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节
琼姐儿上下看她脸色,确定她是认真的,这才舒了一口气:“你能这样那是最好了,我本来还打算拿那个刘四姐的倒霉事来安慰你的,既然你自己都不在意,那也就不必说了。”
这也是琼姐儿在替赵莺莺设身处地了,若她是赵莺莺,面对刘四姐,那自然是对方倒霉一些比较舒服。不过既然正主都不放在心上,她也就不操那份闲心了。
赵莺莺颇觉得好笑——真要说起来,如今和刘四姐差不多算是邻舍的自己才比较知道这些事吧!赵莺莺或许本人不在意这些,可是她有一个包打听的小妹妹啊,赵芹芹这个耳报神,不管她乐意不乐意,每日都要把那些事给她说一遍的。
那刘四姐本身嫁妆不错,人才也算好,赵莺莺这邻舍家讨得她做媳妇,那算是赚到了,而刘四姐入这个门,那是低就!也因为这个关系,这邻舍家非常看重刘四姐这个媳妇,这些从新房的安排,还有新婚酒席就看的出来了,可以说是给足了刘家面子。
原本是爱着捧着的不假,但是人进门之后才知道那些原本被隐瞒下来的事情。即使因为种种原因,也不可能就此休妻了,那也不能风过水无痕呐!
邻舍家原本当刘四姐是个凤凰蛋,现在就是翻白眼了。按说新媳妇应该有些体面,家里安排各种事情的时候照顾一些。譬如说轻省简单的活计分给她,又譬如说讨喜的好处也给她。
可是现在全然不是这么回事儿了,有刘家这个娘家在,邻舍人家不至于往死里糟践,可是一点子冷言冷语和磋磨,那是少不了的了。按照赵芹芹的说法,她在邻舍家门口见她出门,才半个多月,已经比成亲时候憔悴了一圈了。
赵莺莺其实也颇觉得可惜——不过是一个女孩子婚前胆大了一些,喜欢一个人而已,又没有真做出不可挽回的事情。换成是一个男子,恐怕大家提都懒得提。而当事人是刘四姐这个女孩子之后,大家就都不愿意放过了。
不是赵莺莺同情心泛滥,只不过同为女子,实在是物伤其类。
说到这里,赵莺莺就觉得没什么意思了。见屋子里人越来越多,便问赵芹芹:“我去娘和嫂子那里,你去不去?”
赵芹芹最怕王氏管她,这时候再小姊妹堆里多舒服,为什么要找那个不自在!
赵莺莺见赵芹芹把头摇的像个拨浪鼓也不为难她,只让她在这边好好呆着,开席之前不要乱跑,然后自己就走了出去。
现在外面人其实不比屋里少,赵莺莺左右看了看,打算问一问妇人聚集的屋子在哪里。没想到被崔源看了个正着,崔源大概是早饭没吃好,明明不到饭点,一根筷子上却串了好些吃的,有大块的肉、有炸馒头、有炖藕,应当是刚才厨房走了一趟顺过来的。
见到赵莺莺出来了,崔源赶紧抹抹嘴:“嗳!莺姐儿你站一站,是要找我七哥?刚才正好见他空闲呢,我去给你找他来!”
赵莺莺有心阻止他,说明自己是要去娘亲和嫂子那边。可崔源溜的飞快,赵莺莺什么都来不及说,他人就已经跑没影了。只有赵莺莺手伸到一半,想了想,最后没有自顾自走开——要真走了,崔源带着崔本过来恐怕就要扑个空了。就算赵莺莺是要去王氏那边,至少也得和人解释过才是。
只不过这个真心话在崔本过来的时候就怎么也说不出了。不知道之前崔本是在做什么,总之这个时候是满头大汗。更重要的是,两人还微微喘着气,显然是跑过来的。这样着急过来,赵莺莺真要一句‘没事儿’就给打发走了,赵莺莺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应当。
“源哥儿说你找我有事。”崔本说的很简单,眼睛却不错地盯着赵莺莺,一丝也不放开。
赵莺莺被他盯着,只得微微转过了头:“没什么事儿,你要是有事的话就算了吧——”
赵莺莺话还没有说完,崔源就已经跳起来了:“没事儿没事儿,我七哥能有什么事儿!他方才不过是做些杂事而已,谁都能做的。正好我也有空,能顶我七哥的班...你们说话、说话,我先走了。”
崔源走的急匆匆,崔本这才回过神来,赵莺莺说的那样含糊,再加上崔源一贯热切过头的性格。他大概明白了,或许赵莺莺本来就没有找他的意思,全是崔源这小子自作主张——说不定现在他还在自鸣得意呢!
