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常见病:未动身,先“恐惧”
05
常见病:未动身,先“恐惧”
想象出来的“困难”
一位律师去某处风景优美的地方自驾游,但不成想,在半路上,他的车子却出了问题,需要一些工具来修理。恰好不远的地方有个小村落,他决定去那儿借些工具来。
可是,在往村子走的路上,他不停地在想:“他们都不认识我,能愿意把工具借给我吗?他们不会把我当成坏人吧?又或者,他们万一没有这种工具怎么办?”这种不安的想法不停地在他脑袋中盘旋,以至于当他走到村子里后,再也不敢去借工具了,只好转身又回到了车里。
有些人会觉得故事中的这个人太过胆小了,做的事情也着实可笑。但实际上,在现实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常常在事情还没开始前,就被自己想象出来的困难吓倒了。
例如我们喜欢一个人很久了,却从来不敢表白,因为很可能被拒绝,那就太丢脸了;我们想向老师求教一个问题,却迟迟不敢张口,因为问题太简单,很可能会被老师批评;我们想换个工作,却不敢轻易辞职,因为下一个工作也许还不如现在的这个呢。我们想做的事很多,但能够立即执行的没有几件。因为我们总是想得太多,顾虑这个顾虑那个,很多计划还没开始就已经夭折了。
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顾虑呢?其实,是我们的消极思想在暗中作祟。
当我们想要开始一件事时,常常会这样想:“我能不能做好呢?万一搞砸了怎么办?”“我不一定能做好,还是别开始了吧?”因为这种消极心理,我们渐渐丧失了自信,把眼前的问题看得过于严重,甚至因为惧怕这些想象出来的困难而裹足不前。
可以说,消极是我们人生中的大敌,我们迈向成功的脚步会因它受到阻碍。
1976年的德国哥廷根大学,刚刚吃完晚饭的19岁青年高斯开始完成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两道数学题,这几乎已经成了他每天晚饭后的习惯。
今天的两道题目并不难,高斯还和平时一样,只用两个小时就完成了。这时,在纸的下方,他发现还有一道数学题,要求他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一个正17边形。高斯并没有想太多,他认为不过是老师今天多布置了一道题目而已,所以,很自然地再次拿起纸笔做了起来。
然而没过多久,他发现这道题并没有他想象得那么简单,他有些犹豫,是否还要坚持做下去。后来他转念一想,也许这正是导师在考验他呢,如果这么轻易就放弃,那太让导师失望了。于是,他硬着头皮,继续钻研那道题。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越来越焦躁,因为他对这道题简直毫无头绪,似乎他之前学的所有数学知识此时都用不上了。可越是这样想,他就越有斗志。他暗下决心,今晚一定要把这道题做出来。于是,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开始不停地在纸上比画,想使用一种超常规的方法将这道题解出来。
当太阳跃上地平面时,高斯松了一口气,这道难题终于被他破解了。当他第二天将解开的题目递给老师时,显得十分不好意思,他说:“老师,真是抱歉,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您昨天布置给我的第三道题,我竟然花了整整一个晚上才解开。”
听见他的话,导师有些诧异:“第三道题?”当他接过高斯递过来的本子时,简直惊呆了。他的双手都颤抖了起来,冲着高斯大声问道:“这真的是你自己解出来的?”
老师的表现让高斯很疑惑,但他还是回答道:“确实是我花费了一整个晚上解出来的,如果我再聪明些,可能就不用花费这么长时间了。”听见他的回答,激动的导师拿出圆规和直尺,要求高斯将这道题当着他的面再解一遍。
高斯按他的话照做,没过多久,这道题再次被解开了。这时,导师激动地对高斯说:“你哪里还需要再聪明,你简直是个天才。你知不知道,这道数学难题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无论是牛顿还是阿基米德,都没有破解成功。但你竟然做到了,而且只花了一个晚上。最近,我正在研究这道题,昨天顺手写在了你的作业本上。但没想到,你竟然这么厉害。”
后来,已经成为数学王子的高斯回忆起这件事时,曾感叹地说道:“如果当时有人告诉我,这道数学题两千多年来都没有人能破解,那我很可能同样解不出来。我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我把它当成了一道普通的数学题。”
高斯之前的很多数学家为什么没有解开这道题?这和他们把它当成一道世纪难题有很大关系。既然连牛顿、阿基米德那样的大师都解不出来,自己恐怕也没有那个能力。在解题之前,他们心中就已经有了消极的种子,解题的过程中自然也就很难有足够的自信。稍微一遇到阻碍,他们就会认为这确实是道难题,自己果然没有能力解决它。
如果我们不想被这种消极的思想控制,不想被眼前的困难吓倒,那该如何做呢?
首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鼓起勇气去面对。永远相信自己,你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它,千万不要因此而恐惧。
其次,要具备探索精神。面对困难时,不要后退,反而要主动向前一步去探索它,当你了解它后就会发现,它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当你对它具备了足够的了解,再想解决问题就简单多了。
最后,要勇于尝试。如果你一遇到问题就退缩,不仅无法解决它,而且也很难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的能力。只有勇于尝试,你才能知道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一旦发现自己的方法可行,你的自信就会被提升。等到下次再面对困难时,你就会从容淡定得多。
即使真的失败了,又怎样?
无论对谁来说,失败都不是什么愉快的体验。就算是最自信的人,在面对失败时,也会心有沮丧。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可真正能坦然接受它的恐怕没有几个。
在英国,学校和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失败教育”。当孩子在某事上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他们不会让孩子放弃,或者由家长包办,他们会再提供一次机会,让孩子从上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而赢得成功。
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国内顶级私立女子中学牛津中学推出了一套数学考试试题,非常具有挑战性。这套数学题的难度循序渐进,最后甚至远远超过了中学生的能力范围。
学校坦言,与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相比,这套试题要难得多,所以,学生们要想得到满分,那是不可能的。
那推出这样一套试题究竟有何用意呢?答案很简单,就是为了让这些学生能够坦然地接受失败。
学校负责人表示,这所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十分出色,从小就有一种优越感,所以学校很担心他们会在以后遭遇失败时,裹足不前或者一蹶不振。这次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明白,失败没什么可怕的。
另一所顶级学校伦敦温布尔登中学也曾举办过“失败周”的活动,并且有很多成功人士受邀出席。在活动中,这些成功人士将自己失败的经历与学生们分享,并且告诉他们“失败没什么可怕的,大可以去坦然接受”。
2006年,在前人打好的基础上,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彻底证实了“七大世纪数学难题”之一的庞加莱猜想。当记者采访朱熹平教授,问他为何能破解这一世纪难题时,朱熹平教授回答说:“这是因为有了一种心态,要把失败当成常规,成功当作偶然。”
如果把失败当作常规,在失败时,我们就不会心怀沮丧;如果把成功当作偶然,在成功时,我们就等于收获到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们应该记住,永远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因为既然已成定局,无论你如何自责悔恨,结果也没办法改变了。与其因此沉湎在失败的沮丧中,不如努力吸取经验,再次奋勇向前。
实际上,最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失败后再也不敢前行。有很多人因为失败,丧失了自己的信心,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因为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你的方法不对,也可能是因为外部因素对你不利。所以,你决不能就此否认自己的能力,失败从来不代表你不优秀。古人说“莫以成败论英雄”就是这个道理。
林肯是美国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他在22岁时经商,结果生意惨败。他在23岁时,竞选州议员,结果落选。他在24岁时再次做生意,依然没有成功。
当25岁时,他好不容易当选了州议员。但在26岁时,结婚前夕,他的未婚妻突然病逝。27岁时,因为精神的崩溃,他一度有6个月的时间卧病在床。29岁时,他竞选州议长,再次失败。31岁时,他争取成为被选举人,依然没有成功。34岁时参加国会大选,依旧落选。
37岁时终于成功当选国会议员,但在39岁想要连任时,却又失败了。他在46岁时竞选参议员,结果失败。47岁时竞选副总统,还是没成功,甚至得票还不到100张。49岁时,竞选参议员,依旧落选。当他入选美国总统时,已经是半百之年,51岁了。
林肯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失败,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过,所以才能在最后成功地当选为美国总统,带领美国北方军取得了内战的胜利。
一个人如果连一点儿失败都经受不住,稍微遇到一些挫折就沮丧抑郁,甚至因为心理承受不了而轻生,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成就大事呢?
