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节
饿死那么多人的大饥荒当前,燕国帮邯郸郡接济一批灾民根本不是什么大事,他们完全可以让灾民帮忙修路挖渠造福燕国百姓。
反倒是不答应才后患无穷,当初燕赵两国边境一直不太平,赵国百姓对他们本就没多少好感,差别只在于更恨秦国还是更恨燕国而已。
如果这次秦国救济及时,收拢了邯郸郡民心,再在邯郸郡宣扬一下燕国连随手帮一把都不愿意,原本可能在背后捅秦人刀子的赵国百姓会彻底改换立场!
他好歹当了那么多年的太子,难道真会是傻子吗?
扶苏希望燕魏两国帮忙救济一下灾民也许是真心的,嬴政绝对不是这样想的。
在长子来探视的时候,燕太子丹与他言明其中利害,吩咐长子拿出所有家财换粮,务必要亲自把粮送去扶苏那边。
粮送去了,到时嬴政想拿这事做文章,好歹有魏国在前头挡一挡。至于以工代赈之事,也只能等他父王气消了再谈。
燕太子丹目送儿子离去,独自坐在月光里叹气。
有时候他真的觉得自己还不如不当这个太子,那样的话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和同好们一起踢鞠球,不必连自己好友的用意都要再三揣度。
……
与此同时,咸阳也迎来了圆月高升的初夏。
入夏后天气转热,嬴政夜里变得清心寡欲了不少。
他儿女已经不少,环肥燕瘦的美人也已经拥有过不少,着实没必要勉强自己提起兴致去临幸谁,有那闲工夫还不如腾点时间办公来得清凉舒服。
这天夜里嬴政就没让底下送人来侍寝,反而披着薄外袍看起刚送回咸阳的奏报。最近朝廷挺忙,各种意义上的忙,为了邯郸郡的事,秦国大军都没在边境挑拨东方诸国了,各军将士们肩负起了送粮和送人的活儿。
扶苏身在邯郸郡,还跑去受灾最严重的县住下了,米粮要是不及时送到,说不准连扶苏都要挨饿,所以一切都先紧着运粮之事。
除了粮食之外,扶苏还提出运送一些手工业原料过去,比如纺织原料和蜡烛原料等等,借助原料的输入盘活受灾地区的手工业,好让留守的老弱妇孺也能靠自己的双手换粮。
嬴政把扶苏让人送回来的每封奏报都看了,前段时间扶苏天天在信里写吃了什么,嬴政觉得扶苏没出息;这段时间扶苏写的全是公事,还要附带自己在地方上碰到的各种惨烈见闻,嬴政又觉得还是看吃的舒心。
扶苏在信里报喜不报忧,旁人却不敢瞒他,所有人写回来的密信都说扶苏睡得比往日少、吃得比往日少,看着已经瘦了不少,刚到地方上还险些遇到刺杀。
这些密信看得嬴政暴跳如雷,觉得扶苏带的那些人全都不中用,那么多人盯着扶苏一个,竟还让扶苏掉肉,他们都是吃白饭的吗?本来就没几两肉,再瘦下去还能看吗?!
可惜嬴政也知道出门在外,哪怕没遇上事都辛苦,更何况扶苏还是去赈灾的。
嬴政看信时在心里把所有人骂了一通,批复扶苏的奏报时却很简单直接:那边缺啥?人够不够?粮够不够?还需不需要别的?
作者有话要说:
嬴政:我儿子瘦了!一群废物!
