由吕宋总督府开始付责,因此商毅也轻闲了不少,每天除了和李华梅一起卿卿我我,游山玩水之外,就是对这一次马尼拉战争进行总结。
虽然从战术上来说,这场战场其实没多少可讲的地方,毕竟在商毅率领舰队到达马尼拉之后,中华军在实力上已经占居了绝对的优势,因此想不打赢都很难。但从战略上来说,吕宋群岛在战略、经济上的重要地位,对中国走向海洋的重大意义,由其是在战争后期,进行收尾工作,对土著恩威并施,建立殖民统治,组建殖民行政机构等等,对于年轻海军部,以及两位海军部的主将成钢和黄震,包括李华梅在内,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毕竟在以后商毅虽然还有带兵出战的机会,但指挥海战的可能性基本已经没有了,以后进一步走向海洋,开拓新的殖民,就要落到他们三个人肩上了,因此结合这次进攻马尼拉的战斗,告诉他们以后的殖民战争是什么样的,以后也好有一个参考的模式。
而对军校的见习士兵们,商毅则换了另外一种说法。对于这批见习士兵来说,这一次战争确实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一方面终于见到了真正的战争是什么样子,另一方面也开拓了视野,认识到天下之大,中国本土虽然不算是沧海一栗,但也不能再妄称天下了。
但在同时不少见习士兵也确实都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出兵的时候,商毅是以保卫海外华人为目地,这个理由当然无可厚非,但现在的结果是,虽然达到了保卫海外华人的目地,但商毅把吕宋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殖民这个概念在军校里对学生们讲过,显然是不符合中国的传统思想,因为商毅一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因此也有不少见习士兵对这次战争产生了议论。
后来推举陈永华为代表,向商毅寻问。而商毅给他们的解释是,国家利益大于一切。如果中华军仅仅只是赶走西班牙人,将吕宋交给土著自治,当然不是不行。但西班牙可以卷土重来,还有其他西洋人同样对吕宋虎视眈眈,以土著的力量根本阻挡不住他们,只会再度沦为他们的殖民地。为了一劳永逸,只有中国在吕宋长期驻军,才能保证吕宋的安全。因此为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必须将吕宋变成中国的殖民地。
国家利益也是军校里重点教授的一个概忿,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借口,任何事情只要罩上这四个字的外衣,都能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时代的中国也确实有必要树立国家利益的概念,而且这批学生正是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年经,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并不算深,对于国家利益这个概念,也很容易接受,因此对商毅的解释,也觉得十分合理。
第四卷 纵横篇 第二七一章 不解
北京,紫禁城,敬思殿。
现在己是顺治五年(1648年)十二月,北京己是天寒地冻的时候,但敬思殿里却依然温暖如春,因为在大殿里放着十几大火盆,是用檀木作燃料,发散出一股好闻的香气。
这时多尔衮坐在正中的书案后面,在他左右两侧站着七八名满汉大臣,都一起看着面前挂着的一张巨大的地图,多尔衮道:“老郑,马尼拉在那里?”
郑芝龙从最后一位出列,来到地图里,指着最下面的一处空白的地方,道:“回禀摄政王,马尼拉应是在此处位置。”
几个人都互相看了一眼,显然对郑芝龙所指的地方十分茫然。
商毅亲自率领舰队,进攻马尼拉的消息,在南京并没有进行封锁,但在商毅出发之前,对清廷设在南京、杭州等地的情报网络进行了一次大行清洗,使清廷的谍报系统损失达七成以上,因此消息传递十分缓慢,清廷还是从《杭州时报》上才得到这个消息。而这时离商毅出发,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天。
就起来这已经是南京政府第二次对海外用兵,而在《杭州时报》上都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和详细的报导。清廷虽然禁止《杭州时报》在其统治区的民间发行,但在统治阶层,还是每一期都收集,以了解南京政府发生的重大事情。因此对这两次海外战争都十分清楚。
尽管这两次海外战争,南京政府是以保护海外华人的名议发动,但多尔衮心里当然清楚,这不过是一个托词而己,多尓衮怎么样也不会相信,商毅真的只是为了救出几个商人,不惜出动大军跨海作战,由其是在南北互相对持,双方正在努力的各自积攒力量,准备消灭对方的时候,白白的消耗自身的力量。多尔衮当然不认为商毅这是吃饱了没事干,但商毅的目地是什么?多尔衮确实猜不透。
另外对于日本,多尔衮到还听说过一些,有一定的了解,但马尼拉是什么地方,多尔衮就是一头雾水了,而清廷的汉臣中,知道马尼拉的人也不多,有不少只是听说了个一鳞半爪,其中还有不少是瞎编夸张的成份,有人说马尼拉是个小岛,也有人说马尼拉是一个城市的名字,还有人万历三十一年,万历皇帝派人到马尼拉去找金树的事情想起来了,也说绐多尔衮听。结果多尔衮也听了个糊里糊涂,总算是他还有几分见识,难到说商毅是到马尼拉去找金树去了吗。
后来从明朝的档案中到是找到一些关于南洋诸国资料。但这些资料记载都是汉语名字,有人说马尼拉是吕宋,也有人说是麻里,或三佛齐,还有人说马尼拉在锡兰,而在地图上也找不到这些地方,因此多尔衮还是一头雾水。
这时范文程向多尔衮提戎,郑芝龙熟悉南洋诸事,不如把他招回北京来一问,或可知晓。因此多尔衮也立刻下令,将郑芝龙从天津招回北京来。
郑芝龙当然知道马尼拉的所在,因此也立刻在地图上指给多尔衮看。又向他详细解释道:“马尼拉乃是当地土语,位于南洋一个大岛上,离广州约有千余里,其岛名吕宋,前朝三宝太监七下西洋肘,其岛上有国名苏禄,建都于马尼拉。曾向前朝称臣,后西洋干系腊人强占其岛,灭其国,臣其民,改名菲律宾,其后更不归复前朝藩属之地,致今己有七八十年。”
听郑芝龙这么一说,多尔衮心里才有了一点谱,又皱皱眉道:“老郑,依你来看,商毅进攻马尼拉,是为了什么,难不成真的是为了保护海外商人?”
郑芝龙道:“回禀摄政王,依臣看来,泰西诸国也素喜中国之物,干系腊国内,其价可高于中国十倍,而干系腊人素喜经商,因而才强占马尼拉,以便与中国经商。而西洋诸国也多云聚马尼拉,经商贸易,干系腊人亦可从中抽取利润,其利极大,日进千金亦不为过,而商毅也素喜海外通商,因此保护海外商人亦为其目地之一,但最主要的,还是占领马尼拉,与泰西诸国通商。”
多尔衮点了点头,这么一来就说得通过,虽然多尔衮对发展商业不感兴趣,但也知道通商利大,那么商毅进攻马尼拉的目地,也就是为了通商赚钱,以増国有之用。这也算是另一种形式是准备吧。
想了一想之后,多尔衮又问道:“这么说来,商毅出征马尼拉,就是与干系腊人为敌。老郑,这干系腊人又是何许人也,依你看这一战又是谁胜谁负呢?”