松下电器是世界最大的家用电器企业,也是日本电机行业的排头兵。有一次,松下公司要招聘一批推销人员,考试分为笔试、面试两部分。投递简历的多达几百人,但招聘名额只有10个,所以竞争非常激烈。这几百人经过一个星期的筛选,最后终于决出了10位优胜者。
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亲自过目了这些优胜者的名字,结果意外地发现,神田三郎的名字并不在这份名单中。要知道在面试时,这个人给松下幸之助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觉得此人入选应该不成问题。于是,他叫来下属,吩咐他对考试分数进行复查。
当下属再次审阅综合成绩时,发现神田三郎的成绩果然非常优秀,位于总排名的第二位。他之所以没在前十位的名单中,是因为电脑出现故障,排错了分数和名字。下属将情况报告给松下幸之助,松下让他立即改正错误,并将录取通知书尽快发给神田三郎。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负责招聘工作的下属第二天却带回一个惊人的消息:因为没有接到松下公司的录取通知书,神田三郎竟然跳楼自杀了。虽然他已经派人送去了录取通知书,但终究是晚了。下属不无惋惜地对松下幸之助说道:“真是太可惜了,我们竟然错过了这么有才华的年轻人。”松下幸之助听了下属的话却摇了摇头,他说道:“绝对不是!我们公司幸好没有录取他,他是成不了大事的。一个没有勇气面对失败的人又怎么懂得去做销售。”
神田三郎的悲剧不是因为运气不好,电脑偏偏弄错了他的排名,而是因为他承受不了失败。如果他能坦然地接受失败,就算等不到松下公司的录取通知书,早晚也会被其他公司录用。而且就像松下幸之助说的,一个连失败都承受不了的人也根本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销售人员,因为他必然无法面对别人的一次次拒绝。
亲爱的朋友,千万不要害怕失败。如果在面对失败时,我们选择逃避,很可能就会从此裹足不前。真正的勇者是从来不相信眼泪的,他们在成功面前会大声高歌,在失败面前同样能坦然接受。因为失败可以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磨炼自己、超越自己,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非走不可的弯路
生活中的很多事,只有经历了才会懂得。例如:只有生病时,才知道健康的可贵;只有分别时,才知道相伴的难得。
反之,有些事如果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那就永远不会懂得其中的滋味。每一次受挫,我们就更能理解生活;每一次犯错,我们就更能明白道理;每一次不幸,我们就更能体会成熟;每一次弯路,我们就会更加珍惜成功。
也许人生中,注定有很多弯路是绕不过去的,只有经历后我们才能明白。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可是就算是弯路,你也不要害怕,因为不同的路上总会有不同的风景,不去经历,你就永远不会懂得。
在《非走不可的弯路》中,张爱玲曾这样描写道: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路若隐若现,招呼着我。母亲拦着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有什么不信呢?”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我也不怕。”
母亲心疼地看了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条路确实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条路走不得!”她不信。
“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我也是。”
“既然你们都可以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
“但是我喜欢!”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我很感激她,她让我发现了自己不再年轻,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同时患有“过来人”常患的“拦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么才能长大呢?
是啊,有些弯路我们非走不可。因为只有经历过了,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其中滋味。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我们就不会有真实的体验,也就很难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要怕走弯路,那其实正是给了我们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年长的人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人生经验给我们指引,希望我们能够少走一些弯路。可是,就算是血亲,每个人的思想和看法也是不同的。就算我们生活在一起,吃同样的饭,看同样的书,但我们的人格却永远都是独立的。所以,同一个经验又怎么能套用到不同的人生上呢?更何况,走点儿弯路也没什么不好,每一次弯路都是在为我们的成功积累经验。
父母不要怕孩子走弯路,因为他们在走弯路时,正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父母才能放心地让他们有一天自己上路。毕竟就算是父母,也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如果总是怕他们走弯路,万事都手把手地教导,最后很可能反而会害了他们。
从前有个渔夫,被人们尊称为“渔王”,捕鱼技术十分精湛。可是,不知什么原因,他的儿子却并没有继承他的这项技艺,这令他颇为苦恼。
因此,他经常向别人抱怨:“我的这一身好技术怕是要糟蹋了,我真是不明白,为什么我的儿子就学不好呢!从他小时候懂事开始,我就把我毕生所学的捕鱼技术一点点地传授给了他。例如怎么织网最容易捕到鱼、想要让鱼入网应该怎么做啊。等他稍大一些,我又教他辨认潮汐和渔汛。我捕了这么多年鱼,可谓经验丰富了。但不管我怎么倾囊相授,我的儿子都学不会。甚至和那些普通渔民的儿子相比,技术都要差得多。”
一个朋友听了他的抱怨后问道:“你一直都是手把手地教他吗?”
“当然了,我教导得可仔细了,就怕他把我这一身捕鱼的能耐辜负了。”
“他一直都在按你教的做吗?”