赵莺莺微微低头,这时候也说不出拒绝的话了。只得小声道:“我也不知道有什么事儿,就是觉得人太多了吵闹的慌。”
虽然这件事是崔源自作主张,崔本却一点也不埋怨弟弟。要知道他和赵莺莺没有定亲的时候,他还能隔几日在大街上见赵莺莺一次。而定亲之后赵莺莺出门就少了好多,他也就没什么机会了。特别是这一年更厉害,他已经几个月没有和赵莺莺照面了,这时候能有个机会也很不容易。
“你和我来,后面有我爹种菜、养花草的一片地方,那里还算是安静。”崔本说着示意赵莺莺跟他走,赵莺莺迟疑了一下,到底不忍下了崔本的面子,便乖乖跟着了。
今日崔家老爷子过六十大寿,崔仁家就没有个安静的地方——就连私人隐蔽的后院也用来招待女客了!更不必说其他的地方了。
崔本将赵莺莺往崔仁家西北角罩房后面带,那里有人经过,却没有什么人逗留。这是崔老爷子不做事之后用来养花养草种菜的角落,也不是图什么,就是晚年有个消遣,不至于无所事事。
第154章
赵莺莺不懂种菜是事情, 但花草好不好倒是看得出一二三来。上辈子她在长春宫挡差的时候,宫里多的是暖房那边送来的花花草草,这些要么是给宫里摆设的,要么是给主子贵人折花佩戴的。当然, 为了讨好她们这些大宫女儿, 暖房也会顺便孝敬她们一些不那么名贵的花草。
这里要说, 即使是不那么名贵,那也是相对而言的。能入宫来,让宫里照料的花草, 那能是一般的货色?所以那些兰草之类, 放在外面也是很贵重的了。
赵莺莺当时为了绣花, 倒也观察过不少。只不过这些养花草的事情都是专门有人来做的, 她们这些贴身宫女子不会, 也用不着做这个活计——只不过长长久久下来, 看个好坏总是会的。
“崔伯伯养的好花草,十分精神了。只不过...那几株玉兰是不是生病了?看着有些不大好。”
崔本陪着赵莺莺说话, 其实也不一定非要说些什么, 就是两个人在一起,说什么都很不坏了。
当日两个人单独看花草的事情是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没有隐瞒, 也瞒不住。因为两个人未婚夫妻的关系, 这一点倒是没什么去说。只有赵莺莺觉得自己是不是太敏感了, 始终觉得崔父的眼睛只盯着她,虽然那目光很是欣慰就是了。
拜寿之后, 赵家一家人也就回家了,日子一切如常。
“娘,你在做什么?”赵莺莺做了一会儿针线就会放松放松眼睛,正好看见王氏正往厨房里去。要知道赵家自从有了李妈妈,王氏和赵莺莺这些女儿们都很少亲自动手做饭了。一般做的话,那也是来了很重要的客人,为了表达心意才亲自下厨的。
赵莺莺抬头看天,天朗气清,家中各人各司其职,前院也算是闲适。更重要的是。,赵莺莺没有收到消息,说今天又什么客人来家。那么,王氏是做什么要亲自下厨。
再看看堂屋里安坐的嫂子林氏,更是反常——嫂子在家的时候就是长女,什么活计都来得,平常最是殷勤的一个人。但凡王氏动一动,她能跟着走三趟。而这次,王氏都进了厨房,她还能在堂屋做手工,这也太不合常理了。
赵莺莺并没有疑惑多久,王氏很快半是抱怨半是炫耀道:“还不是你爹,昨日吃了羊肉汤,非说李嫂子哪里做的不好,要吃我做的炖羊肉。你说说看,哪里有不同?非要说的话,李嫂子的手艺倒是比我还强。你爹这个人啊,不会吃!”
哦,这下清楚了。看着王氏嘴里抱怨,手脚却很利落的样子,赵莺莺忍不住笑了起来。
现在已经是冬天了,前两日才刚过了小雪,这时候吃羊肉当然最好,又暖和又滋补。昨日李妈妈就做了一锅清炖羊肉,说实在的,那一锅羊肉做的极好。并没有怎么调味,纯粹是羊肉和羊骨头放在大锅里久炖,炖的久了,羊肉的美妙滋味就自然出来了。
等到赵莺莺他们吃的时候,已经骨肉彻底脱化。其实这种时候肉也没有什么好吃的了,最好的部分是看起来十分清澈的清汤。又暖又烫,一口下去觉得滑过了心口、肺部,最后到达胃部,暖和的不得了。
王氏的羊肉也炖的好,只不过她擅长做酱烧那一类,做出来就是红锅了。也不知道赵吉这样说,是他的口味重一些,还是心里有偏好,爱屋及乌,这点小事也不能公正。
正在王氏兴冲冲地处理完羊肉,让李妈妈照料着锅火的时候,有人上门了。这人也不是什么陌生的,而是赵莺莺家的邻居,住在隔壁的王婆子。她手上提着一些新鲜瓜菜:“有乡下亲戚送来的,说是今年最后一茬了,这么迟的瓜也算是少见,吃个新鲜罢。”
说着才把东西放在了赵家屋檐底下:“送的太多了,自家如何吃得完,给四周的街坊邻居都分送一些,这是你家的。”
赵家有王婆子亲自送来,可见她是很看重赵家的。王氏自然不会再一点子瓜菜上和王婆子客气,二话没说收下后就笑道:“婶婶真是好巧,正好家里想吃一些新鲜的瓜菜呢,这倒是便宜了我。”
说着让桃儿去料理这些瓜菜——其实也没什么好料理的,这些给王婆子送瓜菜的亲戚,大都是穷亲戚,来扬州城里也是为了打秋风。既然是对王婆子有所求,那么各样就必然做的很仔细了。譬如这些瓜菜,那都是捡的最齐整的,个头匀称不见虫眼,然后还洗的干干净净,袋子装着送来。
王婆子分送的时候再用篮子分装,现在就是一个干净竹篮里头盛着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瓜果蔬菜,水灵灵的,直接摆上桌都够了,哪里还用如何收拾。
王氏吩咐了之后就请王婆子坐,王婆子也不急着回去,便干脆在赵家坐一坐说说话。进屋的时候正好看见林氏在做手工,笑着道:“人家都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老话果然都是有道理的。你家里从你到莺姐儿芹姐儿她们,哪一个不是勤快人?如今你讨个儿媳妇,也是手脚从来空不下来的。”