扶小苏:……
第82章 捕鱼
自己儿子在邯郸郡,哪怕国库紧张也是要给钱给粮,何况国库一点都不紧张,不仅吞掉了赵韩两国的藏品,还有不少少府衙门那边的新进项。
这些东西看似便宜,可大多家家户户都需要,哪怕一家出不了几个钱,千家万户的消耗量加起来还是十分巨大的,更可怕的是,这些新进项几乎不需要成本!至于耗点人力,那能算是成本吗?又不用给他们工钱,那当然也约等于不用成本。
所以,嬴政大手一挥,扶苏要什么就给什么。
少府衙门本就是扶苏管着的,嬴政那边松口了,他们自然也全力供给扶苏的需求,连熟手的匠人都给扶苏送去几批。这些匠人任务有两个,一是教当地人就地取材生产些秦人喜爱的小商品,让她们可以用手工制品换取粮食;二来是扶苏要捣鼓一种新事物,让他们过去跟着学。
相比秦国这边的全力支持,燕国和魏国就没那么太平了。
赵韩两国没了,最害怕的当然是魏国,他在韩国被灭以后都忍痛给嬴政割了地,现在赵国也被灭了,嬴政还派人来“借粮”,并且说要他们帮忙养活灾民大半年。
这简直欺人太甚啊!
地都给了,现在还要他们敞开国门接纳灾民?谁知道你派来的是不是灾民?这些可都是身强体壮的男丁,喂饱了可以抄起家伙上战场的那种,魏国接纳了他们,岂不是引狼入室?
魏国朝中上下讨论了好几天,没讨论出个结果来,你说给粮吧,咽不下这口气,直接拒绝吧,又怕秦国直接打上门来。
嬴政这人太阴险了!
这件事不管他们怎么选择,都只有吃亏的份!
魏国朝廷吵成一团,秦国使者倒是挺悠闲自在,安心地在魏国王城住下了,私底下还联络一些暗线到处煽风点火。
燕国那边的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燕王得知燕太子丹散尽家财给秦国送粮,气得差点吐血。他叫人截留了燕太子丹长子弄到的那些粮食,把人扔去和燕太子丹作伴,严令底下的人一粒米都不能送到邯郸郡去。
面对哭着说自己太过无能的儿子,又说起燕国上下那些传言,燕太子丹叹了口气,不得不佩服嬴政对人心的把控。
若是平时,他父王还有可能冷静下来把事情理清楚,不至于做得这么绝对。
事已至此,他说什么话他父王都不可能听进去了,只会觉得他真的已经投靠秦国。
……
身在邯郸郡的扶苏收到各方消息,也知道他原本的赈灾计划已经出现偏差,成为了他父皇与燕魏两国博弈的一步棋。
这些事依然轮不到扶苏来插手,只是原本要安排到燕魏两国的男丁估计是去不了了,他直接把人征调过来建窑,加快这座瓷窑的建设进程。
这两批人原本已经被告知要去燕魏两国干活,现在要被征调过来,自然免不了一番议论。
在有心人的引导之下,所有人很快知道事情原委:周边各郡接纳不了那么多人,原本朝廷是想安排他们去给魏国和燕国干点活换粮食,结果魏燕两国既不愿意借粮也不愿意接纳他们,所以公子只能想别的办法安置他们!
虽然说他们现在已经算是秦国人,魏燕两国不帮他们也很正常,可事情都是经不起对比的。
秦国连大王最爱重的大公子都亲自过来了,还住到了受灾最严重的地方,说要让这个地方重新好起来才离开;可魏国和燕国这两个老邻居,却一粒米都不愿意匀给他们,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
他们这些老赵家留下来的老百姓吧,复国明显是没什么希望了,也轮不到他们来操那个心。要是魏国和燕国打过来,直接遭殃的还是他们好不容易重新拼凑起来的家,所以,以后他们和燕魏两国势不两立,要是将来朝廷在他们这边征兵,他们一定跟着朝廷打他丫的!