“当然了,他自然要照着我说的去做,这样他就不会走弯路了。”
听见这样的回答,朋友接着说道:“你看,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一直以来,你虽然把你的技术都传授给了他,但是却没把你受过的教训也一并传授。一个人要想掌握某方面高超的技术,不但要掌握技巧,同时还必须得到教训,或者也可以说必须自己积累经验。”
如果想让孩子成大器,我们必须学会放手,让他亲自去感受人生路上的那些曲折。这样他才能得到锻炼,积累更多的经验教训,从而走向更高的地方。
一位老师向讲台下的学生展示了一幅世界河流分布图,然后向学生们问道:“大家一起看看,地图上的这些河流都有什么共同点?”同学们观察了一会儿答道:“这些河流都是弯弯曲曲的,都不走直线。”老师又问:“那河流为什么都走弯路呢?”同学们不知道答案,在座位上大声地讨论着。
这时,老师接着说道:“实际上,在自然界,走弯路是一种常态,走直线反而是种意外情况。在前进的过程中,河流也会遇到各种障碍,比如不可逾越的高山。这时,为了避开这些障碍,河流就会绕道而行,脚下的路自然就弯曲了。可是不管怎么说,弯弯曲曲的河水最终还是会流入大海。”
我们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受成功路上的那些挫折和阻碍,因为这些曲折本就是人生的常态。实际上,走点儿弯路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也是前进的一种形式。不管我们走的有多曲折,只要目标坚定,就会像河水一样,虽然流淌得弯弯曲曲,但最终还是会流入大海。
乐观,让恐惧烟消云散
永远保持一种乐观的情绪,遇事往好的方面想,至少不要专门往坏处想,恐惧情绪就无从滋生、壮大。你会发现,事情往往没你想的那么糟糕。
著名的小提琴家欧尔·布里在巴黎举办了一场大型音乐会。在音乐会的现场,每个人都沉浸在美妙的演奏中。这时,布里的小提琴突然断了一根弦,他的心也跟着抖了一下。不过很快,他就恢复了常态,若无其事地继续演奏。甚至还面带微笑,一首演奏完又演奏了一首。就这样,从始至终,观众都沉浸在动听的音乐里,整场音乐会非常成功。
当音乐停止时,欧尔·布里十分高兴,他将小提琴高高举起,以表达自己的兴奋。这时,小提琴那根断了的弦在半空中十分显眼,现场观众这才知道,原来这位大师一直在用一把断了弦的小提琴演奏。于是,掌声更加热烈了。不仅是惊叹于这场演出的动听,而且还是在表达对这位音乐家的敬意。
后来,当有记者问布里,何以在断了弦的情况下还能如此镇定时?布里是这样回答的:“这没什么,就像你说的,只是断了一根弦而已,我还有其他弦可以用。这就好像有些人一样,虽然生命中可能遭遇过某些不幸,但依然不妨碍他获得美好的人生。”
确实,“不过是断了一根弦而已”,我们大可不必为此缩手缩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演奏不完美的乐器,照样可以奏出美妙的乐章。
对于进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心态往往有一个从“盲目乐观”到“盲目悲观”的过程。最初,他们对自己抱有过高的期望,坚信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学识,理应得到不错的工作和待遇。然而,现实往往并不如他们所愿,因为缺乏工作经验,这些人通常要从最底层做起,干最苦、最累的活儿,拿最少的工资。而且,在实际工作面前,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专业实力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么强大,于是一些人开始变得沮丧,不自信,面对任何问题都条件反射似的往悲观方面想。一旦进入“悲观模式”,真的就会凡事不顺。
悲观,会形成一种气场。它让有活力的人敬而远之,让本来可以做成的事情半途而废甚至无法开始。悲观的人,习惯于说“不可能”,这个不可能,那个不可能,似乎只要是好事情就跟自己不沾边儿,这样的心态,形成恶性循环,足以把人生之路逐条堵死。
相反,乐观的人,会让可能的事情实现,让似乎不可能的事情出现转机,这样的人生是开放的,机会越来越多,可能性越来越多,形成良性循环。
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在起点上的差异其实并不大,无非就是一个心态问题。在一定角度上说,心态问题是最简单、最容易改变的。当我们遇到事情,是应该往好处想呢,还是往坏处想?——就是这个问题而已。多提醒自己往好处想,试着往好处想,你会发现并不难。
做个乐观的人吧!实际上,悲观和乐观只有一纸之隔,捅破了就是一个新天地。乐观的天地里,恐惧没有存活的土壤。即使真的遇到坏事发生,它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有限的,无伤大局。
有一次,美国总统罗斯福家中被盗,很多东西都被小偷搬走了。当得知消息的朋友忧心忡忡地写信安慰他时,罗斯福的心情却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
在回信里,他从容地说道:“亲爱的朋友,你能写信安慰我,我十分感谢。但我现在感觉很好,请你不用担心。我十分感激上帝,因为第一,我丢的只是东西,并不是我的性命。第二,我丢掉的只是部分东西,并非全部。第三,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这显然是最值得庆幸的。”
罗斯福的乐观让人敬佩,一个人的内心如果充满阳光,他的生活自然不会有阴影。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境遇,但我们却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生活会给予我们什么,这由不得我们说了算。可是,在面对生活给予的那些东西时,我们却可以选择用什么态度去迎接。
乐观的人看到的永远是事物好的一面,对他们来说,每天都有好消息。例如:早上一起床,乐观的人就可以高兴地大喊:“真好,我还活着。”
乐观的人看事物永远是积极的,无论是他们的语言还是他们的行动,甚或是他们的思维,永远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势头。所以,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他们都更乐于去积极地拼搏,积极地去努力,这样一来,获得成功的概率自然会变大。
在做事时,他们通常会给自己一种积极的暗示。
千万不要小看这种积极的暗示,积极的暗示就相当于给大脑里的潜意识输入了一个积极的程序,当这个程序运转起来,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惊喜。
例如:在参加比赛时,我们要暗示自己“我一定会赢,我一定会赢。”而不是总想着什么“我能赢吗”、“我做得到吗”。如果我们心中认定了自己一定能赢,就会全力以赴,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自然会变大。如果我们心中认定了自己赢不了,行动时就会畏首畏尾,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变小。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究竟该如何保持积极乐观呢?
首先,我们应该制订一个乐观积极的人生计划。每个人都希望可以快乐地活着,而快乐的生活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去争取。所以,你必须为自己的努力定下一个积极的目标,这种积极的目标有助于你克服消极情绪。就算工作单调乏味,因为有了目标,你也能从中找到乐趣。
其次,我们不要过高的要求自己。因为一旦你对自己的要求太高,往往很难达成,自然会产生一些沮丧、抱怨的情绪。例如为什么我做不到?为何自己这么倒霉?总是这样想,心里就会越来越消极。
最后,我们还要常常保持微笑,对自己的情绪积极地做出调控。将那些负面情绪摒除,始终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情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
积极,还是消极?这是人生的第一大抉择
人的一生就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的。如果把每个选择比作一个点,那么所有的点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人生的路线。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会面临不同的选择,早上起床时选择穿什么衣服,出门上班时选择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到了单位后选择先做什么工作,中午吃饭时选择吃什么东西……所以说,在我们的人生中,选择无处不在。
有些选择看起来微不足道,对我们的人生似乎没有根本性的决定作用,但却会让我们的生活逐步发生转变。
例如:早上上班时,你要面临出行的选择。走哪条路?是步行还是开车?是坐公交还是打车?每一条路和每一种出行方式都可以任意组合,表面看来,似乎无论哪种都无关紧要。但因为选择的不同,你花费的时间也必然不同,沿途经过的风景也绝不会一样,甚至路上的遭遇也有区别。所以可以说,即便是对于出行路线和方式的一个小小选择,你的人生也会随着选择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
一对双胞胎兄弟,父亲从小就酗酒成性,每当喝醉了就对他们大打出手。可以说,从很小时候开始,他们的心灵就留下了很多创伤。
后来他们长大了,分别在不同的城市打拼。当他们共同的朋友去拜访他们时,没想到却看见了截然不同的情景。
老大的家里脏乱不堪,喝光了酒的酒瓶扔得到处都是。妻子早已离他而去,只留下两个孩子怯怯地缩在角落里。当朋友询问他为何会如此时,他说道:“这有什么好奇怪的,你也知道我父亲是什么样的,我还能如何呢?”朋友默然。
后来没过多久,朋友又去老二的家里拜访。结果发现弟弟的家里不但干净整洁,夫妻和孩子之间也很温馨和睦。朋友十分不解,明明就是出自同一个家庭的两兄弟,怎么过得却是截然相反的日子。当询问老二时,老二答道:“这有什么好奇怪的,你也知道我父亲是什么样的,那我还能如何呢?”
