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教李二陛下对付考试作弊
“到是朕瞻前顾后了,通过申论考究一下也不错,朕也可以看看到底能有多少真知灼见的举子!”
李二陛下叹息了一声,握紧搭在几案上的拳头,眸绽锐光,注目着程处弼,嘴角含带着锋利的弧度,声威赫赫。
“如果朕要发兵薛延陀,也正好趁此机会试一试、看一看,这天下人对于此事的态度!”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
这样虽然更加了考试的难度,但是提炼出来的人才,却更为的精纯,更适应于基层官场的需要。
而且,通过这样一箭双雕的方法,他也可以借由读书人的口舌,旁敲侧击,从侧面了解一下,天下人对于发动战争的一些看法。
“不过,贤婿啊,这申论,你也不能仅仅只出这一道题目,还可以增加一个对于治理民生方面的问题。”
李二陛下并没有因为其中的优势而片面的武断,也相应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比如,可以具体到以某一个地域、具体到某个州、某个县都可以。”
“让他们试一试如果国家把一个县交到他们手上他们能够通过怎么样的方法,给朕把县治理好!”
程处弼提出的关于汉武帝的国策,在许多读书人看来很可能是倾向于武略,就是让他一开始看来,也有这种感觉。
如果,再增加一道关于治理内部州县的试题,会更为的完善,这样如果有人以此做文章,也可以堵人唇舌。
“小婿明白,不过,恐怕单以某一个州县来说,对于当地州县籍贯的考生来说,可能会有些优势。”
“毕竟从小是土生土长的,对于当地的风土人情、特产面貌有些熟悉的了解。”
程处弼稍微思忖了一下,不紧不慢地回复道。
“不若就以京畿的长安县、或者万年县为题,小婿将长安或万年的资料书写其上,然后让他们各自发挥?”
长安、万年两县,一东一西,沿着朱雀大街,各辖一半长安城。
以京畿地区为准,虽然京畿地区的举子还是有一些优势,但是这多嘴的人,确实会减少。
毕竟是天子脚下,不崇敬帝都,谁都说不过去。
“这个到是可以,贤婿考虑得比较周全。”
李二陛下肯定地点了点头,但还是抿了抿嘴,继而抬起修长的手指,补充了一句。
“不过,为了防止试题泄露,这些资料,朕自会命人为贤婿准备。”
考试与作弊都是相伴相生的,虽然作弊要稍微晚一点,但是沿袭至今,总会有那么几个。
人非圣贤,怎会没有这么那么一些欲望。
说到这个对付作弊,李二陛下算是找对人了。
对于来自一千四百多年后、经历过中考、高考、期中考、期末考以及无数大考小考而言的程处弼,自然算是张飞啃豆芽——小菜一碟。
“说起这个,小婿到是想到一些个不成熟的建议。”
李二陛下的话音刚落,程处弼就接上话来。
“在考试之后,岳父大人何不将考生的试卷糊名,这样阅卷者便不知道考生的名姓,便可以减少在改卷之时,有失偏颇。”
“也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阅卷人数,对于同一道试题可以多人审阅。”
“还有,对于那一些高中的举子,岳父大人也不妨在大殿接见一二,并亲自对其人考究一番。”
还没有几多思考,就一连三条建议甩在了李二陛下脸上。
糊名制度是在武则天当政的提出来的,殿试是在唐高宗李治率先提出来的,但是是在武则天的时候,发展壮大。
《新唐书·选举志》记载,“(武则天)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
《旧唐书·高宗本纪》记载,“(显庆)四年春二月乙亥,上亲策试举人,凡九百人,惟郭待封、张九龄五人居上第,令待诏弘文馆,随仗供奉”。
多人阅卷,历史虽缺乏相应的记载,但这已经是如今的学校老师阅卷,都惯用的方式。
虽然这些在天朝都是小伎俩,但是对于唐朝这与科举考试相伴相生的反作弊手段才发展了短短的几十年,这些都是神技呀!
“这些个建议哪里是什么不成熟的建议,贤婿还真是才思敏捷,举一反三!有了这些个设想,我大唐的科举制度,可以更加的完善!”
李二陛下一听到程处弼这三条建议,那可是一拍大腿,喜笑颜开,赞不绝口,双手搭在几案上,继续问道。
“看来,朕当当只让贤婿做一个出卷人,还真是屈才了!贤婿还有何妙策,还不快快道来!”
“这个,还且容小婿细细思量,小婿也不过是误打误撞,恰有所思而已!”
看到李二陛下一脸期待逼近的模样,程处弼返到有些心虚了,好像在考试的时候被抓了一样,长呼了一口气,才分条梳理,款款说道。
“对了,其一,自然是查明考生的信息、外貌,让各州县将考生的外貌和信息,绘成图册,以便监考官得以辨认,并防止出现代考作弊的现象!”
“其二,考试之前,将考生净身严查,防止私带与考试相关的资料书籍入内!”
“而且,考试所需的一应用具,全部由官府准备,考生只需要单身入场即可!”
在华夏长大的娃,身经百战都不止,从小考到大,不说两三千,至少一千场考试,是绰绰有余的,谁还不清楚,这些个其中的门门道道。
但在李二陛下眼里,这些个可都是珍宝,视若珍宝,那可是竖起耳朵,洗耳恭听。
“其三,将出题之人、印题之人,所有涉及到考试试题之人,全部圈禁起来,直到考试结束之前,才放行出入!”
