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一个棒槌
李林甫已经知道张九龄阻扰他入相一事。别问他是怎么知道的,此人不在朝臣中拉帮结派,却专门结交嫔妃和内侍,张九龄那日和玄宗争论的事情,他很快就能知道。
他看张九龄的这一眼,意味深长,却没有丝毫的恨意。他的恨意,此时都藏在了心里。
李林甫自打知道张九龄阻扰自己入相后,就把张九龄当成了第一对手。不过,李林甫自己也知道,就是张九龄没有阻扰他入相,他的对手也是此人。
因为,李林甫入相后,新的目标就是宰相首辅的位置。也就是说,不管此时是谁坐在那个位置上,都是自己的对手。
谁也不能阻挡我的进级之路,张九龄也好,王九龄也好,谁也不行。自家的目标是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只有如此,才能让那些说我不学无术,说我连郎官也做不了的源乾曜之流匍匐于我脚下。
源乾曜,李林甫少年好友的父亲,当年的宰相。李林甫曾托这位好友找他父亲,想走走门路当个郎官。没想到这位源乾曜说,“这做郎官的必须品行端正,才能和声望俱备才可,哥奴岂是做郎官的料?”
这句话深深地刺激了李林甫,自此以后,他就发誓要做大官,做最大的官。
今日自己已是宰相,只可惜这位脑壳被驴踢了,顺带瞎了眼的源乾曜已经死了,不然,自己倒是可以去拜访拜访他。
想到这里,李林甫在心里哼了一声。
想着源乾曜的儿子,他那位少年好友此时就在东都,做的官职就是自己当年想做却做不成的司门郎中。
李林甫便想着自己倒是可以提拨提拨他,然后让他给他老子上坟的时候,把自己已是宰相的事情,郑重地告诉他老子一声。
今日玄宗和宰相们议事,所议之事是安西都护府那边奏报的吐蕃屡屡犯边,威胁商路一事。
这份奏报玄宗和三位宰相都看过,因为是军国大事,就要玄宗和宰相们一起商议。
“安西都护来曜在上一封奏报上就说,吐蕃军利用九曲之地,四处出击,忽南忽北,忽东忽西,令人防不胜防。所骚扰之地,竟然遍布安西,陇右,北庭各管辖之地。三地各自为战,被这吐蕃军拖累的厉害。
这一封奏报上又说,此时吐蕃军更甚,竟数次阻断商路。三位爱卿,可有什么好的办法,教训教训这些蛮子。”
玄宗说完后,张九龄看了裴耀卿一眼,然后奏道:“回禀陛下,臣等接到这奏报后,便商量过了。吐蕃屡屡骚扰商路,是想阻断我大唐和西域之间的联系。如此,吐蕃就可做大,依高原之险,称霸西域。”
玄宗点点头,说道:“那依爱卿的意思呢?”
张九龄又说道:“陛下,臣等把安西、陇右、北庭这两年的奏报皆都看了一遍,发现这吐蕃军犯边有规律可循,就是每年秋天时节,是他们最为好战之时。”
玄宗道:“此时羊肥马壮,正是征杀的好时候。”
“陛下说的正是。所以臣等认为,若想教训教训这吐蕃人,只有在春夏之交时,我大唐军便出击,专以夺取对方马匹牛羊,击杀对方士卒为主,不以夺取对方土地为利。”
玄宗听了这话后没有吭声,心说开疆扩土,不攻占对方土地,算什么得胜?