两兄弟的回答虽然一模一样,意思却截然相反。老大的意思是说:“我既然出生在那样的家庭,那我这辈子也就没什么希望了。”所以,他才破罐子破摔。而老二的意思是说:“我既然出生在那样的家庭,在我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时,我就再也不能那样了。”所以,老二因为童年时的伤痛做出了完全相反的选择。
即便是亲兄弟,从小生活在同一个家里,因为选择的不同,人生也会出现天壤之别。哥哥因为童年的境遇选择自暴自弃,结果只能重复父亲的老路。弟弟的童年虽然也有伤痛,但却能选择积极进取,结果自然是赢得新生。
即便是到了垂暮之年,只要我们热爱生活,愿意继续拼搏,依然能焕发出不一样的精彩。
卡门·戴尔·奥利菲斯是美国时尚圈的不老传奇,她生于1931年6月,到2013年时,已经是82岁高龄。
这个年纪的老人大都在家安享晚年,可卡门却不甘于这样的生活,她依然选择活跃在她热爱的t台上。并且依然是各大品牌的宠儿,爱马仕邀请她展示新品,dior邀她助阵,她代言的劳力士广告也常常登上各大时尚杂志,她还六度登上过《时尚》杂志的封面。
正是因为卡门选择继续自己热爱的事业,而没有选择像大多数老人那样老实地在家安享晚年,所以才创造出了一个不老的神话。
人生面临的选择实在太多,但无论哪种选择,都希望我们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姿态,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永远向着阳光前行。
积极主动,你就赢了八成
哈佛大学曾针对一些人做过一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80%取决于他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去做一些事,只有15%取决于他的智力和学识。
也就是说,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在工作中就必须学会积极主动地多做一点儿。
一个人如果不具备积极主动的精神,在完成工作时,通常会墨守成规,只知道按老板交代的工作去做,自己没有主动性,这样的人很难得到提拔。
孙健和李军是同事,他们入职这家商铺的时间差不多,平时拿的薪水也差不多。可是,一段时间后,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李军得到了老板的提拔,薪水也翻了一番。这让同时入职的孙健十分不满,整日闷闷不乐,甚至觉得自己一下子比李军矮了一头,脸上有些挂不住。于是,思考再三,他决定辞职。
第二天,他来到老板办公室,表达了自己辞职的意愿。这让老板十分困惑,平时工作得好好的,怎么突然想辞职了呢?于是,连忙询问孙健其中的原因。孙健一想,反正自己就要辞职了,有些话也不怕说了。于是,他开始质问老板,为什么他和李军一起入职,干的活儿也差不多,可到头来只有李军得到了提拔?是不是对他有偏见啊?
李军的话让老板哭笑不得,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和他解释。后来,他想了想对孙健说道:“你现在去趟集市吧,去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反正你也要辞职了,就当是给我帮个忙。”
孙健不好意思推托,只好去了集市。没过多久,他从集市上回来对老板说道:“也没什么,只有一个农民拉着一车土豆在卖呢。”
“哦,土豆具体有多少?”
“啊?我没注意,我再去看看。”说完,孙健又跑了出去。
没过多久,他回来对老板说道:“一共40袋。”
“哦,那多少钱一斤?”
“啊?你没说还要问价格啊。”孙健说道,语气颇为委屈。
“那好吧,你先坐下,看看李军是怎么办这件事的,”老板说完将李军叫到办公室里吩咐道:“你现在去趟集市吧,去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李军得到吩咐立即出发,没过多久就从集市上回来了,他向老板汇报道:“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袋,五毛钱一斤。我仔细看了看土豆,质量非常好,而且价格便宜,我还拿了一个回来让您看看。”李军边说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土豆递给老板,同时接着说道:“那位农民还说,一会儿会拉一车西红柿过来,价格也不贵。我想咱们店里西红柿的库存正好不多了,可以从他那儿进一些。我让他拿着一个西红柿做样品直接跟我一起回来的,他现在正在外面等着呢。”
这时,老板转过头向孙健问道:“现在知道为何李军能得到提拔了吧?你还想辞职吗?”