怀着这样的心情,所有征调过来的人都在专业泥瓦匠的指挥之下哼哧哼哧地干活。
扶苏给的图纸很详尽,建起来不算太难,倒是原料准备那边要扶苏过去指导一下。
扶苏早前发现的特殊土壤是高岭土,是做瓷器的胎料。
要不是各县的植被都被薅秃了,扶苏也不会打起这东西的主意,他知道瓷器烧制的整套流程,现在有煤有土,建好瓷窑就能试烧,不过高岭土和高岭土之间同样有挺大的差别,扶苏还是得淘出适合的瓷泥之后再看看烧制效果。
邯郸也有不少陶工,玩泥巴是他们的强项,虽然不晓得扶苏提出的那些步骤有什么用处,他们还是一丝不苟地按照扶苏的要求摞出一摞摞柱状淘泥供扶苏试烧用。
可以量产瓷器的大窑还在建设之中,试烧用的小窑倒是搭好了,这段时间扶苏要人造的大小工具早已就位,俨然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瓷器小作坊。
扶苏在第一批瓷泥做好之后邀张良他们一起去玩。
张良对玩泥巴这件事有点抗拒,他好歹也是世家出身,放着正事不干学人捏泥,像样吗?
余光扫见李由他们二话不说捋起袖子要上场,张良也不甘落后,抛去那点小嘀咕专注地看专业匠人给他们演示这泥巴该怎么玩:先把淘泥放进转盘里,手眼并用地边旋转转盘边把瓷泥拉出个大致雏形,再选用对应的印模印出想要的形状,一个个我们熟悉的器物就做成了!
要是觉得没玩够,还可以再耐心地修一修,洗洗干净在上面随心所欲地作画。
当然,目前这个瓷窑还处于摸索状态,并不保证烧出来时能还原你的画。
看起来不太难!
五个人开始有样学样地试着拉坯。
事实证明,看别人做和自己做还是有区别的,几个人的成果都挺一般,还是陈平出身农家,好歹干过几年活,做出来的瓷坯好歹齐齐整整。
扶苏指挥能力一流,动起手来还是挺生疏,最后全靠自己良好的审美标准把差点歪掉的瓷坯给拉了回来,还像模像样地在上面勾画起了各种各样的花纹。
张良同样手生,他趁别人不注意,面不改色地丢掉几块被玩坏的泥巴,镇定自若地把勉强能看的那几个留了下来。
至于李由和王离,他们的选择很一致,做那么精细干嘛,选大的,操作简单,不容易出错!画画?画什么画,他们习武之人,不用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直接拿去烧制完事。
几个人捣鼓了半天,还给成品上了釉,这才把第一批由他们亲手制作的瓷坯送进瓷窑烧炼。
瓷坯做好了,放进瓷窑还得烧上几天才能看到成品,好在离这边不远的地方就有一处煤矿,块煤和煤粉都能直接用,百姓陆陆续续上山打了不少杂柴送来换粮,再多开几个大窑都还烧得起。
扶苏没干等着,把剩下的事交给瓷窑负责人,洗洗手和张良他们忙别的事去了。
因为闹过饥荒,百姓家中也养不起家禽家畜,扶苏一行人吃的肉要么是山里打的水里捞的,要么是别处送来的。
入夏之后,扶苏早早在江边建了处船坞,调了批男丁来学造船,女眷学织网。如今天暖鱼肥,船坞也造出了一批结实好用的新渔船,扶苏和张良他们溜达去验收,顺便到江边散散心。
扶苏在船坞里看了一圈,觉得光看着不够直观,含笑提议道:“不如我们分头带着人到江中捕鱼,看谁捕得多。”
张良来了兴致:“听起来不错,有彩头吗?”