郑芝龙道:“干系腊与佛郎机、红夷毛相同,均为泰西诸国之一,然其国势强大,在泰西诸国之中,亦首屈一指,其国人逞强好斗,目精于航海,善通火器,到是一个劲敌。至于商毅与干系腊一战,谁胜谁负,臣不敢妄言。”
其实郑芝龙对吕宋的情况也不是全部了解,所说的也有三分自编,但在场众人对吕宋的情况更是两眼一抹黑,因此对郑芝龙的话基本确信无疑。因此多尔衮又点了点头,他当然希望西班牙越强越好,这样就能多消耗商毅的力量,最好是和商毅拼个两败俱伤,又看了看两边站立的满汉大臣,道:“各位以为如何呢?”
阿济格首先站了出来,道:“这可正是一个好机会,商毅不在南京,远征什么马尼拉,大军出征,国内必然空虚,我们正好可以趁机出兵,进攻南京,一报当年南征失利之仇。”
多尔衮对此不置可否,环顾众人,道:“你们看呢?”
何会洛已经出列道:“摄政王,英亲王,奴才以为不可。商毅其人精通兵法,岂敢冒然领军,远征海外,怎会不会料到自已远征在外,我大清会趁虚而入,因此国内必然有备。而现在南北罢兵,尚不足两年,我大清的国力尚未恢复,新军赤未练成,一时之涧也难以再举大军。”
范文程也出列,道:“何固山所言极是,商毅想必也是预料到这一点,才敢大胆率军,远征海外。而且大军调备,需耗时数月,何况大军出向,难守机密,必为商毅所觉查,马尼拉离广州不过千余里之距,离南京也不过二三千里之遥,足以使其赶回南京坐镇。因此再行南征之举,还请摄政王三思。”
他这么一说,在场的几名汉族大臣也都纷纷附合。
多尔衮还在沉怜不语,但阿济格却有些急了,道:“现在商毅不在国内,我们不去进攻,难到等商毅平灭了马尼拉,回到南京之后,我们再发动进攻吗?”
范文程摇了摇头,道:“方才郑提督所言,干系腊人亦非等闲之辈,商毅若要取胜,亦非易事,因此我大清不妨坐守北方,观其成败,然后再做打算,总好过轻率出兵。”
其实这时多尔衮心里也十分矛盾,从战术上说,敌人的主将远征在外,国内空虚,确实是一个进攻的大好时机,但现在清廷也确实还没有做好大规模南征的准备。不仅仅是新军尚未完全练好,同时财政收入也是刚刚足够满足朝廷的开支,府库中也没有多少积蓄,没钱没粮,拿什么打仗。而且多尔衮也相信,商毅一定在国内做好了一切布置,如果冒然发动全面南征,确实过于冒险了一点。
但按范文程所说,就在北方坐山观虎斗,让商毅去和干系腊人拼个两败俱伤,多尔衮也觉得一厢情愿了一点,他毕竟是精通兵法的人,虽然郑芝龙说干系腊人的实力很强,但说法过于含糊,研究是怎么一个强法,到底有多少兵力也不知道,因此能不能逼得商毅两败俱伤也还未必可知,对这一点,并不能盲目乐观,多尔衮可是一点也不敢轻视商毅的实力。
这时谭泰出列,道:“摄政王,依奴才看来,就算无法发动南侵,但趁着现在南京空虚,出动一支人马,夺取几个城池,还是做得到的,若是无所做为,也未免太浪废了这次机会。”
谭泰的这个建议到是和多尔衮考虑的有些一致了,虽然不能发动全面进攻,但发动一两场人数在三到五万规模的局部进攻,如果能够趁机打几个胜仗,或者在商毅的统治区内劫掠一番,对于提高清廷的士气,也是大有好处的。否则就这么看着商毅出征在外,清廷却什么也不做,这也未免太没用了。那么现在应该考虑的就是,这一仗该怎样打,选择从那里动手的问题了。
因此多尔衮也点了点头,道:“谭泰的主意很好,我看就这么办吧。阿济格,你和何会洛、谭泰商议一下,这一次应该怎样出兵,需要发动多少人马,然后马上上报给我。”顿了一顿,多尔衮又道:“立刻传诏,让洪承畴带领两支新军,回京入对。”
其他人见多尔衮已经下令,也就没有再说什么,各自叩头退下。
第四卷 纵横篇 第二七二章 不解(下)
众大臣们退下之后,多尔衮也不禁敲了敲额头,只觉得头疼欲裂。现在离南征全部结耒,已经过去了一年半多的时间,清廷内部的秩序,到是都基本正常。在几名汉族大臣的努力工作下,各地的农业生产也都在慢慢恢复中,百姓开始定居,开荒、种田,因姑今年国库中多少也有了一些收入,至少文武官员的俸禄都供应得上了。
而且多尔衮也已经下令,停止了圈地令和投充法,也有利于国内环境的稳定。当然实际上该圈的地也差不多都圈光了,而且圈到土地的八旗贵族,也都已经逼迫大量的百姓充为自己的包衣,因此对多尔衮终止了这两项法令,也并没有多大的扺触,而逃人法,剃发令等法令还继续执行,并且仍然禁止汉人入关,进入清廷的所谓“龙兴之地”去开荒垦田。
只是现在虽然不打仗了,但清廷的军费开支依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一来是因为要养着近百万军队,是一笔庞大的费用,二来还要大造火器,因此按目前这样的发展速度,想要再度举行南征,致少也要等到五六年,甚致是十年之后。
但现在清廷在准备,南京方面同样也在准备,而南方和北方相比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工商业和海外贸易,虽然多尔衮不懂发展工商业的重大历史意义,但有一点他是眀白的,那就是经商来钱快,因此如果双方拼发展速度,清廷是绝对拼不过南京。
而且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清廷也得到证实,商毅确实在大力发展工商业和海外贸易,每年从中获利极大,仅海关税入可以高达千万两白银。虽然多尔衮对这个数字还有些怀疑,但今年他刚刚得到的另外一个数字却是无可质疑的,那就是在今年到目前为止的时间中,在南北贸易中,清廷花了三百多万两白银,用于购买南方的商品,而清廷向南京卖出的商品,还不足五十万两白银。
虽然今年还没有完全结束,但南京政府毎年致少要从清廷赚去二百五十万两以上的白银,是铁定的事实,其实早在今年上半年的时候,就有人向多尔衮上言,停止南北贸易,以防清廷的白银外流,以资助敌国。多尔衮将这一提议交给大臣们讨论,但却遭到了众乌大臣的反对,由其是一些满族大臣,反对犹为激烈。最后只好作罢,而上言的官员也被革职。
因为南方流入北方的商品多为高档消费品,如瓷器、玻璃品、丝绸等等,都深受八旗贵族的喜爱,是代表身份的像征,比如大尺寸的玻璃镜,都要摆放在正堂显眼的位置,让来人一眼就能看见。而尺寸当然是最大越好,如果谁家能有一面一人大小的玻璃镜,绝对是当传家宝一样供着。如果家里没一面镜子,自己都觉得丢人。因此八旗贵族也成为南方商品消费的主力,也不怕花钱。而一但停止了南北贸易,也就意味着断绝了这些商品的来,八旗贵族当然不愿意。
