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予将军心所向 2 因果
京城夜间极冷,刘治早早便窝在榻上盘腿捧着一卷游记细细研读,读至兴起,更是笑了起来,那笑声清朗如清风入林,响在耳畔舒服得很。
李自与亲手端了一碗热腾腾的羊奶酪进来,轻轻放在榻上矮桌,轻声道:“王爷,可吃些,暖暖身子。”
刘治翻了一页书卷,似全浸了那书卷中,瞧不见周围人事一般。
李自与也不催促,只待那羊奶酪温度到了入口时才缓声道:“方才来了消息,圣上驳了荣昌公大人递上去的让小郑将军归京的折子。”
刘治低低嗯了一声,合上游记随手搁在一旁,端起羊奶酪一口一口的舀进嘴里,醇香的奶味儿在喉舌间缠绵,既甜且暖,刘治吃的认真,像个品食美味的老餮。
吃完了,李自与连忙端过清水伺候着刘治漱口。
“这可是父皇拿回兵权最好的机会,”刘治吃饱喝足,低垂着眼半靠在榻上,声音慵懒:“他不会轻易允准,且看看太子这边动静,咱们再做打算。”
李自与应诺。
要想让戍守北境之将归京自是不难,尤其伯克公只此一嫡子,为国戍边五载有余,如今伯克公年事已高,唤子回京侍奉并无不可,于情理亦合。
可偏偏,那骠骑将军手中有兵,三十万将士,只听他一人号令,如今一景,竟隐隐与当年梅大将军相似。
景文帝收不回郑中谨手中兵权,便绝不会允他归京,若要归京,便要削其手中兵权。
端看郑伯克如何选了。
北境,白城驻地,夜。
骠骑将军营帐,郑中谨对烛火详阅父亲所来密信,信上所言,庸亲王归京,与太子分庭抗礼,圣上年事已高,恐京城变,若得机会,速归。
郑中谨读完,将密信置于烛火之上,眼见它顷刻为飞灰,思绪却逐渐飘远。
他还记得,十年前,那人被贬离京之时,春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极易沾湿衣摆,他午后乘坐马车前来荣昌公府门前,要见自己。
命人关了门,不见,他却不走,便是有下人为他举着伞,那衣摆和鞋袜也湿了大半。
便是被贬,但仍旧是个王爷,将其拦在门外,终究不妥。
郑中谨终是见了他,两人隔着长长的台阶,刘治站在台阶下的雨里,桃花眼里清清淡淡的,不悲不喜,郑中谨站在门口廊下,遥遥望着他,亦如古井无波。
刘治问他:“中谨得了兵权,心中可欢喜。”
郑中谨答他:“兵权乃圣上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庸王殿下慎言。”
刘治闻言淡笑:“中谨,你可知,得了这几十万大军的兵权,荣昌府便不能是纯臣。”
郑中谨目光逐渐冷凝,他抬脚,缓缓走下台阶,走入了刘治的伞下。
刘治接过李自与手中的伞柄,李自与识趣的退后数十步,直至听不见二人的声音。
“梅大将军贪图享乐,纵情声色,将几十万大军当成私兵,羌人犯我北境,他却拒不出兵,竟让圣上用和亲,以换北境太平,他难道不该交出兵权?”郑中谨冷漠开口。
刘治抬眼望他,想说,是该交出兵权,却不该落得满门抄斩,可瞧见对面人眼中的冷漠,刘治心中轻叹,桃花眼里丝丝情愫似有若无:“中谨说该,便是该。”
郑中谨闻言,心口却有几分怒意:“庸王殿下,这里不是敬思阁,亦不是庸王殿下的端淄宫,臣也不再是殿下的伴读,还请殿下莫要说这些轻浮随便之语。”
“中谨啊中谨,”刘治一边轻笑一边摇头:“你还是这般严肃刻板,事事认真较真,做伴读时是,入朝为官了亦是,却偏偏总以为本王在逗弄与你。”
“你便仔细想想,你十二岁入宫为本王伴读,替本王挨了父皇一顿打之后本王说过什么,”刘治收了笑,眉毛轻佻,雨水湿了他脸侧发丝,微风又过,竟有几分魅气:“本王说,往后,中谨想要什么,本王,便会给中谨什么,中谨,你可解其意么?”
