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节
桓凌的清白早交待给他了,这一身不为名利富贵折腰的风骨也是他的,得给他好好守着,却不可叫别人染指。
宋时欣赏着桓凌带些错愕,又充满欢喜,温顺可爱的神情,摩挲着他的脸颊,含笑说道:“我这都是为大郑廉政建设做贡献,是我地方官应尽的责任,佥宪大人不必太感激我。”
桓凌看着他这翻炫耀的神色,只觉满心喜欢,恨不得拉下来揉搓一顿,又怕揉着他的脸,他便不能这样得意的笑了。他忍了又忍,只侧过脸在宋时手上蹭了蹭,应道:“我知道了,咱们时官儿一片公忠体国之心,要我做个清廉的好官,我自然不能辜负你的期许。”
再有人来送礼、送信,都由着时官儿驳回便是。
反正他们夫妻一体,那些人看见书信,也不至以为宋时故意为难他们,不予传信,只会当这是他桓凌的决定的。
他这么痛快乖顺地了遂了宋时的心思,宋老爷当家做主的心得到满足,反过来又自省不该让他担心,便将书信中欲教各府制军粮、扶持他们建厂的打算说了。
虽不曾替他们搭云梯,教他们接近周王,却也是给了各府可以完成输粮重任,以后还能做一项支柱产业,也可算是满足几分他们来信之意了。
桓凌听他说这些,便想到各府都建起经济园、办工坊、做工业的情状,不由得感叹:“时官儿诚是国家大臣,不以一地一人之利为利,只想着如何使更多地方富庶,百姓和乐。”
他本是后世的人,眼高自然高远,不限于小小一个汉中……甚至不限于本朝,如此帮扶外府,也必定有他自己的考量。
他本就爱宋时这以天下为己任的器度,不肯教他学自私了,只夸他做得好。
宋时被他夸惯了,如今在他面前也不怎么谦虚,只勾起唇角笑了笑,打着官腔说:“虽然这么做是培养了竞争者,会影响咱们汉中一些粮食加工业发展势头,可天底下哪有独守专利,别人琢磨不出来的?”
以我大天朝百姓的聪明才智,东西卖出去不久人就能仿制,早晚仿出一样的来,还是要与他们做的东西竞争。与其坐等人仿,不如他现在就将这些机器和生产流程送出去,换得同僚情谊,保证军中粮草供应充足。
虽然粮食加工业可能有些受挫,但这损失靠卖设备或许还能补回来。往后各府都兴起粮食加工工业,他们还能靠卖机器回血,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成技术密集型产业。
他越想越入神,直到掌心一阵温热传来,才回过神来,意识到桓凌正咬着他的手心,牙齿轻轻磨蹭。
他好像也掐桓凌的脸掐得有点久了。
宋时讪讪地收回手,弥补地把温软的脸颊贴了上去,不一时又侧过脸在他颊上重重亲了一口:“不怪我爹说你旺……说你我八字相合,在一起必有助益。当初我买了经济论文,看得头痛也没看懂什么,如今跟你待久了,连这方面也无师自通,都学会调整产业结构了!”
第247章
旺……夫?
桓凌近年来在宋家地位日高,原先以为都是自己教内侄们念书的缘故, 如今才知道还有这么个说法。
他原没想到这个头衔能加到自己头上, 然而既已经顶上了, 感觉……竟还有些光荣。
仔细想想,似乎也不光他能旺宋家, 时官儿好像也挺旺他家的——他要不是跟宋时在一起,也不能年纪轻轻就升任四品枢臣。至于祖父,虽然没能位及人臣, 但能不受妹妹和马尚书牵连, 全身而退, 已是桓家的幸运了。
虽然宋时是个唯物主义者,还私下给他讲过新世纪的政治理论, 但当今风气如此, 他自幼受着熏陶, 难免还要受些影响。
既是两人命数相合, 越是同心合意越有好处,那宋时做的事他就更该支持了。