这时,裴耀卿也说道:“陛下,张相所言甚是。臣曾随信安王在陇右作战,深知西域一地,地广人稀,就是我大唐军占了那些地方,守无可守之城,食无可食之食,反而成了拖累。”
玄宗听完这话后,又看向李林甫。
李林甫赶紧说道:“陛下,臣初入相,这奏报……臣认为张相和裴相说的都对。春夏之际,大军出击,抢马夺羊,斩杀吐蕃青壮,让他们无战马出击,无牛羊果腹,也无青壮操刀。如此,这吐蕃想再次犯边,也要看看自家有无实力。”
李林甫这话说完后,看到玄宗和另外两位宰相都看向他。玄宗眼神里透出的是赞许的意思,而两位宰相看他的眼神里,则是有些惊讶。
这位还是那个平日里见了谁都是一副笑脸的李林甫吗?那个春夏之交出击,抢夺牛羊,斩杀吐蕃士卒的计策,不过是权宜之计。
只要去过那里的人都知道,这吐蕃人来去一阵风,牛羊等物多藏在隐密之处,要想击破他们,已是很难。而这策略到了李林甫嘴里,却成了既容易,又狠毒的计策。
可圣人听了这些瞎话之后,却是好像蛮高兴的样子。岂不知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登天还难。
大唐与吐蕃之间,连年征战,胜了和亲,输了再打,打胜了再和亲。现在,吐蕃自认自己是大唐的外甥,有事没事就跑到舅舅家划拉东西,这做舅舅的想收拾他,他还跑的贼快,你说气人不气人。
玄宗此时心情很好,李林甫说的这些话,都说到他心里了。虽说这计策是张九龄等大臣想出来的没办法的办法,可让李林甫这么一说,确实解气啊!
不用多说,此次议事,君心大悦。
三位宰相出来后,张九龄和裴耀卿并排走在前面,李林甫跟在后面。走到一处僻静处后,李林甫紧走几步,走到张九龄身边说道:“两位相公,今日之事,某家领教了。”
李林甫这意思是说,张九龄和裴耀卿在玄宗面前说的那些话,让他受教了。这是李林甫主动示好的表现。
张九龄只停了一下,然后说道:“我等这计策,到底不如李相说的那赶尽杀绝的绝户计。”
这话明显就是嘲讽李林甫的,这大唐官员谁也知道,吐蕃依靠地利,屡屡与大唐做对,就是因为大唐没办法把他们征服。
在张九龄和裴耀卿心里,这李林甫对军事一事就是个棒槌。对,就是书院小先生李泌说的那棒槌。
“李相,我和裴相都听人说过这样的话,就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棒槌也!”
说完,两人哈哈大笑着走了。李林甫看着他二人的背影,心说这擀面杖如何吹火,可不就是一窍不通嘛!
至于这棒槌,李林甫想起长安城中,还有这洛阳城里,时不时地响起的捣衣声。
“擀面杖不能吹火,做这棒槌总可以吧?”
李林甫喃喃自语着走了。
他看张九龄的这一眼,意味深长,却没有丝毫的恨意。他的恨意,此时都藏在了心里。
李林甫自打知道张九龄阻扰自己入相后,就把张九龄当成了第一对手。不过,李林甫自己也知道,就是张九龄没有阻扰他入相,他的对手也是此人。
因为,李林甫入相后,新的目标就是宰相首辅的位置。也就是说,不管此时是谁坐在那个位置上,都是自己的对手。
谁也不能阻挡我的进级之路,张九龄也好,王九龄也好,谁也不行。自家的目标是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只有如此,才能让那些说我不学无术,说我连郎官也做不了的源乾曜之流匍匐于我脚下。
源乾曜,李林甫少年好友的父亲,当年的宰相。李林甫曾托这位好友找他父亲,想走走门路当个郎官。没想到这位源乾曜说,“这做郎官的必须品行端正,才能和声望俱备才可,哥奴岂是做郎官的料?”
这句话深深地刺激了李林甫,自此以后,他就发誓要做大官,做最大的官。
今日自己已是宰相,只可惜这位脑壳被驴踢了,顺带瞎了眼的源乾曜已经死了,不然,自己倒是可以去拜访拜访他。
想到这里,李林甫在心里哼了一声。
想着源乾曜的儿子,他那位少年好友此时就在东都,做的官职就是自己当年想做却做不成的司门郎中。
李林甫便想着自己倒是可以提拨提拨他,然后让他给他老子上坟的时候,把自己已是宰相的事情,郑重地告诉他老子一声。
今日玄宗和宰相们议事,所议之事是安西都护府那边奏报的吐蕃屡屡犯边,威胁商路一事。
这份奏报玄宗和三位宰相都看过,因为是军国大事,就要玄宗和宰相们一起商议。
“安西都护来曜在上一封奏报上就说,吐蕃军利用九曲之地,四处出击,忽南忽北,忽东忽西,令人防不胜防。所骚扰之地,竟然遍布安西,陇右,北庭各管辖之地。三地各自为战,被这吐蕃军拖累的厉害。
这一封奏报上又说,此时吐蕃军更甚,竟数次阻断商路。三位爱卿,可有什么好的办法,教训教训这些蛮子。”
玄宗说完后,张九龄看了裴耀卿一眼,然后奏道:“回禀陛下,臣等接到这奏报后,便商量过了。吐蕃屡屡骚扰商路,是想阻断我大唐和西域之间的联系。如此,吐蕃就可做大,依高原之险,称霸西域。”
玄宗点点头,说道:“那依爱卿的意思呢?”