郑中谨看刘治,只觉得他又开始疯疯癫癫的,如他的母妃梅若兰一般。
郑中谨不言语,刘治便也不再追问:“本王便走了,这一别也不知何时归京,何时再见,本王知中谨日后必会前去北境与羌人战,本王那时必不能相送,便在这里祝中谨有朝一日能够大胜羌人,还我大启北境安。”
刘治话音落,便持伞倒退着走了几步,李自与瞧见了,连忙上前来接过刘治手中的伞,走到车旁,李自与伺候刘治上车,刘治掀开湿透了的下摆,单脚踩在小凳上,忽地想起了什么,侧头冲郑中谨眨眨眼,扬声道:“倒忘了一件要事,中谨,那新科探花本王不喜欢,从前在敬思阁他作太子的伴读时便不喜欢,本王此去,中谨可万万莫要与他走的太近哦,否则,本王要生气的。”
说完,人已经坐在车上,放下了车帘。
回忆中断,郑中谨回到桌旁,大马金刀坐下,提起笔,却不知该如何回信。
自他请命前来北境已五载有余,与羌人战大大小小百余场,胜负对半,羌人虽无强国之实力,却有骁勇之骑兵,大启虽地大物博,但步兵更胜骑兵,北境多草原,骑兵有用于步兵,郑中谨与羌人周旋,只能保北境安宁,却不能将之诛灭,于心,他并不想就此归京。
可刘治那个恣意妄为的疯子回来了,他若回京,京城早晚是要大乱,他十年前说的话无错,荣昌公的嫡子得了兵权,郑家便不可为纯臣,哪怕郑家要这兵权是为守护大启江山,守护他刘家基业。
但帝王终是对郑家猜忌,亦如十年前对梅家那般,而太子必然要拉拢父亲,父亲也在帝王一而再再而三的猜忌怀疑之下,与太子关系亲密了起来。
况且,太子刘业,早已不安于太子之位。
父,亲启。
今,北境安,或可以三分之一兵权,换圣上允准。
儿子,中谨敬上。
密信到了不久,郑伯克便于朝堂之上当中提出此言,景文帝却老神在在,搪塞敷衍了过去,仍旧不允。
刘治眯了眯眼睛,看来,自己这个父皇是想要全部的兵权。
也不怕惹怒太子和郑伯克。
真是老了,老了,就糊涂了。
下了朝,刘治遥遥唤了声太子,刘业回头,笑眯眯的望着刘治。
“四弟唤本宫何事?”刘业站在原地,轻笑。
刘治不在意他那矜贵、傲气模样,缓步走上前去,正经行了个礼,语气温和:“弟弟自归京以来未曾到东宫看望太子哥哥,实在不妥,想着近日天寒,府中正好有几几坛好酒,便想邀太子殿下喝喝酒。”
“哈哈哈,好事,好事,”刘业不知刘治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他却丝毫不惧,朗声应了:“叫人把酒送到东宫来,咱们兄弟两个今儿好好喝个痛快。”
刘治从不爱与刘业一块儿喝酒,莫说喝酒,便是与他一起在一个桌上吃饭也是不爽快,酒他让人送来了,却未喝一口,倒是站在厅里,连狐裘也不褪,懒懒开口:“哎,弟弟忽然想起来府中有事,便不与太子哥哥一块儿喝了,还请太子哥哥见谅,见谅。”
刘业勾了勾唇角,冷笑一声,他早已熟悉自己这个弟弟一出一出的疯劲儿,道:“那便罢了,不过庸亲王想和本宫说什么,不妨说了便是。”
“哦,哥哥真是聪明,”刘治呵呵一乐,桃花眼眯起来,甚是好看:“那弟弟便说了就是。”刘治顿了顿,道:“父皇想要全部的兵权方可换中谨归京,弟弟觉得不妥,弟弟以为,打蛇打七寸,正巧前不久弟弟在长安街上闲逛,看见户部侍郎独子当街纵马行凶,背了人命,后来又听闻户部侍郎包庇爱子,花钱迫人顶罪之事,”刘治说着摇摇头:“也不知这事要怎么办才好,朝廷命官居然置律法于不顾,弟弟觉得,这事儿太子哥哥得管管。”