而在另一方面,也是以范家为首的八大皇商努力运作的结果,因为清廷的南北贸易都是由他们八家垄断,南方的商品在北方销量极好,而且利润极大,因此八大皇商都不希望停止南北贸易,他们当然不敢明言反对,但也能通过种种手段,使一批八旗贵族为自己代言,反对这一提议。
其实多尔衮也喜欢南方的商品,家里有两面一人高的大玻璃镜不说,连大部房间的窗户都换了透明玻璃,这一点比皇宫还阔气。而且当时也没得到俱体的数字,因此对南北贸易也并不觉有什么不好,花点钱就花点钱吧,见有多数人反对,也就顺理成章的否定了这一提议。
但现在看起来,这可不是一点钱,而是二三百万两银子,大清去年一年的收入也不过就是一千多万两白银,商毅这一下就从清廷赚走了二三百万两银子,清廷的发展本来就不如南京,现在还给人家送钱帮忙,当然不行。
为此多尔衮也曽招集过范永斗,向他询问清廷是否也能够大力发展商业,但问题在于,现在清廷实在拿不出什么能在南方出售的商品。而北方察哈尔——张家口一线的贸易,目前的规模也有限,因此也很难从外部赚钱回来。这一下多尔衮这才有些意识到问题严重了,也在开始认真的思考,是不是应该停止南北贸易了。
就在多尔衮沉思的时候,一个太监抱着一大硌报纸进来,道:“摄政王,这一批的《杭州时报》送来了。”
多尔衮点了点头,道:“放下吧。”
太监放下报纸,转身退出了敬思殿。多尔衮也暂时放下南北贸易的事情,去翻看报纸。因为现在清廷在南京的情报网络被破坏了大半,因此清廷了解南京情况的主要途径只能通过《杭州时报》了,虽然这一点很有有讽刺味道,但也没办法。不过《杭州时报》送到北京,至少要晚了二十多天到一个月。而毎一次新的《杭州时报》送来,多尔衮也都会认真阅读。虽然说是要了解南京的情况,但多尔衮心里也不得不承认,《杭州时报》的内容确实很吸引人,比宁完我搞那个什么《大清时报》要好得多。
在宁完我的建议下,多尔衮也办了一份《大清时报》希望能够向《杭州时报》那样,成为清廷的口舌。
但《大清时报》发行之后,结果却大出多尔衮的预料。除了在一开始的二三期还引起了一点轰动之后,然后就每况愈下,虽然《大清时报》的发行量现在只有五千份,还不到《杭州时报》的十分之一,但毎一期最多只卖得出两千来份,而有几期居然连两千份都没有卖到,事实上还不如偷运到清廷地区暗地出售的《杭州时报》好卖。虽然清廷巳经明令规定,禁止《杭州时报》在清廷出售,但有市场就不愁有买主,在私下里,仍有《杭州时报》销卖。有不少地方甚致出现,用《大清时报》的封面,夹《杭州时报》的内容,公然当街叫卖的情况。
这也让多尔衮非常不满意,他虽然不懂报纸,但也知道如果没有人看,那么这《大清时报》还有什么用。因此多尔衮的心里也十分郁闷,为什么在商毅手中弄得很好的东西,一到清廷手里就变了味呢,而且对宁完我的表现也大为不满。
其实宁完我也十分委屈,人家《杭州时报》的内容来源多广,政府的各项行政、法令都可以出现在报纸上,像这次商毅出征马尼拉的消息,照发不误,可以说啥都敢登。而且还有发表相关的评论,分柝,允许普通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在南京政府的不少大城市里,几乎每一家茶馆酒楼里面都会安排说书艺人讲话当期的《杭州时报》内容,以招揽那些不识字,但又想了解《杭州时报》内容的客人。
但《大清时报》呢,说起来是只有两样事件不许登,就是这也不许登,那也不许登,结果每一期的内容只能是一些不疼不痒的事情,绝大部份内容就是为清廷歌功颂德,大唱赞歌,结果内容单调,重复,这样的报纸别说是看呢?就连听都没有人想听,销量自然是直线下滑了。而且这一点还被《杭州时报》抓住,进行冷嘲热讽。
在这个时代,就是在欧洲,报纸也是一个新鲜事物,更别说是在中国。商毅虽然没有办过报纸,但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谁没和报纸打过交道,而且他是釆取开明执政,令法公开的策略,绝大部份政府的行政法令都通过报纸向社会传达,并且抓住了几次关建事件,大力发展《杭州时报》。因此到了这时,《杭州时报》已经拥有了六万余份的发行量,几乎遍及中国的大部份省份。
虽然这样的做法确实会向外界泄露一些南京政府的情况动向,有不少官员也向商毅表示过了这个担忧,并建议商毅减少《杭州时报》报导的内容。但商毅仍然一直坚持政令公开的原则,因此也使《杭州时报》在南京政府的统治区内,俱有了很高的公信力。
对于一份报纸来说,公信力就它赖似生存的基础,因此现在基本上只要是《杭州时报》上刊载的新闻,读者都能够相信,这样自然就能更好充当政府口舌的角色。而从最后取得的效果上来看,绝对是得大于失得。
而清廷对报纸的性质,特点一无所知,只看到了报纸可以代表政府口舌,控制话语权的一面,于是就以为照着《杭州时报》的样子,依葫芦画瓢,也捣鼓出一份报纸,就能拥有和《杭州时报》一样的效果,但却从来没有想过,怎样使报纸能够吸引读者,建立自己公信力,结果全篇都是大话、空话,内容单调刻板,一点有实质价值的东西都没有,这样的报纸,当然就没有生存力了。
因此多尔衮看了一份今天送来的《杭州时报》之后,又和《大清时报》一对比,也不得不承认,如果让自己来选择,恐怕也会去看《杭州时报》而不是《大清时报》。
第四卷 纵横篇 第二七三章 杭州时报案
宁完我当然知道,《大清时报》是自己向多尔衮建议创办的,一但没有弄好,自己的政治前途也就差不多了,因此就在前几天,向多尔衮上过一道奏章,为自己也是《大清时报》辩解。
而宁完我也不敢把《大清时报》销量不好的责任,全部都推到报导内容太狭窄这个事实上,反而找了两个牵强的理由,一是朝中大臣,地方官府都不看《大清时报》,二是《杭州时报》还在大清境内暗中发行,蛊惑人心,使民间只看《杭州时报》,不看《大清时报》,正是这两个原因,才使《大清时报》的销售每况愈下。然后才很委宛的建议,能否将朝廷发布的一些并不太重要的政令事件,通过《大清时报》,向民间传达呢?