王婆子一边说着,一边问道:“莺姐儿芹姐儿她们呢?芹姐儿还有走动的时候,莺姐儿真是好些日子不见了——我知道莺姐儿眼看就要嫁人了,最好是哪里也不去。可你也该想想小孩子家家,不能闷的太厉害,不然可是会闷坏的。”
王氏让林氏去把赵莺莺赵芹芹叫过来,回头才对王婆子解释:“婶婶这回可是冤枉我了!若是莺姐儿自己乐意,我巴不得她出去走走呢。只不过她一贯爱呆在家里,这时候有了正经的缘故,更是连门槛也轻易不迈出了。”
“至于芹姐儿,她今年都十四了,明年她二姐出嫁了,正好腾出手来专门抓一抓她的婚事。这种时候,她的表现就十分重要了。我可不敢这个放她在外面随便乱走,没个收敛的,谁会上门提亲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王氏的种种,无论是宽容还是严厉,本质上都是为了子女好而已。
王婆子在旁听了也是笑道:“莺姐儿一贯就是个规矩姐儿,至于芹姐儿,也该紧紧性子了。小的时候活泼烂漫,外人看着也喜欢,长大后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太活泼了,只怕说亲的人家都要摇头。也就是你狠得下心,能硬下心扳一扳,好多人家做娘的都不能够狠下心,最后反而是害了女孩子。”
听到这样的话,王氏却是摇头道:“我哪里有婶婶说的那样好,而且我也从没想过要如何扳一扳芹姐儿的性子。她天性如此,都教了十几年了依旧是这样。我只不过是想替她经营一个好名声,至少表面上像那么回事儿。这样的话,她以后的路也能宽一些。”
王氏这番话让王婆子怔了怔,不知是想到了什么,笑着点头:“大概做母亲的都是这样了。”
正说这话的时候,赵莺莺和赵芹芹到了。王氏打量着两个女孩子,赞道:“真是两朵花一样!咱们这一片的女孩子真没有比侄女儿家更齐整的了。”
和两姐妹说了一会儿话,说的差不多了,王婆子才对王氏道:“有一件事儿我想着是要和你说一声的,前些日子莺姐儿她二伯、二伯母来找我家大哥儿了。”
王婆子的儿子王大是专门放高利贷的,赵家二房夫妻两个和他素无交情,两人来找王大,原因简直不言自明。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明显,王氏、林氏,还有赵莺莺赵芹芹才能这样惊讶。
像是借债这种东西,有好几种。第一种是当铺、钱庄、官府等专门借债。这种借债有利率低、数额高等特点,是借债的好选择。只不过这种借债也一般不针对个人,只为一些大豪商,甚至朝廷、国库承担借债。
第二种就是管亲戚朋友借,好处是一般不会索要利息,坏处是亲戚朋友的境况和自身应该差不多,很少能提供太多支持。
第三种就是借高利贷——只要你敢借,他们就敢放钱出来。同时利滚利产生的利息也足够让每一个借过高利贷而无力偿还者绝望。
第一种借债和普通人没有关系,第三种借贷也是升斗小民心中有数,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尝试的。这样来说,借钱这种事,类似于赵家所处的环境,大家也只是往第二种上面想办法。
“到底是什么缘故?”大家一般是找亲戚朋友借钱,赵福和孙氏这回却找高利贷,这足够让王氏惊奇的了。这样急忙地发问,也不是单单为了好奇心,更重要的是怕波及到自身。
王氏这样惊奇倒是让王婆子十分不解了,反问道:“你不知道?”
王氏确实不知道。关于赵福和孙氏的事情,她都下意识地回避,只有没办法的时候她才会听一耳朵。如今关于赵家二房的消息,她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说过了。
王婆子面色古怪,只得从头为王氏解释:“这个事情还得从你侄儿蕴哥儿说起。”
话说赵福和孙氏连生了五朵金花才得蕴哥儿一个男丁,那自然是当作宝贝疙瘩一样疼爱。关于这个儿子的未来,赵福和孙氏夫妻两个也计划地极好。首先他们想到的就是读书,读书就意味着不用操持贱业,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而一旦考上任何功名,那更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有这样的美好前景在,赵福和孙氏早就下定了决心,要供赵蕴读书。为什么他们那样不管不顾地卖女儿?真的只是为了给赵蕴凑老婆本、安家费之类?并不是那样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读书是一件多么花钱的事情,所以要提前准备。
都说‘地贫植松柏,家贫读书子’,实际上真正的穷人是没办法读书的!
以一个孩子为例,若是打定主意走读书的路子,那么从蒙学上下来,就算是每年的束俢,那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真的穷的一无所有的人家如何能承担?更何况束俢只是众多开销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笔。
大到赶考的盘缠,小到笔墨纸砚等,这些都是要花钱的!而且并不是什么小数目。
直观一些说吧,在江南这种农民生活轻松一些的地方,一个自耕农家庭也要累计三代才能供一个子弟读书。三代的财富,以及三代人继续共同劳作,供养一个脱产子弟读书,由此就可以看出读书到底有多花钱了。
以赵家二房的境况,想要供一个读书人是有些难的,所以赵福和孙氏才会用尽各种方法敛财,就为了给赵蕴多积累一些本钱!