刘业听完,一双眼亮了起来,此事刘业手下之人未曾打探得到,想来已被户部侍郎抹去了其中证据,但刘治能知道得如此详细,今日说了,便是给了刘业一份大礼,刘业当下便有算计,但却神色不变,笑着对刘治说:“你回京,不会是为了帮本宫查这些事儿的,对吗,庸亲王。”
这后面三个字刘业说得十分清楚,生怕刘治听不懂似的。
刘治低头浅笑,面上有几分无奈:“太子哥哥,你怎么跟父皇一样呢,有什么事都要遮遮掩掩,拐几个弯的说,若不是有七窍玲珑心的,还真是听不懂你们说的话呢。”
“四弟,十年前,本宫联合大臣上奏,至父皇处死你母妃臻妃娘娘,满门抄斩梅氏一族,你当真不恨?”
刘治笑了,仿若听见什么有趣之事:“缘何要恨?佛偈曰,因果,十年前的事,便是梅家的因果,况,太子哥哥,对那个位置我不感兴趣,无论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
刘治说完,转身大步离了东宫,刘业在桌后望着他翩然离去之背影,沉思。
因果。
如今对因果二字感受最甚的恐怕是在那个位置上彻夜难眠的景文帝了吧。
悔?景文帝自是悔的,悔恨十年前为了扳倒庸王母家,放权给太子太过,如今放回去的东西难以收回,那帝王,也终究失了当初的辉煌。
刘治不用动手,他只需在适时推波助澜,便够了。
李自与亲手端了一碗热腾腾的羊奶酪进来,轻轻放在榻上矮桌,轻声道:“王爷,可吃些,暖暖身子。”
刘治翻了一页书卷,似全浸了那书卷中,瞧不见周围人事一般。
李自与也不催促,只待那羊奶酪温度到了入口时才缓声道:“方才来了消息,圣上驳了荣昌公大人递上去的让小郑将军归京的折子。”
刘治低低嗯了一声,合上游记随手搁在一旁,端起羊奶酪一口一口的舀进嘴里,醇香的奶味儿在喉舌间缠绵,既甜且暖,刘治吃的认真,像个品食美味的老餮。
吃完了,李自与连忙端过清水伺候着刘治漱口。
“这可是父皇拿回兵权最好的机会,”刘治吃饱喝足,低垂着眼半靠在榻上,声音慵懒:“他不会轻易允准,且看看太子这边动静,咱们再做打算。”
李自与应诺。
要想让戍守北境之将归京自是不难,尤其伯克公只此一嫡子,为国戍边五载有余,如今伯克公年事已高,唤子回京侍奉并无不可,于情理亦合。
可偏偏,那骠骑将军手中有兵,三十万将士,只听他一人号令,如今一景,竟隐隐与当年梅大将军相似。
景文帝收不回郑中谨手中兵权,便绝不会允他归京,若要归京,便要削其手中兵权。
端看郑伯克如何选了。
北境,白城驻地,夜。
骠骑将军营帐,郑中谨对烛火详阅父亲所来密信,信上所言,庸亲王归京,与太子分庭抗礼,圣上年事已高,恐京城变,若得机会,速归。
郑中谨读完,将密信置于烛火之上,眼见它顷刻为飞灰,思绪却逐渐飘远。
他还记得,十年前,那人被贬离京之时,春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极易沾湿衣摆,他午后乘坐马车前来荣昌公府门前,要见自己。
命人关了门,不见,他却不走,便是有下人为他举着伞,那衣摆和鞋袜也湿了大半。
便是被贬,但仍旧是个王爷,将其拦在门外,终究不妥。