宋知府平日要坐衙办公, 他如今不必随周王巡行九边, 时间便可由着自己安排。每日到堂上看罢各地送来的公牍, 便可往学校和经济园走一走, 指点职专生与机械厂老匠人配合安装、调修机器, 以备着将来往各府做技术指导。
那些写信送礼、请托宋时帮忙的,多半儿肯接受他的好意,用他们汉中的人才指点自家建粮食加工厂。这些人要提前熟习装配深加工军粮的机器, 将来往各府指导,方不会低了他们时官儿的名头。
诸府向汉中索要人才的帖子果然不久就到,桓凌亲自考核过这些学生、匠人的能力,拈着知府案头的书信说:“只管回他们。咱们一人给他们一个‘技术小组’,有在汉中学院读书的处士带着熟手匠人替他们安装调试。”
他读的后世文献多了,说话时也爱夹些新词。因平日公务往来用不着这些词,而在提及他们经济园、学校等事时,连讲的东西都是全新的,再添几个新造的词,也不打眼,他跟宋时用起现在代词汇倒是越来越大胆。
他一面说,宋时就依着他的话往纸上写,就合小学生跟着老师听写课文般毫不置疑,眨眼便写好一封回书,装进白奏本纸糊的信封里。
写完之后还闭着眼吹他:“这一声‘处士’便给咱们学生抬了身份。本来我办职校就为培养出些高级技工来,能独力办个小工坊,或给大商家打工就行,你给他们添上这个‘处士’头衔,顿时就抬进了读书人的队伍里。”
桓凌拿蜡烛来烧了火漆,替他把信封封上,含笑答道:“你是见过数百年后世道的人,那时候人人都读书,自不把读书人看得太高。可搁在别人眼里,读不读书却是有天壤之别。咱们这汉中学院是有你我这状元、进士亲自教书,许多童生、秀才、举子在读,出过进士,进过当朝中官的天下名校。教出来的学生纵不走仕途,也足以与名士交往,叫人敬称一声‘处士’的。”
他们教出来的“处士”,只是不甚学四书五经,却也明天理、懂算法、通青史,还比外头那些只会读几本四书,做两三行律诗的“处士”高明多了。
一个职专叫他说得如此高大上,宋时听得彻底心服口服,轻轻给他鼓掌:“这么一来,咱们学校的学生就不再是工匠,也算是半个士人。有学生的身份撑着,那边府里也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少出些外行指导内行的笑话。”
他们选派出去的学生也一定得担得起重任!
桓凌已选出人才,配好小组,下厂做实操了。他看中的自然都是拔尖儿的人才,实践方面不必担心,再往上提升……那每天晚上就再加两小时晚自习,复习数学、力学理论、机械设计……
再过些日子就得毕业出去给人打工了,得趁最后这几天多看书、多做题啊!
现在多学一点,用的时候底气就足一点,这可是他大学毕业二十多年的经验之谈。
要是他高中数理化学得再好点儿,这些年就能自己教桓凌了。那样的话,他就坐在讲桌后面,连讲义都不看,什么定理、公式张口就来,计算题心算一下就出答案,那是何等潇洒?
然后桓凌就坐在底下小桌上老老实实地听课,下课后拉着他的衣角提问,崇拜地看着他,听他讲题……
罢了,他就一个管理层的命,也别指望着穿越了就能成技术大牛,凭超常的智力和才学征服江山美人了。现在这样一块儿看资料,有什么问题能指着小师兄给他讲讲也不差。
何况他这里写个信,小师兄还主动帮他烧火漆封信,也算是红袖添香,闺房之乐了。
宋时想得开,长臂一挥,把他师兄搂到怀里。桓凌也不敢坐实了,就在扶手上虚虚地坐着,稍往他肩上一靠,温柔解意地说:“你如今还要应付外地来的学生,内外都忙,这些学生的自习我替你盯。无非是多出些贴合实用中常见问题的卷子,我做出标准答案,叫那边儿的老师盯着,你就不须为他们费心了。”
这……这师兄……
这才叫宜室宜家!
家事外事都能一把手操持,可比光会添香研墨的可强得多了!