听了王婆子的解释,王氏更加糊涂了,不解道:“这是为什么啊?我记得蕴哥儿今年才十一岁,应该还在读蒙学吧,这还不到用钱的时候呢。况且就算开始用钱,我二哥二嫂他们哪能真没钱,之前不是攒了些?”
王氏说的很隐晦,之前攒的钱,指的当然就是赵蕙蕙、赵芬芬、赵芳芳三个女儿许亲的时候得来的聘礼。孙氏当时不顾女儿的幸福,在许亲这件事上是完全的价高者得。所以三个女儿下来应该是赚的盆满钵满才是,哪能如今落到要借高利贷的地步。
“侄媳妇你这里听说的已经是老黄历了,你难道不知道你二哥二嫂最近正在大肆筹钱?”王婆子总算吐露出了重点所在。
赵蕴本是一个小小蒙童而已,当然花不了多少钱,但是耐不住赵福和孙氏想花这笔钱啊!
在他们看来,十一岁的赵蕴应该能够显露出一些天分来才是——那些科举上面能够有所作为的男子,算起来在这个年纪也该有些显露了。或许他们不知道天资出众该是什么样子,但是他们总能看出自家十一岁还在蒙学里面的儿子,他恐怕并不是什么天才。
他们不肯相信是赵蕴的天赋有限,也不肯相信自家这么多努力很有可能会付诸流水。所以最终赵福和孙氏想到了新的可能,会不会是赵蕴现在附读的蒙学夫子的学识太一般所致?
说起来这位正教导赵蕴等一班蒙童的确实只是一个老童生,只是这等普通的蒙馆,还能有什么指望?举人都是不差钱的,也就是最多也就是秀才会做蒙馆的夫子。童生比秀才还要落一等,可是真要说起来,对于一般小鬼头的启蒙,其实都是一样的。
只不过赵福和孙氏不这样看啊,这时候想到的只是这个夫子太次了,以至于耽误了学生!
有了这个认知,赵福和孙氏就想把赵蕴送到有名的学馆里面附读。这里要说的是,当世学子求学,最高一等的有大儒名家教导,着要去一些有名的书院。或者像大户人家一样,出大价钱请一个回来做家学夫子,教导子弟。
次一等的,那也是有数的好书院,只不过这书院就比前面那一等的书院要差了。老师没有那么大的名气,同窗也多了许多花钱入学的,学院里说不上人人求学——但是总比最次一等的要好,那一等的与其说是为了功名读书,还不如说是混日子。
自家请一个名师,赵福和孙氏自然没有那个力量,所以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让儿子去考一个书院。然而问题在于,没有好蒙师的赵蕴,在他们眼里已经落后同龄人一大截了,他们怕赵蕴考不上。
怕也没有用,最后赵福还是送赵蕴去试了试,最后的结果不消说,并没有过。
这第一等的书院若是没有没有考过,基本上也就进不了了。或许有的人没有考过,也进了,但是赵家绝不是那样的人家——想也知道了,那绝对是顶顶有权势的人家子弟才有可能。
所以赵福和孙氏解下来就想到了第二等的书院,至于说第三等的书院,他们是想都没有想过。那种书院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人出人头地了,那只不过是混日子的,成为了几乎所有人的共识。
或许某些富商子弟,一辈子不用担心将来的人物可以在这种书院混日子,可是决心要把赵蕴培养出来的赵福和孙氏不能让赵蕴混日子。或者说他们也没有那个资本混日子,在赵蕴读书一道上,赵家二房已经下了太多的赌注上去。若是最后连回本都不能够,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要我来说,我那二侄儿、二侄媳妇都是疯了,这种事情难道可以一厢情愿?蕴哥儿那孩子我也见过,读书是不知道怎么样的,可是听说也就是那样而已。就连同一个夫子的同窗里面也不算是第一,这等人读书去,就算是拼尽了所有的气力,最后又能有什么后果。”
天底下读书人那么多,真正能够出头的少之又少——秀才根本不算出头,至少在江南这片地界不算,到了举人的份上,才算是真正可以了。而哪怕是这些出头了的,等到他们出头的时候,年岁也大都不小了。
家中有余力的当然可以慢慢用功,家中支撑不住的,恐怕走到一半就得自己放弃。
读书的路子不好走啊!像赵莺莺家,如今也能够供读书人了,可也没想过让赵茂,或者赵蒙将来的儿子念书。准确的说,到时候看天资,若是有读书考科举的天赋,那一切好说,若是没有,那就不用浪费时间、精力、钱财了。
赵莺莺家很务实,相比之下二房就过于沉迷于幻想了。
王婆子叹了一口气:“我这话也没有说错,不然蕴哥儿怎么会二等书院都没考上?以至于要二侄儿、二侄媳妇花钱才能上学——若是不花钱,蕴哥儿就该被打落到第三等的书院念书了。”
王氏这才明白二房的钱花到哪里去了。她是不知道本没有考上书院的学子要认捐多少钱,但想来不会是一个小数目。
只是这样想的王氏还是太小看了二房,人家的野心大得很!若是只求入学,根据书院的好坏,花钱应该在一二百两之间。这个数字对于普通市井人家来说并不是小数字,王氏如今也不会随便动用这个数额的钱财。但是在‘卖了’三个女儿之后,赵福和孙氏还是拿得出来的,至少不可能到了要借高利贷的地步。
实际上,真正花钱的部分是,赵福夫妻两个还想让赵蕴成为书院里某个有名大儒的入室弟子——要知道赵蕴可不是那些天资惊人,能够让那些名师争抢着收入帐中的神童,他只不过是一个生性普普通通、有些被娇惯坏了的少年。这样的赵蕴想成为大儒的入室弟子,那要付出的钱财自然只有更多!