郑中谨终是见了他,两人隔着长长的台阶,刘治站在台阶下的雨里,桃花眼里清清淡淡的,不悲不喜,郑中谨站在门口廊下,遥遥望着他,亦如古井无波。
刘治问他:“中谨得了兵权,心中可欢喜。”
郑中谨答他:“兵权乃圣上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庸王殿下慎言。”
刘治闻言淡笑:“中谨,你可知,得了这几十万大军的兵权,荣昌府便不能是纯臣。”
郑中谨目光逐渐冷凝,他抬脚,缓缓走下台阶,走入了刘治的伞下。
刘治接过李自与手中的伞柄,李自与识趣的退后数十步,直至听不见二人的声音。
“梅大将军贪图享乐,纵情声色,将几十万大军当成私兵,羌人犯我北境,他却拒不出兵,竟让圣上用和亲,以换北境太平,他难道不该交出兵权?”郑中谨冷漠开口。
刘治抬眼望他,想说,是该交出兵权,却不该落得满门抄斩,可瞧见对面人眼中的冷漠,刘治心中轻叹,桃花眼里丝丝情愫似有若无:“中谨说该,便是该。”
郑中谨闻言,心口却有几分怒意:“庸王殿下,这里不是敬思阁,亦不是庸王殿下的端淄宫,臣也不再是殿下的伴读,还请殿下莫要说这些轻浮随便之语。”
“中谨啊中谨,”刘治一边轻笑一边摇头:“你还是这般严肃刻板,事事认真较真,做伴读时是,入朝为官了亦是,却偏偏总以为本王在逗弄与你。”
“你便仔细想想,你十二岁入宫为本王伴读,替本王挨了父皇一顿打之后本王说过什么,”刘治收了笑,眉毛轻佻,雨水湿了他脸侧发丝,微风又过,竟有几分魅气:“本王说,往后,中谨想要什么,本王,便会给中谨什么,中谨,你可解其意么?”
郑中谨看刘治,只觉得他又开始疯疯癫癫的,如他的母妃梅若兰一般。
郑中谨不言语,刘治便也不再追问:“本王便走了,这一别也不知何时归京,何时再见,本王知中谨日后必会前去北境与羌人战,本王那时必不能相送,便在这里祝中谨有朝一日能够大胜羌人,还我大启北境安。”
刘治话音落,便持伞倒退着走了几步,李自与瞧见了,连忙上前来接过刘治手中的伞,走到车旁,李自与伺候刘治上车,刘治掀开湿透了的下摆,单脚踩在小凳上,忽地想起了什么,侧头冲郑中谨眨眨眼,扬声道:“倒忘了一件要事,中谨,那新科探花本王不喜欢,从前在敬思阁他作太子的伴读时便不喜欢,本王此去,中谨可万万莫要与他走的太近哦,否则,本王要生气的。”
说完,人已经坐在车上,放下了车帘。
回忆中断,郑中谨回到桌旁,大马金刀坐下,提起笔,却不知该如何回信。
自他请命前来北境已五载有余,与羌人战大大小小百余场,胜负对半,羌人虽无强国之实力,却有骁勇之骑兵,大启虽地大物博,但步兵更胜骑兵,北境多草原,骑兵有用于步兵,郑中谨与羌人周旋,只能保北境安宁,却不能将之诛灭,于心,他并不想就此归京。
可刘治那个恣意妄为的疯子回来了,他若回京,京城早晚是要大乱,他十年前说的话无错,荣昌公的嫡子得了兵权,郑家便不可为纯臣,哪怕郑家要这兵权是为守护大启江山,守护他刘家基业。
但帝王终是对郑家猜忌,亦如十年前对梅家那般,而太子必然要拉拢父亲,父亲也在帝王一而再再而三的猜忌怀疑之下,与太子关系亲密了起来。
况且,太子刘业,早已不安于太子之位。
父,亲启。
今,北境安,或可以三分之一兵权,换圣上允准。