宋时振衣而起,回身扶着桓凌坐到椅子上,殷勤地斟了杯木樨茶,慰劳他这一身辛苦。怕他空口吃茶无趣,又去取了几碟点心:正十月初寒天气,市上多的是干鲜果子,他们府上也有自家用净砂子和糖炒的栗子、核桃,还有从夏天留下来的干南瓜、西瓜子,蒸的山楂糕、蜜汁藕,还有一小碟最新制的膨化机膨的小米酥条。
不经油炸,只加些糖调味,味道酥松淳朴,和宋时小时候街头卖的膨化食品差不多。若切碎了用油炸一炸,洒上更多调料,味道又能再上一层,不靠情怀就足以征服饕客。
自从有了膨化机,府衙内杂粮耗率直线升高,连周王那里的太监尝过了都要松松手,让王爷、王妃吃一点不够精细的杂粮。
桓凌张口咬住他递来的酥条,轻轻一掰,掰下一半儿递还给他,对着吃得咔咔作响,感觉倒竟年轻了十几二十岁,颇得几分童趣。
不光他们做老爷的爱吃,府治外几座新开的渔塘也试用了膨化机做的膨化鱼食。初洒进去的鱼食浮在水面上,可以供水体上层的鲢鱼啄食,渐渐吸水沉下去,中层的鳙鱼、草鱼也能吃,最后被水泡沉了落到塘底的,再掺上些压制的颗粒饲料,还能养活水底的鲫鱼、鲤鱼。
汉江虽是一片宽阔的江面,到处都捕得到鱼,可也有水枯水涨之时,平日江船往来也易惊散鱼群,不及自家养塘鱼的稳当。水塘还能借人放牧鸭鹅,少少地收些鸭鹅蛋也是收入。
原先撑船打渔的人家,有的包一片府里开好的鱼塘,或是依着自家原有的土地挖个鱼塘。到秋后捞上来整整齐齐一般大小,一样品种的鱼,卖到富户家里,城中酒楼,或是直接给罐头厂做成鱼罐头、鱼肉肠,总不愁卖不出去。
这些罐头产出来,就与膨化面粉、糖、盐、香油、香料、干果压制成的压缩饼干一道送往关外大军中做干粮。
军中上到齐王、监军杨大人,下到各军将领及在外探察军情的探马,都尝到了汉中送来的新军粮。
这饼干的确物如其名,比烙的饼还干,但咬下去还算酥松,其中掺了油、糖、调料,味道有咸有甜,还有带着肉味的,比寻常干粮可口许多。齐王在京中锦衣玉食,这回虽怀着一腔报国热血出了关,但为军中粗劣饮食也受了不少罪,仗还没打,先消瘦了沈腰。
倒是杨巡抚从汉中带来的吃食味道新鲜,还能让齐王殿下多吃几口。且杨巡抚这一行不光带了吃食,更带了传说中能撼山破岳的“飞雷炮”,齐王在京时就为这神器倾倒,而今亲眼得见……
见了几车铁皮油筒,有囫囵的、有没上盖的,完整的油筒里满盛汽油,还有一个已改造成了路上烧水热干粮用的油筒烤炉,与他记忆中威风凛凛的巨炮差得好像有点远。
齐王一时有些五味杂陈。
但神器不在外表,威力大就行,他自己调整过心态来,强自振奋精神,立刻抓着辅国公、成国公等将领,与刚到不久的杨监军议起了如何在遇虏时用此神器。
因这神器需要预先掩埋结实才能发力,需派探马早早探到虏寇行进方向,预先挖战壕、算角度、埋油筒,探马要走的更远。而在外哨探时,带的干粮又要少、又要吃着快捷方便,又要顶饿,杨大人带来的压缩饼干和肉罐头看来便成了最优的佳品。
可这东西原是为供应将领而备,他这回带来的也不多……
杨大人还想着如何劝齐王,齐王却已自想到此事,主动问他:“杨大人带来的饼干正合哨探随行携带,便先济着探子用。咱们大军未动,平日只拿它做点心,如今便不吃它,改用普通干粮也一样。不过这饼干确实好,待我修书与皇兄,请他安排人多送些来,往后大军穿插草原,少不得有用此物之处。”
他虽然一向看不惯周王占了皇长子的身份,比他受宠,但心底知道兄长是个温厚至诚的君子,将粮草供应托付于他,定会给顾好,不必有半分担心。
为着朝廷大计,为着荡平虏寇,齐王委委屈屈地给皇兄写了个“请”字。
请皇兄安排汉中府多做些饼干、罐头这等易饱腹的军粮,尽速运来大同。他们在关外备战,探马先锋都需此粮,疾送,切切。
他亲笔写的书信,自有健卒千里飞驰,递到周王手上。
周王如今正将边关战事看得比天还大,又是贤弟齐王亲笔书信,找他要干粮,因此不敢耽搁,连忙叫人请舅兄和嫂……宋大人来,隐带着几分急迫问二人:“咱们汉中如今可供得出多少饼干、罐头?齐王于军前写信来索要这些新军粮,不知咱们供得上否?”