这也是琼姐儿在替赵莺莺设身处地了,若她是赵莺莺,面对刘四姐,那自然是对方倒霉一些比较舒服。不过既然正主都不放在心上,她也就不操那份闲心了。
赵莺莺颇觉得好笑——真要说起来,如今和刘四姐差不多算是邻舍的自己才比较知道这些事吧!赵莺莺或许本人不在意这些,可是她有一个包打听的小妹妹啊,赵芹芹这个耳报神,不管她乐意不乐意,每日都要把那些事给她说一遍的。
那刘四姐本身嫁妆不错,人才也算好,赵莺莺这邻舍家讨得她做媳妇,那算是赚到了,而刘四姐入这个门,那是低就!也因为这个关系,这邻舍家非常看重刘四姐这个媳妇,这些从新房的安排,还有新婚酒席就看的出来了,可以说是给足了刘家面子。
原本是爱着捧着的不假,但是人进门之后才知道那些原本被隐瞒下来的事情。即使因为种种原因,也不可能就此休妻了,那也不能风过水无痕呐!
邻舍家原本当刘四姐是个凤凰蛋,现在就是翻白眼了。按说新媳妇应该有些体面,家里安排各种事情的时候照顾一些。譬如说轻省简单的活计分给她,又譬如说讨喜的好处也给她。
可是现在全然不是这么回事儿了,有刘家这个娘家在,邻舍人家不至于往死里糟践,可是一点子冷言冷语和磋磨,那是少不了的了。按照赵芹芹的说法,她在邻舍家门口见她出门,才半个多月,已经比成亲时候憔悴了一圈了。
赵莺莺其实也颇觉得可惜——不过是一个女孩子婚前胆大了一些,喜欢一个人而已,又没有真做出不可挽回的事情。换成是一个男子,恐怕大家提都懒得提。而当事人是刘四姐这个女孩子之后,大家就都不愿意放过了。
不是赵莺莺同情心泛滥,只不过同为女子,实在是物伤其类。
说到这里,赵莺莺就觉得没什么意思了。见屋子里人越来越多,便问赵芹芹:“我去娘和嫂子那里,你去不去?”
赵芹芹最怕王氏管她,这时候再小姊妹堆里多舒服,为什么要找那个不自在!
赵莺莺见赵芹芹把头摇的像个拨浪鼓也不为难她,只让她在这边好好呆着,开席之前不要乱跑,然后自己就走了出去。
现在外面人其实不比屋里少,赵莺莺左右看了看,打算问一问妇人聚集的屋子在哪里。没想到被崔源看了个正着,崔源大概是早饭没吃好,明明不到饭点,一根筷子上却串了好些吃的,有大块的肉、有炸馒头、有炖藕,应当是刚才厨房走了一趟顺过来的。
见到赵莺莺出来了,崔源赶紧抹抹嘴:“嗳!莺姐儿你站一站,是要找我七哥?刚才正好见他空闲呢,我去给你找他来!”
赵莺莺有心阻止他,说明自己是要去娘亲和嫂子那边。可崔源溜的飞快,赵莺莺什么都来不及说,他人就已经跑没影了。只有赵莺莺手伸到一半,想了想,最后没有自顾自走开——要真走了,崔源带着崔本过来恐怕就要扑个空了。就算赵莺莺是要去王氏那边,至少也得和人解释过才是。
只不过这个真心话在崔本过来的时候就怎么也说不出了。不知道之前崔本是在做什么,总之这个时候是满头大汗。更重要的是,两人还微微喘着气,显然是跑过来的。这样着急过来,赵莺莺真要一句‘没事儿’就给打发走了,赵莺莺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应当。
“源哥儿说你找我有事。”崔本说的很简单,眼睛却不错地盯着赵莺莺,一丝也不放开。
赵莺莺被他盯着,只得微微转过了头:“没什么事儿,你要是有事的话就算了吧——”
赵莺莺话还没有说完,崔源就已经跳起来了:“没事儿没事儿,我七哥能有什么事儿!他方才不过是做些杂事而已,谁都能做的。正好我也有空,能顶我七哥的班...你们说话、说话,我先走了。”
崔源走的急匆匆,崔本这才回过神来,赵莺莺说的那样含糊,再加上崔源一贯热切过头的性格。他大概明白了,或许赵莺莺本来就没有找他的意思,全是崔源这小子自作主张——说不定现在他还在自鸣得意呢!