儿子,中谨敬上。
密信到了不久,郑伯克便于朝堂之上当中提出此言,景文帝却老神在在,搪塞敷衍了过去,仍旧不允。
刘治眯了眯眼睛,看来,自己这个父皇是想要全部的兵权。
也不怕惹怒太子和郑伯克。
真是老了,老了,就糊涂了。
下了朝,刘治遥遥唤了声太子,刘业回头,笑眯眯的望着刘治。
“四弟唤本宫何事?”刘业站在原地,轻笑。
刘治不在意他那矜贵、傲气模样,缓步走上前去,正经行了个礼,语气温和:“弟弟自归京以来未曾到东宫看望太子哥哥,实在不妥,想着近日天寒,府中正好有几几坛好酒,便想邀太子殿下喝喝酒。”
“哈哈哈,好事,好事,”刘业不知刘治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他却丝毫不惧,朗声应了:“叫人把酒送到东宫来,咱们兄弟两个今儿好好喝个痛快。”
刘治从不爱与刘业一块儿喝酒,莫说喝酒,便是与他一起在一个桌上吃饭也是不爽快,酒他让人送来了,却未喝一口,倒是站在厅里,连狐裘也不褪,懒懒开口:“哎,弟弟忽然想起来府中有事,便不与太子哥哥一块儿喝了,还请太子哥哥见谅,见谅。”
刘业勾了勾唇角,冷笑一声,他早已熟悉自己这个弟弟一出一出的疯劲儿,道:“那便罢了,不过庸亲王想和本宫说什么,不妨说了便是。”
“哦,哥哥真是聪明,”刘治呵呵一乐,桃花眼眯起来,甚是好看:“那弟弟便说了就是。”刘治顿了顿,道:“父皇想要全部的兵权方可换中谨归京,弟弟觉得不妥,弟弟以为,打蛇打七寸,正巧前不久弟弟在长安街上闲逛,看见户部侍郎独子当街纵马行凶,背了人命,后来又听闻户部侍郎包庇爱子,花钱迫人顶罪之事,”刘治说着摇摇头:“也不知这事要怎么办才好,朝廷命官居然置律法于不顾,弟弟觉得,这事儿太子哥哥得管管。”
刘业听完,一双眼亮了起来,此事刘业手下之人未曾打探得到,想来已被户部侍郎抹去了其中证据,但刘治能知道得如此详细,今日说了,便是给了刘业一份大礼,刘业当下便有算计,但却神色不变,笑着对刘治说:“你回京,不会是为了帮本宫查这些事儿的,对吗,庸亲王。”
这后面三个字刘业说得十分清楚,生怕刘治听不懂似的。
刘治低头浅笑,面上有几分无奈:“太子哥哥,你怎么跟父皇一样呢,有什么事都要遮遮掩掩,拐几个弯的说,若不是有七窍玲珑心的,还真是听不懂你们说的话呢。”
“四弟,十年前,本宫联合大臣上奏,至父皇处死你母妃臻妃娘娘,满门抄斩梅氏一族,你当真不恨?”
刘治笑了,仿若听见什么有趣之事:“缘何要恨?佛偈曰,因果,十年前的事,便是梅家的因果,况,太子哥哥,对那个位置我不感兴趣,无论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
刘治说完,转身大步离了东宫,刘业在桌后望着他翩然离去之背影,沉思。
因果。
如今对因果二字感受最甚的恐怕是在那个位置上彻夜难眠的景文帝了吧。
悔?景文帝自是悔的,悔恨十年前为了扳倒庸王母家,放权给太子太过,如今放回去的东西难以收回,那帝王,也终究失了当初的辉煌。
刘治不用动手,他只需在适时推波助澜,便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