齐王做弟弟的知道这一仗是父皇眼下最惦记的一桩大事,他这个做了十几年最得宠皇子的长兄自然更清楚。
这种军粮本来虽只是为给将领改善口味,行军时临时食用,但如今战事中可能用得上,齐王甚至以为此物能影响胜负,那他这坐镇西北的亲王就必须即时供上、供足。
周王回忆着汉中一地的库粮,又算着出征西北的军士,拇指在指根连掐,如同算命般飞快地加减计算起来。
宋时看着他连心算都吃力的模样,心底暗生了几分同情,拱手道:“殿下放心,咱们汉中若是全力运转起来,一日便可做成二三石饼干,若只供哨探,立时便能供起来。且这也不光是咱们汉中一府才能供的,前些日子桓大人便已抽调汉中学院处士,令他们领工匠、带设备,到各府指点生产军粮事宜——”
如今他们立刻往关外运饼干,请殿下去信问问大军以后需日供多少饼干,再往各府去信,将该运的军粮换成这饼干。供粮的任务分摊下去,到各府头上也就不会太多,免得一府一州承担不起制作中的开销。
深加工中所用的面、油、糖、盐、酱等料就要以待发的军粮相抵,各府还要再做一份帐,他好向户部报帐,再为各府申领工料银子。
虽然后头还有许多事要做,但这都比不上能及时供应军粮要紧。
周王那颗原本有些忧虑的心已自安定下来,起身上前,抓着两人的手重重摇晃:“亏得两位大人有前知之明,早早将此事安排下去,若倾一省之力供应西北,还有什么供应不起的?本王能得两位舅兄襄助,实是幸事。”
……
这当着太监、侍从呢,周王怎么这么不小心,就把实话说出来了。
第248章
齐王一封信寄到汉中,不出数日陕西省就送来了他要的饼干, 还搭着几车马口铁盒装的禽、肉、鱼罐头, 纯肉的火腿肠, 耐放的酱肉、火腿、肉松,以及成筐的咸蛋、松花之类。
押车来的是周王府侍卫指挥使余远, 足显了周王对此事的看重。
他将长长的单子递向齐王、杨侍郎与堂上众将官:“这些是周王殿下从汉中府急征来的,请殿下和诸位大人先用着。其余各府也都在赶着做这样的新军粮,不出数日亦当陆续送到。我们殿下说, 既是齐王殿下觉得好, 定是于战事有利, 殿下自要倾全力供应。以后送来的军粮中,配的饼干、肉食自会再加多。”
齐王颔首道:“你回去代本王致谢。”
杨侍郎代收了单子, 送往下头军需官处核对, 又向西南深施一礼, 感激地说:“有劳周王殿下费心, 有了这样轻巧的军粮,王师哨探还能再放远数里, 更易察知虏寇动向了!”
几位将官则行军中礼, 请余指挥回去代他们向周王致意。
余指挥颔首道:“我们殿下若知道这批军粮能有如许功用, 定然欢喜。这些是与大军用的粮食, 下官这里还为王爷捎了一封信给齐王殿下, 另有一箱宋三元与桓佥宪新制得的电筒——”
这电筒凭电珠照明,可拿在手中,随身使用, 极方便轻巧。刚制出来不几天,还不曾献到京里,殿下便吩咐先送往军前。
望殿下与诸位公侯善加使用,毋负殿周王厚意。
他从怀里取出周王的亲笔书信,双手奉给齐王身边的内侍,而后叫随行的千户捧上来一个小小的黄花梨官皮箱。
箱门打开,露出三行抽屉,上两行是一行三个的小抽屉,最下是整条的长抽屉。指挥使一个个抽出来,只见上头小抽屉里各藏着两支儿臂般粗长的白铁棒,底下那个则装了满满一抽屉比上头铁棒细些,有其三分长短的圆筒。
底下那东西只裹了层黄乎乎的壳子,连雕镶都没有,并不出奇。但上头那些铁棒却有些特别——棒子一端大出来一圈,顶上镶着玻璃面,玻璃里面看得出是个银闪闪的小碗,当中捧着个玻璃珠。
齐王一眼便认出那玻璃珠就是电珠,眯着眼道:“这是将那手摇发电机改成了个电棒子?”
杨巡抚离开汉中前,却见识过市面上没有的直流电套装,轻轻摇头:“只怕这电棒里是空的,那小锡罐便是个电池吧?里头包的是玻璃和电池液么?”