孙健低头沉思了一会儿,默默拿回了自己的辞职信。
积极主动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础,一个人具备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在工作中,他就能自主自发地去行动,每次多做一点点。李军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正是因为他每次都能积极主动地去多做一点儿,所以,才能比孙健更得老板的器重。
松下幸之助是日本著名跨国公司“松下电器”的创始人,被人称为“经营之神”。
在他少年时,曾在一家电器商店当学徒,和他一起当学徒的还有另外两个人。以前,松下幸之助从来没有做过电器方面的事情,可以说对这方面一无所知。所以,刚到这家店里时,他有些茫然。不过没过多久,这份茫然就转变成了对未知领域发起挑战的热情,他开始主动投身到对电器知识的学习中。
当其他人都下班时,他正在阅读各种电子产品的说明书;当其他人外出娱乐时,他把时间都花在了电器修理培训班上。他立志要成为电器方面的行家,但却遭到其他两个学徒的嘲笑,他们说:“你和我们一样,不过是个学徒,竟然还想成什么大事,有什么可学的啊!”即便他们这么说,依然没能阻挡松下幸之助学习的热情。
通过不懈的努力,原本对电器一无所知的松下幸之助获得了很大进步,不仅能为顾客清楚地讲解电器知识,还能自己动手修理和设计电器。
他的一切努力都被店主看在眼里,店主非常欣赏他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没过多久,直接将他从普通学徒提拔为了高级员工。至于其他两位学徒,因为没有进步还总是抱怨,最后被老板解雇了。
松下幸之助的成功和他的积极主动有很大关系,虽然一开始,他对电器知识一窍不通,在这方面没有任何优势,但在别人休息时,他能主动地去多做、多学,所以最后不仅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而且还得到了老板的重视。
如果在工作中,我们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每次积极主动地多做一点儿,无疑是我们最大的资本。
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多做一点儿,我们就能有更多学习的机会;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多做一点儿,我们的能力就会得到更多的锻炼;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多做一点儿,我们就更容易得到老板的赏识;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多做一点儿,我们就离成功更近一点儿。
常见病:未动身,先“恐惧”
想象出来的“困难”
一位律师去某处风景优美的地方自驾游,但不成想,在半路上,他的车子却出了问题,需要一些工具来修理。恰好不远的地方有个小村落,他决定去那儿借些工具来。
可是,在往村子走的路上,他不停地在想:“他们都不认识我,能愿意把工具借给我吗?他们不会把我当成坏人吧?又或者,他们万一没有这种工具怎么办?”这种不安的想法不停地在他脑袋中盘旋,以至于当他走到村子里后,再也不敢去借工具了,只好转身又回到了车里。
有些人会觉得故事中的这个人太过胆小了,做的事情也着实可笑。但实际上,在现实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常常在事情还没开始前,就被自己想象出来的困难吓倒了。
例如我们喜欢一个人很久了,却从来不敢表白,因为很可能被拒绝,那就太丢脸了;我们想向老师求教一个问题,却迟迟不敢张口,因为问题太简单,很可能会被老师批评;我们想换个工作,却不敢轻易辞职,因为下一个工作也许还不如现在的这个呢。我们想做的事很多,但能够立即执行的没有几件。因为我们总是想得太多,顾虑这个顾虑那个,很多计划还没开始就已经夭折了。
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顾虑呢?其实,是我们的消极思想在暗中作祟。
当我们想要开始一件事时,常常会这样想:“我能不能做好呢?万一搞砸了怎么办?”“我不一定能做好,还是别开始了吧?”因为这种消极心理,我们渐渐丧失了自信,把眼前的问题看得过于严重,甚至因为惧怕这些想象出来的困难而裹足不前。
可以说,消极是我们人生中的大敌,我们迈向成功的脚步会因它受到阻碍。
1976年的德国哥廷根大学,刚刚吃完晚饭的19岁青年高斯开始完成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两道数学题,这几乎已经成了他每天晚饭后的习惯。
今天的两道题目并不难,高斯还和平时一样,只用两个小时就完成了。这时,在纸的下方,他发现还有一道数学题,要求他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一个正17边形。高斯并没有想太多,他认为不过是老师今天多布置了一道题目而已,所以,很自然地再次拿起纸笔做了起来。
然而没过多久,他发现这道题并没有他想象得那么简单,他有些犹豫,是否还要坚持做下去。后来他转念一想,也许这正是导师在考验他呢,如果这么轻易就放弃,那太让导师失望了。于是,他硬着头皮,继续钻研那道题。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越来越焦躁,因为他对这道题简直毫无头绪,似乎他之前学的所有数学知识此时都用不上了。可越是这样想,他就越有斗志。他暗下决心,今晚一定要把这道题做出来。于是,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开始不停地在纸上比画,想使用一种超常规的方法将这道题解出来。
当太阳跃上地平面时,高斯松了一口气,这道难题终于被他破解了。当他第二天将解开的题目递给老师时,显得十分不好意思,他说:“老师,真是抱歉,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您昨天布置给我的第三道题,我竟然花了整整一个晚上才解开。”
听见他的话,导师有些诧异:“第三道题?”当他接过高斯递过来的本子时,简直惊呆了。他的双手都颤抖了起来,冲着高斯大声问道:“这真的是你自己解出来的?”
老师的表现让高斯很疑惑,但他还是回答道:“确实是我花费了一整个晚上解出来的,如果我再聪明些,可能就不用花费这么长时间了。”听见他的回答,激动的导师拿出圆规和直尺,要求高斯将这道题当着他的面再解一遍。
高斯按他的话照做,没过多久,这道题再次被解开了。这时,导师激动地对高斯说:“你哪里还需要再聪明,你简直是个天才。你知不知道,这道数学难题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无论是牛顿还是阿基米德,都没有破解成功。但你竟然做到了,而且只花了一个晚上。最近,我正在研究这道题,昨天顺手写在了你的作业本上。但没想到,你竟然这么厉害。”
后来,已经成为数学王子的高斯回忆起这件事时,曾感叹地说道:“如果当时有人告诉我,这道数学题两千多年来都没有人能破解,那我很可能同样解不出来。我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我把它当成了一道普通的数学题。”
高斯之前的很多数学家为什么没有解开这道题?这和他们把它当成一道世纪难题有很大关系。既然连牛顿、阿基米德那样的大师都解不出来,自己恐怕也没有那个能力。在解题之前,他们心中就已经有了消极的种子,解题的过程中自然也就很难有足够的自信。稍微一遇到阻碍,他们就会认为这确实是道难题,自己果然没有能力解决它。
如果我们不想被这种消极的思想控制,不想被眼前的困难吓倒,那该如何做呢?
首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鼓起勇气去面对。永远相信自己,你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它,千万不要因此而恐惧。
其次,要具备探索精神。面对困难时,不要后退,反而要主动向前一步去探索它,当你了解它后就会发现,它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当你对它具备了足够的了解,再想解决问题就简单多了。
最后,要勇于尝试。如果你一遇到问题就退缩,不仅无法解决它,而且也很难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的能力。只有勇于尝试,你才能知道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一旦发现自己的方法可行,你的自信就会被提升。等到下次再面对困难时,你就会从容淡定得多。
即使真的失败了,又怎样?
无论对谁来说,失败都不是什么愉快的体验。就算是最自信的人,在面对失败时,也会心有沮丧。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可真正能坦然接受它的恐怕没有几个。
在英国,学校和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失败教育”。当孩子在某事上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他们不会让孩子放弃,或者由家长包办,他们会再提供一次机会,让孩子从上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而赢得成功。
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国内顶级私立女子中学牛津中学推出了一套数学考试试题,非常具有挑战性。这套数学题的难度循序渐进,最后甚至远远超过了中学生的能力范围。
学校坦言,与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相比,这套试题要难得多,所以,学生们要想得到满分,那是不可能的。
那推出这样一套试题究竟有何用意呢?答案很简单,就是为了让这些学生能够坦然地接受失败。
学校负责人表示,这所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十分出色,从小就有一种优越感,所以学校很担心他们会在以后遭遇失败时,裹足不前或者一蹶不振。这次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明白,失败没什么可怕的。
另一所顶级学校伦敦温布尔登中学也曾举办过“失败周”的活动,并且有很多成功人士受邀出席。在活动中,这些成功人士将自己失败的经历与学生们分享,并且告诉他们“失败没什么可怕的,大可以去坦然接受”。
2006年,在前人打好的基础上,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彻底证实了“七大世纪数学难题”之一的庞加莱猜想。当记者采访朱熹平教授,问他为何能破解这一世纪难题时,朱熹平教授回答说:“这是因为有了一种心态,要把失败当成常规,成功当作偶然。”
如果把失败当作常规,在失败时,我们就不会心怀沮丧;如果把成功当作偶然,在成功时,我们就等于收获到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们应该记住,永远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因为既然已成定局,无论你如何自责悔恨,结果也没办法改变了。与其因此沉湎在失败的沮丧中,不如努力吸取经验,再次奋勇向前。
实际上,最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失败后再也不敢前行。有很多人因为失败,丧失了自己的信心,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因为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你的方法不对,也可能是因为外部因素对你不利。所以,你决不能就此否认自己的能力,失败从来不代表你不优秀。古人说“莫以成败论英雄”就是这个道理。
林肯是美国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他在22岁时经商,结果生意惨败。他在23岁时,竞选州议员,结果落选。他在24岁时再次做生意,依然没有成功。
当25岁时,他好不容易当选了州议员。但在26岁时,结婚前夕,他的未婚妻突然病逝。27岁时,因为精神的崩溃,他一度有6个月的时间卧病在床。29岁时,他竞选州议长,再次失败。31岁时,他争取成为被选举人,依然没有成功。34岁时参加国会大选,依旧落选。
37岁时终于成功当选国会议员,但在39岁想要连任时,却又失败了。他在46岁时竞选参议员,结果失败。47岁时竞选副总统,还是没成功,甚至得票还不到100张。49岁时,竞选参议员,依旧落选。当他入选美国总统时,已经是半百之年,51岁了。
林肯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失败,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过,所以才能在最后成功地当选为美国总统,带领美国北方军取得了内战的胜利。
一个人如果连一点儿失败都经受不住,稍微遇到一些挫折就沮丧抑郁,甚至因为心理承受不了而轻生,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成就大事呢?