多尔衮当然知道,前两个理由都是宁完我硬拉出来后,主要还是在后面的建议上,因此多尓衮一边看着手里的《杭州时报》,也一边在想,是不是真的公开一部份朝廷的政令。
看完了一份《杭州时报》之后,多尔衮把它叠好,放到书案的另一侧。随手又拿起了下面一份,时间是十月三十日,首版的标题大字写得是:中华军保卫海外华人扬雄风,吕宋岛展军威力克马尼拉城。而这一期报纸的绝大部份内容,都是中华军攻克马尼拉城的相关新闻消息。
多尔衮也不禁苦笑了一声,原来还指望中华军和干系腊人拼个两败俱伤,想不到在一个多月以前,中华军就已经占领了马尼拉城,而现在商毅恐怕已经回到了南京,最起码也是在回南京的路上。情报工作实在太慢了,这么看来这次局部出击,也没有必要了。
对其他的内容,多尔衮并不感兴趣,只是粗粗看了一遍,但也知道商毅占领马尼拉之后,设立行政机构,制定法令,看来是想将吕宋划为本土。多尔衮对于海外的世界也没有太大的兴趣,但他马上想起郑芝龙所说,马尼拉是各国商船的云集之地,商业贸易十分发达,而商毅得到了马尼拉之后,就算消耗了一定的力量,但南京政府的收入一定会大增,这一来对清廷当然是大为不利。
因此多尔衮的情绪也受到一定影响,也不觉有些烦燥起来,因此也没有心情再看下云了,将这份报纸一叠扔在桌上,随手又拿起茶杯,喝了几口茶,准备放着明天再看。但等他放下茶杯,正要离开的时候,目光一扫,无意间看到第三份报纸的头版标题。
多尔衮心中一动,将身体偏过去,只见头版的新闻标题写的是“十大谎言——评所谓满清十大徳政”。多尔衮心中一动,这所谓“十大徳政”是在《大清时报》在创办初期,为了凑足报纸的内容,也为了给清廷歌功颂德,宁完我花费了好一番心血才炮制出来的,因为想凑齐这十大善政,这素材实在太难找了。
最后定出这十大善政是:一满汉平等;二收复北京,解救原明百姓;三击败李自成,为崇祯报仇;四杀张献忠,解四川之难;五统一北方之乱,使百姓安居乐业;六开科取士,安天下士子之心;七善待原明大臣;八尊崇孔孟,维护中华正统;九屯田开荒,恢复农利;十兴修水利,创福于民。
当然最终可这十大善政凑齐之后,也受到了多尔衮的极力称扬,认为这十项善政,弄得确实不错,可以颂扬大清的功徳业绩,为大清收服汉族的人心。而现在多尔衮看到了这一条标题之后,心里也微微一凛,赶忙拿了起来,打开来看。
不过现在英国人在东南亚一带没有任何殖民地,因此也比荷兰人清醒得多,可不敢冒失的向商毅提出这个要求,而是先聚在一起商议,商毅答应的可能性有多少。
费迪南徳斯一边在地图上计算从印度到达吕宋的距离,一边道:“我们现在在中国已经开设了商馆,如果能够在吕宋群岛里租借一个岛屿,做为从印度通向中国的中转站,对于公司展开在亚州的贸易来往,一定大有帮助。我看巴拉望岛最合适。”
乔科尔也连连点头,道:“我也计算过了,如果我们能够租借到巴拉望岛,能够在这里补充淡水和粮食,这样一来公司在亚州的贸易量致少可以扩大一倍以上。这样一来我们连任下一届公司董事,就大有把握了。我看我们可以在谈判中提出这个要求。不过我认为租借棉兰老岛更好一些,这样以后再开展对美州的贸易,就方便多了。”
费迪南徳斯摇了摇头,道:“棉兰老岛太大了,你认为商陛下会将这么大一个岛屿租借给我们吗?”
乔科尔道:“费迪南德斯,你也未免太死板了吧,我并没有说是租借整个棉兰老岛啊,只用租借到棉兰老岛的一部份就可以了,那样也比巴拉望岛要好。布莱克,你认为怎么样?”
布莱克耸了耸肩,道:“两位先生,你们有没有考虑过,无论我们要租借巴拉望岛还是棉兰老岛,但能够拿什么来与商陛下进行交换呢?”
费迪南徳斯和乔科尔互相看了一眼,费迪南徳斯道:“布莱克,你忘记了吗?我们已经得到了公司的授权,可以帮肋商陛下在印度建立驻点,这就是一个最好的交换。”
布莱克大摇其头,道:“费迪南徳斯,幸好我们现在是自己在商议,如果在正式的谈判中你向商陛下提出这个要求,一定会把事情弄砸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你忘了,帮助商陛下在印度建立驻点,是他以允许公司在他的管辖区内建立商馆作为交换的。只不过我们首先收到交易的物品,但还没有支付费用。如果我们再要求租借吕宋群岛的地方,如果换了是你,你会答应吗?”