赵莺莺微微低头,这时候也说不出拒绝的话了。只得小声道:“我也不知道有什么事儿,就是觉得人太多了吵闹的慌。”
虽然这件事是崔源自作主张,崔本却一点也不埋怨弟弟。要知道他和赵莺莺没有定亲的时候,他还能隔几日在大街上见赵莺莺一次。而定亲之后赵莺莺出门就少了好多,他也就没什么机会了。特别是这一年更厉害,他已经几个月没有和赵莺莺照面了,这时候能有个机会也很不容易。
“你和我来,后面有我爹种菜、养花草的一片地方,那里还算是安静。”崔本说着示意赵莺莺跟他走,赵莺莺迟疑了一下,到底不忍下了崔本的面子,便乖乖跟着了。
今日崔家老爷子过六十大寿,崔仁家就没有个安静的地方——就连私人隐蔽的后院也用来招待女客了!更不必说其他的地方了。
崔本将赵莺莺往崔仁家西北角罩房后面带,那里有人经过,却没有什么人逗留。这是崔老爷子不做事之后用来养花养草种菜的角落,也不是图什么,就是晚年有个消遣,不至于无所事事。
第154章
赵莺莺不懂种菜是事情, 但花草好不好倒是看得出一二三来。上辈子她在长春宫挡差的时候,宫里多的是暖房那边送来的花花草草,这些要么是给宫里摆设的,要么是给主子贵人折花佩戴的。当然, 为了讨好她们这些大宫女儿, 暖房也会顺便孝敬她们一些不那么名贵的花草。
这里要说, 即使是不那么名贵,那也是相对而言的。能入宫来,让宫里照料的花草, 那能是一般的货色?所以那些兰草之类, 放在外面也是很贵重的了。
赵莺莺当时为了绣花, 倒也观察过不少。只不过这些养花草的事情都是专门有人来做的, 她们这些贴身宫女子不会, 也用不着做这个活计——只不过长长久久下来, 看个好坏总是会的。
“崔伯伯养的好花草,十分精神了。只不过...那几株玉兰是不是生病了?看着有些不大好。”
崔本陪着赵莺莺说话, 其实也不一定非要说些什么, 就是两个人在一起,说什么都很不坏了。
当日两个人单独看花草的事情是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没有隐瞒, 也瞒不住。因为两个人未婚夫妻的关系, 这一点倒是没什么去说。只有赵莺莺觉得自己是不是太敏感了, 始终觉得崔父的眼睛只盯着她,虽然那目光很是欣慰就是了。
拜寿之后, 赵家一家人也就回家了,日子一切如常。
“娘,你在做什么?”赵莺莺做了一会儿针线就会放松放松眼睛,正好看见王氏正往厨房里去。要知道赵家自从有了李妈妈,王氏和赵莺莺这些女儿们都很少亲自动手做饭了。一般做的话,那也是来了很重要的客人,为了表达心意才亲自下厨的。
赵莺莺抬头看天,天朗气清,家中各人各司其职,前院也算是闲适。更重要的是。,赵莺莺没有收到消息,说今天又什么客人来家。那么,王氏是做什么要亲自下厨。
再看看堂屋里安坐的嫂子林氏,更是反常——嫂子在家的时候就是长女,什么活计都来得,平常最是殷勤的一个人。但凡王氏动一动,她能跟着走三趟。而这次,王氏都进了厨房,她还能在堂屋做手工,这也太不合常理了。
赵莺莺并没有疑惑多久,王氏很快半是抱怨半是炫耀道:“还不是你爹,昨日吃了羊肉汤,非说李嫂子哪里做的不好,要吃我做的炖羊肉。你说说看,哪里有不同?非要说的话,李嫂子的手艺倒是比我还强。你爹这个人啊,不会吃!”
哦,这下清楚了。看着王氏嘴里抱怨,手脚却很利落的样子,赵莺莺忍不住笑了起来。
现在已经是冬天了,前两日才刚过了小雪,这时候吃羊肉当然最好,又暖和又滋补。昨日李妈妈就做了一锅清炖羊肉,说实在的,那一锅羊肉做的极好。并没有怎么调味,纯粹是羊肉和羊骨头放在大锅里久炖,炖的久了,羊肉的美妙滋味就自然出来了。
等到赵莺莺他们吃的时候,已经骨肉彻底脱化。其实这种时候肉也没有什么好吃的了,最好的部分是看起来十分清澈的清汤。又暖又烫,一口下去觉得滑过了心口、肺部,最后到达胃部,暖和的不得了。
王氏的羊肉也炖的好,只不过她擅长做酱烧那一类,做出来就是红锅了。也不知道赵吉这样说,是他的口味重一些,还是心里有偏好,爱屋及乌,这点小事也不能公正。
正在王氏兴冲冲地处理完羊肉,让李妈妈照料着锅火的时候,有人上门了。这人也不是什么陌生的,而是赵莺莺家的邻居,住在隔壁的王婆子。她手上提着一些新鲜瓜菜:“有乡下亲戚送来的,说是今年最后一茬了,这么迟的瓜也算是少见,吃个新鲜罢。”
说着才把东西放在了赵家屋檐底下:“送的太多了,自家如何吃得完,给四周的街坊邻居都分送一些,这是你家的。”
赵家有王婆子亲自送来,可见她是很看重赵家的。王氏自然不会再一点子瓜菜上和王婆子客气,二话没说收下后就笑道:“婶婶真是好巧,正好家里想吃一些新鲜的瓜菜呢,这倒是便宜了我。”
说着让桃儿去料理这些瓜菜——其实也没什么好料理的,这些给王婆子送瓜菜的亲戚,大都是穷亲戚,来扬州城里也是为了打秋风。既然是对王婆子有所求,那么各样就必然做的很仔细了。譬如这些瓜菜,那都是捡的最齐整的,个头匀称不见虫眼,然后还洗的干干净净,袋子装着送来。
王婆子分送的时候再用篮子分装,现在就是一个干净竹篮里头盛着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瓜果蔬菜,水灵灵的,直接摆上桌都够了,哪里还用如何收拾。
王氏吩咐了之后就请王婆子坐,王婆子也不急着回去,便干脆在赵家坐一坐说说话。进屋的时候正好看见林氏在做手工,笑着道:“人家都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老话果然都是有道理的。你家里从你到莺姐儿芹姐儿她们,哪一个不是勤快人?如今你讨个儿媳妇,也是手脚从来空不下来的。”