张九龄又说道:“陛下,臣等把安西、陇右、北庭这两年的奏报皆都看了一遍,发现这吐蕃军犯边有规律可循,就是每年秋天时节,是他们最为好战之时。”
玄宗道:“此时羊肥马壮,正是征杀的好时候。”
“陛下说的正是。所以臣等认为,若想教训教训这吐蕃人,只有在春夏之交时,我大唐军便出击,专以夺取对方马匹牛羊,击杀对方士卒为主,不以夺取对方土地为利。”
玄宗听了这话后没有吭声,心说开疆扩土,不攻占对方土地,算什么得胜?
这时,裴耀卿也说道:“陛下,张相所言甚是。臣曾随信安王在陇右作战,深知西域一地,地广人稀,就是我大唐军占了那些地方,守无可守之城,食无可食之食,反而成了拖累。”
玄宗听完这话后,又看向李林甫。
李林甫赶紧说道:“陛下,臣初入相,这奏报……臣认为张相和裴相说的都对。春夏之际,大军出击,抢马夺羊,斩杀吐蕃青壮,让他们无战马出击,无牛羊果腹,也无青壮操刀。如此,这吐蕃想再次犯边,也要看看自家有无实力。”
李林甫这话说完后,看到玄宗和另外两位宰相都看向他。玄宗眼神里透出的是赞许的意思,而两位宰相看他的眼神里,则是有些惊讶。
这位还是那个平日里见了谁都是一副笑脸的李林甫吗?那个春夏之交出击,抢夺牛羊,斩杀吐蕃士卒的计策,不过是权宜之计。
只要去过那里的人都知道,这吐蕃人来去一阵风,牛羊等物多藏在隐密之处,要想击破他们,已是很难。而这策略到了李林甫嘴里,却成了既容易,又狠毒的计策。
可圣人听了这些瞎话之后,却是好像蛮高兴的样子。岂不知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登天还难。
大唐与吐蕃之间,连年征战,胜了和亲,输了再打,打胜了再和亲。现在,吐蕃自认自己是大唐的外甥,有事没事就跑到舅舅家划拉东西,这做舅舅的想收拾他,他还跑的贼快,你说气人不气人。
玄宗此时心情很好,李林甫说的这些话,都说到他心里了。虽说这计策是张九龄等大臣想出来的没办法的办法,可让李林甫这么一说,确实解气啊!
不用多说,此次议事,君心大悦。
三位宰相出来后,张九龄和裴耀卿并排走在前面,李林甫跟在后面。走到一处僻静处后,李林甫紧走几步,走到张九龄身边说道:“两位相公,今日之事,某家领教了。”
李林甫这意思是说,张九龄和裴耀卿在玄宗面前说的那些话,让他受教了。这是李林甫主动示好的表现。
张九龄只停了一下,然后说道:“我等这计策,到底不如李相说的那赶尽杀绝的绝户计。”
这话明显就是嘲讽李林甫的,这大唐官员谁也知道,吐蕃依靠地利,屡屡与大唐做对,就是因为大唐没办法把他们征服。
在张九龄和裴耀卿心里,这李林甫对军事一事就是个棒槌。对,就是书院小先生李泌说的那棒槌。
“李相,我和裴相都听人说过这样的话,就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棒槌也!”
说完,两人哈哈大笑着走了。李林甫看着他二人的背影,心说这擀面杖如何吹火,可不就是一窍不通嘛!
至于这棒槌,李林甫想起长安城中,还有这洛阳城里,时不时地响起的捣衣声。
“擀面杖不能吹火,做这棒槌总可以吧?”
李林甫喃喃自语着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