这个就不是余指挥说得出的了,只道:“这的确是叫电池,桓大人给我们王爷时说,是宋府尊改造过的,不怕摔了流电池液,比原先玻璃瓶的方便。”
杨大人上去拿了个电池细看,又晃了晃,却没听见水声。有心打开看看里头是什么样,又觉着这电池珍贵,不值得为他一时好奇就损坏一个。
连他都不碰电池了,旁人看着这东西的卖相,更没有细看心思,都去看那些电筒——
若在京里,他们自持身份,还要矜持地等着人介绍,如今在军前,哪里还有那么多规矩。最年轻的成国公大步上前拿起了一个铁筒,在手里掂了掂,却是异乎寻常地轻。
宋时欣赏着桓凌带些错愕,又充满欢喜,温顺可爱的神情,摩挲着他的脸颊,含笑说道:“我这都是为大郑廉政建设做贡献,是我地方官应尽的责任,佥宪大人不必太感激我。”
桓凌看着他这翻炫耀的神色,只觉满心喜欢,恨不得拉下来揉搓一顿,又怕揉着他的脸,他便不能这样得意的笑了。他忍了又忍,只侧过脸在宋时手上蹭了蹭,应道:“我知道了,咱们时官儿一片公忠体国之心,要我做个清廉的好官,我自然不能辜负你的期许。”
再有人来送礼、送信,都由着时官儿驳回便是。
反正他们夫妻一体,那些人看见书信,也不至以为宋时故意为难他们,不予传信,只会当这是他桓凌的决定的。
他这么痛快乖顺地了遂了宋时的心思,宋老爷当家做主的心得到满足,反过来又自省不该让他担心,便将书信中欲教各府制军粮、扶持他们建厂的打算说了。
虽不曾替他们搭云梯,教他们接近周王,却也是给了各府可以完成输粮重任,以后还能做一项支柱产业,也可算是满足几分他们来信之意了。
桓凌听他说这些,便想到各府都建起经济园、办工坊、做工业的情状,不由得感叹:“时官儿诚是国家大臣,不以一地一人之利为利,只想着如何使更多地方富庶,百姓和乐。”
他本是后世的人,眼高自然高远,不限于小小一个汉中……甚至不限于本朝,如此帮扶外府,也必定有他自己的考量。
他本就爱宋时这以天下为己任的器度,不肯教他学自私了,只夸他做得好。
宋时被他夸惯了,如今在他面前也不怎么谦虚,只勾起唇角笑了笑,打着官腔说:“虽然这么做是培养了竞争者,会影响咱们汉中一些粮食加工业发展势头,可天底下哪有独守专利,别人琢磨不出来的?”
以我大天朝百姓的聪明才智,东西卖出去不久人就能仿制,早晚仿出一样的来,还是要与他们做的东西竞争。与其坐等人仿,不如他现在就将这些机器和生产流程送出去,换得同僚情谊,保证军中粮草供应充足。
虽然粮食加工业可能有些受挫,但这损失靠卖设备或许还能补回来。往后各府都兴起粮食加工工业,他们还能靠卖机器回血,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成技术密集型产业。
他越想越入神,直到掌心一阵温热传来,才回过神来,意识到桓凌正咬着他的手心,牙齿轻轻磨蹭。
他好像也掐桓凌的脸掐得有点久了。
宋时讪讪地收回手,弥补地把温软的脸颊贴了上去,不一时又侧过脸在他颊上重重亲了一口:“不怪我爹说你旺……说你我八字相合,在一起必有助益。当初我买了经济论文,看得头痛也没看懂什么,如今跟你待久了,连这方面也无师自通,都学会调整产业结构了!”
第247章
旺……夫?
桓凌近年来在宋家地位日高,原先以为都是自己教内侄们念书的缘故, 如今才知道还有这么个说法。
他原没想到这个头衔能加到自己头上, 然而既已经顶上了, 感觉……竟还有些光荣。
仔细想想,似乎也不光他能旺宋家, 时官儿好像也挺旺他家的——他要不是跟宋时在一起,也不能年纪轻轻就升任四品枢臣。至于祖父,虽然没能位及人臣, 但能不受妹妹和马尚书牵连, 全身而退, 已是桓家的幸运了。
虽然宋时是个唯物主义者,还私下给他讲过新世纪的政治理论, 但当今风气如此, 他自幼受着熏陶, 难免还要受些影响。