这话也就张良敢说了,不管是李由王离还是陈平,在扶苏面前还是挺讲究上下尊卑的。
扶苏笑道:“不如输的人负责带着人把鱼挨家挨户分给县里的百姓。你想清楚再答应啊,县里可是有两千多户人家的,一天怕是跑不完。”
张良说道:“这种大话你得先捕到两千多条鱼再说。”
在瓷器作坊那边玩泥巴还好说,到江中捕鱼这种事李由和王离是不会和扶苏分开的,江水湍急,指不定出点什么意外,他们得寸步不离地跟着扶苏才放心。
这样一来,扶苏和李由、王离算一组,张良和陈平算一组,两队人分头去挑好渔船和渔夫,准备分头往上游和下游两个方向捕鱼去。
张良他们带着渔网出发了,扶苏却没急着让渔船下水,而是先叫人按照自己的要求捣鼓出一批草料,这才带着渔夫们顺流而下,停在下游江心处。
扶苏命人撒下草料,不一会,一大群白花花的鱼儿就齐齐游了过来,数量之多差点把渔夫们拉着的网给冲破了!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些渔夫常年住在江边,好歹也是捕鱼的一把好手,自认捕鱼技巧算是一流的,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阵势!
撒草料引鱼也有人试过的,可是没这效果啊!
渔夫呆愣片刻,纷纷欢喜地收网,将满网肥鱼拉了起来。
等把一船船大鱼拉回岸上,所有人看向扶苏的目光都不同了:看看,不愧是传说中的小仙人!有小仙人在,鱼儿都自动撞进网里来!
住在周围的百姓都知晓扶苏要试船,早已来到岸边看热闹,看到他们这么快满载而归都惊住了,纷纷围上去帮忙卸鱼。
亲眼见过鱼群争先恐后往网里冲的盛况,跟船的渔夫都真心实意地觉得扶苏是仙童降世,很是吹了一波牛逼,又信心满满地再次跟着扶苏捕鱼去。
到扶苏第二次满载而归,张良他们才捞完第一轮。
看着沙地上临时挖出来盛鱼的小池塘里挨挨挤挤都是鱼,张良和陈平对视一眼,都知道自己输了!
难道那些鱼真的那么傻,看见扶苏就自愿往网里冲?!
作者有话要说:
张良:我举报,有人开挂了!
扶小苏:我不是,我没有!
*
注:
1瓷器烧制过程,参考网路文章《古代瓷器的制作过程》
2捞鱼过程,甜甜春瞎掰的
3关于预收,点开专栏数一数,预收才区区十几个,所以开预收不代表开新文!扶小苏才起了个头!(理直气壮
</div>
</div>
反倒是不答应才后患无穷,当初燕赵两国边境一直不太平,赵国百姓对他们本就没多少好感,差别只在于更恨秦国还是更恨燕国而已。
如果这次秦国救济及时,收拢了邯郸郡民心,再在邯郸郡宣扬一下燕国连随手帮一把都不愿意,原本可能在背后捅秦人刀子的赵国百姓会彻底改换立场!
他好歹当了那么多年的太子,难道真会是傻子吗?
扶苏希望燕魏两国帮忙救济一下灾民也许是真心的,嬴政绝对不是这样想的。
在长子来探视的时候,燕太子丹与他言明其中利害,吩咐长子拿出所有家财换粮,务必要亲自把粮送去扶苏那边。
粮送去了,到时嬴政想拿这事做文章,好歹有魏国在前头挡一挡。至于以工代赈之事,也只能等他父王气消了再谈。
燕太子丹目送儿子离去,独自坐在月光里叹气。
有时候他真的觉得自己还不如不当这个太子,那样的话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和同好们一起踢鞠球,不必连自己好友的用意都要再三揣度。
……
与此同时,咸阳也迎来了圆月高升的初夏。
入夏后天气转热,嬴政夜里变得清心寡欲了不少。
他儿女已经不少,环肥燕瘦的美人也已经拥有过不少,着实没必要勉强自己提起兴致去临幸谁,有那闲工夫还不如腾点时间办公来得清凉舒服。
这天夜里嬴政就没让底下送人来侍寝,反而披着薄外袍看起刚送回咸阳的奏报。最近朝廷挺忙,各种意义上的忙,为了邯郸郡的事,秦国大军都没在边境挑拨东方诸国了,各军将士们肩负起了送粮和送人的活儿。
扶苏身在邯郸郡,还跑去受灾最严重的县住下了,米粮要是不及时送到,说不准连扶苏都要挨饿,所以一切都先紧着运粮之事。
除了粮食之外,扶苏还提出运送一些手工业原料过去,比如纺织原料和蜡烛原料等等,借助原料的输入盘活受灾地区的手工业,好让留守的老弱妇孺也能靠自己的双手换粮。
嬴政把扶苏让人送回来的每封奏报都看了,前段时间扶苏天天在信里写吃了什么,嬴政觉得扶苏没出息;这段时间扶苏写的全是公事,还要附带自己在地方上碰到的各种惨烈见闻,嬴政又觉得还是看吃的舒心。
扶苏在信里报喜不报忧,旁人却不敢瞒他,所有人写回来的密信都说扶苏睡得比往日少、吃得比往日少,看着已经瘦了不少,刚到地方上还险些遇到刺杀。
这些密信看得嬴政暴跳如雷,觉得扶苏带的那些人全都不中用,那么多人盯着扶苏一个,竟还让扶苏掉肉,他们都是吃白饭的吗?本来就没几两肉,再瘦下去还能看吗?!