松下电器是世界最大的家用电器企业,也是日本电机行业的排头兵。有一次,松下公司要招聘一批推销人员,考试分为笔试、面试两部分。投递简历的多达几百人,但招聘名额只有10个,所以竞争非常激烈。这几百人经过一个星期的筛选,最后终于决出了10位优胜者。
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亲自过目了这些优胜者的名字,结果意外地发现,神田三郎的名字并不在这份名单中。要知道在面试时,这个人给松下幸之助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觉得此人入选应该不成问题。于是,他叫来下属,吩咐他对考试分数进行复查。
当下属再次审阅综合成绩时,发现神田三郎的成绩果然非常优秀,位于总排名的第二位。他之所以没在前十位的名单中,是因为电脑出现故障,排错了分数和名字。下属将情况报告给松下幸之助,松下让他立即改正错误,并将录取通知书尽快发给神田三郎。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负责招聘工作的下属第二天却带回一个惊人的消息:因为没有接到松下公司的录取通知书,神田三郎竟然跳楼自杀了。虽然他已经派人送去了录取通知书,但终究是晚了。下属不无惋惜地对松下幸之助说道:“真是太可惜了,我们竟然错过了这么有才华的年轻人。”松下幸之助听了下属的话却摇了摇头,他说道:“绝对不是!我们公司幸好没有录取他,他是成不了大事的。一个没有勇气面对失败的人又怎么懂得去做销售。”
神田三郎的悲剧不是因为运气不好,电脑偏偏弄错了他的排名,而是因为他承受不了失败。如果他能坦然地接受失败,就算等不到松下公司的录取通知书,早晚也会被其他公司录用。而且就像松下幸之助说的,一个连失败都承受不了的人也根本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销售人员,因为他必然无法面对别人的一次次拒绝。
亲爱的朋友,千万不要害怕失败。如果在面对失败时,我们选择逃避,很可能就会从此裹足不前。真正的勇者是从来不相信眼泪的,他们在成功面前会大声高歌,在失败面前同样能坦然接受。因为失败可以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磨炼自己、超越自己,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非走不可的弯路
生活中的很多事,只有经历了才会懂得。例如:只有生病时,才知道健康的可贵;只有分别时,才知道相伴的难得。
反之,有些事如果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那就永远不会懂得其中的滋味。每一次受挫,我们就更能理解生活;每一次犯错,我们就更能明白道理;每一次不幸,我们就更能体会成熟;每一次弯路,我们就会更加珍惜成功。
也许人生中,注定有很多弯路是绕不过去的,只有经历后我们才能明白。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可是就算是弯路,你也不要害怕,因为不同的路上总会有不同的风景,不去经历,你就永远不会懂得。
在《非走不可的弯路》中,张爱玲曾这样描写道: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路若隐若现,招呼着我。母亲拦着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有什么不信呢?”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我也不怕。”
母亲心疼地看了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条路确实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条路走不得!”她不信。
“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我也是。”
“既然你们都可以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
“但是我喜欢!”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我很感激她,她让我发现了自己不再年轻,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同时患有“过来人”常患的“拦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么才能长大呢?
是啊,有些弯路我们非走不可。因为只有经历过了,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其中滋味。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我们就不会有真实的体验,也就很难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要怕走弯路,那其实正是给了我们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年长的人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人生经验给我们指引,希望我们能够少走一些弯路。可是,就算是血亲,每个人的思想和看法也是不同的。就算我们生活在一起,吃同样的饭,看同样的书,但我们的人格却永远都是独立的。所以,同一个经验又怎么能套用到不同的人生上呢?更何况,走点儿弯路也没什么不好,每一次弯路都是在为我们的成功积累经验。
父母不要怕孩子走弯路,因为他们在走弯路时,正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父母才能放心地让他们有一天自己上路。毕竟就算是父母,也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如果总是怕他们走弯路,万事都手把手地教导,最后很可能反而会害了他们。
从前有个渔夫,被人们尊称为“渔王”,捕鱼技术十分精湛。可是,不知什么原因,他的儿子却并没有继承他的这项技艺,这令他颇为苦恼。
因此,他经常向别人抱怨:“我的这一身好技术怕是要糟蹋了,我真是不明白,为什么我的儿子就学不好呢!从他小时候懂事开始,我就把我毕生所学的捕鱼技术一点点地传授给了他。例如怎么织网最容易捕到鱼、想要让鱼入网应该怎么做啊。等他稍大一些,我又教他辨认潮汐和渔汛。我捕了这么多年鱼,可谓经验丰富了。但不管我怎么倾囊相授,我的儿子都学不会。甚至和那些普通渔民的儿子相比,技术都要差得多。”
一个朋友听了他的抱怨后问道:“你一直都是手把手地教他吗?”
“当然了,我教导得可仔细了,就怕他把我这一身捕鱼的能耐辜负了。”
“他一直都在按你教的做吗?”