王婆子一边说着,一边问道:“莺姐儿芹姐儿她们呢?芹姐儿还有走动的时候,莺姐儿真是好些日子不见了——我知道莺姐儿眼看就要嫁人了,最好是哪里也不去。可你也该想想小孩子家家,不能闷的太厉害,不然可是会闷坏的。”
王氏让林氏去把赵莺莺赵芹芹叫过来,回头才对王婆子解释:“婶婶这回可是冤枉我了!若是莺姐儿自己乐意,我巴不得她出去走走呢。只不过她一贯爱呆在家里,这时候有了正经的缘故,更是连门槛也轻易不迈出了。”
“至于芹姐儿,她今年都十四了,明年她二姐出嫁了,正好腾出手来专门抓一抓她的婚事。这种时候,她的表现就十分重要了。我可不敢这个放她在外面随便乱走,没个收敛的,谁会上门提亲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王氏的种种,无论是宽容还是严厉,本质上都是为了子女好而已。
王婆子在旁听了也是笑道:“莺姐儿一贯就是个规矩姐儿,至于芹姐儿,也该紧紧性子了。小的时候活泼烂漫,外人看着也喜欢,长大后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太活泼了,只怕说亲的人家都要摇头。也就是你狠得下心,能硬下心扳一扳,好多人家做娘的都不能够狠下心,最后反而是害了女孩子。”
听到这样的话,王氏却是摇头道:“我哪里有婶婶说的那样好,而且我也从没想过要如何扳一扳芹姐儿的性子。她天性如此,都教了十几年了依旧是这样。我只不过是想替她经营一个好名声,至少表面上像那么回事儿。这样的话,她以后的路也能宽一些。”
王氏这番话让王婆子怔了怔,不知是想到了什么,笑着点头:“大概做母亲的都是这样了。”
正说这话的时候,赵莺莺和赵芹芹到了。王氏打量着两个女孩子,赞道:“真是两朵花一样!咱们这一片的女孩子真没有比侄女儿家更齐整的了。”
和两姐妹说了一会儿话,说的差不多了,王婆子才对王氏道:“有一件事儿我想着是要和你说一声的,前些日子莺姐儿她二伯、二伯母来找我家大哥儿了。”
王婆子的儿子王大是专门放高利贷的,赵家二房夫妻两个和他素无交情,两人来找王大,原因简直不言自明。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明显,王氏、林氏,还有赵莺莺赵芹芹才能这样惊讶。
像是借债这种东西,有好几种。第一种是当铺、钱庄、官府等专门借债。这种借债有利率低、数额高等特点,是借债的好选择。只不过这种借债也一般不针对个人,只为一些大豪商,甚至朝廷、国库承担借债。
第二种就是管亲戚朋友借,好处是一般不会索要利息,坏处是亲戚朋友的境况和自身应该差不多,很少能提供太多支持。
第三种就是借高利贷——只要你敢借,他们就敢放钱出来。同时利滚利产生的利息也足够让每一个借过高利贷而无力偿还者绝望。
第一种借债和普通人没有关系,第三种借贷也是升斗小民心中有数,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尝试的。这样来说,借钱这种事,类似于赵家所处的环境,大家也只是往第二种上面想办法。
“到底是什么缘故?”大家一般是找亲戚朋友借钱,赵福和孙氏这回却找高利贷,这足够让王氏惊奇的了。这样急忙地发问,也不是单单为了好奇心,更重要的是怕波及到自身。
王氏这样惊奇倒是让王婆子十分不解了,反问道:“你不知道?”
王氏确实不知道。关于赵福和孙氏的事情,她都下意识地回避,只有没办法的时候她才会听一耳朵。如今关于赵家二房的消息,她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说过了。
王婆子面色古怪,只得从头为王氏解释:“这个事情还得从你侄儿蕴哥儿说起。”
话说赵福和孙氏连生了五朵金花才得蕴哥儿一个男丁,那自然是当作宝贝疙瘩一样疼爱。关于这个儿子的未来,赵福和孙氏夫妻两个也计划地极好。首先他们想到的就是读书,读书就意味着不用操持贱业,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而一旦考上任何功名,那更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有这样的美好前景在,赵福和孙氏早就下定了决心,要供赵蕴读书。为什么他们那样不管不顾地卖女儿?真的只是为了给赵蕴凑老婆本、安家费之类?并不是那样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读书是一件多么花钱的事情,所以要提前准备。
都说‘地贫植松柏,家贫读书子’,实际上真正的穷人是没办法读书的!
以一个孩子为例,若是打定主意走读书的路子,那么从蒙学上下来,就算是每年的束俢,那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真的穷的一无所有的人家如何能承担?更何况束俢只是众多开销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笔。
大到赶考的盘缠,小到笔墨纸砚等,这些都是要花钱的!而且并不是什么小数目。
直观一些说吧,在江南这种农民生活轻松一些的地方,一个自耕农家庭也要累计三代才能供一个子弟读书。三代的财富,以及三代人继续共同劳作,供养一个脱产子弟读书,由此就可以看出读书到底有多花钱了。
以赵家二房的境况,想要供一个读书人是有些难的,所以赵福和孙氏才会用尽各种方法敛财,就为了给赵蕴多积累一些本钱!
听了王婆子的解释,王氏更加糊涂了,不解道:“这是为什么啊?我记得蕴哥儿今年才十一岁,应该还在读蒙学吧,这还不到用钱的时候呢。况且就算开始用钱,我二哥二嫂他们哪能真没钱,之前不是攒了些?”
