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7章 武媚娘的谋划
在督查院的事情上,一开始在沈晨面前野心勃勃的武媚娘并没有出手。
听狄仁杰的消息说,武媚娘其实也出手了,只不过被李治拦住了,认为外戚进入保法系统并不合适,相反还会造成不好的影响,至少在目前来说,大唐的环境还没有对外戚保持足够的宽容,总认为外戚干政是朝廷威严扫地的事情。
自古以来华夏就不缺少弄权的外戚,与武媚娘所在的武氏相提并论的就是长孙氏。
长孙无忌想要通过李治掌控朝政的野心人人皆知,李治同样知道,所以自从他登基之后就对长孙无忌采取了非常大的压制,在历史上,此时的长孙无忌已经被李治借力打力杀掉了李恪,然后被李治有意无意的再次借力打力,用民间的声音逼死了长孙无忌。
这一世由于长孙无忌和沈晨的关系,李治没敢动手,同样的,沈晨也在适当地提醒着长孙无忌不要做得太过分,所以,李恪活得好好的,只是闷头搞自己的大坝和一些发明,民间自然没有他逼死李恪的说法,因此,长孙无忌同样活得好好的。
但是,尽管如此,长孙无忌照样成为了朝廷里的边缘人,任由李治和他现在信任的高士廉等人商讨朝政而发布不出一点声音。
沈晨有时候都觉得奇怪,明明都被排挤成这样了,长孙无忌居然还能死皮赖脸地霸占着位置不走人,平常时候虽然得不到李治的召见,但半个月一次的朝会却是从来没有缺席过,有一次重感冒到了路都走不动,还要让人抬着卧榻去,直到太极宫门口才强行撑着身体往里走。
李治也有心整他,故意当做没看见,他愣是支撑了三个多小时,刚出来就直接被抬进了新成立的医院,由红彤绿萼一起出手,用沈晨购买的后世药物打了吊针,直至三天之后才醒过来。
没人知道他为什么非要这样做,但沈晨曾经悄咪咪地问过他,他的回答是:“占着茅坑固然不好,但谁知道什么时候就能拉出东西来,与其想拉的时候到处找茅坑,不如索性占着,想拉的时候就能拉了。”
对此,沈晨只能报以一声苦笑。
武媚娘很庆幸她的前面有个长孙无忌挡着李治的实现,让李治把所有注意力放到长孙无忌的身上,她现在缺的是人手,可惜,武氏人丁稀少,唯一一个她能看得上的人年纪还小,还要等几年才能帮得上忙。
她只能和姐姐武顺暗中商议,想办法把李治的注意力放到她们三个女人身上——包括武顺的女儿,降低李治对武氏的防范,暗地里,武媚娘则和支持她的勋贵以及掖庭宦官,逐渐培养自己的势力,到得羽翼丰满时再一鼓作气。
但是,变化来的太快,李治一旦下了决心,动作之快完全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包括武媚娘自己。
她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勇气,才让李治下定决心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把督查院弄得风生水起,经过几件大案要案的铺垫,督查院彻底竖立了自己和朝廷相抗衡的格局,也奠定了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在百姓心目中,这就是个为百姓伸冤,打击豪强恶官的殿堂,里面的人每一个都是青天大老爷。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对,皇室有自己的供奉,皇室有自己的产业,皇室还有自己的经济来源。
几乎每一个皇室进入督查院的目的都是闲得无聊,并且为了保住皇室在百姓中的地位而做事情,就督查院那点俸禄,还不够他们去红船里喝一晚上酒的,他们完全是出于内心的想法而去做事。
犯了事的官员想要贿赂他们几乎不可能,就那点钱财,还不如皇室给他们的月钱。
现在的皇室近水楼台先得月,学院里那么多的发明,李治还是学院的学生,多少发明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专利授权,说是财大气粗也不为过,谁会有心情为了那点贪污的钱财就堵上皇室的根基?
愿意才有鬼了!
所以,督查院完全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飞快成长,要不是碍于皇室成员大多没有经历过具体的事情,在一些细节上做得还不够好,需要好好打磨,他们早就着手布置各道各州的督查院体系了。
武媚娘在深深惊恐的同时,其实还有自己的打算。
她之所以大张旗鼓地要在督查院上插手,但又大张旗鼓地被李治挡回来,其实并不是因为她想要在督查院上做文章,而是要直接在民意院里做文章。
在她看来,督查院权利虽大,但终究没办法在立她为第一顺位继承人上发挥作用,真正能发挥作用的还是民意院!