“当然了,他自然要照着我说的去做,这样他就不会走弯路了。”
听见这样的回答,朋友接着说道:“你看,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一直以来,你虽然把你的技术都传授给了他,但是却没把你受过的教训也一并传授。一个人要想掌握某方面高超的技术,不但要掌握技巧,同时还必须得到教训,或者也可以说必须自己积累经验。”
如果想让孩子成大器,我们必须学会放手,让他亲自去感受人生路上的那些曲折。这样他才能得到锻炼,积累更多的经验教训,从而走向更高的地方。
一位老师向讲台下的学生展示了一幅世界河流分布图,然后向学生们问道:“大家一起看看,地图上的这些河流都有什么共同点?”同学们观察了一会儿答道:“这些河流都是弯弯曲曲的,都不走直线。”老师又问:“那河流为什么都走弯路呢?”同学们不知道答案,在座位上大声地讨论着。
这时,老师接着说道:“实际上,在自然界,走弯路是一种常态,走直线反而是种意外情况。在前进的过程中,河流也会遇到各种障碍,比如不可逾越的高山。这时,为了避开这些障碍,河流就会绕道而行,脚下的路自然就弯曲了。可是不管怎么说,弯弯曲曲的河水最终还是会流入大海。”
我们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受成功路上的那些挫折和阻碍,因为这些曲折本就是人生的常态。实际上,走点儿弯路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也是前进的一种形式。不管我们走的有多曲折,只要目标坚定,就会像河水一样,虽然流淌得弯弯曲曲,但最终还是会流入大海。
乐观,让恐惧烟消云散
永远保持一种乐观的情绪,遇事往好的方面想,至少不要专门往坏处想,恐惧情绪就无从滋生、壮大。你会发现,事情往往没你想的那么糟糕。
著名的小提琴家欧尔·布里在巴黎举办了一场大型音乐会。在音乐会的现场,每个人都沉浸在美妙的演奏中。这时,布里的小提琴突然断了一根弦,他的心也跟着抖了一下。不过很快,他就恢复了常态,若无其事地继续演奏。甚至还面带微笑,一首演奏完又演奏了一首。就这样,从始至终,观众都沉浸在动听的音乐里,整场音乐会非常成功。
当音乐停止时,欧尔·布里十分高兴,他将小提琴高高举起,以表达自己的兴奋。这时,小提琴那根断了的弦在半空中十分显眼,现场观众这才知道,原来这位大师一直在用一把断了弦的小提琴演奏。于是,掌声更加热烈了。不仅是惊叹于这场演出的动听,而且还是在表达对这位音乐家的敬意。
后来,当有记者问布里,何以在断了弦的情况下还能如此镇定时?布里是这样回答的:“这没什么,就像你说的,只是断了一根弦而已,我还有其他弦可以用。这就好像有些人一样,虽然生命中可能遭遇过某些不幸,但依然不妨碍他获得美好的人生。”
确实,“不过是断了一根弦而已”,我们大可不必为此缩手缩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演奏不完美的乐器,照样可以奏出美妙的乐章。
对于进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心态往往有一个从“盲目乐观”到“盲目悲观”的过程。最初,他们对自己抱有过高的期望,坚信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学识,理应得到不错的工作和待遇。然而,现实往往并不如他们所愿,因为缺乏工作经验,这些人通常要从最底层做起,干最苦、最累的活儿,拿最少的工资。而且,在实际工作面前,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专业实力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么强大,于是一些人开始变得沮丧,不自信,面对任何问题都条件反射似的往悲观方面想。一旦进入“悲观模式”,真的就会凡事不顺。
悲观,会形成一种气场。它让有活力的人敬而远之,让本来可以做成的事情半途而废甚至无法开始。悲观的人,习惯于说“不可能”,这个不可能,那个不可能,似乎只要是好事情就跟自己不沾边儿,这样的心态,形成恶性循环,足以把人生之路逐条堵死。
相反,乐观的人,会让可能的事情实现,让似乎不可能的事情出现转机,这样的人生是开放的,机会越来越多,可能性越来越多,形成良性循环。
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在起点上的差异其实并不大,无非就是一个心态问题。在一定角度上说,心态问题是最简单、最容易改变的。当我们遇到事情,是应该往好处想呢,还是往坏处想?——就是这个问题而已。多提醒自己往好处想,试着往好处想,你会发现并不难。
做个乐观的人吧!实际上,悲观和乐观只有一纸之隔,捅破了就是一个新天地。乐观的天地里,恐惧没有存活的土壤。即使真的遇到坏事发生,它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有限的,无伤大局。
有一次,美国总统罗斯福家中被盗,很多东西都被小偷搬走了。当得知消息的朋友忧心忡忡地写信安慰他时,罗斯福的心情却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
在回信里,他从容地说道:“亲爱的朋友,你能写信安慰我,我十分感谢。但我现在感觉很好,请你不用担心。我十分感激上帝,因为第一,我丢的只是东西,并不是我的性命。第二,我丢掉的只是部分东西,并非全部。第三,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这显然是最值得庆幸的。”
罗斯福的乐观让人敬佩,一个人的内心如果充满阳光,他的生活自然不会有阴影。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境遇,但我们却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生活会给予我们什么,这由不得我们说了算。可是,在面对生活给予的那些东西时,我们却可以选择用什么态度去迎接。
乐观的人看到的永远是事物好的一面,对他们来说,每天都有好消息。例如:早上一起床,乐观的人就可以高兴地大喊:“真好,我还活着。”
乐观的人看事物永远是积极的,无论是他们的语言还是他们的行动,甚或是他们的思维,永远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势头。所以,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他们都更乐于去积极地拼搏,积极地去努力,这样一来,获得成功的概率自然会变大。
在做事时,他们通常会给自己一种积极的暗示。
千万不要小看这种积极的暗示,积极的暗示就相当于给大脑里的潜意识输入了一个积极的程序,当这个程序运转起来,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惊喜。
例如:在参加比赛时,我们要暗示自己“我一定会赢,我一定会赢。”而不是总想着什么“我能赢吗”、“我做得到吗”。如果我们心中认定了自己一定能赢,就会全力以赴,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自然会变大。如果我们心中认定了自己赢不了,行动时就会畏首畏尾,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变小。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究竟该如何保持积极乐观呢?
首先,我们应该制订一个乐观积极的人生计划。每个人都希望可以快乐地活着,而快乐的生活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去争取。所以,你必须为自己的努力定下一个积极的目标,这种积极的目标有助于你克服消极情绪。就算工作单调乏味,因为有了目标,你也能从中找到乐趣。
其次,我们不要过高的要求自己。因为一旦你对自己的要求太高,往往很难达成,自然会产生一些沮丧、抱怨的情绪。例如为什么我做不到?为何自己这么倒霉?总是这样想,心里就会越来越消极。
最后,我们还要常常保持微笑,对自己的情绪积极地做出调控。将那些负面情绪摒除,始终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情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
积极,还是消极?这是人生的第一大抉择
人的一生就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的。如果把每个选择比作一个点,那么所有的点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人生的路线。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会面临不同的选择,早上起床时选择穿什么衣服,出门上班时选择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到了单位后选择先做什么工作,中午吃饭时选择吃什么东西……所以说,在我们的人生中,选择无处不在。
有些选择看起来微不足道,对我们的人生似乎没有根本性的决定作用,但却会让我们的生活逐步发生转变。
例如:早上上班时,你要面临出行的选择。走哪条路?是步行还是开车?是坐公交还是打车?每一条路和每一种出行方式都可以任意组合,表面看来,似乎无论哪种都无关紧要。但因为选择的不同,你花费的时间也必然不同,沿途经过的风景也绝不会一样,甚至路上的遭遇也有区别。所以可以说,即便是对于出行路线和方式的一个小小选择,你的人生也会随着选择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
一对双胞胎兄弟,父亲从小就酗酒成性,每当喝醉了就对他们大打出手。可以说,从很小时候开始,他们的心灵就留下了很多创伤。
后来他们长大了,分别在不同的城市打拼。当他们共同的朋友去拜访他们时,没想到却看见了截然不同的情景。
老大的家里脏乱不堪,喝光了酒的酒瓶扔得到处都是。妻子早已离他而去,只留下两个孩子怯怯地缩在角落里。当朋友询问他为何会如此时,他说道:“这有什么好奇怪的,你也知道我父亲是什么样的,我还能如何呢?”朋友默然。
后来没过多久,朋友又去老二的家里拜访。结果发现弟弟的家里不但干净整洁,夫妻和孩子之间也很温馨和睦。朋友十分不解,明明就是出自同一个家庭的两兄弟,怎么过得却是截然相反的日子。当询问老二时,老二答道:“这有什么好奇怪的,你也知道我父亲是什么样的,那我还能如何呢?”