既是两人命数相合, 越是同心合意越有好处,那宋时做的事他就更该支持了。
宋知府平日要坐衙办公, 他如今不必随周王巡行九边, 时间便可由着自己安排。每日到堂上看罢各地送来的公牍, 便可往学校和经济园走一走, 指点职专生与机械厂老匠人配合安装、调修机器, 以备着将来往各府做技术指导。
那些写信送礼、请托宋时帮忙的,多半儿肯接受他的好意,用他们汉中的人才指点自家建粮食加工厂。这些人要提前熟习装配深加工军粮的机器, 将来往各府指导,方不会低了他们时官儿的名头。
诸府向汉中索要人才的帖子果然不久就到,桓凌亲自考核过这些学生、匠人的能力,拈着知府案头的书信说:“只管回他们。咱们一人给他们一个‘技术小组’,有在汉中学院读书的处士带着熟手匠人替他们安装调试。”
他读的后世文献多了,说话时也爱夹些新词。因平日公务往来用不着这些词,而在提及他们经济园、学校等事时,连讲的东西都是全新的,再添几个新造的词,也不打眼,他跟宋时用起现在代词汇倒是越来越大胆。
他一面说,宋时就依着他的话往纸上写,就合小学生跟着老师听写课文般毫不置疑,眨眼便写好一封回书,装进白奏本纸糊的信封里。
写完之后还闭着眼吹他:“这一声‘处士’便给咱们学生抬了身份。本来我办职校就为培养出些高级技工来,能独力办个小工坊,或给大商家打工就行,你给他们添上这个‘处士’头衔,顿时就抬进了读书人的队伍里。”
桓凌拿蜡烛来烧了火漆,替他把信封封上,含笑答道:“你是见过数百年后世道的人,那时候人人都读书,自不把读书人看得太高。可搁在别人眼里,读不读书却是有天壤之别。咱们这汉中学院是有你我这状元、进士亲自教书,许多童生、秀才、举子在读,出过进士,进过当朝中官的天下名校。教出来的学生纵不走仕途,也足以与名士交往,叫人敬称一声‘处士’的。”
他们教出来的“处士”,只是不甚学四书五经,却也明天理、懂算法、通青史,还比外头那些只会读几本四书,做两三行律诗的“处士”高明多了。
一个职专叫他说得如此高大上,宋时听得彻底心服口服,轻轻给他鼓掌:“这么一来,咱们学校的学生就不再是工匠,也算是半个士人。有学生的身份撑着,那边府里也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少出些外行指导内行的笑话。”
他们选派出去的学生也一定得担得起重任!
桓凌已选出人才,配好小组,下厂做实操了。他看中的自然都是拔尖儿的人才,实践方面不必担心,再往上提升……那每天晚上就再加两小时晚自习,复习数学、力学理论、机械设计……
再过些日子就得毕业出去给人打工了,得趁最后这几天多看书、多做题啊!
现在多学一点,用的时候底气就足一点,这可是他大学毕业二十多年的经验之谈。
要是他高中数理化学得再好点儿,这些年就能自己教桓凌了。那样的话,他就坐在讲桌后面,连讲义都不看,什么定理、公式张口就来,计算题心算一下就出答案,那是何等潇洒?
然后桓凌就坐在底下小桌上老老实实地听课,下课后拉着他的衣角提问,崇拜地看着他,听他讲题……
罢了,他就一个管理层的命,也别指望着穿越了就能成技术大牛,凭超常的智力和才学征服江山美人了。现在这样一块儿看资料,有什么问题能指着小师兄给他讲讲也不差。
何况他这里写个信,小师兄还主动帮他烧火漆封信,也算是红袖添香,闺房之乐了。
宋时想得开,长臂一挥,把他师兄搂到怀里。桓凌也不敢坐实了,就在扶手上虚虚地坐着,稍往他肩上一靠,温柔解意地说:“你如今还要应付外地来的学生,内外都忙,这些学生的自习我替你盯。无非是多出些贴合实用中常见问题的卷子,我做出标准答案,叫那边儿的老师盯着,你就不须为他们费心了。”
这……这师兄……
这才叫宜室宜家!
家事外事都能一把手操持,可比光会添香研墨的可强得多了!