因为只有这里才能让她成为第一顺位继承人。
她之所以大张旗鼓地要督查院的权利,无非就是要给外界两种印象,其一是给李治一种她对民意院不上心的印象,在她求取民意院席位的时候才会放下戒备,让她有机可乘。
其二则是要给外面所有人一个感觉,就是她被欺负了,给她一点同情心,从而在她进入民意院的时候,获得民间声音的支持。
两个印象都是她目前来说最需要的东西,也按照她的剧本在一点点发挥作用。
在所有人看来,民意院看起来权利超过了帝王,但上千个席位,分配到每一个人手上,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可言。
它之所以看起来强大,是因为它最终订立的律法连皇帝也要遵守,但对于个体而言,其实调动不了任何人,所以,很多人都不是在乎席位,而是在乎民意院的大势,只要大势足够了,多一个席位和少一个席位其实没有分别。
而且,从一开始,民意院就规定了,不管任何身份,进入民意院中后,一个人就只有一票,哪怕是皇后进入民意院,照样也只能有一票的权利。
因此,当武媚娘“委屈”地向李治提出,那十个皇室席位里,应该有皇后一方的席位才行时,李治只是想了想就同意了。
听狄仁杰的消息说,武媚娘其实也出手了,只不过被李治拦住了,认为外戚进入保法系统并不合适,相反还会造成不好的影响,至少在目前来说,大唐的环境还没有对外戚保持足够的宽容,总认为外戚干政是朝廷威严扫地的事情。
自古以来华夏就不缺少弄权的外戚,与武媚娘所在的武氏相提并论的就是长孙氏。
长孙无忌想要通过李治掌控朝政的野心人人皆知,李治同样知道,所以自从他登基之后就对长孙无忌采取了非常大的压制,在历史上,此时的长孙无忌已经被李治借力打力杀掉了李恪,然后被李治有意无意的再次借力打力,用民间的声音逼死了长孙无忌。
这一世由于长孙无忌和沈晨的关系,李治没敢动手,同样的,沈晨也在适当地提醒着长孙无忌不要做得太过分,所以,李恪活得好好的,只是闷头搞自己的大坝和一些发明,民间自然没有他逼死李恪的说法,因此,长孙无忌同样活得好好的。
但是,尽管如此,长孙无忌照样成为了朝廷里的边缘人,任由李治和他现在信任的高士廉等人商讨朝政而发布不出一点声音。
沈晨有时候都觉得奇怪,明明都被排挤成这样了,长孙无忌居然还能死皮赖脸地霸占着位置不走人,平常时候虽然得不到李治的召见,但半个月一次的朝会却是从来没有缺席过,有一次重感冒到了路都走不动,还要让人抬着卧榻去,直到太极宫门口才强行撑着身体往里走。
李治也有心整他,故意当做没看见,他愣是支撑了三个多小时,刚出来就直接被抬进了新成立的医院,由红彤绿萼一起出手,用沈晨购买的后世药物打了吊针,直至三天之后才醒过来。
没人知道他为什么非要这样做,但沈晨曾经悄咪咪地问过他,他的回答是:“占着茅坑固然不好,但谁知道什么时候就能拉出东西来,与其想拉的时候到处找茅坑,不如索性占着,想拉的时候就能拉了。”
对此,沈晨只能报以一声苦笑。
武媚娘很庆幸她的前面有个长孙无忌挡着李治的实现,让李治把所有注意力放到长孙无忌的身上,她现在缺的是人手,可惜,武氏人丁稀少,唯一一个她能看得上的人年纪还小,还要等几年才能帮得上忙。
她只能和姐姐武顺暗中商议,想办法把李治的注意力放到她们三个女人身上——包括武顺的女儿,降低李治对武氏的防范,暗地里,武媚娘则和支持她的勋贵以及掖庭宦官,逐渐培养自己的势力,到得羽翼丰满时再一鼓作气。
但是,变化来的太快,李治一旦下了决心,动作之快完全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包括武媚娘自己。
她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勇气,才让李治下定决心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把督查院弄得风生水起,经过几件大案要案的铺垫,督查院彻底竖立了自己和朝廷相抗衡的格局,也奠定了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在百姓心目中,这就是个为百姓伸冤,打击豪强恶官的殿堂,里面的人每一个都是青天大老爷。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对,皇室有自己的供奉,皇室有自己的产业,皇室还有自己的经济来源。
几乎每一个皇室进入督查院的目的都是闲得无聊,并且为了保住皇室在百姓中的地位而做事情,就督查院那点俸禄,还不够他们去红船里喝一晚上酒的,他们完全是出于内心的想法而去做事。
犯了事的官员想要贿赂他们几乎不可能,就那点钱财,还不如皇室给他们的月钱。
现在的皇室近水楼台先得月,学院里那么多的发明,李治还是学院的学生,多少发明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专利授权,说是财大气粗也不为过,谁会有心情为了那点贪污的钱财就堵上皇室的根基?
愿意才有鬼了!
所以,督查院完全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飞快成长,要不是碍于皇室成员大多没有经历过具体的事情,在一些细节上做得还不够好,需要好好打磨,他们早就着手布置各道各州的督查院体系了。
武媚娘在深深惊恐的同时,其实还有自己的打算。
她之所以大张旗鼓地要在督查院上插手,但又大张旗鼓地被李治挡回来,其实并不是因为她想要在督查院上做文章,而是要直接在民意院里做文章。
在她看来,督查院权利虽大,但终究没办法在立她为第一顺位继承人上发挥作用,真正能发挥作用的还是民意院!
因为只有这里才能让她成为第一顺位继承人。
她之所以大张旗鼓地要督查院的权利,无非就是要给外界两种印象,其一是给李治一种她对民意院不上心的印象,在她求取民意院席位的时候才会放下戒备,让她有机可乘。
其二则是要给外面所有人一个感觉,就是她被欺负了,给她一点同情心,从而在她进入民意院的时候,获得民间声音的支持。
两个印象都是她目前来说最需要的东西,也按照她的剧本在一点点发挥作用。
在所有人看来,民意院看起来权利超过了帝王,但上千个席位,分配到每一个人手上,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可言。
它之所以看起来强大,是因为它最终订立的律法连皇帝也要遵守,但对于个体而言,其实调动不了任何人,所以,很多人都不是在乎席位,而是在乎民意院的大势,只要大势足够了,多一个席位和少一个席位其实没有分别。
而且,从一开始,民意院就规定了,不管任何身份,进入民意院中后,一个人就只有一票,哪怕是皇后进入民意院,照样也只能有一票的权利。
因此,当武媚娘“委屈”地向李治提出,那十个皇室席位里,应该有皇后一方的席位才行时,李治只是想了想就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