可惜嬴政也知道出门在外,哪怕没遇上事都辛苦,更何况扶苏还是去赈灾的。
嬴政看信时在心里把所有人骂了一通,批复扶苏的奏报时却很简单直接:那边缺啥?人够不够?粮够不够?还需不需要别的?
作者有话要说:
嬴政:我儿子瘦了!一群废物!
扶小苏:……
第82章 捕鱼
自己儿子在邯郸郡,哪怕国库紧张也是要给钱给粮,何况国库一点都不紧张,不仅吞掉了赵韩两国的藏品,还有不少少府衙门那边的新进项。
这些东西看似便宜,可大多家家户户都需要,哪怕一家出不了几个钱,千家万户的消耗量加起来还是十分巨大的,更可怕的是,这些新进项几乎不需要成本!至于耗点人力,那能算是成本吗?又不用给他们工钱,那当然也约等于不用成本。
所以,嬴政大手一挥,扶苏要什么就给什么。
少府衙门本就是扶苏管着的,嬴政那边松口了,他们自然也全力供给扶苏的需求,连熟手的匠人都给扶苏送去几批。这些匠人任务有两个,一是教当地人就地取材生产些秦人喜爱的小商品,让她们可以用手工制品换取粮食;二来是扶苏要捣鼓一种新事物,让他们过去跟着学。
相比秦国这边的全力支持,燕国和魏国就没那么太平了。
赵韩两国没了,最害怕的当然是魏国,他在韩国被灭以后都忍痛给嬴政割了地,现在赵国也被灭了,嬴政还派人来“借粮”,并且说要他们帮忙养活灾民大半年。
这简直欺人太甚啊!
地都给了,现在还要他们敞开国门接纳灾民?谁知道你派来的是不是灾民?这些可都是身强体壮的男丁,喂饱了可以抄起家伙上战场的那种,魏国接纳了他们,岂不是引狼入室?
魏国朝中上下讨论了好几天,没讨论出个结果来,你说给粮吧,咽不下这口气,直接拒绝吧,又怕秦国直接打上门来。
嬴政这人太阴险了!
这件事不管他们怎么选择,都只有吃亏的份!