费迪南徳斯和乔科尔也不禁面面相觑,两人确实有一些高兴过头,把这件事给忘了。虽然商馆已经建立起来,但这可是在商毅的地头上,只要英国人敢耍赖反侮,他随时都可以把商馆给关闭。但英国东印度公司想打入亚州市场,就离不开中国商馆,否则两人回去别说连任下一届董事,现在的董事地位恐怕都保不住了。但问题是现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亚州地区除了印度之外,再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筹码来,这也让两人觉得非常丧气。
过了好一会儿,乔科尔才道:“布菜克,你认为商陛下会提出什么条件来。”
布莱克道:“很多,比如在非州或者是美州建立据点,你们难到没有发现吗?商陛下对海洋的热情绝不在任合一个欧洲国家之下,那么非州、美州都有可能成为他的目标。不过我认为最有可能的还是——”他顿了一顿,道:“直接在英国建立中国商馆。”
“什么?”费迪南徳斯和乔科尔禁不住异口同声道:“在英国建立中国商馆。”
布莱克道:“这有什么可奇怪的,我们能够在中国建立商馆,中国当然也能在英国建立商馆,我在报告里就提到过,商陛下曾对我提起,中国不能只等着欧洲国家来,也应该主动到欧洲去,进行双向交流,这就是一种暗示吧。”
费迪南徳斯和乔科尔又互相看了一眼,都露出了一付没有办法的表情来。他们虽然只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代表,但实际拥有极大的权力,因为从印度到中国单程一趟至少也要两个多月的时间,不可能什么事都回印度去向公事的董事会请示。因此在两人出发之前,就得到了公司的授权,谈判的内容可以由两人自己把握,只要是他们认为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事情,无论是什么完全可以自做主张的决定,能写进协议的,就写进协议,不能写进去的,也可以以私人身份答应,公司都将予以承认。像这次商毅进攻马尼拉,两人就敢决定随中华军一起出战,这可等于是向西班牙宣战了。
但两人也清楚,两人的权限再大,也只能限于印度范围以内,顶多加上非洲和美洲,一但涉及到英国本土的事情,别说是他们两人,就算是东印度公司也不敢做主,最多只能向国内提议,同不同意还要等国内的答复。
因此乔科尔道:“布莱克,我们并没有这个权力啊。”
费迪南德斯道:“我虽然没有这个权力,但还是可以像商陛下提出来,如果他真的提出要在英国建立中国商馆,我们就把这个问题交给国内去讨论,相反如果他提出的不是这个条件,无论是非州还是美州,我们都可以先答应下来,你们看呢?”
乔科尔点了点头,道:“这个办法很好。布莱克,你看泥”
布莱克道:“可以试一试,不过我们还可以偿试一下,邀请商陛下派出他的代表,到英国去访问,这样是不是可以増加对议会的说服力呢?”
费迪南徳斯和乔科尔都怔了一怔,然后同时大笑了起来,费迪南徳斯眼里充满了兴奋的光芒,道:“中国人访问英国,这可是一个足以震动整个欧洲的消息啊。”
乔科尔也点了点头,道:“对,我们将创造一段伟大的历史。”
————————————
不知不觉中,商毅已经在马尼拉住了两个多月,而这时吕宋总督府的行政班子也已经初步搭建起来,并且开始进行运作,而其他的各项事务都逐渐走上了正轨。因此商毅也开始考虑,应是返回南京的时候了。
在马尼拉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因为行政事务已经由吕宋总督府开始付责,因此商毅也轻闲了不少,每天除了和李华梅一起卿卿我我,游山玩水之外,就是对这一次马尼拉战争进行总结。
虽然从战术上来说,这场战场其实没多少可讲的地方,毕竟在商毅率领舰队到达马尼拉之后,中华军在实力上已经占居了绝对的优势,因此想不打赢都很难。但从战略上来说,吕宋群岛在战略、经济上的重要地位,对中国走向海洋的重大意义,由其是在战争后期,进行收尾工作,对土著恩威并施,建立殖民统治,组建殖民行政机构等等,对于年轻海军部,以及两位海军部的主将成钢和黄震,包括李华梅在内,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毕竟在以后商毅虽然还有带兵出战的机会,但指挥海战的可能性基本已经没有了,以后进一步走向海洋,开拓新的殖民,就要落到他们三个人肩上了,因此结合这次进攻马尼拉的战斗,告诉他们以后的殖民战争是什么样的,以后也好有一个参考的模式。
而对军校的见习士兵们,商毅则换了另外一种说法。对于这批见习士兵来说,这一次战争确实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一方面终于见到了真正的战争是什么样子,另一方面也开拓了视野,认识到天下之大,中国本土虽然不算是沧海一栗,但也不能再妄称天下了。
但在同时不少见习士兵也确实都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出兵的时候,商毅是以保卫海外华人为目地,这个理由当然无可厚非,但现在的结果是,虽然达到了保卫海外华人的目地,但商毅把吕宋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殖民这个概念在军校里对学生们讲过,显然是不符合中国的传统思想,因为商毅一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因此也有不少见习士兵对这次战争产生了议论。
后来推举陈永华为代表,向商毅寻问。而商毅给他们的解释是,国家利益大于一切。如果中华军仅仅只是赶走西班牙人,将吕宋交给土著自治,当然不是不行。但西班牙可以卷土重来,还有其他西洋人同样对吕宋虎视眈眈,以土著的力量根本阻挡不住他们,只会再度沦为他们的殖民地。为了一劳永逸,只有中国在吕宋长期驻军,才能保证吕宋的安全。因此为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必须将吕宋变成中国的殖民地。
国家利益也是军校里重点教授的一个概忿,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借口,任何事情只要罩上这四个字的外衣,都能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时代的中国也确实有必要树立国家利益的概念,而且这批学生正是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年经,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并不算深,对于国家利益这个概念,也很容易接受,因此对商毅的解释,也觉得十分合理。
第四卷 纵横篇 第二七一章 不解
北京,紫禁城,敬思殿。
现在己是顺治五年(1648年)十二月,北京己是天寒地冻的时候,但敬思殿里却依然温暖如春,因为在大殿里放着十几大火盆,是用檀木作燃料,发散出一股好闻的香气。
这时多尔衮坐在正中的书案后面,在他左右两侧站着七八名满汉大臣,都一起看着面前挂着的一张巨大的地图,多尔衮道:“老郑,马尼拉在那里?”