宋时振衣而起,回身扶着桓凌坐到椅子上,殷勤地斟了杯木樨茶,慰劳他这一身辛苦。怕他空口吃茶无趣,又去取了几碟点心:正十月初寒天气,市上多的是干鲜果子,他们府上也有自家用净砂子和糖炒的栗子、核桃,还有从夏天留下来的干南瓜、西瓜子,蒸的山楂糕、蜜汁藕,还有一小碟最新制的膨化机膨的小米酥条。
不经油炸,只加些糖调味,味道酥松淳朴,和宋时小时候街头卖的膨化食品差不多。若切碎了用油炸一炸,洒上更多调料,味道又能再上一层,不靠情怀就足以征服饕客。
自从有了膨化机,府衙内杂粮耗率直线升高,连周王那里的太监尝过了都要松松手,让王爷、王妃吃一点不够精细的杂粮。
桓凌张口咬住他递来的酥条,轻轻一掰,掰下一半儿递还给他,对着吃得咔咔作响,感觉倒竟年轻了十几二十岁,颇得几分童趣。
不光他们做老爷的爱吃,府治外几座新开的渔塘也试用了膨化机做的膨化鱼食。初洒进去的鱼食浮在水面上,可以供水体上层的鲢鱼啄食,渐渐吸水沉下去,中层的鳙鱼、草鱼也能吃,最后被水泡沉了落到塘底的,再掺上些压制的颗粒饲料,还能养活水底的鲫鱼、鲤鱼。
汉江虽是一片宽阔的江面,到处都捕得到鱼,可也有水枯水涨之时,平日江船往来也易惊散鱼群,不及自家养塘鱼的稳当。水塘还能借人放牧鸭鹅,少少地收些鸭鹅蛋也是收入。
原先撑船打渔的人家,有的包一片府里开好的鱼塘,或是依着自家原有的土地挖个鱼塘。到秋后捞上来整整齐齐一般大小,一样品种的鱼,卖到富户家里,城中酒楼,或是直接给罐头厂做成鱼罐头、鱼肉肠,总不愁卖不出去。
这些罐头产出来,就与膨化面粉、糖、盐、香油、香料、干果压制成的压缩饼干一道送往关外大军中做干粮。
军中上到齐王、监军杨大人,下到各军将领及在外探察军情的探马,都尝到了汉中送来的新军粮。
这饼干的确物如其名,比烙的饼还干,但咬下去还算酥松,其中掺了油、糖、调料,味道有咸有甜,还有带着肉味的,比寻常干粮可口许多。齐王在京中锦衣玉食,这回虽怀着一腔报国热血出了关,但为军中粗劣饮食也受了不少罪,仗还没打,先消瘦了沈腰。
倒是杨巡抚从汉中带来的吃食味道新鲜,还能让齐王殿下多吃几口。且杨巡抚这一行不光带了吃食,更带了传说中能撼山破岳的“飞雷炮”,齐王在京时就为这神器倾倒,而今亲眼得见……
见了几车铁皮油筒,有囫囵的、有没上盖的,完整的油筒里满盛汽油,还有一个已改造成了路上烧水热干粮用的油筒烤炉,与他记忆中威风凛凛的巨炮差得好像有点远。
齐王一时有些五味杂陈。
但神器不在外表,威力大就行,他自己调整过心态来,强自振奋精神,立刻抓着辅国公、成国公等将领,与刚到不久的杨监军议起了如何在遇虏时用此神器。
因这神器需要预先掩埋结实才能发力,需派探马早早探到虏寇行进方向,预先挖战壕、算角度、埋油筒,探马要走的更远。而在外哨探时,带的干粮又要少、又要吃着快捷方便,又要顶饿,杨大人带来的压缩饼干和肉罐头看来便成了最优的佳品。
可这东西原是为供应将领而备,他这回带来的也不多……
杨大人还想着如何劝齐王,齐王却已自想到此事,主动问他:“杨大人带来的饼干正合哨探随行携带,便先济着探子用。咱们大军未动,平日只拿它做点心,如今便不吃它,改用普通干粮也一样。不过这饼干确实好,待我修书与皇兄,请他安排人多送些来,往后大军穿插草原,少不得有用此物之处。”
他虽然一向看不惯周王占了皇长子的身份,比他受宠,但心底知道兄长是个温厚至诚的君子,将粮草供应托付于他,定会给顾好,不必有半分担心。
为着朝廷大计,为着荡平虏寇,齐王委委屈屈地给皇兄写了个“请”字。
请皇兄安排汉中府多做些饼干、罐头这等易饱腹的军粮,尽速运来大同。他们在关外备战,探马先锋都需此粮,疾送,切切。
他亲笔写的书信,自有健卒千里飞驰,递到周王手上。
周王如今正将边关战事看得比天还大,又是贤弟齐王亲笔书信,找他要干粮,因此不敢耽搁,连忙叫人请舅兄和嫂……宋大人来,隐带着几分急迫问二人:“咱们汉中如今可供得出多少饼干、罐头?齐王于军前写信来索要这些新军粮,不知咱们供得上否?”