魏国朝廷吵成一团,秦国使者倒是挺悠闲自在,安心地在魏国王城住下了,私底下还联络一些暗线到处煽风点火。
燕国那边的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燕王得知燕太子丹散尽家财给秦国送粮,气得差点吐血。他叫人截留了燕太子丹长子弄到的那些粮食,把人扔去和燕太子丹作伴,严令底下的人一粒米都不能送到邯郸郡去。
面对哭着说自己太过无能的儿子,又说起燕国上下那些传言,燕太子丹叹了口气,不得不佩服嬴政对人心的把控。
若是平时,他父王还有可能冷静下来把事情理清楚,不至于做得这么绝对。
事已至此,他说什么话他父王都不可能听进去了,只会觉得他真的已经投靠秦国。
……
身在邯郸郡的扶苏收到各方消息,也知道他原本的赈灾计划已经出现偏差,成为了他父皇与燕魏两国博弈的一步棋。
这些事依然轮不到扶苏来插手,只是原本要安排到燕魏两国的男丁估计是去不了了,他直接把人征调过来建窑,加快这座瓷窑的建设进程。
这两批人原本已经被告知要去燕魏两国干活,现在要被征调过来,自然免不了一番议论。
在有心人的引导之下,所有人很快知道事情原委:周边各郡接纳不了那么多人,原本朝廷是想安排他们去给魏国和燕国干点活换粮食,结果魏燕两国既不愿意借粮也不愿意接纳他们,所以公子只能想别的办法安置他们!
虽然说他们现在已经算是秦国人,魏燕两国不帮他们也很正常,可事情都是经不起对比的。
秦国连大王最爱重的大公子都亲自过来了,还住到了受灾最严重的地方,说要让这个地方重新好起来才离开;可魏国和燕国这两个老邻居,却一粒米都不愿意匀给他们,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
他们这些老赵家留下来的老百姓吧,复国明显是没什么希望了,也轮不到他们来操那个心。要是魏国和燕国打过来,直接遭殃的还是他们好不容易重新拼凑起来的家,所以,以后他们和燕魏两国势不两立,要是将来朝廷在他们这边征兵,他们一定跟着朝廷打他丫的!
怀着这样的心情,所有征调过来的人都在专业泥瓦匠的指挥之下哼哧哼哧地干活。
扶苏给的图纸很详尽,建起来不算太难,倒是原料准备那边要扶苏过去指导一下。
扶苏早前发现的特殊土壤是高岭土,是做瓷器的胎料。
要不是各县的植被都被薅秃了,扶苏也不会打起这东西的主意,他知道瓷器烧制的整套流程,现在有煤有土,建好瓷窑就能试烧,不过高岭土和高岭土之间同样有挺大的差别,扶苏还是得淘出适合的瓷泥之后再看看烧制效果。
邯郸也有不少陶工,玩泥巴是他们的强项,虽然不晓得扶苏提出的那些步骤有什么用处,他们还是一丝不苟地按照扶苏的要求摞出一摞摞柱状淘泥供扶苏试烧用。
可以量产瓷器的大窑还在建设之中,试烧用的小窑倒是搭好了,这段时间扶苏要人造的大小工具早已就位,俨然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瓷器小作坊。
扶苏在第一批瓷泥做好之后邀张良他们一起去玩。
张良对玩泥巴这件事有点抗拒,他好歹也是世家出身,放着正事不干学人捏泥,像样吗?
余光扫见李由他们二话不说捋起袖子要上场,张良也不甘落后,抛去那点小嘀咕专注地看专业匠人给他们演示这泥巴该怎么玩:先把淘泥放进转盘里,手眼并用地边旋转转盘边把瓷泥拉出个大致雏形,再选用对应的印模印出想要的形状,一个个我们熟悉的器物就做成了!
要是觉得没玩够,还可以再耐心地修一修,洗洗干净在上面随心所欲地作画。
当然,目前这个瓷窑还处于摸索状态,并不保证烧出来时能还原你的画。
看起来不太难!