郑芝龙从最后一位出列,来到地图里,指着最下面的一处空白的地方,道:“回禀摄政王,马尼拉应是在此处位置。”
几个人都互相看了一眼,显然对郑芝龙所指的地方十分茫然。
商毅亲自率领舰队,进攻马尼拉的消息,在南京并没有进行封锁,但在商毅出发之前,对清廷设在南京、杭州等地的情报网络进行了一次大行清洗,使清廷的谍报系统损失达七成以上,因此消息传递十分缓慢,清廷还是从《杭州时报》上才得到这个消息。而这时离商毅出发,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天。
就起来这已经是南京政府第二次对海外用兵,而在《杭州时报》上都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和详细的报导。清廷虽然禁止《杭州时报》在其统治区的民间发行,但在统治阶层,还是每一期都收集,以了解南京政府发生的重大事情。因此对这两次海外战争都十分清楚。
尽管这两次海外战争,南京政府是以保护海外华人的名议发动,但多尔衮心里当然清楚,这不过是一个托词而己,多尓衮怎么样也不会相信,商毅真的只是为了救出几个商人,不惜出动大军跨海作战,由其是在南北互相对持,双方正在努力的各自积攒力量,准备消灭对方的时候,白白的消耗自身的力量。多尔衮当然不认为商毅这是吃饱了没事干,但商毅的目地是什么?多尔衮确实猜不透。
另外对于日本,多尔衮到还听说过一些,有一定的了解,但马尼拉是什么地方,多尔衮就是一头雾水了,而清廷的汉臣中,知道马尼拉的人也不多,有不少只是听说了个一鳞半爪,其中还有不少是瞎编夸张的成份,有人说马尼拉是个小岛,也有人说马尼拉是一个城市的名字,还有人万历三十一年,万历皇帝派人到马尼拉去找金树的事情想起来了,也说绐多尔衮听。结果多尔衮也听了个糊里糊涂,总算是他还有几分见识,难到说商毅是到马尼拉去找金树去了吗。
后来从明朝的档案中到是找到一些关于南洋诸国资料。但这些资料记载都是汉语名字,有人说马尼拉是吕宋,也有人说是麻里,或三佛齐,还有人说马尼拉在锡兰,而在地图上也找不到这些地方,因此多尔衮还是一头雾水。
这时范文程向多尔衮提戎,郑芝龙熟悉南洋诸事,不如把他招回北京来一问,或可知晓。因此多尔衮也立刻下令,将郑芝龙从天津招回北京来。
郑芝龙当然知道马尼拉的所在,因此也立刻在地图上指给多尔衮看。又向他详细解释道:“马尼拉乃是当地土语,位于南洋一个大岛上,离广州约有千余里,其岛名吕宋,前朝三宝太监七下西洋肘,其岛上有国名苏禄,建都于马尼拉。曾向前朝称臣,后西洋干系腊人强占其岛,灭其国,臣其民,改名菲律宾,其后更不归复前朝藩属之地,致今己有七八十年。”
听郑芝龙这么一说,多尔衮心里才有了一点谱,又皱皱眉道:“老郑,依你来看,商毅进攻马尼拉,是为了什么,难不成真的是为了保护海外商人?”
郑芝龙道:“回禀摄政王,依臣看来,泰西诸国也素喜中国之物,干系腊国内,其价可高于中国十倍,而干系腊人素喜经商,因而才强占马尼拉,以便与中国经商。而西洋诸国也多云聚马尼拉,经商贸易,干系腊人亦可从中抽取利润,其利极大,日进千金亦不为过,而商毅也素喜海外通商,因此保护海外商人亦为其目地之一,但最主要的,还是占领马尼拉,与泰西诸国通商。”
多尔衮点了点头,这么一来就说得通过,虽然多尔衮对发展商业不感兴趣,但也知道通商利大,那么商毅进攻马尼拉的目地,也就是为了通商赚钱,以増国有之用。这也算是另一种形式是准备吧。
想了一想之后,多尔衮又问道:“这么说来,商毅出征马尼拉,就是与干系腊人为敌。老郑,这干系腊人又是何许人也,依你看这一战又是谁胜谁负呢?”
郑芝龙道:“干系腊与佛郎机、红夷毛相同,均为泰西诸国之一,然其国势强大,在泰西诸国之中,亦首屈一指,其国人逞强好斗,目精于航海,善通火器,到是一个劲敌。至于商毅与干系腊一战,谁胜谁负,臣不敢妄言。”
其实郑芝龙对吕宋的情况也不是全部了解,所说的也有三分自编,但在场众人对吕宋的情况更是两眼一抹黑,因此对郑芝龙的话基本确信无疑。因此多尔衮又点了点头,他当然希望西班牙越强越好,这样就能多消耗商毅的力量,最好是和商毅拼个两败俱伤,又看了看两边站立的满汉大臣,道:“各位以为如何呢?”
阿济格首先站了出来,道:“这可正是一个好机会,商毅不在南京,远征什么马尼拉,大军出征,国内必然空虚,我们正好可以趁机出兵,进攻南京,一报当年南征失利之仇。”
多尔衮对此不置可否,环顾众人,道:“你们看呢?”
何会洛已经出列道:“摄政王,英亲王,奴才以为不可。商毅其人精通兵法,岂敢冒然领军,远征海外,怎会不会料到自已远征在外,我大清会趁虚而入,因此国内必然有备。而现在南北罢兵,尚不足两年,我大清的国力尚未恢复,新军赤未练成,一时之涧也难以再举大军。”
范文程也出列,道:“何固山所言极是,商毅想必也是预料到这一点,才敢大胆率军,远征海外。而且大军调备,需耗时数月,何况大军出向,难守机密,必为商毅所觉查,马尼拉离广州不过千余里之距,离南京也不过二三千里之遥,足以使其赶回南京坐镇。因此再行南征之举,还请摄政王三思。”
他这么一说,在场的几名汉族大臣也都纷纷附合。
多尔衮还在沉怜不语,但阿济格却有些急了,道:“现在商毅不在国内,我们不去进攻,难到等商毅平灭了马尼拉,回到南京之后,我们再发动进攻吗?”