王氏说的很隐晦,之前攒的钱,指的当然就是赵蕙蕙、赵芬芬、赵芳芳三个女儿许亲的时候得来的聘礼。孙氏当时不顾女儿的幸福,在许亲这件事上是完全的价高者得。所以三个女儿下来应该是赚的盆满钵满才是,哪能如今落到要借高利贷的地步。
“侄媳妇你这里听说的已经是老黄历了,你难道不知道你二哥二嫂最近正在大肆筹钱?”王婆子总算吐露出了重点所在。
赵蕴本是一个小小蒙童而已,当然花不了多少钱,但是耐不住赵福和孙氏想花这笔钱啊!
在他们看来,十一岁的赵蕴应该能够显露出一些天分来才是——那些科举上面能够有所作为的男子,算起来在这个年纪也该有些显露了。或许他们不知道天资出众该是什么样子,但是他们总能看出自家十一岁还在蒙学里面的儿子,他恐怕并不是什么天才。
他们不肯相信是赵蕴的天赋有限,也不肯相信自家这么多努力很有可能会付诸流水。所以最终赵福和孙氏想到了新的可能,会不会是赵蕴现在附读的蒙学夫子的学识太一般所致?
说起来这位正教导赵蕴等一班蒙童的确实只是一个老童生,只是这等普通的蒙馆,还能有什么指望?举人都是不差钱的,也就是最多也就是秀才会做蒙馆的夫子。童生比秀才还要落一等,可是真要说起来,对于一般小鬼头的启蒙,其实都是一样的。
只不过赵福和孙氏不这样看啊,这时候想到的只是这个夫子太次了,以至于耽误了学生!
有了这个认知,赵福和孙氏就想把赵蕴送到有名的学馆里面附读。这里要说的是,当世学子求学,最高一等的有大儒名家教导,着要去一些有名的书院。或者像大户人家一样,出大价钱请一个回来做家学夫子,教导子弟。
次一等的,那也是有数的好书院,只不过这书院就比前面那一等的书院要差了。老师没有那么大的名气,同窗也多了许多花钱入学的,学院里说不上人人求学——但是总比最次一等的要好,那一等的与其说是为了功名读书,还不如说是混日子。
自家请一个名师,赵福和孙氏自然没有那个力量,所以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让儿子去考一个书院。然而问题在于,没有好蒙师的赵蕴,在他们眼里已经落后同龄人一大截了,他们怕赵蕴考不上。
怕也没有用,最后赵福还是送赵蕴去试了试,最后的结果不消说,并没有过。
这第一等的书院若是没有没有考过,基本上也就进不了了。或许有的人没有考过,也进了,但是赵家绝不是那样的人家——想也知道了,那绝对是顶顶有权势的人家子弟才有可能。
所以赵福和孙氏解下来就想到了第二等的书院,至于说第三等的书院,他们是想都没有想过。那种书院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人出人头地了,那只不过是混日子的,成为了几乎所有人的共识。
或许某些富商子弟,一辈子不用担心将来的人物可以在这种书院混日子,可是决心要把赵蕴培养出来的赵福和孙氏不能让赵蕴混日子。或者说他们也没有那个资本混日子,在赵蕴读书一道上,赵家二房已经下了太多的赌注上去。若是最后连回本都不能够,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要我来说,我那二侄儿、二侄媳妇都是疯了,这种事情难道可以一厢情愿?蕴哥儿那孩子我也见过,读书是不知道怎么样的,可是听说也就是那样而已。就连同一个夫子的同窗里面也不算是第一,这等人读书去,就算是拼尽了所有的气力,最后又能有什么后果。”
天底下读书人那么多,真正能够出头的少之又少——秀才根本不算出头,至少在江南这片地界不算,到了举人的份上,才算是真正可以了。而哪怕是这些出头了的,等到他们出头的时候,年岁也大都不小了。
家中有余力的当然可以慢慢用功,家中支撑不住的,恐怕走到一半就得自己放弃。
读书的路子不好走啊!像赵莺莺家,如今也能够供读书人了,可也没想过让赵茂,或者赵蒙将来的儿子念书。准确的说,到时候看天资,若是有读书考科举的天赋,那一切好说,若是没有,那就不用浪费时间、精力、钱财了。
赵莺莺家很务实,相比之下二房就过于沉迷于幻想了。
王婆子叹了一口气:“我这话也没有说错,不然蕴哥儿怎么会二等书院都没考上?以至于要二侄儿、二侄媳妇花钱才能上学——若是不花钱,蕴哥儿就该被打落到第三等的书院念书了。”
王氏这才明白二房的钱花到哪里去了。她是不知道本没有考上书院的学子要认捐多少钱,但想来不会是一个小数目。
只是这样想的王氏还是太小看了二房,人家的野心大得很!若是只求入学,根据书院的好坏,花钱应该在一二百两之间。这个数字对于普通市井人家来说并不是小数字,王氏如今也不会随便动用这个数额的钱财。但是在‘卖了’三个女儿之后,赵福和孙氏还是拿得出来的,至少不可能到了要借高利贷的地步。
实际上,真正花钱的部分是,赵福夫妻两个还想让赵蕴成为书院里某个有名大儒的入室弟子——要知道赵蕴可不是那些天资惊人,能够让那些名师争抢着收入帐中的神童,他只不过是一个生性普普通通、有些被娇惯坏了的少年。这样的赵蕴想成为大儒的入室弟子,那要付出的钱财自然只有更多!