五个人开始有样学样地试着拉坯。
事实证明,看别人做和自己做还是有区别的,几个人的成果都挺一般,还是陈平出身农家,好歹干过几年活,做出来的瓷坯好歹齐齐整整。
扶苏指挥能力一流,动起手来还是挺生疏,最后全靠自己良好的审美标准把差点歪掉的瓷坯给拉了回来,还像模像样地在上面勾画起了各种各样的花纹。
张良同样手生,他趁别人不注意,面不改色地丢掉几块被玩坏的泥巴,镇定自若地把勉强能看的那几个留了下来。
至于李由和王离,他们的选择很一致,做那么精细干嘛,选大的,操作简单,不容易出错!画画?画什么画,他们习武之人,不用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直接拿去烧制完事。
几个人捣鼓了半天,还给成品上了釉,这才把第一批由他们亲手制作的瓷坯送进瓷窑烧炼。
瓷坯做好了,放进瓷窑还得烧上几天才能看到成品,好在离这边不远的地方就有一处煤矿,块煤和煤粉都能直接用,百姓陆陆续续上山打了不少杂柴送来换粮,再多开几个大窑都还烧得起。
扶苏没干等着,把剩下的事交给瓷窑负责人,洗洗手和张良他们忙别的事去了。
因为闹过饥荒,百姓家中也养不起家禽家畜,扶苏一行人吃的肉要么是山里打的水里捞的,要么是别处送来的。
入夏之后,扶苏早早在江边建了处船坞,调了批男丁来学造船,女眷学织网。如今天暖鱼肥,船坞也造出了一批结实好用的新渔船,扶苏和张良他们溜达去验收,顺便到江边散散心。
扶苏在船坞里看了一圈,觉得光看着不够直观,含笑提议道:“不如我们分头带着人到江中捕鱼,看谁捕得多。”
张良来了兴致:“听起来不错,有彩头吗?”
这话也就张良敢说了,不管是李由王离还是陈平,在扶苏面前还是挺讲究上下尊卑的。
扶苏笑道:“不如输的人负责带着人把鱼挨家挨户分给县里的百姓。你想清楚再答应啊,县里可是有两千多户人家的,一天怕是跑不完。”
张良说道:“这种大话你得先捕到两千多条鱼再说。”
在瓷器作坊那边玩泥巴还好说,到江中捕鱼这种事李由和王离是不会和扶苏分开的,江水湍急,指不定出点什么意外,他们得寸步不离地跟着扶苏才放心。
这样一来,扶苏和李由、王离算一组,张良和陈平算一组,两队人分头去挑好渔船和渔夫,准备分头往上游和下游两个方向捕鱼去。
张良他们带着渔网出发了,扶苏却没急着让渔船下水,而是先叫人按照自己的要求捣鼓出一批草料,这才带着渔夫们顺流而下,停在下游江心处。
扶苏命人撒下草料,不一会,一大群白花花的鱼儿就齐齐游了过来,数量之多差点把渔夫们拉着的网给冲破了!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些渔夫常年住在江边,好歹也是捕鱼的一把好手,自认捕鱼技巧算是一流的,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阵势!
撒草料引鱼也有人试过的,可是没这效果啊!
渔夫呆愣片刻,纷纷欢喜地收网,将满网肥鱼拉了起来。
等把一船船大鱼拉回岸上,所有人看向扶苏的目光都不同了:看看,不愧是传说中的小仙人!有小仙人在,鱼儿都自动撞进网里来!
住在周围的百姓都知晓扶苏要试船,早已来到岸边看热闹,看到他们这么快满载而归都惊住了,纷纷围上去帮忙卸鱼。
亲眼见过鱼群争先恐后往网里冲的盛况,跟船的渔夫都真心实意地觉得扶苏是仙童降世,很是吹了一波牛逼,又信心满满地再次跟着扶苏捕鱼去。
到扶苏第二次满载而归,张良他们才捞完第一轮。
看着沙地上临时挖出来盛鱼的小池塘里挨挨挤挤都是鱼,张良和陈平对视一眼,都知道自己输了!
难道那些鱼真的那么傻,看见扶苏就自愿往网里冲?!
作者有话要说:
张良:我举报,有人开挂了!
扶小苏:我不是,我没有!
*
注:
1瓷器烧制过程,参考网路文章《古代瓷器的制作过程》
2捞鱼过程,甜甜春瞎掰的
3关于预收,点开专栏数一数,预收才区区十几个,所以开预收不代表开新文!扶小苏才起了个头!(理直气壮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