范文程摇了摇头,道:“方才郑提督所言,干系腊人亦非等闲之辈,商毅若要取胜,亦非易事,因此我大清不妨坐守北方,观其成败,然后再做打算,总好过轻率出兵。”
其实这时多尔衮心里也十分矛盾,从战术上说,敌人的主将远征在外,国内空虚,确实是一个进攻的大好时机,但现在清廷也确实还没有做好大规模南征的准备。不仅仅是新军尚未完全练好,同时财政收入也是刚刚足够满足朝廷的开支,府库中也没有多少积蓄,没钱没粮,拿什么打仗。而且多尔衮也相信,商毅一定在国内做好了一切布置,如果冒然发动全面南征,确实过于冒险了一点。
但按范文程所说,就在北方坐山观虎斗,让商毅去和干系腊人拼个两败俱伤,多尔衮也觉得一厢情愿了一点,他毕竟是精通兵法的人,虽然郑芝龙说干系腊人的实力很强,但说法过于含糊,研究是怎么一个强法,到底有多少兵力也不知道,因此能不能逼得商毅两败俱伤也还未必可知,对这一点,并不能盲目乐观,多尔衮可是一点也不敢轻视商毅的实力。
这时谭泰出列,道:“摄政王,依奴才看来,就算无法发动南侵,但趁着现在南京空虚,出动一支人马,夺取几个城池,还是做得到的,若是无所做为,也未免太浪废了这次机会。”
谭泰的这个建议到是和多尔衮考虑的有些一致了,虽然不能发动全面进攻,但发动一两场人数在三到五万规模的局部进攻,如果能够趁机打几个胜仗,或者在商毅的统治区内劫掠一番,对于提高清廷的士气,也是大有好处的。否则就这么看着商毅出征在外,清廷却什么也不做,这也未免太没用了。那么现在应该考虑的就是,这一仗该怎样打,选择从那里动手的问题了。
因此多尔衮也点了点头,道:“谭泰的主意很好,我看就这么办吧。阿济格,你和何会洛、谭泰商议一下,这一次应该怎样出兵,需要发动多少人马,然后马上上报给我。”顿了一顿,多尔衮又道:“立刻传诏,让洪承畴带领两支新军,回京入对。”
其他人见多尔衮已经下令,也就没有再说什么,各自叩头退下。
第四卷 纵横篇 第二七二章 不解(下)
众大臣们退下之后,多尔衮也不禁敲了敲额头,只觉得头疼欲裂。现在离南征全部结耒,已经过去了一年半多的时间,清廷内部的秩序,到是都基本正常。在几名汉族大臣的努力工作下,各地的农业生产也都在慢慢恢复中,百姓开始定居,开荒、种田,因姑今年国库中多少也有了一些收入,至少文武官员的俸禄都供应得上了。
而且多尔衮也已经下令,停止了圈地令和投充法,也有利于国内环境的稳定。当然实际上该圈的地也差不多都圈光了,而且圈到土地的八旗贵族,也都已经逼迫大量的百姓充为自己的包衣,因此对多尔衮终止了这两项法令,也并没有多大的扺触,而逃人法,剃发令等法令还继续执行,并且仍然禁止汉人入关,进入清廷的所谓“龙兴之地”去开荒垦田。
只是现在虽然不打仗了,但清廷的军费开支依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一来是因为要养着近百万军队,是一笔庞大的费用,二来还要大造火器,因此按目前这样的发展速度,想要再度举行南征,致少也要等到五六年,甚致是十年之后。
但现在清廷在准备,南京方面同样也在准备,而南方和北方相比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工商业和海外贸易,虽然多尔衮不懂发展工商业的重大历史意义,但有一点他是眀白的,那就是经商来钱快,因此如果双方拼发展速度,清廷是绝对拼不过南京。
而且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清廷也得到证实,商毅确实在大力发展工商业和海外贸易,每年从中获利极大,仅海关税入可以高达千万两白银。虽然多尔衮对这个数字还有些怀疑,但今年他刚刚得到的另外一个数字却是无可质疑的,那就是在今年到目前为止的时间中,在南北贸易中,清廷花了三百多万两白银,用于购买南方的商品,而清廷向南京卖出的商品,还不足五十万两白银。
虽然今年还没有完全结束,但南京政府毎年致少要从清廷赚去二百五十万两以上的白银,是铁定的事实,其实早在今年上半年的时候,就有人向多尔衮上言,停止南北贸易,以防清廷的白银外流,以资助敌国。多尔衮将这一提议交给大臣们讨论,但却遭到了众乌大臣的反对,由其是一些满族大臣,反对犹为激烈。最后只好作罢,而上言的官员也被革职。
因为南方流入北方的商品多为高档消费品,如瓷器、玻璃品、丝绸等等,都深受八旗贵族的喜爱,是代表身份的像征,比如大尺寸的玻璃镜,都要摆放在正堂显眼的位置,让来人一眼就能看见。而尺寸当然是最大越好,如果谁家能有一面一人大小的玻璃镜,绝对是当传家宝一样供着。如果家里没一面镜子,自己都觉得丢人。因此八旗贵族也成为南方商品消费的主力,也不怕花钱。而一但停止了南北贸易,也就意味着断绝了这些商品的来,八旗贵族当然不愿意。
而在另一方面,也是以范家为首的八大皇商努力运作的结果,因为清廷的南北贸易都是由他们八家垄断,南方的商品在北方销量极好,而且利润极大,因此八大皇商都不希望停止南北贸易,他们当然不敢明言反对,但也能通过种种手段,使一批八旗贵族为自己代言,反对这一提议。
其实多尔衮也喜欢南方的商品,家里有两面一人高的大玻璃镜不说,连大部房间的窗户都换了透明玻璃,这一点比皇宫还阔气。而且当时也没得到俱体的数字,因此对南北贸易也并不觉有什么不好,花点钱就花点钱吧,见有多数人反对,也就顺理成章的否定了这一提议。
但现在看起来,这可不是一点钱,而是二三百万两银子,大清去年一年的收入也不过就是一千多万两白银,商毅这一下就从清廷赚走了二三百万两银子,清廷的发展本来就不如南京,现在还给人家送钱帮忙,当然不行。
为此多尔衮也曽招集过范永斗,向他询问清廷是否也能够大力发展商业,但问题在于,现在清廷实在拿不出什么能在南方出售的商品。而北方察哈尔——张家口一线的贸易,目前的规模也有限,因此也很难从外部赚钱回来。这一下多尔衮这才有些意识到问题严重了,也在开始认真的思考,是不是应该停止南北贸易了。
就在多尔衮沉思的时候,一个太监抱着一大硌报纸进来,道:“摄政王,这一批的《杭州时报》送来了。”
多尔衮点了点头,道:“放下吧。”
太监放下报纸,转身退出了敬思殿。多尔衮也暂时放下南北贸易的事情,去翻看报纸。因为现在清廷在南京的情报网络被破坏了大半,因此清廷了解南京情况的主要途径只能通过《杭州时报》了,虽然这一点很有有讽刺味道,但也没办法。不过《杭州时报》送到北京,至少要晚了二十多天到一个月。而毎一次新的《杭州时报》送来,多尔衮也都会认真阅读。虽然说是要了解南京的情况,但多尔衮心里也不得不承认,《杭州时报》的内容确实很吸引人,比宁完我搞那个什么《大清时报》要好得多。