齐王做弟弟的知道这一仗是父皇眼下最惦记的一桩大事,他这个做了十几年最得宠皇子的长兄自然更清楚。
这种军粮本来虽只是为给将领改善口味,行军时临时食用,但如今战事中可能用得上,齐王甚至以为此物能影响胜负,那他这坐镇西北的亲王就必须即时供上、供足。
周王回忆着汉中一地的库粮,又算着出征西北的军士,拇指在指根连掐,如同算命般飞快地加减计算起来。
宋时看着他连心算都吃力的模样,心底暗生了几分同情,拱手道:“殿下放心,咱们汉中若是全力运转起来,一日便可做成二三石饼干,若只供哨探,立时便能供起来。且这也不光是咱们汉中一府才能供的,前些日子桓大人便已抽调汉中学院处士,令他们领工匠、带设备,到各府指点生产军粮事宜——”
如今他们立刻往关外运饼干,请殿下去信问问大军以后需日供多少饼干,再往各府去信,将该运的军粮换成这饼干。供粮的任务分摊下去,到各府头上也就不会太多,免得一府一州承担不起制作中的开销。
深加工中所用的面、油、糖、盐、酱等料就要以待发的军粮相抵,各府还要再做一份帐,他好向户部报帐,再为各府申领工料银子。
虽然后头还有许多事要做,但这都比不上能及时供应军粮要紧。
周王那颗原本有些忧虑的心已自安定下来,起身上前,抓着两人的手重重摇晃:“亏得两位大人有前知之明,早早将此事安排下去,若倾一省之力供应西北,还有什么供应不起的?本王能得两位舅兄襄助,实是幸事。”
……
这当着太监、侍从呢,周王怎么这么不小心,就把实话说出来了。
第248章
齐王一封信寄到汉中,不出数日陕西省就送来了他要的饼干, 还搭着几车马口铁盒装的禽、肉、鱼罐头, 纯肉的火腿肠, 耐放的酱肉、火腿、肉松,以及成筐的咸蛋、松花之类。
押车来的是周王府侍卫指挥使余远, 足显了周王对此事的看重。
他将长长的单子递向齐王、杨侍郎与堂上众将官:“这些是周王殿下从汉中府急征来的,请殿下和诸位大人先用着。其余各府也都在赶着做这样的新军粮,不出数日亦当陆续送到。我们殿下说, 既是齐王殿下觉得好, 定是于战事有利, 殿下自要倾全力供应。以后送来的军粮中,配的饼干、肉食自会再加多。”
齐王颔首道:“你回去代本王致谢。”
杨侍郎代收了单子, 送往下头军需官处核对, 又向西南深施一礼, 感激地说:“有劳周王殿下费心, 有了这样轻巧的军粮,王师哨探还能再放远数里, 更易察知虏寇动向了!”
几位将官则行军中礼, 请余指挥回去代他们向周王致意。
余指挥颔首道:“我们殿下若知道这批军粮能有如许功用, 定然欢喜。这些是与大军用的粮食, 下官这里还为王爷捎了一封信给齐王殿下, 另有一箱宋三元与桓佥宪新制得的电筒——”
这电筒凭电珠照明,可拿在手中,随身使用, 极方便轻巧。刚制出来不几天,还不曾献到京里,殿下便吩咐先送往军前。
望殿下与诸位公侯善加使用,毋负殿周王厚意。
他从怀里取出周王的亲笔书信,双手奉给齐王身边的内侍,而后叫随行的千户捧上来一个小小的黄花梨官皮箱。
箱门打开,露出三行抽屉,上两行是一行三个的小抽屉,最下是整条的长抽屉。指挥使一个个抽出来,只见上头小抽屉里各藏着两支儿臂般粗长的白铁棒,底下那个则装了满满一抽屉比上头铁棒细些,有其三分长短的圆筒。
底下那东西只裹了层黄乎乎的壳子,连雕镶都没有,并不出奇。但上头那些铁棒却有些特别——棒子一端大出来一圈,顶上镶着玻璃面,玻璃里面看得出是个银闪闪的小碗,当中捧着个玻璃珠。
齐王一眼便认出那玻璃珠就是电珠,眯着眼道:“这是将那手摇发电机改成了个电棒子?”
杨巡抚离开汉中前,却见识过市面上没有的直流电套装,轻轻摇头:“只怕这电棒里是空的,那小锡罐便是个电池吧?里头包的是玻璃和电池液么?”
这个就不是余指挥说得出的了,只道:“这的确是叫电池,桓大人给我们王爷时说,是宋府尊改造过的,不怕摔了流电池液,比原先玻璃瓶的方便。”
杨大人上去拿了个电池细看,又晃了晃,却没听见水声。有心打开看看里头是什么样,又觉着这电池珍贵,不值得为他一时好奇就损坏一个。
连他都不碰电池了,旁人看着这东西的卖相,更没有细看心思,都去看那些电筒——
若在京里,他们自持身份,还要矜持地等着人介绍,如今在军前,哪里还有那么多规矩。最年轻的成国公大步上前拿起了一个铁筒,在手里掂了掂,却是异乎寻常地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