两兄弟的回答虽然一模一样,意思却截然相反。老大的意思是说:“我既然出生在那样的家庭,那我这辈子也就没什么希望了。”所以,他才破罐子破摔。而老二的意思是说:“我既然出生在那样的家庭,在我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时,我就再也不能那样了。”所以,老二因为童年时的伤痛做出了完全相反的选择。
即便是亲兄弟,从小生活在同一个家里,因为选择的不同,人生也会出现天壤之别。哥哥因为童年的境遇选择自暴自弃,结果只能重复父亲的老路。弟弟的童年虽然也有伤痛,但却能选择积极进取,结果自然是赢得新生。
即便是到了垂暮之年,只要我们热爱生活,愿意继续拼搏,依然能焕发出不一样的精彩。
卡门·戴尔·奥利菲斯是美国时尚圈的不老传奇,她生于1931年6月,到2013年时,已经是82岁高龄。
这个年纪的老人大都在家安享晚年,可卡门却不甘于这样的生活,她依然选择活跃在她热爱的t台上。并且依然是各大品牌的宠儿,爱马仕邀请她展示新品,dior邀她助阵,她代言的劳力士广告也常常登上各大时尚杂志,她还六度登上过《时尚》杂志的封面。
正是因为卡门选择继续自己热爱的事业,而没有选择像大多数老人那样老实地在家安享晚年,所以才创造出了一个不老的神话。
人生面临的选择实在太多,但无论哪种选择,都希望我们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姿态,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永远向着阳光前行。
积极主动,你就赢了八成
哈佛大学曾针对一些人做过一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80%取决于他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去做一些事,只有15%取决于他的智力和学识。
也就是说,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在工作中就必须学会积极主动地多做一点儿。
一个人如果不具备积极主动的精神,在完成工作时,通常会墨守成规,只知道按老板交代的工作去做,自己没有主动性,这样的人很难得到提拔。
孙健和李军是同事,他们入职这家商铺的时间差不多,平时拿的薪水也差不多。可是,一段时间后,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李军得到了老板的提拔,薪水也翻了一番。这让同时入职的孙健十分不满,整日闷闷不乐,甚至觉得自己一下子比李军矮了一头,脸上有些挂不住。于是,思考再三,他决定辞职。
第二天,他来到老板办公室,表达了自己辞职的意愿。这让老板十分困惑,平时工作得好好的,怎么突然想辞职了呢?于是,连忙询问孙健其中的原因。孙健一想,反正自己就要辞职了,有些话也不怕说了。于是,他开始质问老板,为什么他和李军一起入职,干的活儿也差不多,可到头来只有李军得到了提拔?是不是对他有偏见啊?
李军的话让老板哭笑不得,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和他解释。后来,他想了想对孙健说道:“你现在去趟集市吧,去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反正你也要辞职了,就当是给我帮个忙。”
孙健不好意思推托,只好去了集市。没过多久,他从集市上回来对老板说道:“也没什么,只有一个农民拉着一车土豆在卖呢。”
“哦,土豆具体有多少?”
“啊?我没注意,我再去看看。”说完,孙健又跑了出去。
没过多久,他回来对老板说道:“一共40袋。”
“哦,那多少钱一斤?”
“啊?你没说还要问价格啊。”孙健说道,语气颇为委屈。
“那好吧,你先坐下,看看李军是怎么办这件事的,”老板说完将李军叫到办公室里吩咐道:“你现在去趟集市吧,去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李军得到吩咐立即出发,没过多久就从集市上回来了,他向老板汇报道:“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袋,五毛钱一斤。我仔细看了看土豆,质量非常好,而且价格便宜,我还拿了一个回来让您看看。”李军边说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土豆递给老板,同时接着说道:“那位农民还说,一会儿会拉一车西红柿过来,价格也不贵。我想咱们店里西红柿的库存正好不多了,可以从他那儿进一些。我让他拿着一个西红柿做样品直接跟我一起回来的,他现在正在外面等着呢。”
这时,老板转过头向孙健问道:“现在知道为何李军能得到提拔了吧?你还想辞职吗?”
孙健低头沉思了一会儿,默默拿回了自己的辞职信。
积极主动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础,一个人具备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在工作中,他就能自主自发地去行动,每次多做一点点。李军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正是因为他每次都能积极主动地去多做一点儿,所以,才能比孙健更得老板的器重。
松下幸之助是日本著名跨国公司“松下电器”的创始人,被人称为“经营之神”。
在他少年时,曾在一家电器商店当学徒,和他一起当学徒的还有另外两个人。以前,松下幸之助从来没有做过电器方面的事情,可以说对这方面一无所知。所以,刚到这家店里时,他有些茫然。不过没过多久,这份茫然就转变成了对未知领域发起挑战的热情,他开始主动投身到对电器知识的学习中。
当其他人都下班时,他正在阅读各种电子产品的说明书;当其他人外出娱乐时,他把时间都花在了电器修理培训班上。他立志要成为电器方面的行家,但却遭到其他两个学徒的嘲笑,他们说:“你和我们一样,不过是个学徒,竟然还想成什么大事,有什么可学的啊!”即便他们这么说,依然没能阻挡松下幸之助学习的热情。
通过不懈的努力,原本对电器一无所知的松下幸之助获得了很大进步,不仅能为顾客清楚地讲解电器知识,还能自己动手修理和设计电器。
他的一切努力都被店主看在眼里,店主非常欣赏他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没过多久,直接将他从普通学徒提拔为了高级员工。至于其他两位学徒,因为没有进步还总是抱怨,最后被老板解雇了。
松下幸之助的成功和他的积极主动有很大关系,虽然一开始,他对电器知识一窍不通,在这方面没有任何优势,但在别人休息时,他能主动地去多做、多学,所以最后不仅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而且还得到了老板的重视。
如果在工作中,我们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每次积极主动地多做一点儿,无疑是我们最大的资本。
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多做一点儿,我们就能有更多学习的机会;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多做一点儿,我们的能力就会得到更多的锻炼;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多做一点儿,我们就更容易得到老板的赏识;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多做一点儿,我们就离成功更近一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