在宁完我的建议下,多尔衮也办了一份《大清时报》希望能够向《杭州时报》那样,成为清廷的口舌。
但《大清时报》发行之后,结果却大出多尔衮的预料。除了在一开始的二三期还引起了一点轰动之后,然后就每况愈下,虽然《大清时报》的发行量现在只有五千份,还不到《杭州时报》的十分之一,但毎一期最多只卖得出两千来份,而有几期居然连两千份都没有卖到,事实上还不如偷运到清廷地区暗地出售的《杭州时报》好卖。虽然清廷巳经明令规定,禁止《杭州时报》在清廷出售,但有市场就不愁有买主,在私下里,仍有《杭州时报》销卖。有不少地方甚致出现,用《大清时报》的封面,夹《杭州时报》的内容,公然当街叫卖的情况。
这也让多尔衮非常不满意,他虽然不懂报纸,但也知道如果没有人看,那么这《大清时报》还有什么用。因此多尔衮的心里也十分郁闷,为什么在商毅手中弄得很好的东西,一到清廷手里就变了味呢,而且对宁完我的表现也大为不满。
其实宁完我也十分委屈,人家《杭州时报》的内容来源多广,政府的各项行政、法令都可以出现在报纸上,像这次商毅出征马尼拉的消息,照发不误,可以说啥都敢登。而且还有发表相关的评论,分柝,允许普通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在南京政府的不少大城市里,几乎每一家茶馆酒楼里面都会安排说书艺人讲话当期的《杭州时报》内容,以招揽那些不识字,但又想了解《杭州时报》内容的客人。
但《大清时报》呢,说起来是只有两样事件不许登,就是这也不许登,那也不许登,结果每一期的内容只能是一些不疼不痒的事情,绝大部份内容就是为清廷歌功颂德,大唱赞歌,结果内容单调,重复,这样的报纸别说是看呢?就连听都没有人想听,销量自然是直线下滑了。而且这一点还被《杭州时报》抓住,进行冷嘲热讽。
在这个时代,就是在欧洲,报纸也是一个新鲜事物,更别说是在中国。商毅虽然没有办过报纸,但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谁没和报纸打过交道,而且他是釆取开明执政,令法公开的策略,绝大部份政府的行政法令都通过报纸向社会传达,并且抓住了几次关建事件,大力发展《杭州时报》。因此到了这时,《杭州时报》已经拥有了六万余份的发行量,几乎遍及中国的大部份省份。
虽然这样的做法确实会向外界泄露一些南京政府的情况动向,有不少官员也向商毅表示过了这个担忧,并建议商毅减少《杭州时报》报导的内容。但商毅仍然一直坚持政令公开的原则,因此也使《杭州时报》在南京政府的统治区内,俱有了很高的公信力。
对于一份报纸来说,公信力就它赖似生存的基础,因此现在基本上只要是《杭州时报》上刊载的新闻,读者都能够相信,这样自然就能更好充当政府口舌的角色。而从最后取得的效果上来看,绝对是得大于失得。
而清廷对报纸的性质,特点一无所知,只看到了报纸可以代表政府口舌,控制话语权的一面,于是就以为照着《杭州时报》的样子,依葫芦画瓢,也捣鼓出一份报纸,就能拥有和《杭州时报》一样的效果,但却从来没有想过,怎样使报纸能够吸引读者,建立自己公信力,结果全篇都是大话、空话,内容单调刻板,一点有实质价值的东西都没有,这样的报纸,当然就没有生存力了。
因此多尔衮看了一份今天送来的《杭州时报》之后,又和《大清时报》一对比,也不得不承认,如果让自己来选择,恐怕也会去看《杭州时报》而不是《大清时报》。
第四卷 纵横篇 第二七三章 杭州时报案
宁完我当然知道,《大清时报》是自己向多尔衮建议创办的,一但没有弄好,自己的政治前途也就差不多了,因此就在前几天,向多尔衮上过一道奏章,为自己也是《大清时报》辩解。
而宁完我也不敢把《大清时报》销量不好的责任,全部都推到报导内容太狭窄这个事实上,反而找了两个牵强的理由,一是朝中大臣,地方官府都不看《大清时报》,二是《杭州时报》还在大清境内暗中发行,蛊惑人心,使民间只看《杭州时报》,不看《大清时报》,正是这两个原因,才使《大清时报》的销售每况愈下。然后才很委宛的建议,能否将朝廷发布的一些并不太重要的政令事件,通过《大清时报》,向民间传达呢?
多尔衮当然知道,前两个理由都是宁完我硬拉出来后,主要还是在后面的建议上,因此多尓衮一边看着手里的《杭州时报》,也一边在想,是不是真的公开一部份朝廷的政令。
看完了一份《杭州时报》之后,多尔衮把它叠好,放到书案的另一侧。随手又拿起了下面一份,时间是十月三十日,首版的标题大字写得是:中华军保卫海外华人扬雄风,吕宋岛展军威力克马尼拉城。而这一期报纸的绝大部份内容,都是中华军攻克马尼拉城的相关新闻消息。
多尔衮也不禁苦笑了一声,原来还指望中华军和干系腊人拼个两败俱伤,想不到在一个多月以前,中华军就已经占领了马尼拉城,而现在商毅恐怕已经回到了南京,最起码也是在回南京的路上。情报工作实在太慢了,这么看来这次局部出击,也没有必要了。
对其他的内容,多尔衮并不感兴趣,只是粗粗看了一遍,但也知道商毅占领马尼拉之后,设立行政机构,制定法令,看来是想将吕宋划为本土。多尔衮对于海外的世界也没有太大的兴趣,但他马上想起郑芝龙所说,马尼拉是各国商船的云集之地,商业贸易十分发达,而商毅得到了马尼拉之后,就算消耗了一定的力量,但南京政府的收入一定会大增,这一来对清廷当然是大为不利。
因此多尔衮的情绪也受到一定影响,也不觉有些烦燥起来,因此也没有心情再看下云了,将这份报纸一叠扔在桌上,随手又拿起茶杯,喝了几口茶,准备放着明天再看。但等他放下茶杯,正要离开的时候,目光一扫,无意间看到第三份报纸的头版标题。
多尔衮心中一动,将身体偏过去,只见头版的新闻标题写的是“十大谎言——评所谓满清十大徳政”。多尔衮心中一动,这所谓“十大徳政”是在《大清时报》在创办初期,为了凑足报纸的内容,也为了给清廷歌功颂德,宁完我花费了好一番心血才炮制出来的,因为想凑齐这十大善政,这素材实在太难找了。
最后定出这十大善政是:一满汉平等;二收复北京,解救原明百姓;三击败李自成,为崇祯报仇;四杀张献忠,解四川之难;五统一北方之乱,使百姓安居乐业;六开科取士,安天下士子之心;七善待原明大臣;八尊崇孔孟,维护中华正统;九屯田开荒,恢复农利;十兴修水利,创福于民。
当然最终可这十大善政凑齐之后,也受到了多尔衮的极力称扬,认为这十项善政,弄得确实不错,可以颂扬大清的功徳业绩,为大清收服汉族的人心。而现在多尔衮看到了这一条标题之后,心里也微微一凛,赶忙拿了起来,打开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