“可是,出题之人俱是贤婿这般身居要职之人,难道说朕连着要将房爱卿、还有贤婿圈禁起来?” ..
李二陛下叹息了一声,握紧搭在几案上的拳头,眸绽锐光,注目着程处弼,嘴角含带着锋利的弧度,声威赫赫。
“如果朕要发兵薛延陀,也正好趁此机会试一试、看一看,这天下人对于此事的态度!”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
这样虽然更加了考试的难度,但是提炼出来的人才,却更为的精纯,更适应于基层官场的需要。
而且,通过这样一箭双雕的方法,他也可以借由读书人的口舌,旁敲侧击,从侧面了解一下,天下人对于发动战争的一些看法。
“不过,贤婿啊,这申论,你也不能仅仅只出这一道题目,还可以增加一个对于治理民生方面的问题。”
李二陛下并没有因为其中的优势而片面的武断,也相应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比如,可以具体到以某一个地域、具体到某个州、某个县都可以。”
“让他们试一试如果国家把一个县交到他们手上他们能够通过怎么样的方法,给朕把县治理好!”
程处弼提出的关于汉武帝的国策,在许多读书人看来很可能是倾向于武略,就是让他一开始看来,也有这种感觉。
如果,再增加一道关于治理内部州县的试题,会更为的完善,这样如果有人以此做文章,也可以堵人唇舌。
“小婿明白,不过,恐怕单以某一个州县来说,对于当地州县籍贯的考生来说,可能会有些优势。”
“毕竟从小是土生土长的,对于当地的风土人情、特产面貌有些熟悉的了解。”
程处弼稍微思忖了一下,不紧不慢地回复道。
“不若就以京畿的长安县、或者万年县为题,小婿将长安或万年的资料书写其上,然后让他们各自发挥?”
长安、万年两县,一东一西,沿着朱雀大街,各辖一半长安城。
以京畿地区为准,虽然京畿地区的举子还是有一些优势,但是这多嘴的人,确实会减少。
毕竟是天子脚下,不崇敬帝都,谁都说不过去。
“这个到是可以,贤婿考虑得比较周全。”
李二陛下肯定地点了点头,但还是抿了抿嘴,继而抬起修长的手指,补充了一句。
“不过,为了防止试题泄露,这些资料,朕自会命人为贤婿准备。”
考试与作弊都是相伴相生的,虽然作弊要稍微晚一点,但是沿袭至今,总会有那么几个。
人非圣贤,怎会没有这么那么一些欲望。
说到这个对付作弊,李二陛下算是找对人了。
对于来自一千四百多年后、经历过中考、高考、期中考、期末考以及无数大考小考而言的程处弼,自然算是张飞啃豆芽——小菜一碟。
“说起这个,小婿到是想到一些个不成熟的建议。”
李二陛下的话音刚落,程处弼就接上话来。
“在考试之后,岳父大人何不将考生的试卷糊名,这样阅卷者便不知道考生的名姓,便可以减少在改卷之时,有失偏颇。”
“也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阅卷人数,对于同一道试题可以多人审阅。”
“还有,对于那一些高中的举子,岳父大人也不妨在大殿接见一二,并亲自对其人考究一番。”
还没有几多思考,就一连三条建议甩在了李二陛下脸上。
糊名制度是在武则天当政的提出来的,殿试是在唐高宗李治率先提出来的,但是是在武则天的时候,发展壮大。
《新唐书·选举志》记载,“(武则天)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
《旧唐书·高宗本纪》记载,“(显庆)四年春二月乙亥,上亲策试举人,凡九百人,惟郭待封、张九龄五人居上第,令待诏弘文馆,随仗供奉”。
多人阅卷,历史虽缺乏相应的记载,但这已经是如今的学校老师阅卷,都惯用的方式。
虽然这些在天朝都是小伎俩,但是对于唐朝这与科举考试相伴相生的反作弊手段才发展了短短的几十年,这些都是神技呀!
“这些个建议哪里是什么不成熟的建议,贤婿还真是才思敏捷,举一反三!有了这些个设想,我大唐的科举制度,可以更加的完善!”
李二陛下一听到程处弼这三条建议,那可是一拍大腿,喜笑颜开,赞不绝口,双手搭在几案上,继续问道。
“看来,朕当当只让贤婿做一个出卷人,还真是屈才了!贤婿还有何妙策,还不快快道来!”
“这个,还且容小婿细细思量,小婿也不过是误打误撞,恰有所思而已!”
看到李二陛下一脸期待逼近的模样,程处弼返到有些心虚了,好像在考试的时候被抓了一样,长呼了一口气,才分条梳理,款款说道。
“对了,其一,自然是查明考生的信息、外貌,让各州县将考生的外貌和信息,绘成图册,以便监考官得以辨认,并防止出现代考作弊的现象!”
“其二,考试之前,将考生净身严查,防止私带与考试相关的资料书籍入内!”
“而且,考试所需的一应用具,全部由官府准备,考生只需要单身入场即可!”
在华夏长大的娃,身经百战都不止,从小考到大,不说两三千,至少一千场考试,是绰绰有余的,谁还不清楚,这些个其中的门门道道。
但在李二陛下眼里,这些个可都是珍宝,视若珍宝,那可是竖起耳朵,洗耳恭听。
“其三,将出题之人、印题之人,所有涉及到考试试题之人,全部圈禁起来,直到考试结束之前,才放行出入!”
“可是,出题之人俱是贤婿这般身居要职之人,难道说朕连着要将房爱卿、还有贤婿圈禁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